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宏观地质特征、岩石矿物学特征、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对毛伊勒吐岩体形成时代和构造环境进行了探讨.依据岩石化学分析结果和岩石学特征,认为该岩体为钙碱性岩石.对其中的石英闪长岩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年代学测定,206Pb/238U表面年龄统计权重平均值为147.97±0.95 Ma,表明毛伊勒吐岩体侵位时代属于晚侏罗世.结合区域地质演化特征分析,该石英闪长岩是在板块碰撞后地壳抬升时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石门岩体和五垛山岩体位于北秦岭构造带的东段,侵入于下古生界二郎坪群。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石门岩体的年龄为428.3±2.1 Ma,五垛山岩体的年龄为414.5±2.3 Ma。两个岩体岩性均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石门岩体和五垛山岩体均显示出I型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属性,两个岩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弱的Eu负异常,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源岩物质均以地壳为主,并可能有幔源物质参与。根据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分析,认为这两个岩体的形成与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的俯冲碰撞作用有关,石门岩体形成于碰撞抬升阶段,五垛山岩体形成于碰撞晚期阶段。  相似文献   

3.
对乌拉特中旗乌兰地区含石榴石花岗岩进行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利用锆石SHRIMP U-Pb法测得含石榴石花岗岩岩体的年龄为(256.4±2.2) Ma,表明其形成于晚二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属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物源主要为上陆壳硬砂岩,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源区岩浆部分熔融程度较低,可能是由I型花岗质流体与岩浆演化后期热液流体反应而分异结晶形成的。根据含石榴石花岗岩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形成环境及侵位时代,推断研究区内华北板块北缘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碰撞缝合时间上限早于256.4 Ma。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湘东南地区的东风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龄、Hf同位素以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以研究岩石成因及形成构造背景,并对东风风化壳离子吸附型重稀土矿的成因进行了探讨。东风岩体2件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33.5±2.6)Ma和(432.0±2.5)Ma,显示为加里东晚期。东风岩体锆石εHf (t)值介于-5.12~-7.45,计算得到二阶段地幔亏损模式年龄(TDM2)介于1714~1882 Ma,显示其成岩物质为壳源的特征。东风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为高钾钙碱性、强过铝质的花岗岩,在成因类型判别图解中显示为S型花岗岩,构造背景判别图解显示为后碰撞构造环境。综合东风岩体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Hf同位素特征,笔者认为,东风岩体形成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陆内汇聚的后碰撞伸展环境,为增厚地壳减压熔融和软流圈地幔上涌诱发古老地壳物质重熔形成的S型花岗岩。东风稀土矿床为一个由富轻稀土元素的母岩经风化后形成的大型重稀土矿床,富含稀土元素的高Y型花岗岩母岩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气候及地形地貌条件为稀土元素发生淋滤迁移和吸附富集提供了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乌兰德勒岩体为一个由两次岩浆侵入形成的大型复式岩体,主要由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两种岩石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40 ± 2 Ma 和161 ± 1 Ma。黑云母正长花岗岩显示高分异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该类岩石与成矿关系密切。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表现为低Sr 高Yb 的地球化学特征。地球化学资料显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A 型花岗岩,形成时的构造环境为伸展体制。  相似文献   

