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地下水》2021,(5)
芡子沟水库工程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陇东黄土塬区,属董志塬的东北部边缘。地貌属黄土塬及塬边残塬梁峁沟壑区。工程区内总体以黄土塬为主,黄土塬面平坦开阔,塬边沟壑纵横,地形破碎,黄土残塬之间多为梁、峁、崾岘等地貌形态。根据地貌的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分为黄土塬区、残塬梁峁沟壑区及河谷区等地貌单元,本水库修建于残塬沟壑区。芡子沟黄土水库蓄水2 a后,对蓄水前后的库岸塌岸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总结确定出可靠的黄土地区水库塌岸计算参数,Q2离石黄土水上稳定坡角72°~87°,水下稳定坡角23°~33°;(Q_4)滑坡重力堆积体及坡积岸坡水上稳定坡角60°~85°,水下稳定坡角19°~25°。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对塌岸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董志塬黄土潜水资源量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玉涛  李中和 《地下水》2010,32(3):39-41,138
庆阳市水资源短缺,董志塬区黄土潜水在庆阳市城市供水及塬区居民生活饮用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了董志塬资源量,包括补给资源量、储存资源量、允许开采量。通过对开采量调查,通过1986-2009年董志塬区水位监测点持续观测,确定水位下降范围、下降幅度,圈定了董志塬不同区域水位下降幅度,划定降落漏斗范围,通过采取水样化验,根据结果计算了塬区不同区域的水质类别,为使日益短缺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保护日益恶化的水质不失去供水功能提供保护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土潜水补给周期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黄土高原,由黄土塬、梁、峁及黄土台塬组成。黄土分布面积二十七万余平方公里。第四系黄土最大厚度近300米,一般80—150米左右。黄土潜水主要分布于六万余平方公里的黄土塬和台塬区。 黄土潜水埋藏深度5—120米,一般30—80米,大气降水通过包气带予以补给的周期是以日、月、年来  相似文献   

4.
董志塬近30年地下水位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2015,(6)
董志塬是我国黄土高原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黄土沉积最厚的黄土塬,塬面平坦,地下水丰富,是塬区工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通过大量实测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地下水的埋藏、含水层岩性和富水性,以及近30年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可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甘肃东北部早更新世黄土地层及其哺乳动物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甘肃东部的泾河流域是华北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因其在陇山(六盘山)以东,常被单独称为陇东黄土高原。这里黄土沉积厚达百米,又有保存良好的塬面地形,其黄土地层的划分一直为研究者所注目。近年来,在陇东北部黄土塬梁下部的淡肉红色黄土中,陆续发现一些属于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图1)。  相似文献   

6.
一、砂泥岩层中裂隙发育的规律 在陕西北山地区砂泥岩层主要为石炭—三叠系的陆相碎屑岩沉积,砂、泥岩交互成层,但各层组的砂、泥岩比率则很不一致,它们除在局部的低山丘陵和河谷地带出露于地表外,普遍上复60—80米的黄土。在地貌类型上主要为呈北东东向展布的黄土台塬,受河流、沟谷的贯穿,塬面多被切割成大小不等  相似文献   

7.
洛阳黄土地层中发现旧石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998年9月,在洛阳市北郊北窑村的黄土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为研究黄土时期的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北窑遗址位于洛阳市河南岸的三级黄土堆积阶地,高于现代河床约20m。遗址地层如图所示,由上而下,第1层为灰黄色黄土,厚307m;第2层为棕红色古土壤,厚3.37m;第3层为灰黄色黄土,厚2.27m;第4层为深灰黄色黄土,厚2.19m;第5层为棕红色古土壤,厚2.05m。总厚12.95m。据热释光测定,第2层顶部年龄为30110aB.P,属马兰黄土中的古土壤层(L1S);第4层顶部年龄为51370aB.P,底部年龄为85000aB.P,属马兰黄土(L1)…  相似文献   

8.
一、黄土 (一)划分为新黄土、老黄土是合适的。老黄土即Q_1和Q_2黄土,新黄土即Q_3和Q_4黄土,二者间有明显不整合面,且二者的工程地质特性差异明显,新黄土密度低、有孔洞,一般具湿陷性,多有垂直节理。老黄土较致密,不具湿陷性,成层性明显,具构造节理。 (二)老黄土有构造节理是它有别于新黄土的一个重要地质特征。孙广忠认为,老黄土中的构造节理亦  相似文献   

