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世界各国在研究地震预报的方法上对于地形变的观测越来越重视,地形变观测数据不但广泛地用来解释各地近代地壳运动的特性,以预测中,长期地震的趋势,而且在探测断层活动,测定特定区域的地壳形变,在地震短期预报的领域内也开始运用。  相似文献   

2.
海城7.3级地震的地形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城7.3级地震发生前后,震区及其周围的地表都显示了明显的变动。震前几十年内,已存在大面积垂直形变,而震中正处于两条地形变高梯度带的交汇处。在震前18个月内,距离震中约200公里的金县台短水准测量记录到了地形变从平稳-开始倾斜-反向-加速-缓慢转向这样一组资料,为这次地震的中、短期预报提供了依据。震后的测量资料给出了这次地震引起的地形变的幅值和范围。由地形变资料推知的地震时地壳的应力状态与从其他观测资料所推知的相当一致。 在这次海城地震预报的实践中,地形变观测采用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并与其他观测紧密配合,是预报大地震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新疆伽师强震群成因及帕米尔东北侧强震预测研究》第2专题——伽师强震群区及帕米尔东北侧现代构造运动和地形变的GPS监测研究第2期观测工作,在新疆地震局流动测量研究队和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二室的密切配合下,于1999年8月19日圆满结束。今年的观测工作量是22个GPS点位的全面观测及3个点位的归心联测。在观测过程中,以“网络工程”中的乌什基准站和喀什基本站为固定观测点,其它站为流动观测点。野外观测时间近1个月。在这次观测过程中,GPS观测组同志们遇到了南疆地区特大山洪暴发和公路多处…  相似文献   

4.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是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双月刊,创刊于1980年,专载有关地震地磁观测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地磁学、重力学、地电学等学科中观测技术方面的新成果,特别是为地震预报监测和研究而开展的各种观测,如地震、地磁、地电、地应力、重力、地形变、地磁波、地声、水化学、水动态等(包括这些方面的仪器设计原理,实验方法与结果、仪器理论和观测方法等),以及有关地震台网布局、台站选择、仪器标定、台站技术革  相似文献   

5.
1.关于首都圈南部地震活动的研究(1)研究目标沿海沟发生的巨大地震和直下型地震使日本政治经济中心的首都圈屡遭重大灾害。为了推进与之相应的地震预报研究,有必要避开首都圈特有的人为噪声和厚松软地基的影响,高精度连续观测作为前兆现象的地震活动及地形变。为此,要通过对围绕首都圈的3个地方(岩概、下总、府中)到达基底的深层地壳活动观测设施所得的微震及地倾斜观测资料的解析,进行首都圈南部的地震预报研究。  相似文献   

6.
北京大海坨ML=4.9地震前,白家疃地热,地形变两种观测项目,同时观测记录到明显的异常变化,具有短期和短促,突发的临震异常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分析方法,结果较好,为单台项(前兆方法)综合预报提供了震兆观测实例。  相似文献   

7.
最近几年,美国在中、南加州以及阿拉斯加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地震预报观测研究,其中部分成果(多为阶段成果)刊登在《技术报告总结概要》上。关于地震预报的报告主要包括:前震特征的研究;地形变的连续观测与研究;地下水水位和水质参数的观测和研究以及地应力和重力等的观测研究。以下仅就前三个方面的近期进展情况及初步结果综合介绍如下:一、前震的某些特征按照莫尔纳(P.Molnar)的定义,发生在主震之前、距主震位置100公里以内的地震从广义上称之为前震。如果这种定义是正确的话,可能大部分较大地震(M≥7.0)之前大概  相似文献   

8.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在四川省西昌市邛海建成遥测地倾斜网并于1986年9月正式通过验收。 遥测地倾斜测网是观测地形变的一种新方法。它的工作原理与连通管倾斜仪一致,即根据两端仪表部分的液面升降确定相对地壳垂直形变量和倾斜方向。遥测地倾斜测网则是利用观测湖泊水平面的升降确定地壳的相对垂直形变量和倾斜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瑞利激光雷达首次观测到了平流层地形重力波活动的现象,并结合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全球预报系统(GFS)的风场数据分析了该地形重力波的基本参数.与惯性重力波相比较,地形重力波的密度扰动没有下传的相位,在同一高度上,其扰动相位保持不变.北京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瑞利激光雷达自2012年开始观测实验以来,已经观测到多起地形重力波活动事件.本文以2013年11月11日的观测数据为例,研究北京上空的地形重力波活动,并结合GFS风场数据分析了北京上平流层地形重力波的波长、传播方向、传播速度等参量.通过分析得到在2013年11月11日北京上空存在一列传播方向为北偏西52.4°,水平波长为5.5km,平均垂直波长约为6.0km的地形重力波.  相似文献   

