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州城市水文化遗产及保护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广州建城2000多年来,对水的开发、建设、利用、审美、娱乐等活动为广州水文化的衍生提供了丰厚而独特的温床,使广州产生了独具特色、种类繁多的城市水文化遗产。伴随着广州城市的转型,城市水文化的功能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但其遭受破坏现象十分严重。为便于广州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对广州水文化、水遗产进行的全面梳理,发现广州城市水文化遗产可划分为聚落文化遗产、水利文化遗产、园林文化遗产、宗教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遗产和语言文化遗产六大类,并且具有类型多样、品质高、分布集中,连接了广州历史的文脉,对广州城市发展影响重大等特点。广州应加大对水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要格外注重水文化遗产廊道的开发,营造多样性的水景观,丰富广州水文化遗产内涵。  相似文献   

2.
古村落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蕴含丰富的特殊旅游地正日益受到关注,古村落旅游也成为旅游的热点;国家从保护、继承和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发展旅游的角度出台了古村落中的精品———历史文化名村的相关规定。以相关概念和古村落旅游进展为基础,探讨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吐鲁番地区吐峪沟乡麻扎村的旅游保护与开发:以资源评价和旅游定位为前提,结合麻扎村实际提出双村模式旅游保护设想和体验性旅游开发模式。旨在探讨历史文化名村在古村落旅游开发中保护与开发的双赢,同时为我国西部古村落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杨宏烈 《热带地理》2013,33(6):737-747
广州“十三行”地名文化已构成一个时空大系统,虽然当时地面上的历史建筑较少,但遗址地名可考,后续相关建筑很多。研究“十三行”地名,不仅可了解其产生、沿袭和变革情况,还可鉴识遗址环境参照物及所涵丰富的中外贸易关系史。为培育广州世界文化名城,亮出“十三行”国际名牌,构建国际性的“十三行”商埠文化旅游项目。文章梳理了有关“十三行”的主要地名系列,分析了“十三行”地名文化的构成特色,揭示了其沿江近水的分布规律和时空传播的文化功能,提出了保护运用“十三行”地名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赵勇  张捷  李娜  梁莉 《地理科学》2006,26(4):497-505
历史文化村镇是我国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遴选了15项指标构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对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状况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首批名镇(村)的保护状况进行分析评价,证明了环境风貌、建筑古迹、民俗文化、街巷空间和价值影响是决定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状况的主要因素。最后,运用聚类分析法按照保护状况将首批名镇(村)划分为4种类型并做出相应评价。  相似文献   

5.
主题村落再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村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适宜的旅游开发模式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三峡步步升文化村为案例,在分析所依托资源特点、开发现状及旅游开发策略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得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主题村落再造"模式,即以主题村落为载体,以文化旅游为功能,以活态传承为方式,以聚集开发为手段,整体形成一个极富活力的生态文化博物村落。  相似文献   

6.
四川江油观音洞是近年发现的一个规模较大的风景溶洞,因拥有酷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南海观音"立像的特型石笋而赋名,以丰富的洞穴化学沉积景观和古代火药原材料——硝石生产系列遗迹为特色,属于难得的喀斯特自然遗产与火药历史文化遗产叠加的复合遗产,具有重要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价值。从洞穴系统、溶洞喀斯特风景、溶洞古代硝石生产遗址和保护与开发战略构思对其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湘南新田县“三古”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湘南新田县新近发现的"三古"(古堡、古村、古亭)历史文化资源--古代军事古堡奇观、以生殖崇拜等为基本元素的古代村落物质遗存和特色古亭,是解读中国传统乡村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文中从政府、资源、市场、区位和后发学习等方面客观分析了新田县"三古"旅游开发的内生驱动力;同时指出,其周边地区同类旅游产品很多,竞争态势较为严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田县"三古"旅游开发的基本方略:突出旅游开发主体形象;系统设计"三古"旅游开发项目;精心打造旅游品牌;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共谋区域旅游发展:加强"三古"文化遗产,以实现"三古"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食在广州"的文化内涵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食在广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总结了"食在广州"的文化表现,认为"食在广州"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开拓性、灵活性、趋时性和享受性等文化特质;并从自然与经济环境、饮食自身的奇特与怪异、"重吃轻穿"的消费心理等方面分析了"食在广州"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原因.认为要继续巩固"食在广州"的地位,需要政府重视,企业参与,注重与节事活动的结合,注重与岭南文化的结合,注重"食在广州"文化内涵的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9.
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和一些国家农业部认定的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NIAHS)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通常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多元的传统知识、独特的资源利用技术、杰出的文化景观,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文化关键种作为塑造了一个地区的社会文化特征的重要物种,可以作为研究社会-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力提升的一种独特视角和方法。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文化关键种概念的起源与内涵,分析了它们与生物文化多样性和社会-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和保护需求,尝试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文化关键种给出了定义,即"在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内,由生物资源和文化实践紧密结合,对当地社会文化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且能够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标实现的生物文化复合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识别农业文化遗产文化关键种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意义:一是通过文化关键种的识别与保护有助于遗产地关键要素的识别和保护;二是利用文化关键种社区认同度高的优势可以调动社区参与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三是以文化关键种的识别与保护为切入点,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全球或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标,即保障食物与生计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传承以及维持景观特征等。  相似文献   

10.
探讨古村落名称诞生、演进的的历史进程,发掘古老的聚落地名文化遗产,更好地为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服务。本文对河北省境内千年古村的标准和形态、千年古村的界定、千年古村的比例、千年古村的分布、千年古村的村龄及其对民间村名传说的态度、千年古村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等八个问题进行了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