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湾扇贝养殖过程中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1~2002年,对莱州湾养殖海湾扇贝进行了较系统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海湾扇贝养殖集中海区莱州市金城镇扇贝养殖场为定点调查和样品采集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海湾扇贝各养殖期的死亡率和可疑病原生物检测,同时对pH,溶解氧,温度,盐度等理化环境因子进行连续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海湾扇贝在0.5~1.3cm的幼贝阶段死亡率较高,达50%;随后死亡率降低,1.3~2.2cm的幼贝阶段死亡率约为20%,以后各阶段死亡率平稳,均在7%以下,累积死亡率约为60%.对环境理化因子的调查显示,pH,溶解氧、盐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与扇贝死亡率无明显相关性;温度变化与死亡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即低温(20℃以下)可能是养殖海湾扇贝幼贝重要的环境胁迫因子,而高温(27℃左右)对海湾扇贝成贝生长无不良影响.通过对可疑致病性生物因子的调查研究及病理学观察表明,海湾扇贝在养殖过程中可感染多种微生物,其中原核微生物类立克次体(RLO)在养殖过程各生长阶段均可检出,即0.5,1.5,3.0,3.6和5.0cm的海湾扇贝RLO的感染率分别为15%,35%,80%,50%和20%;RLO的感染强度分别为1.0,1.5,16.0,11.5和5.0.在病原生物检查过程中,除RLO以外还发现有类支原体原核生物(MLO)寄生.结合感染强度和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分析,初步认为类立克次体(RLO)可能是海湾扇贝在海上吊养的幼贝阶段发病死亡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2.
赤潮对浙江近海养殖业危害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导了浙江北部海域赤潮发生时对海湾扇贝、皱纹盘鲍幼体和养殖幼贝毒害的观察结果,证明赤潮毒素是赤潮杀死养殖生物的重要原因。文章还根据已有文献综合讨论了该水域有利于发生赤潮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3.
扇贝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对象之一,北方海区养殖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其养殖方式有网笼养殖和吊耳养殖两种,网笼养殖幼贝时用密网笼,养殖成贝时用粗网笼,就是说,在养成中要倒一网笼,倒网笼起到了稀疏养殖密度、清除附着物,改善养殖环境等作用,  相似文献   

4.
长岛养殖扇贝丰,欠原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岛扇贝养殖环境两年(1989、1990)监测及历史资料的初步分析研究,得出了影响长岛养殖扇贝丰欠的主要因子有:1)长岛地区的降水量;2)海水中浮游植物含量;3)海水盐度。建立了适合长岛水域的模糊综合评判关系式用以综合评判长岛的扇贝养殖环境及其与养殖扇贝丰、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海湾扇贝引种复状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海湾扇贝于1982年从美国引进中国,10年后发展形成庞大的海水养殖产业,为解决全人工养殖中育苗和养成生产中出现的病害造成大量死亡,个体小型化趋向,单位产量下降及肉柱得率降低等严重问题,于1991年12月再次从加拿大引进海湾贝种贝,通过人工育苗途径,更换了原有养殖群体的种质,在12个海区试养结果表明,再次引进的海湾扇贝,其抗逆性,生长速度,体型,肉柱得率,生活力等性状,均比原养殖群体有显著提高,自1  相似文献   

6.
1基本情况与结果1992年5月,我们利用莱州市渔业公司养虾场一个47.2亩的虾池进行海湾扇贝保苗。该池东西长、南北短,海湾扇贝苗安排在有排水闸的东半部,占虾池面积23亩。5月29日,贝苗壳高达到2~4mm,全部出地移到海上。保苗过程中,部分小苗钻出苗袋,脱落到虾池中.6月15日,将该池水放干重新换上新水,每亩放养体长3cm的虾苗19000尾,进行虾贝混养。日常管理均按对虾养殖的方法进行,虾贝生长皆很好。由于海湾扇贝大量滤食池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属等,虾池东半部逐渐变清,到7月中旬后,虾池东半…  相似文献   

7.
温度和盐度对海湾扇贝幼虫附着及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瑞才  陈敏 《台湾海峡》1989,8(1):60-67
本文研究了在室内控制温度和盐度的条件下,海湾扇贝幼虫附着与变态的适宜范围和最适范围;幼虫附着、变态时间及附着行为与温、盐度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8.
栉孔扇贝体内寄生的病毒的分离纯化及其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是我国传统海水养殖贝种,养殖范围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沿岸的山东、河北、辽宁等地,但是,近年来因病害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扇贝大规模死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已进行多年,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病原感染实验及病原分离纯化等研究初步认为类立克次体是扇贝(包括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的病原生物[1~4].在用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纯化栉孔扇贝类立克次体时发现一种具囊膜的病毒粒子,本文首次报道栉孔扇贝体内该球形病毒纯化的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墨西哥湾扇贝稚贝对盐度的耐受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用壳高15~21mm的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稚贝作为实验材料,控制水温在16和24℃条件下进行对盐度的耐受力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在24℃时,稚贝存活的盐度范围为18.5~44.4,低盐度对稚贝的存活影响明显.稚贝可生长的盐度范围是21.2~41.0(日增长率r>4.0),适宜的生长盐度为24.0~32.0(日增长率r>8.0),其中26.0~28.0的盐度为最佳生长盐度.在16℃条件下,最初8h内,其生存盐度范围为17.4~46.4,但是48h后稚贝的存活盐度范围与24℃温度条件时无明显差别,显示出低温条件会使稚贝对极限盐度的反应速率减缓.当盐度处于接近极限范围时,盐度变化幅度过大易导致稚贝死亡.墨西哥湾扇贝对盐度的适应能力与原生境盐度有关,稚贝预先在盐度为19.5和44.9中适应9d后,再过度到14.3和48.5中,48h后,存活率为78.3%和100%,而若是从盐度为32中直接移到3和48.5中,48h后存活率分别为0和27.3%.显然,通过中间驯化或适应过程,稚贝会提高耐盐能力.此结果表明,在高温多雨的南方海域,应避免在易受淡水中冲击的河口、海湾区域开展墨西哥湾扇贝养殖.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1991~1992年海湾扇贝控温促熟实验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海湾扇贝在青岛地区性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6.6℃,产卵的有效积温为178.9℃。  相似文献   

