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在对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区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七宝山铜及多金属矿床特征,认为矿床的成因属于沿断裂构造充填的中-低温次火山热液矿床。控矿因素主要是断裂构造、岩性、地层,简要分析了该区的找矿标志主要为断裂交汇部位、构造破碎带及其火山岩体等。同时分析了该区的找矿方向,指出了五莲七宝山、南官庄、李家坡3个找矿预测区的潜力,为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伍卓鹤  伍凯琳 《江苏地质》2018,42(3):370-378
主要介绍了1∶5万高精度重力测量在广东南岭雪山嶂地区地质综合调查中的应用。利用面积性及剖面性重力数据处理和解释所取得的成果,在指导1∶5万地质填图中圈定半隐伏或隐伏岩体、追踪断裂构造、确定地层界线及追索矿(化)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三位一体"成矿理论指导大宝山矿床外围找矿,圈定了大宝山矿集区含矿建造范围,追踪已知矿段延伸,分析其深部成矿潜力。根据1∶5万重力测量成果,在大宝山矿床外围的北东侧剩余重力正异常部位,成功发现深部厚大铜矿。  相似文献   

3.
研究认为金场沟区铜钼矿是与超浅成花岗闪长岩体侵入有关的角砾岩型矿床,受此东和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找矿前提为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角砾岩及地层中破碎带。直接找矿标志为岩体与地层接触带及具辉钼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硅化、褐铁矿化地段。  相似文献   

4.
湖南七宝山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浏阳七宝山铜多金属矿床是湖南迄今为止探明铜资源量规模最大的矿床。经过多年的开采,探明的矿产资源日趋枯竭,迫切需要寻找和发现新的矿产资源。通过对矿床特征及成矿条件以及成矿规律的总结和研究,表明该矿床类型以矽卡岩型为主,其次为裂隙充填型、蚀变岩体型及风化淋滤型。成矿明显受地层、构造、岩浆岩控制,与花岗斑岩及石英斑岩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矿化分带现象较明显,以岩体为中心向四周,成矿由高温向中低温变化。岩浆岩、围岩蚀变和物化探异常为区内重要的找矿标志。进而指出,矿区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找矿潜力较大,下步找矿方向应是矿区的深边部及沿东西向断裂延伸方向。  相似文献   

5.
广东韶关乳源地区是一个铅锌钨锑汞多金属矿密集区,矿床(点)众多,但矿床的综合研究及深部找矿工作尚属空白。通过对该区地球物理特征综合研究,结合区内地质、矿产分布及物性特征,认为区内高山岩体和宝山岩体同属同源产物,该岩体是区内多金属矿床的主要成矿母岩,围绕该岩体分布有一系列高-中-低温热液矿床,深部找矿应主要围绕该岩体及其相关构造展开。研究认为本区赤佬顶锑多金属矿床现有找矿成果仅为其外带中低温矿床,其深部具备寻找中大型中-高温热液矿床的条件,通过进一步工作,该区有望成为粤北地区又一重要多金属矿集区。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五莲七宝山火山机构具有环形构造特点,其形成与原始地壳的形成发展以及下地壳作用有成因联系或关联。火山机构四周地层出露较简单,除第四系外,主要出露中生代白垩系青山群八亩地组地层,地层产状大部分以围绕火山机构而向四周倾斜。七宝山火山杂岩体呈椭圆状,围岩为青山群火山角砾岩、角砾凝灰岩,杂岩体具多期的岩浆侵入、喷发和后期的热液活动。七宝山火山隐爆角砾岩筒位于七宝山杂岩体内,其中角砾岩呈筒状分布。这些为七宝山金铜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甘肃天水柴家庄金矿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金府实 《甘肃地质》1994,3(2):53-63
从成矿地质矿化特征、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和矿物包裹体等方面研究入手,对天水柴家庄金矿矿床成因、成矿机理及成矿规律作了初步探讨。认为矿质来源于火山岩和柴家庄花岗岩体;地层、岩体和构造是三位一体的成矿与控矿条件。依此认识,指出了在矿床外围及其邻区寻找同类型金矿的找矿标志、找矿方向和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8.
绩溪县逍遥钨矿床是安徽近年来勘查的一处大型钨矿床,是矽卡岩型白钨矿床的又一典型实例。文章系统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分析研究了地球化学因素、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对矿床的控制作用,收集分析了地层、岩浆岩含矿性以及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碳、硫和铅元素同位素特征来推断逍遥地区的矿质来源。重点对矿床褶皱构造、岩体"超覆"构造特征及岩体之间形成的巨大空间对矿床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具体探讨,希望为皖南相似成矿远景区的找矿工作提供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寺家沟矿区位于豫西崤山矿集区,矿体受太华群地层、NE向缓倾斜断裂构造和燕山期中酸性隐伏岩体的联合控制。矿床规模已达中型,但仍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的总结,圈定了矿区进一步找矿的四个靶区。  相似文献   

