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智慧城市建设又为生态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基础,综合已有园区服务设施,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研究对象,研究建设园区标准化服务平台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省建设的战略部署,几年来,我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全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确定了以水利为核心,以绿化为重点,以管护为保证,以发展为目的的工作方针,制订了《白城市生态市建设30年规划》,确立了建设绿色生态城、实力生态城和人文生态城的发展目标,被列为全国第一个地级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生态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一、围绕改善生态环境,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城建设以造林绿化为重点,大力营造绿色生态屏障。我们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坚持“宜…  相似文献   

3.
正海绵城市的提出,源于突出的城市洪涝灾害。它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发展程度不同,因而海绵城市的建设需"因地制宜"。位于黄土高原中西部的固原市采用海绵城市智慧运营平台,搭建"弹性"城市,促进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4.
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为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中,如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重大问题。由全国人大环资委、全国政协人资环委主办,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中国林学会承办的"中国城市森林  相似文献   

5.
物联网、宽带网络、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有效手段。建设智慧城市是人类城市发展史上具有深刻意义的变革,未来数十年将是智慧地球、智慧国家、智慧城市崛起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本文以智慧城市的内涵为立足点,对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框架体系和设计策略进行分析,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n+n"和"n+1"模式。  相似文献   

6.
探索了基于G1S城市生态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基本原理和设计开发,为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和建设管理提供辅助技术支持,对GIS、DSS和SDSS的有效结合并应用于城市生态规划作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人口剧增的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同时,也面对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那么,如何破解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呢?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目前,我国已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然而,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值得重视的问题,即一些城市对基础地理数据、空间信息以及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认识不明确,重视不够。搭建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城市转型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和治理现代化的需求,是推进“互联网+”行动和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必须按照先进性、现势性、完备性、实用性等原则搭建地理信息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8.
地理信息或时空信息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城市测绘是保障和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测绘地理信息活动。本文在阐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建设过程、技术参考模型和重点建设任务的基础上,从智慧城市规划设计评价与标准编制、智慧城市时空信息平台建设和专题时空信息应用等方面探讨城市测绘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和任务,以期为思考和实践新型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测绘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深绿色理论——前卫思想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生态城市定义: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乡发展而建立的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安全舒适,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这种定义准则准矣,高则高矣,但对于我们从事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者而言,还是很难把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提出建设"世界城市"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10月6日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明确指出要将北京市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后续又逐渐细化世界城市的建设内容。近年来国内有关世界城市的研究内容广泛,涉及指标体系、金融、保险、交通、文化、旅游、城市空间、土地等方面,其中经济和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在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尤显不足。土地作为承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如果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失衡或布局不合理,势必造成城市中各种机能失调,增加城市运行成本,阻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本文基于世界城市建设目标,探索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力求为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提供用地参考。首先应用文献分析法对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的人口、产业、土地利用的关系进行梳理,然后应用土地利用流量方法对北京市土地利用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探索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土地利用等方面将北京市与世界城市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分析,找出北京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选择性借鉴世界城市的经验,对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在土地利用结构发展方向上进行定位,并设定了2020年、203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发展目标,应用多目标优化模型、CA-Markov模型对北京市2020、203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和空间布局模拟。得出如下结论:(1)世界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前期变化剧烈,后期逐渐趋向稳定。纽约市在1988至2000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大,而从2000年到2014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逐渐趋向稳定。伦敦市土地利用结构自1971年到2005年,建筑用地增长了9%,绿地减少了9%,其他土地类型变化不大。东京从1982年到2002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大,而在2002年至2011年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小。(2)北京市区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居住、生态用地比例过低,工业用地过高。