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影响中国黄土磁化率差异的多因素评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查阅最近30 a来对黄土古土壤磁化率与气候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认为:成壤作用过程中由生物作用和风化作用产生的超顺磁粒级的磁铁矿、磁赤铁矿等强磁性矿物是导致古土壤磁化率增强的主要原因。另外,磁化率值高低也不容忽视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黄土古土壤本底值的区别、淋溶作用、有机质对磁性矿物老化的阻碍及其本身的磁化率等。因此,黄土古土壤磁化率的高低是在气候条件为主导的作用下多种因素参与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新疆伊犁地区黄土与古土壤的微结构及矿物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钱亦兵  叶玮 《干旱区地理》2000,23(2):109-111
利用偏光显微镜对伊犁地区新源县则克台剖面黄土与古土壤进行分析,观察到黄土的微结构为粉砂细粒支架-镶嵌孔隙-斑状胶结类型,古土壤则属于砂粉土分散-镶嵌斑状-基底胶结类型。二者的矿物种类差异不大,只是相对含量有所变化。古土壤中原生矿物略有减少,次生、蚀变矿物含量相应增加,铁染较普遍,加外,溶解-再沉淀作用常使矿物细粒化,或形成粘土矿物和次生碳酸钙的微粒集合体和微晶充填在次生大孔隙中。这些特征在黄土中料  相似文献   

3.
以第四纪构造活动、沉积作用以及现今地势高低和地貌形态特征为主要依据,对江汉-洞庭盆地东部中段及其东缘(1:25万岳阳市幅)进行构造-沉积地貌类型的划分与编图。研究区共厘定出9种构造-沉积地貌类型,各地貌类型的地表高程、第四纪地壳升降特征、风化剥蚀和沉积作用等各具特征。构造-沉积地貌类型的划分及其地貌图的编制,既反映出地表地理环境暨地貌特征,又提供直观表达不同地区第四纪地层、构造特征及其反映的地质与环境演化过程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促进和深化江汉-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  相似文献   

4.
 根据长安少陵塬杨湾黄土剖面含水层的调查、含水量、孔隙度测定和粒度分析,研究了黄土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分布、含水条件及其与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长安杨湾剖面黄土地层含水量变化代表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变化类型,含水量峰值出现在黄土层中,低值出现在红色古土壤层中;从上向下含水量与孔隙度呈波动变化规律;在所研究的剖面中出现的5个含水层均由黄土层构成,隔水层由红色古土壤构成。研究剖面中含水层与隔水层的水理性质主要是它们形成时的气候不同决定的。红色古土壤的隔水性是由于温湿气候条件下的粘土化作用产生的,黄土层的含水空间发育好主要是当时相对冷干的气候条件下的较弱的成壤作用造成的。含水空间发育较好的黄土层和粘化强的红色古土壤隔水层的存在是该黄土剖面中地下水富集的两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5.
泥河湾盆地的水下黄土堆积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夏正楷 《地理学报》1992,47(1):58-65,T001
本文论述了泥河湾盆地第四纪河湖相地层中水下黄土堆积的特征,认为水下黄土堆积是介于气下黄土堆积河湖相沉积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水下黄土和气下黄土都是干冷气候条件下的产物,而河湖相沉积则形成于相对温湿的气候环境。在沉积剖面中水下黄土和河湖相沉积交替出现,形成水下黄土-河湖相沉积系列,这个系列反映了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它可以与我国洛川剖面的黄土-古土壤系列及深海岩芯V28-239的氧同侠素气候期,很好地进行对比。这为我国华北第四纪古气候地层序列的建立,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曾方明  薛红盼 《中国沙漠》2021,41(6):262-264
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的物质来源及记录的环境变化过程,于2012—2016年在研究区较大的空间范围内采集了黄土、古土壤、风成砂等样品,并于2013年9月在青海湖东岸的种羊场(ZYC)、2019年8月在青海湖北岸的刚察县(GC)和热水村(RS)采集了黄土-古土壤剖面样品。经过标准的XRF测试,得到青藏高原东北部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元素组成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1)青藏高原东北部小于75 μm组分的黄土-古土壤元素组成数据(ELE_NETP_LP);(2)ZYC剖面的黄土-古土壤元素组成数据(ELE_NETP_ZYC);(3)GC剖面的黄土-古土壤元素组成数据(ELE_NETP_GC);(4)RS剖面的黄土-古土壤元素组成数据(ELE_NETP_RS)。数据集存储为.xlsx格式。该数据集可为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古土壤的物质来源及记录的环境变化过程提供数据支撑。本数据集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沙漠》2020年第40卷第6期,《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21年第580卷和《沉积学报》2021年第39卷第5期。  相似文献   

