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地质论评》1959,19(1):27-27
广东省地质局海丰锡矿勘探队除以前在此地区找到了香港菊石外,最近又在红源轻微量质的岩层中发现菊石,其形状亦似侏罗纪的产物,含菊石层之上还有酸性火山岩系。这说明这里不仅有海相侏罗纪的沉积,而且还可能有侏罗纪的火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有关中国泥盆纪菊石的研究甚少,仅描述了产于华南上泥盆统下部的菊石2属3种。近二十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开展地质调查和勘探的基础上,我国泥盆纪菊石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有关泥盆纪菊石的重要著作有:赵金科(1956)、孙云铸(1964)、孙云铸和沈耀庭(1965)、阮亦萍和何国雄(1974)、沈耀庭(1975)、徐光洪和韦仁彦(1977)、项礼文和韦仁彦(1978)。根据上述著作和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十个泥盆纪菊石带。此外,为了有利于讨论泥盆—石炭系的界线,也涉  相似文献   

3.
马俊文 《江西地质科技》1995,22(3):118-126,T002
本文描述了安德生菊石科9种、3属,其中有9新种、2新属。本文对于安德生菊石科中两个亚科的演化关系作了初步探讨。笔者根据在北美和中东发现安德生菊石科的材料,论证了安德生菊石科的分布,是一个具有世界性的菊石科。  相似文献   

4.
最近在北羌塘盆地中部半岛湖地区索瓦组下段中发现了丰富的中侏罗世晚巴通期—早卡洛夫期菊石。这些菊石保存好,特征明显,可以与西特提斯地中海区菊石带进行精细对比。根据区域菊石化石群的对比,含菊石的地层可能不是索瓦组下段,而是夏里组。早卡洛夫期大头菊石的出现与同期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同步,而地方性的含大头菊石的层序通常也指示了区域性的海侵。羌塘盆地早卡洛夫期大头菊石生物群的发现,证明羌塘盆地在早卡洛夫期还存在区域性的海侵,北羌塘盆地中部的半岛湖地区处于相对较深的广海碳酸盐台地环境,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羌塘盆地在卡洛夫期即发生大规模的海退,发生海退的时间应该在早卡洛夫期之后。晚巴通期—早卡洛夫期菊石生物群的发现对于重新认识羌塘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北羌塘盆地中部半岛湖地区索瓦组下段中发现了丰富的中侏罗世晚巴通期—早卡洛夫期菊石。这些菊石保存好,特征明显,可以与西特提斯地中海区菊石带进行精细对比。根据区域菊石化石群的对比,含菊石的地层可能不是索瓦组下段,而是夏里组。早卡洛夫期大头菊石的出现与同期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同步,而地方性的含大头菊石的层序通常也指示了区域性的海侵。羌塘盆地早卡洛夫期大头菊石生物群的发现,证明羌塘盆地在早卡洛夫期还存在区域性的海侵,北羌塘盆地中部的半岛湖地区处于相对较深的广海碳酸盐台地环境,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羌塘盆地在卡洛夫期即发生大规模的海退,发生海退的时间应该在早卡洛夫期之后。晚巴通期—早卡洛夫期菊石生物群的发现对于重新认识羌塘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藏仲巴早二叠世巨日浦组菊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怀斌 《地质论评》1989,35(4):324-332
西藏仲巴地区,下二叠统巨日浦组上段,以环叶菊石(Cyclolobus)为代表的菊石动物群,是我国继在西藏阿里地区(Diener,C.,1903)发现之后,又一新的发现。经研究包括3属3种,1个未定种(含新种1个)。即:Medlicottia sp., Propinacoceras cf. beyrichi Gemmellaro. Cyclolobus kraffti Diener, C. zhongbaensis Sheng(sp. nov.),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环叶菊石(Cyclolobus)是环叶菊石科(Cyclolobidae)中进化最高阶段的代表,是早二叠世晚期的菊石带化石之一,和帝汶菊石(Timorltes)相当,但多见于印度洋沿岸,归于印度太平洋区(东特提斯区)。巨日浦组菊石的发现,对国内外地层对比及板块构造理论探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兰坪县通甸公社德胜沟花开左组上段(J_2h~2)灰绿色与紫红色泥岩互层地层中,不但有丰富的瓣鳃类化石,而且最近我分队首次发现与瓣鳃类共生的还有菊石化石—阿佩尔菊石科(Oppeliidae)、古巴沟菊石(Cudachetoceraa sp.indet.)。这个菊石的特点是内卷,壳有肋脊和细线两种装饰呈辐射状排列。与菊石共生的瓣鳃  相似文献   