与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类似发展阶段相比,北京市区居住用地至少低了5个百分点、生态用地低了15个百分点、工业用地高了12个百分点。(3)北京市用地过度扩张,人均建设用地过高,土地资源利用粗放,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北京市的人均建设用地过高,用地产出效益较低。人均建设用地是纽约2014年的3倍,东京2011年的1.8倍;建设用地地均产值是纽约2014年的1/20,是东京2011年的1/13。与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类似发展阶段相比,北京市人均建设用地是伦敦1971年的1.1倍,东京1982年的2倍;建设用地地均产值是伦敦1971年的1/3,是东京1982年的1/5。(4)对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后,优化后的符合基于世界城市建设目标在土地利用结构上设定的定量目标,并且优化后的结构从以往的剧烈变化逐步趋向稳定,符合世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变规律。同时,优化后的结构比预测结构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土地利用布局更为集约发展并兼顾生态保护功能。通过土地利用强度指标的计算,发现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有利于减缓土地利用强度的快速增长,减少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从空间布局来看,按现有情况进行预测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依然存在建设用地扩张而生态用地大量减少的局面,而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布局上更多地是在城乡结合部将原本转向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转变为生态用地,相应地,农用地较预测情况减少,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生态涵养发展区中的农用地部分转化为生态用地。整体上优化后的数量结构的空间布局降低了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换的频繁性,并使以往土地利用剧烈转换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优化后的结果在空间布局上逐渐趋向集约发展,并更加注重保护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1.
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呼唤森林的归来,是当今历史进程和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近几年。漯河市立足当地实际,着眼于长远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实施百万亩森林生态工程为重点,积极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实施林业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生态宜居森林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2.
推行绿色建筑 建设生态城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广节能技术,制定并强制执行节能、节材、节水标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是全面体现“四节”要求的建筑和建筑活动。推行绿色建筑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一、推行绿色建筑是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每年约有10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未来15-20年,我国将有几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由于城乡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城镇人口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城市"的建设已成为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全国相当一部分城市各自提出了自己"数字城市"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划定城市发展边界是提高国土开发效率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开展适宜性评价是划定城市发展边界的前提条件.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和保护耕地的现实需要,研发城市发展边界划定与调控决策支持系统,开展地级城市发展边界的划定工作,是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是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的基础,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物联网、网络通信技术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人类城市发展的变革历程中,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大势所趋,将会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建立智慧地球、国家和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和关键战略点.首先从智慧城市的概念出发,深刻的解读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将会涉及的关键支撑技术,阐述智慧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并探索解决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古代的城市环境意识源于古人的实践经验和天才直觉,其哲学智慧至今光辉不减。 生态城市大体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12大特征。 迄今为止,国内外所有的绿化城市、田园城市、山水城市、森林城市等都还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生态城市,而只是通往生态城市阶梯中的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7.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加快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城市信息化新一轮加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智慧城市建设是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中引入时间概念,把各时期的地理信息都按需反映出来,发展为时空信息数据库和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它是动态的、实时的。基于此,分析研究了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下管线安全一方面事关城市的公共安全,另一方面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尤其对于建设生态城市而言,地下管线的安全不仅关乎城市生态体系的健康发展,还与城市整体环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息息相关。本文从城市地下管线安全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在生态城市中提高管线综合管理水平,加强管线安全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增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为了解决城市发展这个难题孕育而生的。美国城市规划专家安东尼·汤森在他的著作《智慧城市》里,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和思想,提出了由于信息技术与城市相关的可能要素相结合,来减免经济和环境的问题。郭仁忠院士在"2018中国智慧城市产业与技术创新高峰论坛"上指出,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要融入地质安全信息。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城市规划中对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框架的不尽合理问题,以河南省西峡县为例构建了包含主导性和限制性逻辑的综合评价方案。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将生态敏感性作为限制性因素进行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研究。研究区的分析结果显示:西峡县整体新增城镇建设区呈现南北区域不适宜而中间适宜的特征,而适宜和较适宜城市建设的用地主要分布在鹳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河谷地带。但在中心城区外缘某些区域生态敏感性强,应禁止开发活动。研究结果有效体现出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空间格局,对城市总体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