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陈述了兰州GS_(11-150)重力仪1983年固体潮观测结果,亦将其与中比合作的两台GS_(15-218)和G_(e0-765)重力仪固体潮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它们的结果相近,潮汐因子δ之间仅有0.2%的观测误差。 甘肃旦马1984年元月6日M_S5.5级地震前3个月,GS_(11-150)重力固体潮δ值开始下降,最大下降到6%左右;而从1983年11月起又开始恢复。1984年元月6日发生旦马地震,元月底潮汐因子δ值完全恢复正常。从其重力漂移值曲线看,发现1983年12月17日重力漂移值突然增高,一天之内上升约80微伽,然后一直沿续至今。这些绝非仪器故障所致,而是典型的震兆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下关、弥渡、郫县、宝坻4个重力台站GS-15重力仪所测的长序列重力观测资料,并在莫洛金斯基液核动力效应理论的基础上,用实测结果检验了由于地球液核运动而产生在重力固体潮周日波上的共振响应。同时,对不同的地球模型做了某些比较分析和评估。计算结果表明:检验地球液核动力效应的一组指标数δ(O_1)—A(K_1),δ(ψ、),δ(Φ_1)等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其中主要分波的精度优于0.2%,与地球共振频率最为接近的ψ_1,Φ_1波的精度也优于2%。文章最后给出了观测结果与地球模型比较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天水重力固体潮观测站1974年7月——1977年6月松潘地震前后3年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震前该站的潮汐因子δ值有长达7—8个月,幅度为10%的负异常。结合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以及地形变、流动重力测量等其它资料,对松潘地震的发震模式及潮汐因子δ值震前下降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本文初步认为在大地震孕育过程中,特别是在临震前。震源区及外围区构造应力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岩石所承受的应力变化速率不断增加,导致岩石的弹性模量E发生很大变化,从开始的静弹性模量变为动弹性模量。根据δ与弹性模量的关系,E的变化必将导致δ的下降变化。这可能是潮汐因子δ值震前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基于MATLAB编译环境,采用长格式数据,实现了重力固体潮改正的计算,对比分析了计算的结果,认为该程序的计算结果更准确。同时该程序的设计采用每点一个经纬度的计算方式,改变了以往一个区域采用一个潮改经纬度的计算方式,并分析探讨了以往计算方式的不足,对两种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程序的计算方式精度更高。大大提高了固体潮改正的精度,为以后高精度重力测量提供可靠的软件设施,值得在高精度重力勘探固体潮改正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目前重力和倾斜潮汐负荷计算中存在和需要解决的几个技术问题。文章给出了Sch。全球海图广州等10个测站的潮汐负荷数值,结果说明不同地球模型引起的重力负荷差为10%,沿海地区为15%,倾斜负荷差为15%,沿海地区为30%。是否考虑海水质量守恒可引起的重力负荷差小于10%,倾斜负荷差小于3%。文章对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五种全球海图的重力和倾斜负荷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同时还对褶积和球谐级数逼近两种计算方法作了讨论,并指出当ψ>15°时,两种方法引起的重力负荷差小于5%。最后文章将负荷潮结果同实际观测重力固体潮残差矢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说明经近海海潮图修正后的Schwiderski全球海图计算得到的负荷潮能较好地解释观测残差。  相似文献   

6.
武昌固体潮基准台曾先后用国内外多台高精度重力仪进行固体潮观测,由于各仪器的格值系统不同,得出的观测结果亦存在差异。本文将不同格值系统的重力仪的观测结果进行惯性改正后,归算到我国自己的系统。用莫洛琴斯基模型Ⅰ的理论潮汐因子作为基准,对归算的结果进行海潮改正,得出武昌固体潮台的重力潮汐因子为: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地进行海潮负荷对倾斜固体潮影响的研究和改正,了解沿海倾斜固体潮的具体特征及其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用沿海形变台站的倾斜潮的实测资料和附近海域的海潮资料,对沿海地区倾斜固体潮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它们的特征是与当地潮港的类型有关的。  相似文献   