9.
六十年代,我们把陕北陇东黄土区第四纪地层作了时代划分。本文对兰州、陇东、渭北、陕北等八个天然剖面和两个钻井剖面的古地磁测定的年代数据讨论黄河中游黄土形成的年代问题,仅是初步尝试。 一、黄河中游黄土剖面简介 黄河中游的黄土未测古地磁以前的划分情况如下(图1)。 早更新世黄土 色淡肉红,胶结硬,含17—18层密集钙质结核层,结核层厚一般小于1.0米,其间的  相似文献   

10.
一、黄土 我国黄土面积达63万km~2,厚度居世界之最(兰州附近黄土厚413m据张原丁文)。100年以前中国黄土就受到地质学家们的注意,但对黄土工程地质特性研究主要是1949年以后,并取得了很大成绩。 (一)黄土的地层特征 1.新黄土和老黄土的差别 新黄土包括Q_3和Q_4黄土,厚度几米至几十米,Q_3和Q_4早期黄土一般呈黄褐色至褐黄色,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大孔发育,有垂直节理,干时坚硬,遇水崩解,具湿陷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把三福村和东岭子的上更新统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三部分。上部:三福村剖面1—5层(东岭子2—3层),为姜黄色黄土,厚2.95~12.25m。产少量哺乳类及软体类化石,并测得黄土热发光年龄1.9万年,层位相当华北区马兰组,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中部:三福村剖面6—10层(东岭子4—6层),由三层古土壤夹二层黄土组成,厚6.72~9m。在前者中测得热发光年龄为8.7—10.4万年,后者产北京斑鹿及大量啮齿类化石,其层位与华北区丁村组中上部相当,时代属于晚更新世中期。下部:三福村剖面11—12层(东岭子7—8层),为亚砂土及古土壤层,厚5.81~7m。其底部不整合于中更新统周口店组及东岭子石笋(铀系年龄10—35万年)之上。其层位相当于丁付组下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2.
<正> 湖北省石油化学工业局刘乃富同志报道黄石煤炭矿务局袁仓煤矿,在下二迭统茅口组揭露到含磷泥质、硅质岩层。袁仓矿区茅口组厚162米,含磷层产于茅口组中部,厚2—3.5米。含磷层由硅质泥质物胶结磷结核构成。磷结核黑色、灰黑色,少数为棕色;直径1—5厘米,3—5厘米者居多。以硅质胶结物为主的硅质岩中含磷结核率12.7—25%,厚0.8—1.2米;以泥质胶结物为主的泥质岩中含磷结核率29.5—41.7%,厚1.3—2.3米。磷结核P_2O_5含量22.18—32.7%,含磷泥质硅质岩P_2O_5含量0.88—1.88%。  相似文献   

13.
黄土塬竖井剖面黄土-古土壤碳同位素记录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选取位于黄土高原中部西峰和洛川塬面中心地区,分别开挖一个竖井获得L2以来连续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的剖面,并对剖面样品的总有机碳、无机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黄土-古土壤的有机质碳同位素变化与前人对天然剖面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也注意到黄土-古土壤序列有机碳δ813Corg与无机碳酸盐δ13Ccarb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两者在统计学分析意义上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西峰塬和洛川塬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615和r=0.314,a<0.01,该结果与以往对黄土高原塬面边缘天然露头剖面获得有机碳与总碳酸盐碳同位素呈反相关趋势的结论不一致.对于这种现象的初步解释可能是:(1)来自后期的改造作用:由于黄土沟谷出露的天然剖面多发生在雨水冲刷黄土塬面所切割形成的沟谷两侧,这样天然剖面处于一个开放或半开放的环境,其表层至某一深度受外界水热环境和气体交换影响黄土中的无机碳酸盐;(2)同时黄土-古土壤竖井剖面也可能受土壤CO2分压的影响造成土壤次生碳酸盐的形成而导致同位素变化趋势的复杂性;(3)采样点区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深入研究不同地区塬面竖井剖面黄土-古土壤碳同位素组成并与相应地区的天然剖面碳同位素组成进行对比,将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黄土-古土壤碳同位素所记录的古植被和古气候变化历史.  相似文献   

