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是关于地震磁效应震例的比较研究,根据地震磁效应(构造磁效应)及爆炸磁效应的资料,在观测背景、观测布局特征、分析方法与结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文章还讨论了上述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美国观测计划据约翰斯顿(Johnston)1978年报道,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磁研究有两个主要方向:(1)测定伴随浅源地震的地磁特性—震磁效应。(2)测量活动断层附近区域的地磁场长期变化,以确定由一般构造活动,实际上它最终将引起地震的构造活动所产生的地磁变化,通常称之为“构造磁效应”。美国主要的观测现场是圣安德烈斯断层,已经实施了三类试验,以测定此断层的构造磁效应。第一类试验是用一对灵敏度为0.25伽马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出版的7次《中国地磁图》资料, 根据构造磁效应和震磁相关性研究了地质构造(构造微动态)、 强震活动与中国地磁图等变线每个不同年代动态演化图像的关系, 从大区域尺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7级以上强震与地磁分量等变线轴线方向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地磁学和高空物理学国际协会(IAGA)1979年12月3日~14日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召开了第17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关于震磁方面的文摘共有15篇,其中在构造磁学(震磁效应)小组讨论会上,有震磁文摘12篇,根据该小组召集人苏联的夏皮罗(Shapiro)、美国的约翰斯通(Johnston)和澳大利亚的斯特西(Stacey)的介绍,这部分的主要论题是:(1)由地球岩石圈的现代过程所引起的地磁场变化;(2)地磁长期变化异常及其与构造活动带的关系,地壳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所引起的地磁异常区;(3)震磁效应:观测与解释;(4)构造磁效应的模拟研究,如人工湖实验、核爆炸等;(5)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电磁性质的实验研究。还有3篇震磁文摘安排在一般讨论会上,该讨论会召集人英国的克里尔(Creer)说,这个讨论会的目的是为具有较大科学意义的地球内部磁场的论文提供一个论坛,而这些文章还不适宜归于某一专题讨论会。这3篇文摘是:(1)唐山震区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与上地幔高导层的分布;(2)震磁效应的物理基础与野外观测;(3)月球周期、太阳周期的地磁变化与大震的关系。现根据上述的15篇文摘(其中美国5篇,苏联3篇,中国和土耳其各2篇,日本,东德和南斯拉夫各1篇)综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作者应邀于1983年5月至6月访问了美国,参观访问了美国有关地震预报研究和地磁研究单位,参加了某些实地考察和合作观测,初步了解了美国关于探索地震预报、研究构造磁效应以及地磁的观测与研究等方面的情况。文章重点介绍了美国的地震预报探索研究与构造磁效应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6.
杨涛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1,26(4):1175-1185
应力作用对岩石磁性的影响对于地震磁效应、磁性构造学、下地壳与上地幔物质磁性结构及陨石磁学研究等具有潜在的意义.本文对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应力作用下,岩石(或磁性矿物)的磁化率及其各向异性、剩磁、磁滞特征和磁性(高温、低温)转换点等磁性特性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岩石磁性对应力作用响应特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地总结.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7.
密云水库的构造磁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水库地区的构造磁效应,在密云水库周围布设了221个测点,测点间距为2——5km,测点离水库堤岸的距离为几十米至15km不等,使用G-816型与G-826型质子旋进磁力仪,在1983——1987年期间,每季度观测一次地磁场总强度.地磁与密云水库蓄水的资料分析得到,地磁变化与水库的水位变化、水容量变化的关系系数分别为-(0.280.22)nT/m与-(0.350.31)10-8nT/m3,表明地磁变化与该水库蓄水变化有着较强的负相关.这种较强的负相关可能是密云水库地区地下较强磁性岩石的压磁效应的反映.由于水库构造磁实验是地震磁现象的较好模拟,因此,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相信,在地震活动区布设加密的高精度地磁观测,是能够捕捉到震磁前兆信息的.   相似文献   

8.
《据据地震学资料研究吉尔吉斯天山地壳构造》()一书,由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地震研究所T.M编著,吉尔吉斯《》出版社(伏龙芝)1989年出版。全书共分五章:(一)近震(Δ=0—200km)波形一地壳上层构造;(二)震远(Δ=100—600km)波  相似文献   

9.
苏联地球物理学家沙佩罗(V.A.Shapi-ro)教授应邀于1990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访问了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沙佩罗教授现任苏联地磁学科学委员会委员、构造地磁学工作组组长、苏联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学与磁力仪科学实验室主任。他领导的地磁学与磁力仪科学实验室现有科技人员24名,分5个组,分别研究地磁异常场、构造磁学(震磁效应与地震前兆)与地磁异常场的动力学、古地磁学、磁层来源的地磁场、地磁台站与地磁长期变化等。在访问期间,沙佩罗教授与国家地震局地  相似文献   