7.
萨拉乌苏河流域末次间冰期 古土壤化学风化与古气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内蒙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末次间冰期发育5 层古土壤。对这5 层古土壤的形 态特征、粒度、扫描电镜及化学风化等分析结果表明: (1) 这些古土壤具有与华北现代褐土相 似的形态特征; (2) 粘化率中部高和石英颗粒表面硅质溶蚀-沉淀现象表明古土壤层中发生过 风化成壤作用; (3) 用K2O/Na2O、Al2O3/Na2O、MnO/Al2O3、CIA 及A-CN-K 图解与华北现代 褐土作对比分析, 发现它们的化学风化特征极为相似; (4) 用气温及降水量与CIA 值的回归 关系方程, 得出5 层古土壤发育时期的水热状况确与华北现代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大 致相同或更显暖湿。形态特征、粒度、石英颗粒表面特征和化学风化特征等多个方面具备了 与现代华北褐土类似的化学风化成壤特征, 证明这些古土壤是在与华北相似的暖温带半湿润 季风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新疆伊犁黄土和古土壤形成环境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传想  宋友桂 《中国沙漠》2012,32(5):1256-1262
通过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方法,对伊犁盆地昭苏剖面黄土和古土壤形成环境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伊犁古土壤层中>30 μm、>40 μm和>63 μm等粗粒径组分含量较黄土层稍高,尤其是>63 μm组分更为显著;伊犁古土壤形成时期,西风环流较强,导致古土壤层中存在大量粗颗粒的近源堆积物,气候存在突变性,是一个环境变化不稳定的时期;而黄土堆积时,西风较弱,气候变化相对稳定;古土壤形成时期虽降水相对较多,但气候较冷,导致其风化成壤作用并不强,而黄土堆积时降水与古土壤形成时期相当或者较少,但由于气候总体较为温暖,风化成壤作用相对较强。不同时期水热组合形式及其各自权重不同均会对伊犁黄土和古土壤风化作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湘桂黔滇藏一线覆盖型岩溶地貌特征与岩溶(双层)夷平面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根据岩溶风化壳的发育条件及研究覆盖型岩溶特征,提出岩溶(双层)夷平面概念,认为研究区覆盖型岩溶是一个统一的岩溶(双层)夷平面的组成部分。其现阶段的存在形式如石林、岩墙等为后期不同程序风化-刻蚀作用的结果;其地貌形态多为土下成因,并随剥蚀程度、裸露时间环境的差异而叠加各种后期气下改造特征。  相似文献   

10.
长江武汉江段水体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和形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立军  李岫霞 《地理学报》1994,49(4):353-362
本文采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同步研究了稀土元素在长江武汉江段水-悬浮物-沉积物中的地理含量分布及其赋存形态。结果表明,稀土元素在河水中溶解态含量极微,而悬浮态含量较高变幅较大。沉积物与悬浮物中稀土元素含量相近,其含量高低与粒级大小呈负相关,与矿物组成密切相关;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均为轻稀土富集、Eu亏损型。各元素赋存形态均以结晶态为主,各形态所占比例的排序为结晶态≥有机硫化物态>铁锰氧化物态>碳酸盐态≥可交换态。各稀土元素相对比较,5种形态的分配比例有一定差异,中稀土Eu、Sm、Tb较轻,重稀土的结晶态所占比例低,而其它形态则相反。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最老红粘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红粘土的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亚洲季风形成演化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黄土高原中部厚达303m的朝那黄土-红粘土剖面的古地磁年代学表明红粘土形成于8.1Ma,是目前黄土高原上发现的最老的红粘土沉积。这个事实表明大约在8.1Ma:本区构造活动频繁,断裂十分发育,使得鄂尔多斯夷平面解体,六盘山地区呈断块上升,而六盘山以东地区下沉接受红粘土沉积。这可能指示了毗邻的青藏高原有一次显著的构造隆升。  相似文献   

