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方  朱大奎 《地理学报》1999,54(2):134-141
东涨大陆架砂质沉积石英颗粒表面结构与东海现代海岸沉积具相似性。而与内陆沙漠具明显的差异性。末次冰期时东海大陆架属河口-海岸环境,部分地区发育有海岸风成堆积,但未见大陆架发生过大规模沙漠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2.
颜晋聪  李森  张叶春  王贵勇 《中国沙漠》2009,29(6):1093-1099
广泛分布于南海北部大陆架的残留风成沙,在形态、粒度、石英沙粒表面微结构、矿物组成及浅地层剖面等方面总体上具备风成沉积特征。同时,南海北部沙质海岸多处发育的晚更新世古风成沙,在粒度、沉积构造与结构等方面亦有明显的风成沉积特征。二者构成的风沙地貌体发育具有同期性、形态有相似性、空间分布有大陆架向海岸带延伸的连续性。由此表明,南海北部大陆架与毗邻沙质海岸的沙源有同源性,沉积环境有类比性。据此可以认为,南海北部大陆架残留风成沙与海岸带古风成沙为近源沉积成因系列,二者为同期同相连续性沉积。  相似文献   

3.
陈骥  姜在兴  张万益  刘超  许文茂 《中国沙漠》2018,38(5):999-1008
湖泊滨岸带风成沉积一直是湖泊沉积研究的薄弱点。占据青海湖湖盆面积近五分之一的东岸沙丘为研究现代湖泊滨岸带提供了一个现代沉积实例。随着沉积学的不断发展,研究内容已经从"一元"的传统相模式逐渐过渡为"二元"的"源-汇"体系。以野外地质考察和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结合文献调研和相关测试分析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团保山前发育有相对广阔的滨岸沉积,指示了青海湖湖水曾经达到山前地带。大面积的滨岸沉积和古沙丘出露水面以及风对山体的吹蚀,为湖东风砂堆积提供了物源基础。干旱-半干旱气候为沙丘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断陷湖盆的长条形地貌使得风沿着长轴方向吹扬,造成风成堆积物在长轴的一端堆积。高大的团保山/达坂山的山前复杂地貌特征为金字塔沙丘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西北风产生的波浪和沿岸流作用于沙岛和海晏湾的滨岸带,导致滨浅湖的砂堆积形成沿岸沙坝。随着湖平面的下降,沿岸沙坝出露水面,并逐渐闭合形成障壁岛-泻湖沉积。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海岸风沙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较为全面地概括和总结了我国海岸风沙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其成果,包括我国海岸沙丘的类型、分布、成因与发育模式,海岸现代风沙沉积与古风成砂沉积特征,海岸风沙运动观测结果,海岸风沙灾害现状及其防治等。最后,依据海岸风沙研究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海岸风沙研究近期需要特别关注的课题,包括海岸风沙运动的观测与模拟、全球变化与海岸风沙活动关系以及海岸风沙防护研究等。  相似文献   

5.
MIS 3以来雅鲁藏布江流域风成沉积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江流域风成沉积广泛发育,其气候指示意义及年代的界定尚不够清晰。从雅江全流域视角出发,全面分析了不同区域风成沉积的发育机制及模式,同时对风成沉积年代数据归一化处理,并与全球气候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 流域内风成沉积有盛行风场发育模式和局地风场发育模式,不同模式对环境的指示意义不同。② 雅江流域风成沉积多堆积于末次盛冰期(LGM)以后,且主要发育于晚冰期(15 ka BP)以来的不同时段,冰川退缩地表裸露,丰富的冲洪积碎屑物源可能是风成沉积发育的主控因素;更早时段的风成沉积因LGM后气候转暖、冰川消融所致的侵蚀搬运作用而未能保存。③ LGM以来风成沉积过程受区域及全球古气候环境共同控制,波动变化剧烈;其对30°N夏季太阳辐射、印度季风及西风变化信号的指示有所差异,但对YD等全球气候冷事件有较好记录,其沉积过程与高原面上其他区域既存在对全球古气候响应的同步性,又有其区域独特性。④ 流域内风成沉积的强烈堆积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并非简单对应关系,呈现出较复杂的响应模式。说明高山河谷环境的风成沉积除受大区域气候影响,还受许多局地环境因素控制,古气候环境的指示意义复杂。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海岸沙丘岩的特征、成因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海南岛海岸沙丘岩的沉积结构与构造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实验分析。研究表明,海岸沙丘岩的沉积构造和结构特征有别于其他海岸沉积类型,既有风成特征,也有成岩作用特征。海岸沙丘岩的形成需要具备物源、气候和水分3个条件,并经历初始沉积物堆积、初步胶结和溶解—沉淀3个形成阶段。海岸沙丘岩具有一定的环境指示意义,即海岸沙丘岩形成于冰后期的相对高海面时期,能指示风力较弱、沙丘固定和湿热的气候条件。近1 000多年来,研究区的季风风向与现代盛行风风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海洋地貌     
P931.3 2003032056海岸现代风成砂粒度参数特征的研究:以中国温带海岸为例二Charaereristies of grains,ze parameters of modern eoasralaeolsan SandS in temperate coastal:egion in China/董玉祥//沉积学报.一2002,20(4)一656一662 以我国温带海岸为研究区域,利用136个现代海岸风成砂样数据,通过粒度组成、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和偏差、峰态等粒度参数分析了其粒度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温带海岸的现代风成砂并非过去认为的几乎全由分选很好的细砂组成,是以正偏为主,粒度参数的地域差异明显,并随沙丘类型、规模及距海岸线的远近不同等而变…  相似文献   

