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球科学家们已经在加利福尼亚开始预报破坏性地震。虽然地震预报仍不成熟, 但现在做出可信的官方地震警报是可能的。这些警报帮助政府、企业和私人对大地震有  相似文献   

2.
美苏的科学家们说,他们利用推导出的一种数学公式已接近预报强地震,该公式推导出20次大地震中的16次地震前的某些地震图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地球物理学教授诺波夫说:“这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向预报大地震迈进了一步。”诺波夫也是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此项研究的作者之一。这个新方法还未被用来预报地震,而科学家们也不能用此方法预报地震发生的精确时间和地点。但是诺波夫说,此方法能使科学家们作出更多的一般地震预报,如预报说,一广大地区的某地3年内很可能发生一次强烈地震。这对目前科学家们的能力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进展。现在科学家们基本上局限于作出长期预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1988年7月预报,在30年内,加州南部圣安德烈斯断层发生一次里氏  相似文献   

3.
国际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性估计科学讨论会概况的续篇,扼要介绍了各国地震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地震预报的社会响应问题的看法,谈到地震的社会对策、包括学术上的对策、技术上的对策以及应急服务、救灾和震后恢复,还涉及地震预报的社会对策,包括对预报能力的评价,在科学家与政府间建立转换机构,其中尤其强调了目前地震预报的水平要求建立一套评价预报可信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对应的评定机构,以使科学家们能放手大胆地探索预报地震的奥妙。  相似文献   

4.
1980年5月在美国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象台召开的“地震预报讨论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讲了“中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战略”,引起了与会科学家的重视。这篇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在文中首先评述了两种对待地震预报不同的指导思想:一种观点认为,地震预报的实践必须经过基本研究并在实现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得到突破之后才能进行预报;另  相似文献   

5.
日本地震预报新观测网和新体制的设置阪神大震灾后,日本从民间到国会议员及政府大臣对地震专家们固定传统的地震预报方法不满,要求开展薪的地震预报方法,要求地震情报公开化和预报体制一元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此日本气象厅于3月14-24日专门派人去地电流法预报地...  相似文献   

6.
据美国《时代周刊》1980年12月8日“科学栏”登载一篇题为《预报地震:一种没有把握的艺术》的署名文章,摘译如下:中国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使得科学家们认为这次预报再一次表明地震预  相似文献   

7.
《地震》1989,(6)
地震综合预报专家系统与地震预报专家系统和地震预报专家系统微机版11月2日在北京同时通过鉴定。参加鉴定会的有国内著名的地震预报与人工智能专家、教授20人。这三个专家系统是由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安徽省地震局分别研制完成的,他们分别应用综合预报或测震学预报地震的专家知识,采用人工智确高技术来解决全国或分区的地震预报问题,这三个  相似文献   

8.
尽管专家们认为现有的观测网可以对预想在东海近海发生的8级大地震作出临震的短期预报,但就日本地震预报的现状而言,目前还不能预报7级内陆地震。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地圈地球科学技术研究部主任滨田和郎认为,地震预报是一门尚未确立的技术,“对于模糊的前兆,有必要改变一下看法”。以下是他对地震预报研究应有状态等的看法。困难的内陆7级地震预报预想中的东海地震是大约呈西北方向俯冲的菲律宾海板块与大陆板块之间的地震。震源  相似文献   

9.
《地震》1993,(5)
由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朱岳清、高旭、张肇诚六位同志撰写的《中国地震预报概论》即将于今年6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震预报理论基础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20多年来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10.
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防止由于不负责任的地震预报而造成的无谓混乱,制定了“地震预报实施法规”,并决定将此法规传达到各国政府,建议他们进行广泛宣传,让一般市民都知道除按此法规所作的地震预报外,其他预报均不能当作地震预报看待。法规包括下述四项:1.地震预报必须有科学的根据,并定量地报出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震级三个要素;2.发布预报应先获得学术界的支持,在预报消息公布之前,科学家有必要在地震学界听取意见;  相似文献   