8.
最近在英国怀特岛的崖石上发现了1.1亿年以前的菊石软体动物化石。这种类似蜗牛的软体动物化石长4、6英尺,重达651磅。这种动物比软体动物具有更多的壳,能漂浮在海上,利用气体充实其腔室,以调节其在球中的深度。它们大部分在大约2.25亿年以前灭绝,但也有少数以别的形式存活下来,直到6500万年以前恐龙灭绝时才最后消失。  相似文献   

9.
藏南定日遮普惹山剖面主要是Albian 晚期到古近纪海相沉积, Willems 等( 1996 )对岩石地层和沉积微相进行了详细研究,并通过浮游有孔虫研究建立生物地层格架。在与岗巴地区地层对比基础上,该剖面被认为是整个藏南地区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的标准剖面。2004 年我们与中国、德国同行一道对该剖面上白垩统地层进行再考察,重点对无脊椎动物化石样品进行采集和研究。与西藏大多数白垩纪剖面一样,尽管沉积环境为陆棚环境,该剖面以前却几乎没有菊石和叠瓦蛤类化石的报道,而同样环境下的世界其他地区剖面含有大量的菊石和叠瓦蛤类化石。藏南定日剖面重新调查后发现了少量的菊石和叠瓦蛤类化石。化石数量少一方面是由于灰泥质灰岩和泥灰质灰岩内化石保存状况差,另一方面采样条件也不理想。还有,当时的环境条件可能不利于大多数无脊椎动物类群的生存,这一点或许从大量存在于岗巴群上部的小个体双壳类碎片可以得到证实。尽管获得的化石分散并且保存差,本次研究仍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生物地层数据。岗巴群上部发现的化石Calycoceras?,指示其时代为Cenomanian 晚期,随后出现不能鉴定的desmoceratids类的幼体。之上,菊石Forresteria sp.的发现表明岗巴群顶部地层属于Coniacian下部,这被同一地层内发现的其他化石所支?  相似文献   

10.
马俊文  李富玉 《江西地质科技》1997,24(3):123-130,T002
江西上饶和铅山地区茅口期异相沉积的上饶组煤系地层中,寿昌菊石科的菊石化石十分丰富。其中。发现该科的许多菊石级,具有各式各样的口饰围垂形状,这些材料的获得,不仅大在充实了寿昌菊石科的研究内容,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寿昌菊石科的基本定义。  相似文献   