8.
李平日 《地理学报》2005,60(2):351-351
我国风沙地貌学开拓者吴正教授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潜心调查、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广袤的干旱区、半干旱区的内陆风沙地貌和治沙工程,80年代又移师东南沿海研究海岸风沙地貌和“老红砂”的成因及其发育模式等。20年前(1984年)他已为南京大学师生讲课并编写《风成地貌概论》讲义,  相似文献   

9.
小冰期福建海岸沙丘的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靳建辉  李志忠 《中国沙漠》2017,37(6):1111-1120
选取福建东南沿海典型海岸沙丘——东海沙丘,运用GPR(Ground Penetrating Radar)技术探测海岸沙丘内部构造,辅助天然剖面和人工探槽观测,进行系统的年代采样与OSL(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测年,并选择物理意义明确的粒度参数作为主要环境代用指标,获得了亚热带季风区砂质海岸带典型海岸沙丘的沉积年代和沉积结构。结果表明:(1)东海沙丘是由若干灌丛沙丘组成的横向沙丘,0~6 m主要是~0.45 ka BP以来形成的海岸风成沙丘,可以划分为~0.45 ka BP和0.22~0.12 ka BP两个阶段。(2)东海沙丘沉积过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冷干的气候环境是沙丘发育的适宜条件,入境台风频率增加可能加快了风沙的沉积过程。对比历史文献资料发现,气候异常期往往与社会动荡期、重要历史事件相对应。  相似文献   

10.
姜锋  李志忠  靳建辉  邓涛  王贤立  夏菁 《地理研究》2015,34(8):1559-1568
运用探地雷达对河北昌黎海岸带横向沙脊的沉积构造进行探测,通过对探地雷达探测影像进行处理与解译,获得海岸沙丘约20 m深度范围内的海岸横向沙脊沉积构造图像,包括沉积层理的倾向、倾角与平面展布信息等。研究发现,昌黎海岸横向沙脊北段的沉积构造主要由高角度交错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组成,两者之间界面应为古海滩沿岸沙坝的顶面。界面以上发育稳定的向SWW倾斜的高角度交错层理,倾角约为30°~32°,为向岸风作用形成的前积层理;横向沙脊的丘顶可见槽状交错层理,可能是沙丘脊顶部沉积作用对风向季节性变化的响应。界面以下波状交错层理发育,为波浪作用形成的海滩沉积构造。结合前人对探测区地层调查以及全新世晚期以来海岸线变迁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认为海岸横向沙脊是大约2000 aBP以来,以澙湖海滩沿岸沙坝为基础经长期风力吹扬作用持续增长而发育的风成沙丘。  相似文献   

11.
王为  吴正 《中国沙漠》2001,21(4):397-401
闽南、粤东沿海,断续分布着一种俗称"老红砂"的红色、棕红色半胶结的中细砂沉积物。近十多年来,对其成因和时代进行了较多研究。然而,关于它的成因,目前仍有争议,有的认为是属于一种近源的滨海相沉积,也有人认为是风成的。本文用经过华南沿海现代海岸风成沙和海滩沙样品训练的神经网络来识别闽南粤东沿海的老红砂。由这些海岸风沙和海滩沙的粒度参数、沉积物的各个粒级含量等作为输入,构成不同的神经网络的识别结果表明,大部分老红砂被神经网络判别为风沙沉积,同时也表明,粉沙/粘土的含量是判别沉积物是否为风沙搬运的有效指标。而单纯以沉积物各个粒级含量作为输入构成的网络无法用于沉积物的识别。  相似文献   

12.
海坛岛风成沙基本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文开 《中国沙漠》1997,17(2):138-143
海坛岛是福建省的主要风沙分布区,风成沙同花岗岩、风力并列为岛上的三大自然资源。风成沙是海坛岛风沙土的成土母质,也是高质量的石英砂矿源,但是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酿成沙害。根据风沙地貌类型及其分布特征、风成沙成分特征等,提出了以防风固沙为前提,把风沙地划分为东部沿岸防护林区、内侧农业开发区和西部砂矿开采区三个不同功能区。  相似文献   