11.
刘志刚  刘建勇  杨博 《海洋科学》2011,35(10):75-80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采用二因素五水平的正交实验方案,设置了5个温度梯度(15、19、23、27、31℃)和5个盐度梯度(18、22、26、30、34),研究了温度与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幼贝存活与生长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1)华贵栉孔扇贝在最适盐度范围内,幼贝适宜的存活温度为15.0~30.5℃;最适存活温度19.0~27...  相似文献   

12.
海湾扇贝引种、育苗及试养   总被引:26,自引:11,他引:26  
1982年12月将美国海湾扇贝引来青岛。经加温促进性腺成熟,翌年1月获受精卵,在18—21℃条件下培育4星期,幼苗平均壳高达827μm,5月达6.9mm,移至山东胶州湾及福建罗源湾试养。9月初壳高达50mm,性腺成熟(并采卵育出第二代),12月底达5.9cm,重46g。据此认为,海湾扇贝是适于黄海与东海我国沿岸养殖的贝类,当年即可收获。  相似文献   

13.
“莱州市金城海湾扇贝千亩万斤丰产方技术开发”通过了专家验收评议。从1080亩丰产方中,在西、中、东3个部位任选3点,每点随机抽取10笼扇贝,称出全笼净重,按400笼/亩折算出每亩产量。从样品中任取50个扇贝测壳高,算出平均值。称出5kg扇贝,剖出鲜贝柱称重。平均亩产5560kg,出鲜柱率16.7%,两项指标均创全国最高纪录。1材料与方法1.l养殖海区自然条件试验海区位于金城镇近海,离岸边距离1500m以上,水深9.5~12m,底质为泥沙,上半年透明度4~7m,下半年2~4m。本海区为西南、东北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盐度与海湾扇贝稚贝迁移、生长及存活的关系。其适合生长的温、盐度范围分别为16~28℃和19~34,最适温度和盐度分别为22℃,31.2;适合存活的盐度范围为19~39,盐度低于11或高于43,稚贝死亡严重;适合存活的温度为10~28℃。本文同时对温、盐度与稚贝附着后的迁移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张守都  李娟  丛文虎  李莉 《海洋科学》2017,41(11):89-96
开展了海湾扇贝南北亚种杂交子代同海湾扇贝北方亚种间回交、杂交子二代及北方亚种对照组等群体的基因型和温度、盐度等环境因素之间的互作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2和回交组别相对纯种组别存在生长优势。温度和盐度均对不同基因型群体的生产和存活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在逆境温度下杂种F2和回交组能够更加适应并表现出更高的生长优势,而在盐度中结果却并非如此,这表明基因型和环境之间的互作机制比较复杂。研究结果为继续在不同海区环境下开展海湾扇贝回交育种提供了积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海湾扇贝消化盲囊衣原体样生物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1992 ̄1995年研究了胶州湾养殖海湾扇贝消化盲囊内寄生的原核生物。光镜和电镜下可看到消化盲囊的组织病理变化和这种寄生物形成的包涵体。初步认为它是一种衣原体微生物,与近年来养殖海湾扇贝的大量死亡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海湾扇贝种质退化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英杰 《海洋科学》1992,16(6):64-65
海湾扇贝自引进后便开始了生物学、人工育苗及养成技术的研究,现在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饲养技术。但在扇贝养殖过程中不明原因的死亡现象时有发生,今年冬天胶州湾扇贝发生了大量死亡,有的养殖场几乎“全军覆灭。”在育苗过程中出现的面盘幼虫解体现象也给扇贝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这些病害仍未找到具体的病因,至今困扰着学术界和养殖界。  相似文献   

18.
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杂交家系的生长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为亲本,建立了紫扇贝自交(ZZ)、海湾扇贝自交(HH)、紫扇贝(卵)×海湾扇贝(精)(ZH)和海湾扇贝(卵)×紫扇贝(精)(HZ)共4个试验家系.在养殖60、127 d时测定壳高、壳长、壳厚和体质量,并分析各养殖时期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各养殖时期,2杂交家系子代的壳高、壳厚以及体质量均表现出生长优势(P<0.01),因此认为通过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杂交方式是改善扇贝的良好方法.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对于自交家系,壳长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对于杂交家系HZ来说,壳长(60 d)和壳厚(127 d)对体质量的决定作用最大;在杂交家系ZH,60 d时壳长和壳厚的协同作用对体质量的决定作用最大,127d时壳高的决定作用最大.因此对于两个杂交家系的选育,应按照不同性状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选择各时期的优势性状,以使子代的杂种优势充分表现.  相似文献   

19.
根据南方亚热带气候特点,对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进行了秋季人工育苗和养成试验。本文报道其秋季性腺繁殖规律、胚胎发育、幼虫的生长、存活与温度的关系,提出了秋季人工育苗的方法。在养成试验方面,与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海湾扇贝具有生长快、周期短等特点,是一种较有发展前景的海珍品。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引进、育苗、养殖研究及与山东、辽宁、河北等省水产局进行推广应用的海湾扇贝,目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海湾扇贝是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的一种野生贝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福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