6.
小兴安岭东部清水岩体的锆石激光探针U-Pb年龄测定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孙德有  吴福元  高山 《地球学报》2004,25(2):213-218
本文应用锆石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 (LA ICPMS)定年技术 ,测得小兴安岭东部清水岩体的侵位年龄为 2 2 2± 5Ma。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显示 ,该岩体为过碱性A型花岗岩 ,属于A2 型或PA型 ,形成于造山后构造环境 ,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在二叠纪末期碰撞拼合后的岩石圈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张朋  赵岩  寇林林  沙德铭  毕中伟  杨凤超 《地球科学》2019,44(10):3297-3313
为了确定辽东半岛丹东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岩石类型、成岩时代及其形成构造背景.选取三股流岩体、五龙背岩体和丁岐山岩体开展岩相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三股流岩体由花岗闪长岩、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后两者成岩年龄分别为137.2±1.2 Ma和123.2±1.3 Ma;丁岐山岩体由中细粒碱长花岗岩、石英正长岩和石英二长岩组成,获得中细粒碱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21.1±1.5 Ma;五龙背岩体由中粗粒二长花岗岩组成,成岩年龄为146.8±0.8 Ma.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三股流岩体的花岗闪长岩为钾玄岩系列,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以及五龙背岩体和丁岐山岩体均为高钾钙碱性,3个岩体不同岩石类型的A/CNK均小于1.1,为I型花岗岩;岩体均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具Eu负异常;εHf(t)值为-22.40~-9.77,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2 999~1 915 Ma,揭示三股流岩体、五龙背岩体和丁岐山岩体可能是古元古代古老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三股流岩体、五龙背岩体和丁岐山岩体均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五龙背岩体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挤压的构造背景,三股流岩体和丁岐山岩体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后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8.
阿拉善宗乃山岩体东南缘分布多种类型的花岗岩,本文主要采用岩相学、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等技术手段,对宗乃山岩体东南缘岩石类型、年代学、源岩特征以及构造背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类型主要为碱性-钙碱性准铝质花岗岩和闪长岩;单颗粒锆石分析获得黑云母斜长花岗岩年龄为236.8±1.9 Ma~249.7±2.6 Ma,片麻状花岗岩年龄为268.1±1.1 Ma,岩体成岩时期主要为华力西晚期和印支期早期,具有多期侵入的特征。该岩体岩石源岩为I型花岗岩,源于地壳火山弧区和同碰撞区,表明由于洋壳俯冲作用,在宗乃山东南缘形成了岛弧花岗岩侵入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技术为洋壳俯冲提供了年代学约束,确定了研究区碰撞时间为早于236.8±1.9 Ma。  相似文献   

9.
陆济璞  蔡贺清 《广西地质》2002,15(4):11-16,26
宁潭岩体是由马田、亭子、陈冲、老虎头4个单元组成的遭受了变形变质改造的花岗岩复式岩体。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反映该岩体属后碰撞强过铝花岗岩。其源区既包含有不成熟的富含长英质物质的特性,也有成熟的、富含粘土的特性。岩体的形成温度为850-925℃,同位素年龄为354-440Ma。可能是加里东期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后,在拉伸构造作用下岩浆底辟侵位而成。  相似文献   

10.
新疆东准噶尔老鸦泉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宇捷  唐红峰  甘林 《矿物学报》2012,32(2):193-199
老鸦泉岩体是贝勒库都克锡矿带内最大的花岗岩体,它主要由黑云母钾长花岗岩组成。通过对2件样品的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获得其206Pb/238U年龄值分别为301±2 Ma和300±5 Ma,指示该岩体侵位时代为晚石炭世。岩石地球化学组成表明,老鸦泉碱长花岗岩具有富硅、富碱,相对富集Rb、K、Th、U、Nd、Hf等元素,而贫Ba、Sr、P、Ti等元素,具强负Eu异常,总体显示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龄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都表明老鸦泉岩体的形成与晚石炭世北疆强烈的后碰撞岩浆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朱忠  徐有华 《江西地质》1998,12(3):218-221
本文介绍了宁都黄石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体中的韧性剪切带特征。着重描述了韧性剪切带的分带特征和显微构造特征,并就其定位机制及其与区域构造的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华南中部地区大义山、塔山等早中生代花岗岩的展布和侵入特征与这一时期褶皱构造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这些岩体进行精确年代学研究,可以为构造变形时代提供年代学约束。大义山岩体南部地区锆石U-Pb LA-ICP-MS年龄为东缘(171.8±1.9)Ma、西缘(169.9±1.8)Ma、中部(164.2±2.6)Ma,塔山岩体东段为(247±5.9)Ma。大义山岩体在164.2—171.8 Ma之间经历两个期次的侵入,形成了一个复式岩体,岩体形成后至125 Ma经历了快速隆升,之后以接近1°C/Ma的冷却速率抬升到地表。大义山和塔山岩体记录了华南早中生代印支和燕山两期重要的岩浆活动。阳明山、塔山岩体等E—W向展布岩体受印支期构造带控制;大义山、骑田岭等岩体年龄限定了燕山期构造地层的变形下限时代,华南地区NNE向褶皱构造形成时代应早于(171.8±1.9)Ma。  相似文献   