8.
选取香港地区12个CORS站数据,研究潮汐效应对该地区GPS精密单点定位的影响。结果显示:1)固体潮对测站位移的影响最大,海潮负荷影响次之,极潮影响最小;固体潮与海潮对测站位移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半日、周日周期,在香港地区,垂直方向的影响最大分别可达300mm及25mm,极潮的影响基本保持稳定,约为2mm。2)潮汐效应对香港地区测站GPS精密单点定位静态解及动态解结果的影响达cm量级。研究表明,长期连续观测不能完全消除潮汐的影响,因此获取高精度GPS精密定位结果时需顾及固体潮、海潮、极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重力固体潮调和分析结果无法证明引力以光速传播。首先,根据固体潮理论,进行调和分析时固体潮理论值和观测值的时间序列是同步的,不存在时差;其次,天体起潮力仅与万有引力有关,与光速无关;第三,调和分析得到的潮汐因子仅反映地球介质的物性变化,相位滞后则反映地球介质的粘滞弹性,两者与天体引力及光到达观测点的时差无关;第四,汤克云和骆鸣津在论证过程中作了过多的人为改正,有些改正使用不当;第五,万有引力与引力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万有引力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一种空间性质,它与两个彼此相互作用的物体同在,无需时间传播,而引力波是一种时空涟漪,需要在特定条件下产生,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以光速向外传播,并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两者不可混淆。汤克云与骆鸣津认为,重力固体潮理论值隐含两个假设:1)引力以光速传播;2)引力及光的时差等于重力固体潮调和分析结果的时差。这两个假设并不成立,汤克云与骆鸣津关于引力是以光速传播的论证是一个误会,引力不需要时间传播。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我国丹东、佘山、泉州,蒲田、厦门,漳州六个沿海台站的地倾斜观测资料,按维尼迪科夫法对资料进行了调和分析;得出了海潮对固体潮水平分量影响的规律和特点,并指出我国沿海台站负载潮的相位滞后固体潮十余小时。 由于负载潮受局部因素影响较大,本文提出用台站附近验潮站的水位资料或验潮站的海潮予报值进行相关分析来排除海潮的影响是行之有效的。其余差与固体潮理论值有很好的一致性。这将有助于提高我国沿海台站形变资料的分析精度和捕捉地震前兆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根据厦门、漳州、泉州倾斜固体潮观测资料,对海潮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潮港类型是决定固体潮特征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其特征进行了地球动力学解释。  相似文献   

12.
以2012年"泰利"和"苏拉"台风期间的福州台和漳州台秒采样的重力固体潮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巴特沃斯高通滤波,提取出重力固体潮中高频的台风扰动;其次采用傅里叶变换分析福州台和漳州台重力的功率谱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台风中心距台站越近、风速越大、气压越低,重力固体潮的扰动也越明显。"泰利"和"苏拉"台风引起的重力扰动主要频率范围为0.16~0.28 Hz,而福州台和漳州台无台风影响时的正常重力地脉动脉动频率为0.25~0.35 Hz。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固体潮理论值一阶微商值(G′=dG/dt)的新的计算方法——天顶距微分法。文中系统地给出了(重力、倾斜、线应变)固体潮之G′的实用计算公式。作者将这套公式用于拟合检验(NAKAI法),并与分波法(用分波法计算G和G′)和差分法(用天顶距公式计算G,用差分法计算G′)进行了对比计算,文中给出了部分对比计算结果。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表明:对于重力,微分法的计算时间仅是分波法(取484个分波)计算时间的1/15左右,对于倾斜和应变,仅为分波法计算时间的1/25左右,微分法也只是差分法计算时间的60%左右。各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但差分法计算中△t的取值须介于1-100秒之间。  相似文献   

