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南地质》2009,(2):28-29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无论是长株潭城市群还是武汉城市圈,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都绕不过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问题是,在专家看来,长株潭土地“型”政的阿基米德支点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2.
《中国勘察设计》2006,(7):82-84
武汉建筑设计院创建于1952年10月1日,原名武汉设计公司,先后曾名为国家城市建设部武汉城市建筑设计院、武汉市工业民用建筑设计院,1979年改现名,为大型综合性建筑设计院。1992年进入“中国勘察设计单位综合实力百强”,2002年加入中国中信集团。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八五”科研工作重要进展“八五”期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认真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科技方针,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实力和人才优势,围绕与人类有关的地质环境,紧...  相似文献   

4.
李国庆  张玉芬  李长安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21-67040021
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江、湖地质环境是造就武汉城市的基础,同时江河水患又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筑堤防洪是武汉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武汉的城市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堤防的修建史,是武汉城市发展的人地关系史。本文以武汉堤防修筑历史进程为主线,探讨了堤防建设的地质环境及对城市空间拓展和城市建设的意义。结果表明:修筑于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 ~ 1118年)武昌的花蕊堤是武汉市最早的堤防,距今已有约900年的历史;明代以前为零星堤防建设阶段,主要为保护城廓安全,哪里遇险在哪里修堤,具有局部性、应对性特点。明代堤防兴建已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一定的系统性,特别是袁公堤的修建开启了武汉围垸发展的历史。清代是武汉堤防大发展时期,开始了较系统的堤防工程,奠定了武汉市堤防系统的基础,大量围垸的修建使武汉城市由沿河、沿江(天然堤)发展开始走向了内陆(围湖)发展的新阶段。民国时期,武汉市的堤防建设在清代的基础做了进一步的局部完善。武汉市的防洪堤防体系真正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之后又不断地加固和加高,使之真正成为武汉市的安全保障工程;汉口的形成与发展完全依赖于堤防,城区的扩大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均是以四次堤防建设—袁公堤、汉口堡、京汉铁路堤、张公堤为前提的。堤防不仅是城市空间扩展的前提,又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民国以前武汉城区的主要街道大多数都依堤而建,平时以堤为街,汛期以街为堤,这是武汉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显著特点。分别以袁公堤和张公堤为界,武汉堤防建设中的人地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人类部分干预自然”维护生存阶段、“人为改造自然”谋求发展阶段和“人为控制自然”快速发展阶段。本研究可为地处洪泛区的城市地质调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李国庆  张玉芬  李长安 《地质论评》2021,67(5):1497-1506
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江、湖地质环境是造就武汉城市的基础,同时江河水患又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筑堤防洪是武汉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武汉的城市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堤防的修建史,是武汉城市发展的人地关系史。本文以武汉堤防修筑历史进程为主线,探讨了堤防建设的地质环境及对城市空间拓展和城市建设的意义。结果表明:修筑于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 ~ 1118年)武昌的花蕊堤是武汉市最早的堤防,距今已有约900年的历史;明代以前为零星堤防建设阶段,主要为保护城廓安全,哪里遇险在哪里修堤,具有局部性、应对性特点。明代堤防兴建已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一定的系统性,特别是袁公堤的修建开启了武汉围垸发展的历史。清代是武汉堤防大发展时期,开始了较系统的堤防工程,奠定了武汉市堤防系统的基础,大量围垸的修建使武汉城市由沿河、沿江(天然堤)发展开始走向了内陆(围湖)发展的新阶段。民国时期,武汉市的堤防建设在清代的基础做了进一步的局部完善。武汉市的防洪堤防体系真正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之后又不断地加固和加高,使之真正成为武汉市的安全保障工程;汉口的形成与发展完全依赖于堤防,城区的扩大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均是以四次堤防建设—袁公堤、汉口堡、京汉铁路堤、张公堤为前提的。堤防不仅是城市空间扩展的前提,又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民国以前武汉城区的主要街道大多数都依堤而建,平时以堤为街,汛期以街为堤,这是武汉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显著特点。分别以袁公堤和张公堤为界,武汉堤防建设中的人地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人类部分干预自然”维护生存阶段、“人为改造自然”谋求发展阶段和“人为控制自然”快速发展阶段。本研究可为地处洪泛区的城市地质调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第一枪在武汉打响。2011年11月,业内瞩目的首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开幕,打响了武汉申请“世界设计之都”的第一枪。开幕式上,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强调:“我们希望通过‘申都’,与世界一流工程设计和创意城市进行交流互动,不仅可以学习借鉴、促进推动工程设计之都的建设,还可以把武汉的发展通过设计窗口传向世界,成为武汉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7.
《湖南地质》2010,(10):1-1
两个月前,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提出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目标,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  相似文献   