11.
按理说,这些日子加州的地震科学家们理应感到非常后悔.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研究人员于1985年首次正式地对位于旧金山和洛杉矶之间的帕克菲尔德小镇作了一次地震预报的初步尝试.根据那次预报,在1993年之前的某一时间,帕克菲尔德将会发生一次6.0级的地震.  相似文献   

12.
在汶川地震序列的动态跟踪与甘肃震情的动态判定过程中,本文作者成功地把握了甘肃震情、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汶川地震序列的动态发展变化,并对5月18日四川江油发生的6.0级地震作出了成功预测。这一预测实践使本文作者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地震预报虽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没有被攻克的世界性难题,但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如果预报思路和方法得当,要实现一次乃至数次成功的预报是可能的。这对地球科学家们如何认识地震预报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震预报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地震发生的地点,强度和时间。确定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是尤其重要的一项任务,但科学家们开始认真研究这项任务,相对来说时间并不长,不过在20年前刚开始,目前仅在摸索实用的手段,而且成效甚微。尽管世界各国的,其中包括苏联的许多专家们,在为能够准确回答“什么时候发生地震”这个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可以说,目前全世界任何地方也没有解决地震预报问题。至少在必要的程度上发出概率性很高的地震预报是做不到的。因此,如果专家们说,科学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那么我们应当相信这种说法,不过,这只是指在可预见的那段时间内说的。  相似文献   

14.
序 1985年6月,地球科学理事会(Board of Earth Sciences)的一个委员会希望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和美国科学院能够促使联邦政府的官员们注意这样一个事件;科学家们最近作出了地震预报,1986年至1993年期间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帕克菲克德(Parkfield)地区将发生一次中等强度的地震。对于提高关于地震的认识和增进预报的能力,这次预报提供了一次极好的机会。为了把这样一个很可能发生的事件前后情况完整  相似文献   

15.
世界科学家们一致把测震、形变与地下流体作为最有希望攻破地震预报难关的三大手段.水氡是蚋震效通较强的地下流体主要测项,在短临预报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国内外地震界注目的前兆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希腊地电场监测项目的负责人说,从事该监测项目的雅典大学的科学家们对克法利尼亚岛1988年5月22日发生的地震做出了预报。80年代初研究出该地震预报方法的物理学家瓦罗特索斯(Panayotis Varotsos)教授说,这是用该方法在一周内做出的第二次确实准确的预报”。瓦罗特索斯在会见美联社记者时说:“昨天晚上,我们向部长联合地震委员会(Co-Ministerial Committee on Earthquakes)发出了电报,在电报中我们预报了今天的地震的时空强”。  相似文献   

17.
地震监测预报是震灾综合防御的基础,而短临预报在整个防震减灾工作中是一项难度大、反响大、社会显示度很高的工作。地震预报作为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一方面因其科学魅力和社会减灾的迫切需要,吸引众多科学家投身于地震预报的科学研究,但另一方面因其难度太大,加之成功...  相似文献   

18.
由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朱岳清、高旭、张肇诚六位地震专家撰写的《中国地震预报概论》于今年6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震预报理论基础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20多年来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总结.全书共分五篇,三十六章,约80万字,275幅图.第一篇 绪论,论述我国地震活动概况和地震预报研究概况.以邢台、海城、唐山、松潘大地震及80年代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进展为线索,介绍了中国地震预报的思路、途径、特色的形成历史与工作体制.  相似文献   

19.
论地震预报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当今地震预报科学水平还很低,而社会又强烈地期望实现地震预报的情况下,地震社会学问题更显突出。地震预报策略,就是管理部门在充分尊重地震预报专家地震预测预报意见的基础上,以何种形式和口径向上级领导机关报告或向社会公众通报的策略,以取得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最佳效果。论述了目前使用的9种地震预报策略的要点及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上周日本东京的一位地震预报计划的主要评论家宣称,这样的地震预报在科学上是不可能的,至今还没有找到可靠的地震前兆,科学家不应误导日本公众,使他们相信地震是可预报的。东京大学的Geller和其他批评该计划的人,在由日本科学协会和日本地震学会组织的研讨会上一个少有的公开场合表达了他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