14.
提出采用滑动奇异谱分析(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SSA)方法进行长时间重力固体潮改正提取。采用61 d静态相对重力测量数据,利用滑动SSA方法将数据按连续时间段10 d、15 d、20 d、25 d、30 d、40 d和50 d分别分为52组、47组、42组、37组、32组、22组和12组进行重力固体潮改正提取实验。参考理论值分别选用CG-5重力仪自带软件计算结果(CG5_Data)和实测重力数据采用Eterna调和分析获得潮波参数后用TSoft软件计算结果(ET_Data)。结果表明,参考理论值选用ET_Data时,残差的RMS和STD比选用CG-5重力仪计算结果小;采用不同方法提取的重力固体潮改正残差的标准差均小于11 μGal;与SSA方法相比,当选择合适的连续时间段时,滑动SSA方法提取固体潮能降低结果残差的离散程度;选择连续时间段30 d、40 d时,滑动SSA提取结果比SSA提取结果残差的RMS分别小0.219 μGal和0.602 μGal(CG5_Data)以及0.430 μGal和0.665 μGal(ET_Data)。  相似文献   

15.
精密和详细测定地球重力场及其时间变化,是目前卫星重力测量的主要课题。基于固体潮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了固体潮对地球重力场时变特征的影响。不同于IERS2003采用的Cartwright和Tayler(1971)的引潮力位(TGP)展开,而是利用郗钦文的TGP展开,给出了固体潮对地球重力场时变特征影响的理论公式,并考虑到4阶潮汐的效应,精度可达到1011^-11ms^-2量级,同时采用最新的TGP展开数据重新计算了固体潮Love数相对频率特性对地球引力场的影响,并考虑了较多的潮波项,最后对重力数据归算中的永久性潮汐的处理进行了总结和说明。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国内外倾斜固体潮的实测结果,指出了摆杆定向对固体潮资料有严重的影响,用图表展示了摆杆方位与固体潮振幅因子、相位滞后和纬度的关系。提出了在倾斜固体潮观测资料中消除摆杆方位影响的实用公式,并用实例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重力固体潮观测资料的特性和三次样条插值函数的基本原理,研究了三次样条插值函数给重力固体潮观测曲线插值时的模式简化,使插值工作计算方便,减少工作量。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7年宜昌地震台超导重力仪观测数据,对数据预处理、极移改正和长周期趋势改正后的重力潮汐观测数据进行调和分析,获得宜昌台精确地方重力潮汐参数,选取NAO.99b和osu.Chinasea.2010海潮模型研究海潮负荷对重力观测的影响。结果表明,宜昌台海潮负荷变幅约为25 nm·s-2,经海潮改正后潮汐因子有所改善。采用时域导纳方法以及基于全球大气模型ERA-Interim计算宜昌台大气重力负荷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宜昌台大气重力导纳值为-3.219 3 nm·s-2·hPa-1,近区大气重力负荷变幅约为160 nm·s-2,远区大气重力负荷变幅可达70 nm·s-2,在进行超导重力数据处理分析时全球大气负荷效应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19.
基于MATLAB GUI界面,采用天顶距直接法和负荷格林函数法编写一套重力固体潮与海洋潮汐负荷改正软件GTIDE,并将其与国际现有软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TIDE软件易于操作、便于维护,能有效揭示重力固体潮与海洋潮汐负荷的变化特征,适用于高精度绝对重力与相对重力测量的潮汐改正。  相似文献   

20.
计算固体潮潮汐参数的非数字滤波调和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计算固体潮潮汐参数(潮汐因子和相位滞后)的非数字滤波调和分析方法的原理、计算公式和程序。选用中纬度点两年重力固体潮理论值和兰州水管倾斜仪EW分量1987~1997年期间的观测数据作试验计算,将其计算结果与维尼迪柯夫调和分析方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非数字滤波调和分析方法所得周日频段内主要波群的潮汐参数与维尼迪柯夫调和分析计算结果无明显差别,且非数字滤波调和分析方法还有利于用时值直接研究固体潮观测结果中的长周期波信息和求解非潮汐变化的特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