8.
邹礼卿  谭鹏 《湖南地质》2011,(12):58-60
如果说,“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获批是为湘潭“谋势”,那么“两个率先”的实施就是在为湘潭“谋事”,是在用新思维、新智慧寻求突破,用大眼界、大视角酝酿“勃发”。  相似文献   

9.
2013年伊始,广西国土资源厅党组提出“建小康、促生态、强班子、防风险、育文化”五大新平台建设的目标。为加强班子建设,广西国土资源厅党组决定打造国土资源“五型”领导班子,即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完善培养激励机制,建设“创新型”领导班子;促进优良作风养成,建设“服务型”领导班子;坚持民主集中制,建设“和谐型”领导班子;构建完善惩防体系,建设“廉洁型”领导班子。  相似文献   

10.
王永红 《湖南地质》2011,(12):74-75
“两型”是天易示范区发展的生命线。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天易示范区按照“两型引领、工业带动、和谐发展、科学跨越”的要求,勇当“两型社会”建设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揭示武汉北部新城地表水、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研究方法】2019年,采集、测定了降水样7件、河水样6件、水库样14件、民井样98件、泉水样3件和钻孔样11件,并收集到武汉站1986—1998年的监测数据50件,以空间分析和流域分析为基础,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为手段。【研究结果】(1)武汉降水氢氧同位素随季节变化,并表现出“降雨效应”明显、“温度效应”不明显的特点;(2)地表水在枯水期受到强烈的蒸散发,表现出一定的“地貌效应”与“干支流效应”的特征;(3)民井、泉和钻孔等地下水均源于大气降水,表现出“含水层埋深效应”与“山区平原效应”的特点;(4)枯水期,界河流域中界河获得了上游水库和地下水的补给,夏家寺水库流域中夏家寺水库得到了地下水补给。【结论】氢氧同位素能显著提高武汉北部新城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换规律的认识。创新点:利用各类水体氢氧同位素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武汉北部新城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换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2005年4月23日~24日,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和研究生院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和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协办的全国首届“盆地与能源”博士论坛在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顺利召开。  相似文献   

13.
侯颖 《山东地质》2011,(7):73-74
近日,菏泽市国土资源局为加强国土所的规范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有效发挥国土所的职能,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两手抓”为主题,全面开展了以“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法制型、廉洁型”五型国土所建设为目标,  相似文献   

14.
《岩土力学》2007,28(3):603-603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与安徽省交通投资集团、安徽省公路勘测设计院共同研究设计的“通透肋式拱梁隧道”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正在建设中的安徽黄(山)-塔(桃)高速公路大部分路段穿越皖南山区,由于该隧道采用了半明半暗、肋式拱梁异型结构,避免了山体的切削和大量植被破坏,成为交通部建设生态高速公路的一个典型示范工程。该隧道结构型式新颖,为国内首创,有较为广阔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2001年10月17日零时33分,随着三声炮响,武汉饭店在不足5秒钟内有序倒下。武汉饭店地处汉口解放大道与航空路交汇处,属武汉闹市中心地带,建于1958年,建筑面积1.8×104m2。1963年建成时称“解放大楼”,1970年更名“武汉饭店”。该楼主楼9层,两侧副楼7层,呈“凹“形,曾连续10年跻身全国十大饭店,是60~70年代武汉标志性建筑。该项控爆工程由武汉理工大学与二炮指挥学院担纲、铁四院监理,共有20多位专家参与了该工程设计与施爆。本工程由于工程结构与地段等原因,其控爆难度超过武汉曾施爆…  相似文献   

16.
《湖南地质》2011,(11):44-46
湖南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是全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重要规划,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深化改革和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南和行动纲领,是保障全省国土资源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年,2011年至2015年为规划期。  相似文献   

17.
湖南是矿产资源大省,对资源的依赖短期难以摆脱,但粗放式的资源生产方式也给“两型”社会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有学者认为,从湖南发展的资源形势看,矿产开发的突出问题是“四化两型”建设的重要瓶颈。  相似文献   

18.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客观要求,两型社会建设对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特别是解决“吃饭与建设”的矛盾提供了更宽广的实践平台。长沙市是湖南省“一点一线”、“长株潭一体化”、“3+5”、“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各项建设占用耕地较多,在发展中,积极协调保护与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5月14日,由地质矿产部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专家组在武汉圆满结束了对我校“211工程”项目的评审.经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批准,来自部内、外系统的15名专家先后于5月7日至9日、10日至14日在北京、武汉两地进行了预审工作.专家组遵循实事求是、公正合理、民主科学的原则,根据“211工程”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掌握评审标准,采用听取汇报、检查、参观、对口交流、召开教师和干部座谈会、同学校领导交换意见和专家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对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总目标、主要建设内容和重点建设的措施与步骤进行了认真的评审.部门预审专家组通过7天的审议,原则通过了《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整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湘潭市,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的故乡,也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成员。近年来,湘潭市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