14.
湘赣边境的宁乡式铁矿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士范 《地质论评》1958,18(6):424-427
在湘赣边境的茶陵、攸县、永新、莲花、萍乡等地的泥盆纪沉积铁矿属宁乡式铁矿,产在上泥盆纪佘田桥系地层中。主要铁矿层有1—2层,中夹以绿泥石页岩,或绿泥石细砂岩,厚0.3~2米。铁矿层共厚0.6~5米,个别为5或8米,为鲕状磁铁赤铁矿石,其成分一般为T.Fe 40—50%,Si O_2 5—15%,S 0.1—1.8%,P 0.3%左右。矿层多来回褶皱,属浅海相胶体沉积,有受变质的现象,有时变质现象甚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世界最厚的黄土地层——兰州西津村黄土剖面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白凤龙 《地质论评》1987,33(2):188-191
兰州西津村黄土钻孔剖面,是目前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地层。黄土总厚度409.93m,含40层古土壤,地层连续、完整。经采样进行黄土物质成分、结构、古地磁及孢子花粉的测试与鉴定,确定了兰州黄土的形成时代Q_1-O_4,其古气候自第四纪以来出现过多次冷暖变化,有逐渐干旱的趋势,植被环境以草原环境为主。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的黄土塬、黄土台塬区赋存有较丰富的黄土潜水,大气降水垂直入渗是其主要补给来源,但对水分赋存和运移的空间通道认识尚有不足。文章基于董志塬、渭北黄土台塬的地貌、地层结构等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利用动态和相关试验资料,结合黄土扫描电镜图像处理与统计分析,对黄土塬区黄土潜水和包气带水分运移的孔隙特征、过程进行了探讨并分带。研究认为孔隙是黄土地下水的主要赋存、运移的空间通道,其最小渗透等效孔径约为12μm。由孔隙发育的马兰黄土构成的黄土包气带垂向结构组合有利于大气降水的入渗,包气带孔隙中的水分运移非常微弱缓慢,但较为连续均匀。黄土包气带可划分为气候影响带、储存调节带、缓慢运移带和毛细接收带4个带,除上部气候影响带外,其余三带处于基本稳定的水分运移动平衡状态。研究成果可为全面系统地认识黄土塬区包气带水分运移特征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长春地区黄土状土湿陷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清  陈剑平 《吉林地质》1991,10(3):51-56
长春地区分布着第四纪(Q_2—Q_3)的黄土状土,一般厚10~20m,主要为粉质粘性土。宏观上呈块状、粒状结构,微观上主要为团粒结构、大孔隙少,游离氧化物含量少,虽具有典型黄土的特征,但无湿陷性。本文依据其特殊的成分和结构特点,着重探讨其无湿陷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陇东黄土高原地下水十分贫乏,为解决当地群众生活饮用水困难,参考历年勘察成果,对不同黄土地貌区的地下水富水规律进行了研究,塬区富水性一般较好,不程度受塬宽控制,同一个源的中心富水性最好,向塬边方向变差。黄土碟、黄土胡同是地下水潜蚀作用的结果,同时这些部位地也是富水区;黄土丘陵区富水性较差,但在常形和杖形凹地,沟谷阴坡地的坡底,滑坡体前缘,阶地下伏砂砾石层等这些有利部位也可形成相对富水区。  相似文献   

19.
甘肃永靖黑方台为一典型的黄土台塬,该处黄土具有较强自重湿陷性,长期大水漫灌作用下,厚层黄土自重湿陷后导致严重地面沉陷灾害。然而,至今台塬地面沉陷的时空特征及发展趋势尚不清楚。本文依据2007年~2011年的InSAR测量数据,分析了黑方台地面沉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基于黄土湿陷特征指标,估算了台塬剩余沉陷量。研究发现,黑方台地面仍处于沉陷之中,但是各处沉降幅度不一,目前区内形成12个沉陷中心,新源村附近沉陷最大(120.4mm),77%以上区域的年均沉降量小于10mm。随着黄土地层经历多次减湿-增湿循环以及黄土层内潜水位的不断上升,沉降速率将更加缓慢,估测台塬剩余沉陷量不大于0.687m,小于台塬沉陷总量3%。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通过分析甘肃董志塬西峰地区的一组抽水试验的资料,来探讨塬区黄土含水层饱水带地下水赋存特征及其运动规律。目前,对黄土层中地下水赋存状态的认识尚不一致,抽水试验之后,用现有公式计算参数,往往不敢确信计算的结果。这些均说明黄土层饱水带内水的赋存状态及运动规律,还不十分清楚。这个问题是黄土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因此研究黄土含水层中地下水的运动规律、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