13.
义兴寨岩体和车厂-北台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中段,均被变质辉绿岩墙穿切,分别出露于山西省恒山南麓和五台山北麓。义兴寨岩体出露的岩石类型呈现渐变过渡的特征,主要为花岗闪长片麻岩、石英闪长片麻岩和闪长片麻岩;变质高峰期温压条件达到710~760℃/0.65~0.75 GPa,记录的降温降压条件为560~690℃/0.46GPa;变质高峰期为高角闪岩相,属于中压变质相系;变质角闪石K-Ar定年表明义兴寨岩体变质时代为1.84~1.82Ga。车厂-北台岩体主要由二云母花岗片麻岩构成,变质高峰期温压条件达到550~690℃/0.92~1.14 GPa;变质高峰期为中角闪岩相,属于中压变质相系顶部;变质黑云母K-Ar定年表明车厂-北台岩体变质时代为1.80 Ga。这两个岩体变质时代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普遍记录的1.96~1.80 Ga之间的变质事件一致,说明它们同样卷入了华北中部造山带早元古代末期的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14.
对江南隆起带中段湘东西园坑岩体和赣西九岭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测定和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原位分析测试表明:西园坑岩体形成于(804±3)Ma,赣西九岭岩体的年龄为(813±4)Ma和(823±2)Ma,均为新元古代花岗岩.上述三个样品的εHf(t)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0.68±0.71,...  相似文献   

15.
大别造山带发育大量早白垩世侵入体,前人对北大别岳西岩体和飞旗寨岩体的形成时代的认识存在差异。选取岳西岩体和飞旗寨岩体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全岩主元素分析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锆石的高Th/U比值特征及典型岩浆锆石环带显示其为岩浆成因。岳西岩体的26个测点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28.5±1.4)Ma,飞旗寨岩体的15个测点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27.4±1.7)Ma,说明岳西岩体和飞旗寨岩体均形成于早白垩世。结合目前大别造山带高精度火成岩年代学数据,大别造山带腹地侵入岩可以划分为早晚两期,分别为143~130 Ma和130~119 Ma。早期火成岩具有高钾钙碱性和埃达克质地球化学属性,而晚期火成岩具有向碱性岩过渡的性质,在120 Ma左右出现少量A型花岗岩,暗示130 Ma为本地区深部过程转换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6.
侵入岩填图方法体系及专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涛  童英  郭磊  张建军  苏尚国  焦建刚  王连训 《地质通报》2017,36(11):1953-1962
中国侵入岩填图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目前,需要探索中大比例尺(1∶5万~1∶2.5万)填图方法。依据以往的填图实践经验,特别是同源花岗岩、异源花岗岩、中基性岩、超基性岩试点填图,提出侵入岩填图方法体系。无论何种成因,侵入岩填图应该建立不同级别的等级体制填图单位,即侵入体-单元-序列(或岩套)-超序列(或超岩套)-超序列组合(或超岩套组合),分别对应岩体-岩基-岩带-巨型岩带。同源花岗岩岩浆,可以按照以往的谱系单位填图,其侵入体-单元-序列-超序列应该是同一个岩浆旋回演化的产物。岩浆混合花岗岩,可以按照混合程度划分单元,归并序列。中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也可以参考上述谱系单位和混合单位填图。侵入岩不同级别等级体制单位的建立有利于深入认识岩浆系统及其制约因素。此外,花岗岩等侵入岩蕴含了丰富的地球动力学信息,有必要开展深入的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7.
古罗和王姜冲岩体产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拼合带的西南段,对剖析华南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古罗和王姜冲岩体主要由辉长岩及少量的闪长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表明,古罗和王姜冲辉长岩的侵位结晶时限分别为(163±1) Ma和(158±1) Ma,属于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无Nb、Ta负异常,具有板内钾玄岩系列特征,锆石的εHf(t)值主要集中在0.7~8.3之间,其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_{2}}$)为672~1 168 Ma,暗示其源区主要为新元古代—中元古代岩石圈地幔。综合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古罗和王姜冲岩体是在板内伸展-减薄环境主要由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和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岩浆混合形成,且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壳源组分混染。  相似文献   