10.
临猗ML5.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及预报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气压、地形变、降雨和地下水位变化对重力观测资料的影响,论证了观测资料的可靠程度,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地质构造,地壳深浅构造等资料,讨论了1998年7月11日临猗地震前后重力场的变化;依据临猗地震前重力场的变化,结合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对这次地震作出了预报。  相似文献   

11.
鄂西地区地形变和地壳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鄂西地区十多年来的地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水平形变和垂直形变特征,讨论了形变异常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关系,最后,从地形变的角度对鄂西地区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化的分区评价。  相似文献   

12.
锦州地震台体应变观测资料阶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兆观测曲线中出现种阶跃变化,简称阶变,实际体应变分钟值观测曲线在地震发生前后记录到的阶变是地下应力应变急剧调整的一种特殊运动变化的过程。研究分析阶变各种形态,对于探索这些区域再次发生地震的预测研究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联《地球与宇宙》杂志1979年第4期刊载一篇介绍苏中央地震观象台的报道,摘译如下:奥勃宁斯克(Обнииск)中央地震观象台是由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观象台于1969年改名而成的。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和系统地观测地震和重力场、地倾斜及地形变。尽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综述了大震前地形变、震前小震综合断层面解、波速异常、地电阻率、地震活动性等一些前兆量在空间上呈现象限性分布的观测事实及其理论论述,这种现象已被用来预测地震危险区;文章指出,研究震前一些前兆量的象限性分布对揭开震源应力场的变化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复杂地形条件下湍流涡旋的分布特征,提高湍流观测的精度,湍流的各态历经性研究随即成为实验研究的首要问题.文章利用甘肃省平凉市白庙塬地形条件下单点湍流观测的结果,对比分析并揭示了从稳定层结到不稳定层结,除小于10min尺度的湍流易于满足各态历经性外,地形易造成周期性存在的大尺度湍流相干结构.与平坦下垫面湍流...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地震预报》一书于1982年11月由日本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世界地震界在地震预报方面走过的历史。第二部分从地形变、地震、地下水等许多方面介绍了日本地震预报研究中的观测及资料分析方法。第三部分具体地讲述了日本在执行地震预报计划以来所取得的成果。第一、二章分析了  相似文献   

17.
垂直摆倾斜仪在中国形变观测台站已成为主要地形变地倾斜分量的观测仪器之一,其摆体动片信号引丝损坏,导致记录曲线出现大幅度掉格现象,严重影响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及稳定性。笔者曾处理多起此类故障,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论文中介绍垂直摆倾斜仪摆体动片信号引丝损坏故障的判断和处理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起伏地形对类电阻率法的影响不可避免,纯地形会对观测的视电阻率造成异常假象,即使同一种地形对于不同的观测装置其地形引起的异常也完全不同,因此复杂地形条件下的视电阻率异常解释起来十分困难,近年来,在水平及起伏地表情况下的地面电阻率法三维正演取得诸多进展,已逐渐成熟化和实用化,但是起伏地形下井中类电阻率法的正演模拟研究不多,勘探前期对电性体的异常形态特征认识不足.本文采用Gmsh进行几何建模和网格剖分,基于非结构化四面体网格模拟复杂地形,实现了三维井地电阻率法的正演模拟,通过两个理论模型检验了代码正确性与算法的有效性之后,选择了山峰地形下低阻球体、山谷地形下低阻球体和一个山脉峡谷复杂地形模型作为研究对象,给出了井 地二极、井 地三极观测装置下的正演计算结果,对起伏地形下的典型地质体的异常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可用于指导野外生产,提高勘察工作的效率和勘探效果,并为进一步研究起伏地表下三维井地电阻率反演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子专题在以往几次攻关研究的基础上,以1年时间尺庶目标,对于地震学、地形变、地下流体和地电、地磁等地球物理学科,应用四川地区20多年或尽可能长时间的观测资料,在监测区作全时空扫描,地有震、无震背景开展系统研究,对前兆指标和判定方法的预报效能进行科学评价,研究各种指标的相互关系,力求形成有区域特色的有效的中短期地震前兆指标体系和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20.
跨断层测量是研究断层活动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台站短基线观测,通过刚体模型、弹性体模型和组合模型确定断层或断裂带附近应变的方法,并以唐山地形变台资料为例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同时间段的位移和应变时间序列的变化幅度和趋势特征,认为组合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同时,分析了多条测段不同组合情况下的模型计算结果,探讨了跨断层观测资料与区域GPS数据计算结果之间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基线过渡桩更可能位于断层东侧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