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华北地区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华北地区地震的时间间隔与其出现频次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分布。例如:大华北地区地震有: Ms≥5.0时: 1gN_(△T)=2.33-0.39·|△T| Ms≥6.0时: 1gN_(△T)=1.84-0.41·|△T| 本文还讨论了利用上述经验式进行地震背景性预报问题。  相似文献   

2.
龚鸿庆 《中国地震》1989,5(1):64-70
本文研究了1900—1987年中国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发现了两相邻地震的时间间隔与其频次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式: 中国大陆M_s≥6.5地震:lgN_(△T)=2.14—0.29△T 中国大陆M_s≥7.0地震:lgN_(△T)=1.42—1.31lg△T 中国全境M_s≥7.0地震:lgN_(△T)=1.78—1.94lg△T 本文还讨论了上述关系式的应用问题,结果认为上述关系式可以用于地震的背景性预报上。  相似文献   

3.
京,津,唐地区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龚鸿庆 《地震》1989,(2):21-24,57
本文研究了京、津、唐地区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得到了该地区Ms≥5.0地震的时间间隔与其出现频次的关系式: lgN_(ΔT)=1.37-0.21△T 本文还讨论了上述关系式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我国大陆地区五级以上地震的时间间隔分布情况,发现我国大陆M_S≥5.0地震的时间间隔ΔT与其频次N_(ΔT)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式:lgN_(ΔT)=2.14-0.15·ΔT本文还讨论了我国大陆出现长期无五级以上地震后,是否将有七级地震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用计算机实时处理地震,能否正确地计算出震中及其它参数,不但依靠数据的准确而且能否正确判别远近震,调出相应的程序进行计算,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就用地震周期(T)与实时采样到时的点数关系:T=△T·m/5(m为初至波5周内采样点数,△T是采样间隔为0.02秒)这一判别远近震的方法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6.
使用1999年9月20日至11月1日的CDSN宽频带(BPZ)地震记录,对台湾省集集地震的强震震级、震源性质、震源物理参数和发生时间进行研究。主要结果:①确定集集地震是强震群类型的地震活动,主震[m(T)8.51,MW7.3]位于中央山脉上,横切中央山脉的北西向北斗-玉里断裂,是主要地震活动构造;②集集强震序列的平均应力降△σ为4.272×103kPa,平均视应力ησ为2.136×103kPa,它们是地震断层面上随着震源尺度等变化而变化的物理量;③决定地震效率η的震源释放能量-△E和传播地震波能量Es,分别从BPZ地震波5个倍频程的滤波数据和假设视应力等于二分之一应力降的条件下求取;④强余震的发震时间对数lg△t(时间单位为s),与一些震源物理参数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证实了能量积累多、应力积聚高的地方率先发震。并且第一次强震以后,强余震发生时间和强度之间保持显著的衰减关系。这些关系式,如△t=1015.54-1.48m(r)和△t=1017.55-2.00MW等,对早期识别出如同集集强震群类型的地震活动时,预测强余震时间和强度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米,笔者对全球、中国、中国大陆、华北、云南、四川、台湾以及日本等不同地区地震的时间分布进行了研究,提出地震的时间间隔△T与其出现频次N_△T之间存在两种分布关系,即:  相似文献   

8.
山东角07井注水诱发地震序列的时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习守中 《地震》1989,(1):27-31
对1985年12月28日山东省胜利油田角07井注水诱发地震序列的时序分析表明,该序列具有密集一平静相间的丛发特征;其地震频度随时间衰减,可由n(t)=1.46t~(-1.08)来表征;而最大地震之后较大地震的“等待时向’’Δt与它的发生时间t符合1g△t=0.9131gt—0.037关系。这与我国许多浅源地震序列的时间分布特点类似,本文就此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利用国际部署加速度仪台网(IDA)的超长周期瑞雷波记录,反演震源参数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于震源深度大于30km的地震,地震矩张量的五个元素都可以测定;对于浅源(h≤30km)地震,其中两个元素变为无解.本文以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浅源地震为例,研究了在浅震难题的情况下,如何更多地提取震源信息的问题,测定了主震的断层机制为:走向北35°西,倾角52°,滑动方向54°,地震矩为1.2×10~(18)N·m,压应力主轴方向为北74.4°东,是一个走向北北西的左旋逆断层.本文还阐述了分布源模型问题。结果表明,采用分布源与采用点源模型对南黄海这种中强地震反演结果的影响不大.分析了震源有限性问题,提出了进行修正的一种明确表达式.  相似文献   