18.
印支期南秦岭西茬河、五龙岩体成因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秦岭西茬河、五龙印支期岩体侵位于中元古代佛坪群变质岩,在五龙岩体南部发育一些暗色包体,它们和寄主花岗闪长岩界限明显或呈渐变关系。笔者对两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年代学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茬河与五龙花岗质岩具明显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Yb、Y:富集Sr、Ba,高Sr/Y和Y/Yb比值;Eu微弱负异常。表明源区以石榴石、角闪石为主,有少量斜长石。暗色包体富Mg(MgO=4.15%~8.13%)、Cr(14.8μg/g~371μg/g)、Ni(20.0μg/g~224μg/g)及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推测起源于地幔组分。两岩体的Sr-Nd同位素组成类似,(~(87)Sr/~(86)Sr)i=0.70445~0.70645,εNd=-1.50~-3.62,T_(DM)=1.02~1.38 Ga。结合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西茬河、五龙岩体可能是由幔源岩浆底侵于壳幔边界,诱发增厚的基性下地壳达到含角闪石的榴辉岩相或麻粒岩相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岩浆。两岩体在部分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是由受地幔物质混染程度不同造成.其形成代表了秦岭造山带印支期后碰撞造山阶段勉略洋俯冲板块的断离作用.  相似文献   

19.
龙窝和白石冈岩体位于近东西向展市的佛冈花岗岩带的东端,锆石 LA-ICP-MS U-Pb 定年结果表明,二者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69.1±2.5)Ma 和(157.8±2.3)Ma,它们是南岭地区燕山早期由壳幔相互作用形成的花岗质岩石的典型代表。本文在对岩体形成年龄精确测定的基础上,着重运用电子探针和原位激光探针技术,系统测定了二岩体中黑云母的主量和微量元素组成,并讨论了它们的成岩指示意义。电子探针主量元素测定结果表明,龙寓岩体中的黑云母较白石冈岩体中的黑云母富钛和镁,贫铁和铝,F、Cl 等挥发组分含量低,黑云母主量元素组成指示龙窝岩体形成于相对高温氧化的个质环境。激光探针 ICP-MS 微量元素测定结果表明,黑云母是花岗质熔体中R11)'Ba、Nb、11d及s(·、V、C r、Co、Ni等元素的主要载体,而I|、Th、Ph、S r、zr、Hf、Y 等元素的含量则显著低于寄主岩花岗岩中黑云母的稀土元素含量极低,不是影响全岩稀土特征的主要矿物相黑云母的成分特征可以有效地示踪岩浆的分异演化程度及成岩物理化学条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演宕浆源区性质,但后者往往要结合其它资料(特别是同位素组成),才能得出更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北山造山带中部(甘肃段)花岗岩成因及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白荣龙  刘显凡  周慧玲 《岩石学报》2020,36(6):1731-1754
北山造山带中部花岗岩体以陶勒努图洪岩体和跃进山南岩体为代表,本文对这两个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原位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岩体成岩年龄分别为410±2. 8Ma、427±2. 5Ma;主量元素呈现高硅、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特征;微量元素表现为富集Th、Zr、Hf等及大离子亲石元素(Rb、U、K等),亏损Ba、Sr、Eu及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曲线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模式。综合分析认为跃进山南岩体属A型花岗岩,陶勒努图洪岩体属S型花岗岩。陶勒努图洪和跃进山岩体锆石ε_(Hf)(t)分别为-2. 90~-0. 12(平均值为-1. 53)、-1. 99~2. 82(平均值为0. 26),t_(DM2)分别为1. 41~1. 58Ga、1. 23~1. 54Ga。研究表明:陶勒努图洪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岩浆源区主要为由元古界北山杂岩组成的以变质杂砂岩为主的古老地壳物质(含中基性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跃进山南二长花岗岩体可能在元古界北山杂岩组成的以变质杂砂岩为主的古老地壳物质重熔过程中有幔源岩浆的参与。在中志留世(427Ma)明水-小黄山洋已向南侧马鬃山-公婆泉弧之下俯冲至后期,板块后撤引发明水-旱山地体南缘弧后形成裂解环境导致幔源岩浆底侵,诱发地壳物质重熔形成花岗质岩浆,岩浆侵位形成跃进山南二长花岗岩体;至早泥盆世(410Ma),俯冲结束发生弧-陆碰撞造山导致地壳增厚,引发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的花岗质岩浆侵位形成陶勒努图洪岩体;两岩体是在早、晚古生代交接时段同一俯冲-碰撞构造背景下不同部位、不同亚构造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