13.
闽粤沿海老红砂的热释光测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谭惠忠  吴正 《中国沙漠》2001,21(4):393-396
采用再生热释光法对来自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的39个老红砂样品进行了测年,其年龄约在0.9~6.8万年之间,表明闽粤沿海的老红砂是晚更新世中、晚期形成的风成沉积。  相似文献   

14.
福建长乐海岸沙丘形成发育及其区域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福建长乐东部海岸沙丘较为发育, 沙丘的形成发育受风力、沙源、植被、地形等影响。根据沙丘类型、沙丘组合和现代风沙活动差异, 将长乐东部风沙区分为三段, 五个不同风沙地貌区。  相似文献   

15.
选择位于福建平潭岛北部芦洋埔海积平原的PT01钻孔,岩芯长度28.3 m,采用加速器碳同位素(AMS 14C)和光释光(OSL)测年建立地层年代框架,认为晚更新世富含有孔虫等海相生物化石的地层应归属于MIS 5高海面期,即MIS 5e的潮下带滨海相沉积。结合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沉积物色度、粒度分析及其参数等指标,进行了沉积单元的划分,重建了MIS 6末期以来的沉积相变化过程,揭示出MIS 5期间的多次海平面波动变化,即MIS 5高海面期沉积环境仍存在滨海、潮坪、潟湖、风成砂等沉积相之间的转换,并可能存在短暂的陆相或风化过程。而该区整个末次冰期的沉积缺失或较薄,上部全新世沉积也不发育,厚度仅为3.79 m,以沼泽相―风成砂相为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珠江口岛屿小型海湾如珠海淇澳岛和澳门黑沙滩一级阶地上的古沙坝/沙丘进行光释光(OSL)年代测定、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全新世潮间带砂体沉积的底部年代根据光释光测年结果和沉积速率推算,超过9 ka。海岸带形成的古沙坝或风成砂质沉积的光释光测年结果大部分老于新石器文化堆积的器物年代,表明全新世高海面期砂质滨海相沉积的形成先于新石器人类活动遗迹。潮间带砂质滨海相沉积的上覆地层常在6.5 ka左右快速转变为潮上带的风成沉积-人类活动混合堆积,导致文化层中沉积物粒度分选变差,参数波动较大。淇澳岛小沙澳湾9―4.3 ka的滨海相砂质沉积的顶部目前位于海拔+4.8 m,这一高程可能与构造抬升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17.
海岸是陆、海、气相互作用的地带。海岸风沙沉积是这一特殊动力环境的产物,是研究海岸环境演变及海平面变化的良好信息载体。中国海岸主要存在3种风沙沉积,分别为“老红砂”、沙丘岩及海岸沙丘。本文通过比较已报道的风沙堆积的物质组成、地层变化等,进一步总结了海岸风沙沉积的特征;选择已开展绝对测年的沉积剖面,利用概率密度函数分析了风沙沉积年代的分布特征,考察了中国海岸风沙活动历史,结合其他气候记录,探讨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海岸风沙堆积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老红砂”沉积主要记录了冰期-间冰期尺度的风沙活动,在120 ka BP前后、73—55 ka BP等时期,风沙活动主要与海平面下降时陆架提供的丰富沙源和强盛的冬季风有关;而在105 ka BP、80 ka BP前后,风沙活动与高海平面时期丰富的沙源或季风气候的季节性增强有关;55 ka BP以来风沙活动强度降低更多地反映了沉积记录保存环境的变化,末次冰期海岸风沙沉积大多分布在现代海面之下,并不代表实际的海岸风沙活动减弱。相比之下,海岸沙丘沉积所记录的风沙活动主要发生在近3 000 a,可能与中国海岸冬季风的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8.
闽粤沿海老红砂多期沉积地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吴正  王为 《中国沙漠》2001,21(4):328-332
对广泛分布于闽粤沿海的老红砂进行了全面的野外调查,调查发现在福建的平潭青峰、晋江科任和广东的惠来靖海资深园、徐闻锦和东门下等地的老红砂沉积地层,存在多期沉积。热释光(TL)、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表明,它们是晚更新世中、晚期末次冰期(玉木冰期)的沉积,并可分出68~42ka和30~10ka两个相对较集中的沉积期。在这两期中,又以30~10ka左右的晚玉木冰期(Q33)的老红砂发育规模最大、分布最广,这显然与晚玉木冰期(盛冰期)时的气候更干冷、冬季风的风力更强劲,风沙活动更强烈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烟台附近海岸风沙地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振克 《中国沙漠》1995,15(3):210-215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烟台附近海岸风沙分布、风沙地貌类型及地貌发育过程进行了探讨。指出全新世海岸变迁是海岸风沙地貌发育的基础,6000aB.P.以来有5个风沙堆积期,前4个风沙堆积期与4个海平面下降期一致,第5风沙堆积期与小冰期一致。  相似文献   

20.
广东沿海的晚更新世沙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尚仁 《地理科学》1995,15(3):281-2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