10.
强余震活动的持续时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傅征祥 《地震学报》1982,4(4):394-403
本文初步分析了1966——1980年间,我国陆内华北和西南川滇地区九次7级以上和十二次6——6.9级浅源地震序列的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T),以及有关问题。并给出一些经验性结果: (1)这些序列的△T长短差异较大,并和主震震级大小似乎无关。 (2)△T的长短和序列总体的余震频度衰减系数(p)的大小有关。对于p>1的序列,△T1的序列,△T>150天。并且强余震活动终止在频度衰减曲线的拐点时间附近。 规律极其复杂,不免出现例外情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山东省泰安地震台的高精度倾斜固体潮观测结果.所用仪器是 SQ-70B 型石英水平摆倾斜仪,使用格值可达0″.0004/毫米.观测资料稳定可靠.本文还报道了依据1980年5月以来的资料所算得的泰安地区的γ因子及相位滞后 k,其中,东西分量的主要潮波结果如下:γ(M_2)=0.648±0.004γ(K_2)=0.632±0.019γ(O_1)=0.699±0.028γ(K_1)=0.740±0.029γ(M_3)=0.731±0.126k(M_2)=-13.°6±0.°4K(K_2)=-14.°5±1.°9K(O_1)=-13.°9±2.°4k(K_1)=-14.°0±2.°0k(M_3)=11.°5±9.°9  相似文献   

12.
第1期夔蒸夏季大地震前发生的前震(P.A.Reasenberg)法国诺曼底地震分布的点模式分析(D.AmoreseJ一L.Lagarde吸永清等译(l)E .Laville)王丽风等译(18)关于太平洋和印澳板块俯冲带之间及中海岭交汇处地震活动的负相关性问题(H.h.l’opb‘aBon Jl.e.‘zxeB:哪叻T.A.Ta彻aoBa,等).·············,·········.....................……梁金仓等译(27)根据动力学模式进行的三维近场强地面运动的模拟(T .Inoue T.Miyatake)陈祥熊等译(38)新西兰阿瑟山口地震之谜2.余震分布及其与区域应力场和诱发应力场的关系(R.Robi…  相似文献   

13.
利用Weibull分布研究华北地区前兆震群的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研究了华北震群序列中的地震时间间隔τ的统计分布,并经过统计检验认为它服从Weibull分布:f(τ)=μτ~(ρ-1)exp(-μτ~ρ/ρ)。这里μ、ρ为待定参数,ρ还可称为地震发生方式参数。在此基础上文章研究了1970—1983年期间华北地区(北纬30°—43°,东经105°—125°)发生的33个震群序列,得出可将ρ值作为判断前兆震群的指标,即发生低ρ值震群(ρ<0.5)之后,往往会有中强以上地震发生;而高ρ值(ρ≥0.5)震群之后,则不易发生中强以上地震。文中还就ρ值与实际震群序列的关系、ρ值计算的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东北和邻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研究了:朝鲜、日本北海道、华北、东北等地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东北和新疆地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华北和阿留申群岛地震活动的相关性;东北地震活动的某些特点.结果表明:东北地震活动与新疆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地震活动在时间上按朝鲜·华北·日本北海道·东北的顺序活动:华北和阿留申群岛地震有交替活动的特征.文中还计论了东北、华北的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近几年用地磁特征线法预报地震的基础上进而探讨了地磁“Z分量和向量T的27日滑动差”异常时间跨越式预报地震的两种方法及相应的预报指标。在一般情况下,地磁Z分量和向量T的27日滑动差△Z与△T在基线值附近无规则地跳动。但在南北地震带的南坪至吴忠地段的中强地震前,兰州地磁台的△Z与△T出现异常,其异常幅度分别为,△Z>0.2NT;△T<=0.1。异常时间△t≥14天。据此可按异常时间跨越式法预测未来4.5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日期;t=n×△t±1天,(n=1,2)。在近两年地震监视预报中应用上述方法的预报指标对1984年灵武5.2级地震和1985年宕昌5.0级地震作了较好的短临预报。  相似文献   