11.
去年六月西藏区调队一分队在普兰才里发现了一个大型菊石。菊石产于黑色页岩、黑色结核页岩中。页岩整合于中侏罗世灰岩之上,厚200米,化石丰富,除有丰富的菊石外,还有鹦鹉螺、箭石、双壳类以及珊瑚等。 大型菊石产于页岩中部,是西藏目前发现的最大菊石。保存不完整,大致相当于完整菊石的六分之一,从脐中心到处旋环大致呈一个窄小的扇形。野外实地量得从脐中心至外旋环腹部56厘米,外旋环宽19厘米,外旋环高23厘米,壳外卷至半外卷,旋环断面近长方形、腹部穹圆,肋通过腹部,为简单的二分叉,共可见5—6个旋环。菊石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环叶菊石科演化序列中,最原始的菊石属在华南,环叶菊石科在二叠纪地层中上延层位最高的菊石属也在华南;世界上环叶菊石科共有11个菊石属,华南拥有其中10个敬石属等事实,论证了环叶菊石科发源于华南。文中描述了新发现环叶菊石科的1个新属和3个新种、为该菊石科增添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描述了中国南部二叠、三叠纪“混生生物群”。根据笔者的统计,目前巳经发现有“二叠纪型”分子36属53种与三叠纪菊石、双壳类、牙形剌共生。 笔者认为中国南部可以以牙形剌Anchignathodus parvus 的出现作为三叠系的底界,双壳类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菊石 Hypophiceras的出现可以作为三叠系开始的辅助标志。文中还将这一界线与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二叠、三叠系界线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4.
描述的菊石产自江西宜春、安福两地,计有1新科、5新属、8新种和一个未定种。根据花桥菊石科(新科)和宜春菊石属(新属),阐述了菊石的演化,并对国际地层对比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宁夏卫宁地区石炭纪菊石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卫宁地区石炭纪菊石除梁希洛(1957)作过研究,描述了少量的属种外,很少有报导。1980年8月宁夏地质局综合研究队地层组的同志在中卫下河沿、校育川实测石炭系剖面时,采得了大量菊石化石。1981年笔者重返该地采集菊石标本和观察剖面,同时又去中宁陈麻子井采集了另一部分菊石化石。  相似文献   

16.
江西铅山地区早二叠世晚期上饶组煤系的底部,发现独具特色的菊石新类群,其壳面的瘤饰特别发育,缝合线腹叶窄长,腹支叶呈披针形,明显区别于腹菊石超科中的其它各科,据此,建立了瘤腹菊石科(新科)(Nodogastrioceratidaefam.nov.),并对新科中诸属,在茅口期的系统演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新疆和田县西南峡谷一带的加勒万河谷地区早二叠世地层中首次发现Prostacheoceras cf.Kongaraquense、Artinskia sp.和Agathiceras sp.菊石化石。这3种菊石化石的时代为乌拉尔期,代表了特提斯型菊石组合,与华南的栖霞组相当。其中,Prostacheoceras为特提斯类型的主要属,Artinskia为空谷阶的特征属,Agathiceras则为中石炭世—早二叠世的世界性分布属。此三者同时出现在加勒万河一带加温达坂组中,丰富了加温达坂组的化石资料,对恢复西昆仑地区的古地理和与其他区域生物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安德 《地质论评》1965,23(3):236-237
1963年笔者在独山大小王村测制长兴组剖面,在长兴灰岩中部采获菊石化石Pseudotirolitesasiaticus。该菊石的发现不但丰富了长兴组的生物群,且对华南长兴组与大隆组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文中所列化石承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0年在西藏措勤地区1:25万区调中,在中二叠统中发现的菊石化石Popanoceras bowmani(Boese)、Paragastrioceras jossae(Vrneuil)和Timorites curvicostatus Haniel,对菊石相的中二叠统进行了划分对比。Paragastrioceras同冈瓦纳边缘区的特征化石,Timorites是赤道特提斯区的菊石代表,二者的共存,证实了西藏在二叠纪时位于邻近冈瓦纳边缘区的赤道特提斯区内,古气候已渐转为温暖。  相似文献   

20.
彩斑菊石是一种主要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地区开采出的具有彩虹色晕彩的螺状糕菊石属化石壳碎片,经涂塑处理后以ammolite(彩斑菊石)的商品名出售的有机宝石,常具红、绿、蓝等单色或多色彩斑。利用常规宝石学测试、激光拉曼光谱测试、紫外-可见光谱测试、扫描电镜测试等方法,对彩斑菊石及菊石碎块共9块样品的宝石学特征、谱学特征、微观形貌特征、颜色成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彩斑菊石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拼合或涂塑层,具典型薄层状结构;表面不同区域的颜色与文石层结构密切相关,随着文石层厚度和紧密程度的增加,颜色逐渐向可见光长波方向变化,推测彩斑菊石的颜色主要与文石层厚度有关,并由文石层的干涉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