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地质》2009,(9):1-1
梳理中国的历史,如果绕开土地问题,那将无法成史立言。 这片东方土地的演变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部落中氏族公社的土地公有制。夏商周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此后2000多年,无数饥荒、起义、战争、王朝、革命,都为了“土地”两个字上演。  相似文献   

2.
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人类丰十会发展迄今为止所创造的一切财富,都源于对土地的利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土地问题研究始终备受重视。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所谓“井田制”,解决土地分配、土地税赋等问题。尽管土地问题研究历史悠久,但现代土地资源的保护管理科学仍是一个新兴的学科。  相似文献   

3.
众文 《河南地质》2009,(10):40-41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船,从高能加速器到量子通信,从合成人工牛胰岛素到人类基因组计划,在过去60年里,正是在一个又一个“第一次”中,中国科学完成了一次次跨越。  相似文献   

4.
王立彬 《辽宁地质》2013,(11):32-33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人民以兴奋的心情迎接,世界舆论也对中国经济发展“第二季”重要关头的这次会议高度关注。从资本市场到舆论市场,从土地制度改革到国有企业改革,极高的关注度表明深沉的期望。土地方面的问题是热点之一。一个多月来,沪深两市“土地流转概念”持续走红,所谓“383”改革方案,不止一处包含中国革命和改革关键的土地问题。对这一重大问题,也许应当温故知新,穿越一次。  相似文献   

5.
汤冰 《湖南地质》2011,(12):18-21
“集约化”,中国经济的核心命题。 日渐严峻的资源供需矛盾,转型中衍生或暴露出的现实障碍,让中国社会对节约集约发展模式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在供需矛盾焦点——土地问题上尤其凸显。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对于石头有着别样的情怀,从远古时期的女娲补天,到清代最伟大的著作《石头记》(又名《红楼梦》),或者诸多神怪传说都赋予其美好而浪漫的象征意义。 我们对石头的情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对土地的情怀。因此,在新中国诞生60周年的时候,我们选择用石头来代表中华儿女的拳拳赤子之心。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人人都会的经典红歌,让我们为祖国60周年献礼的时候,多了一种方向,多了一份表达,因此,在万木霜天的季节,我们《石头记》栏目特别采访了两位石头收藏家,选取难得一见的红色石头,献礼所有的读者,共享祖国60周年的盛世华年。  相似文献   

7.
编读     
《湖南地质》2010,(5):2-2
“珍惜土地资源保障经济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乍一看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在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及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大背景下,土地综合整治应运而生。其丰富的内涵涉及了国土、规划、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诸多部门,再也不是国土部门的“独角戏”。贵刊4月份的《“光明”的前途》一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土地综合整治范本,使未来土地困局终现光明。 ——龙山县国土资源局程远军  相似文献   

8.
王少勇 《辽宁地质》2010,(11):40-42
上世纪60年代,诗人余光中在美国写下这样的诗句;“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相似文献   

9.
外埠     
《湖南地质》2009,(7):8-9
北京 展出150年来的地籍证照在全国“土地日”来临之际,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海淀分局举行了大型宣传活动。结合今年土地总登记与地籍管理工作的要求,在现场准备T8个展架,展架上集萃了150余年来,与土地地籍管理相关的知识和实物证照,从清朝嘉庆年间的契尾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再到1993年版的土地证,可谓应有尽有。  相似文献   

10.
吴晔  马亮 《湖南地质》2011,(4):17-17
从2006年国家建立土地督察制度开始,这个词语就开始越来越多地见诸于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热词。”可实际上,土地督察并不是个新鲜事,恰恰相反,它古老到可能超出现在大多数人的想象。在2600多年前,春秋时代的齐国,由管仲提议开展的一系列土地督察巡视工作,就已经很像模像样了。  相似文献   

11.
章剑 《浙江地质》2008,(6):18-19
土地是经济开发区最重要的基础资源,近年来,嘉兴经济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合理有序开发、节约集约用地、依法管理土地”的原则。开发与节约并举、保护与发展并重,努力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路子,初步实现了从土地粗放利用到节约集约利用的根本转变,促进了开发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回顾我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方面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一二三”法:即严把一个关——项目准入关,  相似文献   

12.
吴晔  马亮 《湖南地质》2010,(6):12-12
到了周幽王时代,中央政权领导核心不仅毫无掌控国土资源的意识,反而还间接推动了一些诸侯国蚕食土地资源的行为。其中,最典型的当数郑国的领导人郑桓公,他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老赖”——只借不还。  相似文献   

13.
肖敏 《湖南地质》2010,(4):77-78
从2003年到2009年,娄底市连年荣获湖南省人民政府“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达标单位”。目前,全市共有基本农田2187990亩,其中娄星区60490亩,冷水江市59500亩,涟源市676000亩,双峰县667000亩,新化县725000亩。“重点抓好几个示范工程和单位,以重点带动全局。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大耕地指标的储备,每年占补平衡后耕地指标略有节余,确保了重点项目的及时落地。”谈到娄底土地保护工作取得成效的主要经验时,娄底市国土资源分管副局长宗娟娟如此表示。  相似文献   

14.
《湖南地质》2009,(2):30-31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同时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孪生兄弟,我们可以从武汉城市圈“两型”建设中土地管理改革的背景、历程及举措,找寻出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特质和个性?以下为本刊整理——  相似文献   

15.
一夜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成为热词。从十七届三中全会到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国土资源部启动“万村整治工程”到成都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现场研讨会,四川、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广东等省纷纷展开行动,湖南今年将全面启动全省600个村的综合整治,实施环洞庭湖千万亩基本农田、永州涔天河流域后备资源开发重大工程建设。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着什么样的现实背景?土地综合整治有什么样的作用?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值得吸取的教训?湖南有什么构想?本期特别策划将详细解答。  相似文献   

16.
鹤壁市淇滨区大赉店镇,下辖20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近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6万亩。从2009年9月开始,该镇全面推行了土地协管员制度,由鹤壁市国土资源局淇滨分局与大赉店镇政府实行双重管理,并通过建立“优聘、严管、重用、考评”的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摸索到规范、从尝试到创新、从无地位到有作为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积极向上要地,保证衡阳用地需求,努力实现土地经营效益最大化——衡阳已经开始尝试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在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之间变“双难”为“双赢”。  相似文献   

18.
声音     
《湖南地质》2010,(10):3-3
“土地税费金制度承载着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是促进资源合理利用、调节土地经济社会关系最直接、最有力、最重要的杠杆。” ——中国土地税费金改革国际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会上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总规划师胡存智提出,中国幅员广阔,迫切需要显化土地资源、资产、资本价值,利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税费金制度更是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湖南地质》2011,(5):14-14
近日,2010年度的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报告发布了,其中一项指标让人瞠目结舌,那就是卖地收入!全年卖地收入2.9万亿,超出预算113%,占全国财政收入的35%;而地方政府去年一年的卖地收入近2.7万亿,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6.43%——从中央到地方,都推行着名符其实的“土地财政”。  相似文献   

20.
初冬,走进豫北明星村西滑封,一栋崭新的12层高的综合办公楼紧挨着黄河集团公司耸立着。在二楼展厅,一幅幅照片讲述着这个村庄的变迁,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土坯房到现在16层的“中国农民第一楼”,从名不见经传的酱菜坊到现在享誉中外的斯美特食品、华丰纸业公司,在0.47平方公里土地上,西滑封人用智慧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