16.
面波震级和它的台基校正值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履灿  庞明虎 《地震学报》1981,3(3):312-320
本文叙述了我国现行的北京地震台面波震级 Ms 公式的由来, 所使用的公式为Ms=log(A/T)max+(△)系以古登堡-里克特(Gutenberg-Richter)对帕萨迪纳(Pasadena)地震台测定的面波震级为标准, 由国际上与该标准一致的六个著名地震台的面波平均震级制定出北京地震台测定面波震级的起算函数(△).当震中距离△=8-130得到公式(△)=(1.660.09)log△+(3.500.14)对于△=130-180之间的公式, 我们结合中国地震观测的实际情况将吸收系数项作了改进, 求得半经验半理论公式为(△)=6.775+1/2[(2.147e-0.04465△+1.325)(△-90)10-2logsin△+1/3(log△-1.954)]为了提高面波定震级的精确度, 将北京地震台的面波震级标准推广到全国十二个基准台, 利用360个地震的数据算出了各台的台基校正值, 提高了测定面波震级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上海遥测地震台网虹桥、南汇台深井地震速度记录资料讨论地震尾波衰减与震级关系.采用统计方法求得了用垂直向地震波持续时间 L 测定震级M_v 的公式M_v 虹桥=-0.981+1.677×log(L)+0.600×log(△)±0.22M_v 南汇=-1.461+1.979×log(L)+0.506×log(△)±0.22结果表明,地震速度记录的持续时间 L 的对数加上震中距(△,单位:km)的对数与震级在近震范围内(△<5°)呈线性关系,说明用地震速度记录同样可以测定地震震级,这有助于提高深井速度记录资料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表示地震的震级频度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GR)关系式偏离的一种量度。以前曾认为震级频度分布遵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然而,实际分布常常与这一关系式偏离相当大。令n_i、N、M_0和b分别是震级为M_i~M_i+△M的事件数目、地震的总数目、震级的下限以及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的b值。这样,用Kullback-Leibler平均信息就可给出偏离的量度:式中,p(X_i)=n_i/N,q(X_i)= b ln 10 exp(-b ln 10 X_i),函数q(X_i)代表古登堡-里克特分布,因此这个量度给出了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的偏离程度。如果地震的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符合得越好,那么‘C’值将越小;而如果分布精确地遵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时,‘C’为零。相反,如果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偏离很大,‘C’指标给出的值也很大。我们研究了日本的大地震和震群前后‘C’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出大震前后‘C’值的变化是不可忽视的。在大震之前,‘C’值变小,这说明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吻合得较好,主震之后,‘C’急剧变化。在震群活动期间,‘C’值的变化也相当大,但是,震群的‘C’值比一般地震的‘C’值小些。在某些震群中,‘C’指标在最大活动时刻达到极大值。这个量度是很有用的工具,用它可观测地震活动的典型特征并且或许可用来作为检验大震的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19.
第1期一种复杂的余震序列模型(Y.Moreno A.M.correigJ .B.Gomez,等)邵辉成译(1)具有脆性形变和蠕动变形的复合单断层系模型中的应力、滑动与地震(Y.Ben一Zion)陈时军等译(13)日本鹿儿岛的地震对:应力影区中的凹凸体破裂(H .Horikawa)李国荣译(46)考虑应力触发余震的第三维:1993年俄勒冈克拉马斯福尔斯地震序列(J,G.CriderD,P.Sehaff D.D,Pollard,等)···········……王俊国译(62)研究意大利南部地震区地电时间波动与地震相互关系的新方法(L .Telesea V.Cuomo V.Lapenna,等)朱大庆译(67)用多学科方法研究埃特纳火山喷发…  相似文献   

20.
选取桂、粤、湘,赣、闽五省及其附近地区16个地震31个台站的DD—1短周期地震仪记录资料。用综合回归分析法测定了Lg波传播速度为3.54Kmls,约1秒Lg波埃里相滞弹性衰减系数为r=0.0022±0.0001Km~(-1),并导出五省地区的Lg震级公式: m_(Lg)=LgA_(mxh)+q_s(△)+D_(mh) q_s(△)=5/6Lg△+0.00096△+1.88 计算了该区域内16个地震的各震级值,以及31个台站的台校值。单台震级标准差为0.13~0.15震级单位,台网震级标准差为0.02~0.03震级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