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新强  王东明  曹井泉  纪静  林逸 《地震工程学报》2022,44(6):1429-1440,1449
城市地震灾害风险日益严峻的形势将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业务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天津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的背景出发,分析天津地震灾害风险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防治的实际水平;另一方面,从天津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已经完成的工作入手,重点分析地震危险性调查与评估、地震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估、地震灾害风险预警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以天津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的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提出建立以地震灾害风险调查、评估、治理、服务为主线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业务体系,并给出了 “十四五”时期支撑天津城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业务体系的两项重大工程建议.  相似文献   

2.
侯茂生 《地震学刊》1999,(B02):12-19
介绍了世纪全球地震灾害概况,中国地震灾害概况和江苏省地震灾害概况,并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地震灾害情况作了比较,进而阐述了江苏省近年来防震减灾对策和成效,提出了新世纪防震减灾工作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3.
第一篇文章对减轻地震灾害方法进行了某些探讨,其中包括地震灾害的性质、地震灾害的基本经验教训、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分析和地震总对策等。  相似文献   

4.
地震灾害符号的研究已经成为地震应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借助于符号学及传播学的方法论,在分析地震灾害符号的符号学内涵、使用人群和传播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地震灾害符号体系的特点及构建原则。地震本身的特殊性和破坏性决定了地震灾害符号体系的特殊性和时间性,本文在遵循实用性、主次性及概括性三个原则的前提下,提出了一套地震灾害符号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可为地震灾害符号体系的构建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列出了2013年中国境内5.0级以上和国外7.0级以上的地震目录,总结了当年中国大陆地区和国外各次地震灾害事件的基础数据信息和灾害信息,结合该年度中国大陆地区地震灾害事件发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的地震灾害评估资料,总结、归纳了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地震灾害的主要数据和特性。最后,列出了1990年以来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的相关数据,并进行了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6.
2014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出了2014年中国大陆5.0级以上地震目录,结合2014年地震发生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所上报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报告的相关结论,列举了全年各次地震灾害事件经济损失结果和灾害特点,总结了2014年地震灾害的主要特性。最后列举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历年地震灾害的人员伤亡和损失数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以唐山开滦煤矿抗震救灾的经验和教训为基础,初步探讨了矿山地震灾害的特点、矿山地震灾害与天然地震的关系,同时提出了矿山地震灾害的震前预防、震后救灾和震后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8.
地震灾害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灾害之一。在国外,地震保险已成为地震灾害损失补偿的重要途径,其中日本的地震保险运行模式独具特色。在我国,地震保险作为社会化的风险损失承担机制还远未发挥出作用。本文简介了日本的地震灾害补偿机制和地震保险模式,分析了我国现行地震灾害补偿机制,提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地震灾害补偿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景来 《地震研究》1995,18(3):301-305
本文研究了地震灾害的四大指标-频率、死亡、受灾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析了地震灾害在自然灾害中的比重,中国地震灾害的严重性,地震灾害与国民收入的关系。估计了未来地震灾害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及管理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飞  缪升 《地震研究》2002,25(4):374-378
简要介绍了地震灾害风险分析的原理,并在稳态Poisson分布模型上,对动态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作了初步的探讨。同时,结合美国和法国的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就完善我国的地震灾害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了解普通民众对汶川MS8.0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程度,并为政府防震减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结构体系设计了普通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调查问卷,主要指标体系包括地震灾害知识、防震减灾技能、自救互救和震后信息传播等4个方面。基于权重和赋分,构建了指标体系各部分评价模型和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总体评价模型,以此来计算普通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综合得分。测评结果表明:1)勉县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综合水平与能力均处于不及格水平;2)在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方面,民众的防震减灾技能最差,对地震灾害知识的了解水平次之,而震时及震后自救互救与震后信息传播2个层面稍好一些;3)普通民众对地震知识和观点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对复杂、抽象的地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地震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和深层次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4)从震后民众获取地震灾害信息的主渠道来看,加大政府关于地震灾害知识和防灾技能的宣传力度以及使地震信息公开透明化是降低地震灾害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1992~2005年云南地震灾害及其对农村民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计了1992~2005年中国大陆与云南境内破坏性地震灾害、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对云南与中国大陆同期地震灾害及其损失进行了对比,阐述了云南地震灾害和灾害损失的特点;统计了云南地震灾害城乡分布情况、农村民居破坏面积以及因农居的地震破坏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分析了地震灾害对农村和农民的危害性,并讨论了农居破坏带来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约有1.1万个海岛,多处于地震活跃带,地震灾害特征明显,目前地震领域研究主要针对城市展开,海岛地震灾害风险的研究较少。此背景下,该研究收集了海岛地震相关的地质和地震数据,形成海岛地震灾害空间数据库;从地震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震减灾能力3个方面构建海岛地震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熵权法与AHP法相结合建立海岛地震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模型,以长岛县、洞头区和东山县为例进行分析,并将海岛地震灾害风险等级划分为4个等级。结果显示:东山县为地震灾害高风险区,洞头区和长岛县为地震灾害较低风险区。该研究对海岛工程抗震规划与设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云南地震灾害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列出了2008年云南省破坏性地震目录.在此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地震局的地震灾害评估资料,总结了2008年云南地震灾害的主要数据和特性.最后列出1990~2008年云南地震灾害的相应数据,并进行了简要对比.  相似文献   

15.
地震灾害与经济可持发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灾害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本文论述了地震灾害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正确处理地震灾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高减灾效率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使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汶川灾区陕西勉县民众对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结论如下:①灾区民众对汶川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综合得分率偏低;②研究区女性的地震灾害认知程度和地震灾害的响应水平与能力略高于男性;③公职人员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综合水平得分率最高,工商业者在地震灾害知识4个变量上的得分率均较低;④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面临汶川地震灾害的巨大冲击时,认知与响应能力总体上随年龄增加而呈现降低趋势,41~50岁年龄段人群出现明显反弹现象;⑤受教育程度与认知与响应综合水平及地震灾害知识间的正相关最强,与防震减灾技能和情绪、信息传播2个变量间的相关性稍弱,与灾时自救互救实况没有相关.  相似文献   

17.
单纯从某一个行业研究地震灾害预防标准体系的构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从整体上反映地震灾害预防标准的需求和发展.在调研和分析地震灾害预防领域的159项国际和国外标准以及84项国内标准的基础上,按照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和要求,通过归类、结构单元确定分析和层次分析,初步提出了国家地震灾害预防标准体系的结构.研究成果可为地震灾害预防标准化战略研究、标准发展规划和标准制订及修订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地震灾害是人类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灾害。一次破坏性地震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叙述了地震灾害损失的特点及开展地震保险、设立地震灾害基金业务的必要性和发展前景,提出了开展地震保险、地震灾害基金业务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9.
地震灾害符号是把符号和符号系统的一般理论应用到地震及地震工作中产生的部门符号,是符号学与地震学交叉后的结果.目前各国对地震灾害符号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地震灾害符号的整体把握不够,尚未成为一个体系,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作为指导.本文借助于符号学及传播学的方法论,在分析地震灾害符号的符号学三元关系理论、研究内容、使用人群和传播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地震灾害符号体系的特点、构建原则,并最终提出一套地震灾害符号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0.
对地震灾害减轻的有关问题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包括地震灾害统计,高技术园区和设施的防震,超级工程的地震安全,核电站地震安全,城市防灾,地震预报及信息集成,并据此提出了地震灾害防御与减轻政策的咨询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