12.
对于黄土-古土壤序列,磁化率增强机制已经被大家认可,并且磁化率被广泛作为古夏季风强弱变化的代用指标。红黏土伏于第四纪黄土之下,同为风成沉积物,对红黏土磁化率增强机制的研究程度不高,且对强发育红黏土获得比较低的磁化率值的原因不清楚。本文通过对佳县红黏土进行系统岩石磁学分析得出:(1) 红黏土磁性矿物种类以磁铁矿为主,同时含有一定量磁赤铁矿、赤铁矿;磁性矿物平均粒径为PSD颗粒;强发育层含有较多的软磁性矿物,弱发育层含有较多的硬磁性矿物。(2) χ、χfd和χARM两两之间表现出很好线性正相关关系,说明红黏土中含有大量SP和SD颗粒亚铁磁性矿物,这些细小磁颗粒是在成壤过程中产生,成壤作用导致古土壤层磁化率升高。(3) 红黏土χfd、χfd%值较高,说明经历较强的成壤过程,成壤环境与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类似,与阿拉斯加、西伯利亚黄土-古土壤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3.
西峰与段家坡黄土剖面中有机质的特征及古环境信息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对甘肃西峰(X)黄土剖面L1-L6共163个样品进行总有机碳(TOC)和R ock-Eval热解分析,对比分析了西峰和陕西段家坡(D)剖面L5-S5-1层段及其中趋磁细菌的正烷烃与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西峰剖面的TOC与磁化率呈良好的对数关系,两个剖面L5-S5-1层段正烷烃和脂肪酸的分布表明,黄土地区当时古气候偏干冷,黄土高原由西北而东南,古气候呈变暖趋势,西峰剖面从S5-1形成到L5堆积,其古湿度可能有一个突变,即古气候由较湿润突然转变为极干燥,而段家坡地区当时的气候变化则可能较为缓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北方晚新生代红粘土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北方地区晚第三纪以来沉积了一套以富含"三趾马"哺乳动物群为特征的红粘土,近年来倍受关注而逐渐成为我国北方晚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研究的热点。红粘土的研究从早期的简单地层划分对比发展到目前运用多种手段、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并与青藏高原隆升乃至全球环境事件联系起来,把中国北方风尘沉积开始的时间一再提前。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对红粘土的成因、晚第三纪风尘沉积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代用指标的适用性等诸多问题还存有很多分岐,详细深入的系统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笔者简要回顾了红粘土的研究历史,主要对近十几年来红粘土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希望对红粘土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16 ka以来黄土高原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环境磁学记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是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黄土高原西部和平镇剖面16 ka以来的黄土沉积序列(厚度为3.5 m)进行了高分辨率环境磁学研究。结果表明:该黄土序列的磁性颗粒主要由细颗粒磁铁矿主导。其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与黄土高原中部和东部的黄土磁化率变化机制一致,即黄土高原西部和平镇黄土的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仍然受成土作用形成的细颗粒磁铁矿控制,因此其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仍然可以反映季风降雨的变化特征,并且其反映的16 ka以来季风降雨变化与南方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季风变化特征一致。通过详细的海陆综合对比,本文认为16 ka至11 ka间东亚季风降雨的变化受到北半球太阳辐射和北半球区域温度的共同影响,而11 ka之后的夏季风降雨减少主要受太阳辐射降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山西保德黄河最高阶地形成的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调查发现山西保德地区存在六级阶地序列,其中第四级阶地在保德保存最为完好,而最老的第六级阶地为晚第三纪阶地。保德地区各级阶地上砾石的岩性都以灰岩为主,砂岩次之,表明晚第三纪阶地与黄河低阶地物源相同,应该是黄河阶地。在磨扇沟T6阶地上覆厚度超过51 m的红粘土层,磁性地层的研究表明,该红粘土的底部年代在6.5 Ma左右,这与保德冀家沟的研究结果吻合,说明保德地区黄河最高阶地形成的时代约在6.5 Ma左右。而黄河则可能是伴随着8.0 Ma左右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强烈隆升而形成。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侵蚀环境与侵蚀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黄土高原的侵蚀是一个地质过程.晚更新世以前高原已经过三个大的侵蚀堆积旋迥,主要沟谷系统和黄土地貌的塬梁峁格局已经形成.全新世以来黄土的堆积逐渐减缓,而侵蚀则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侵蚀加剧.根据侵蚀一堆积相关原理,利用黄河下游不同时期发育的冲积扇沉积模式,估算了全新世以来自然侵蚀速牵为7.9%,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加速侵蚀的速率逐渐递增,至今已达到25%.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0  
根据黄土高原古地理及气候演变、黄土地层年代学和侵蚀期与堆积期的资料分析,得出黄土高原出现之前为红土高原,气候以温暖半湿润弱波动为特征,250×104 a来的黄土高原可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250×104~140×104 a之间,为高原内部弱侵蚀循环期,气候冷暖振动幅度较小。第二阶段出现在140×104~0.4×104 a之间,侵蚀动力加强,为高原自然侵蚀加强时期,气候冷暖振动幅度较大;第三阶段出现在4000 a以来,为高原异常加速侵蚀外流期。未来200 a黄土高原有向冷干发展的表现,这对黄土高原的治理是不利的,但不会发生大的自然变化。通过人类活动的积极作用,黄土高原的加速侵蚀向自然侵蚀或小于自然侵蚀的变化将会发生。可以预测,未来200 a的黄土高原仍是适于人类生存的好地方。  相似文献   

19.
南京下蜀黄土红外释光地层年代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蜀黄土地层年代学对于理解季风环流时空格局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关系十分重要。作者基于下蜀黄土红外释光测年和下蜀黄土及黄土高原洛川;剖面磁化率序列的对比分析,认为下蜀黄土第一层黄土层形成于末次冰期,最底部的黄土层与洛川的 L5相当。因而下蜀黄土应相当于黄土高原LS以来的风成堆积,其底界年代约为 500 ka。也就是说,在 500 ka左右黄土堆积的南界已达长江下游地区。这可能是因为其时青藏高原的隆升已到达一特殊高度,对东亚季风演化的影响成为一个转折点,加强了东亚季风的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