10.
震磁效应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介绍了目前人们对于压磁效应、感应磁效应、流变磁效应、电动磁效应、热磁效应及岩石破裂过程中的电磁效应机理的认识、研究进展以及利用震磁效应激发的地磁异常从地磁场的长期和短期变化中提取地震前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震磁效应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强调应从加强地磁台网观测、改进震磁效应的实验及引入提取震磁异常新的方法3方面加强震磁效应的研究,更好地发挥地磁观测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由欧洲地球物理学会和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共同创办的国际性双月刊《构造学》于1982年2月出版发行。该刊主编是杜威(J.F.Dewey),另外两位编辑为欧洲的塔普尼尔(Paul Tapponnier)和美国的伯奇菲尔(B.Clark Burchfiel)。该刊主要是刊登有关地球演化和构造的研究分析和综述评论性学术论文。现根据《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汇刊》(EOS)1981年11月第62卷44期登载的该会外事秘书基斯林格(C.Kisslinger)为《构造学》创刊撰写的评论对该刊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来自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日本学者笹井洋一博士应邀于1991年10月28日至11月2日参观访问了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在此期间,我所副所长朱传镇教授会见并宴请了笹井洋一博士。他们介绍和交流了各自研究所的概况与地震预报工作。笹井在我所作了题为《构造磁效应与地震预报》的报告,介绍了在日本伊豆半岛及其附近进行的地磁观测。伊豆半岛的地磁观测始于1970年,目前已进行了15个台的连续观测和40  相似文献   

13.
1981年8月13日内蒙古的丰镇县发生5.8(Ms)级地震.该震发生在口泉断裂带与阴山东西向构造的复合部位,主要受口泉断裂活动控制,又受纬向构造阻隔应力作用的影响.震区是断裂交汇处应力易于积累释放的地区.Ⅵ度区平面长轴呈N20°E展布,与口泉断裂带走向基本吻合.震前,在山西北部地区早已开展流动地磁工作.80年5月的测量中出现异常,到81年8月发震,异常随时空间的展布呈一定规律性,我们认为这是震磁效应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华东构造磁效应试验区技术组为了研究郯庐断裂带发生大震的可能性而探讨震前的地磁前兆信息,在7条横跨郯庐断裂带和1条沿断裂走向的测线上进行流动地磁观测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紫荆关活动断裂的构造效应,在怀来的土木-石河地区布设了由9条测线,528个测点与6个临时台组成的观测网,开展了精神地磁观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区中磁场分布的不均匀性与东西则地磁日变幅的差异是紫荆关活动断裂构造磁效应的明显反映。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地洼学说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以宣研究员,最近被评入选美国出版的《国际杰出领先者名人录》(第4版)和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世界名人传记》(第10版);同时,他的事迹还被列入《国际500名人录》(新版)、《国际名人辞典》(第22  相似文献   

17.
关于压磁效应和膨胀磁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世浙 《地震学报》1979,1(1):76-81
在简化条件下, 估计了压磁效应的可能量级.由此推知, 在非磁异常区, 地震前后的磁场变化不一定是压磁效应引起的.压磁效应不是震磁关系的唯一机制.按照渗滤电流理论推出的公式表明, 由地下水渗滤作用引起的所谓膨胀磁效应也是很小的.只有渗滤区足够大, 地下水剧烈运动, 才有可能观测到膨胀磁效应.   相似文献   

18.
传统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磁效应分析方法,没有考虑空间上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误差较大。提出新的地磁空间地震磁效应分析方法,采用小波变换分析法获取地震磁效应波动的时间信息。时间序列随机时刻的频率以及频率波动特性,采用地震磁效应波动的空间线性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基本背景场中时间序列随机时刻频率的波动产生的影响进行彻底清除,使地震磁效应波动的异常状态与地震的关系更加突出,实现地震磁效应波动的空间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以泾县及周边地域地震为例,所提方法具有较低的地磁空间地震磁效应分析误差,其稳定性以及信息含量评分是95.7分和96.4分,具有较高的分析性能。  相似文献   

19.
高名修 《地震地质》2005,27(1):172-173
《全球扭动构造———地球演化学说(GlobalWrenchTectonics—TheoryofEarthEvolution)》是挪威古地磁学家K.M. Storetvedt2003年的新作,篇幅 397页,是他 1997年出版的《我们演化中的星球(OurEvolvingPlanet)》一书的续篇。印度的H.C. Sheth在 1998年《全球构造新概念通讯(NewConceptsInGlobalTectonicsNewsletter)》第 7期上,曾对《我们演化中的星球》一书作过较全面的介绍与评述。《全球扭动构造———地球演化学说》一书为了把新的全球框架置于正确认识地球科学的适当位置,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阐述了包括魏格纳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在内的,试图统一全球地质现象内在联系的研究史。第三章快速展示了有关地球起源、内部结构、以及能量转换过程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在第四、五章中勾画了新的动力-构造系统原理。最后第六、七章扩展了应用上述理论解释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侧重研讨了阿尔卑斯时期印度洋—南极—东南亚区域的构造发育,以及从太古代到中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变迁。Storetvedt教授的理论,与由地球地极游移和行星旋转速度幕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图象反映的地震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四昌 《中国地震》1993,9(3):223-228
本文主要依据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出版的1:600万《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图(M_L≥2,1970—1989)》,对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基本图象进行了构造解释。由获取的中上地壳构造信息发现,本区具有清楚的共轭地震构造特征。并且指出,华北平原拗陷区的深、浅构造具有某些不协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