10.
广东大宝山南部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新 《矿产与地质》2006,20(2):142-146
大宝山南部铅-锌矿床赋存于大宝山向斜内的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下亚组碳酸盐岩地层中,矿床的形成与地层、构造、岩浆活动有关,通过对该矿床成矿特征及控矿因素的分析,对比矿区外围凉桥—新江、官坪—大镇两个有利成矿远景区的成矿地质条件,研究认为,这两个远景区的成矿地质条件与大宝山南部铅-锌金属矿床基本类似,在矿区外围多个矿化集中区中,最具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1.
郎都铜矿受区内岩浆岩、地层、构造及岩性等多因素控制,其中以岩浆岩控制为主,该铜矿体主要产于印支—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中,为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下一步的找矿勘查除了重视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外,还应注重构造交汇部位、构造破碎带及层间裂隙带的找矿。  相似文献   

12.
湖南宝山多金属矿田构造控矿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宝山多金属矿田由四个大型矿床组成。主要控矿条件包括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矿床的空间分布范围、规模与构造有关。褶皱与断裂的组合构造体系控制了矿床的空间定位,构造型式及其构造作用方式控制了矿体的产状与形态。  相似文献   

13.
龙王山金矿位于南岭成矿带的中部,是著名的水口山铅锌金银多金属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野外调研和室内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矿区和矿床地质特征入手,分析了矿床的控矿因素,指明了找矿方向。研究表明:该矿床是受岩体、地层和构造共同控制;F2、F38断层北延部位和岩体内部断层发育部位是今后主要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4.
吉尔吉斯斯坦柯克苏矿田内晚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发育,石炭—二叠纪岩浆活动强烈,以发育矽卡岩型铜金矿为主,次为构造蚀变岩型及热液型。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似层状等,产于岩体及地层接触带上,受岩体、岩脉、地层及裂隙带共同控制。通过对左岸等5处矿床地质特征、成因类型、成矿规律的总结分析,认为在矿床深部具较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5.
研究区属北秦岭金多金属成矿带,大店沟金矿床位于李子园-湘潭子新元古―晚古生代陆源裂陷火山-碎屑沉积岩带中,控矿因素主要有地层、构造。奥陶―震旦系李子园群是金矿床的赋矿层位,矿床分布受区域性元家坪―小寺沟韧性剪切带控制,NE向次级的韧性剪切带是重要的控矿构造,矿床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通过对本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矿化富集规律研究,总结了北秦岭地区地层、构造、岩体、围岩蚀变、地球化学异常等找矿标志,提出了该地区金矿勘查思路及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争光岩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争光岩金矿区位于黑河市西部,距我国著名的多宝山铜矿东南约8 km处。该矿床为一低温热液蚀变矿床,主要赋存于燕山晚期闪长岩体与奥陶系中统多宝山组地层内外接触带上,矿体呈脉状产出,受接触构造和断裂构造控制,现控制规模已达中型。笔者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西秦岭中川地区李坝式金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床主要控矿要素、流体包裹体以及稀土元素的综合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出中川地区金矿床的成因模式。中川地区金矿床以脉状矿床为主,成矿与印支晚期西秦岭地区碰撞造山后出现的伸展作用有关,中川地区李坝式金矿床明显受到岩体和断裂构造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构造、岩体(各种岩脉)、接触变质蚀变带、地球化学背景、地层"五位一体"的找矿模式,形成初步找矿方向和找矿思路。指出找矿过程中需重点关注黑云母接触变质带,其次为堇青石-红柱石带;断裂产状变化处是矿体富集的有利部位;地球化学异常是寻找金矿的重要标志;找矿地层应以泥盆系为主,但对石炭系也不能忽视;找矿岩性应以泥质碎屑岩为主。  相似文献   

18.
甘肃中川金铀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川金铀矿床位于礼县-白云-山阳深断裂西段膨大分支锐角夹持区,受印支期中川复式花岗岩体东外接触带中近南北向的断裂构造控制。通过对中川岩体的特征及含金、含铀性的论述和中石炭统地层含矿性的论述,认为中川金铀矿床的的主要控矿因素是断裂构造,铀源应来自中川岩体,金源应来自浅部地层;中川岩体是矿床形成的热源体。通过对矿床水文地质特征的论述,认为矿床经历了淋滤作用的改造。矿床的形成主要是由中川岩体的热驱动作用形成的,但后期经历了淋滤作用的改造,形成了复杂多变的矿体形态。星点状黄铁矿化可作为找矿标志。金矿与铀矿存在同带异位现象。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下游地区层控砂卡岩型铜矿床控矿地质因素新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物理化学流体动力学角度出发,结合野外调研及资料分析,作者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层控矽卡岩型铜矿床的形成主要是特定的透水-不透水地层系统、S形褶皱构造及蘑菇状岩体三者协调作用的结果。这一认识为本地区寻找此类矿床提供了直接的找矿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杨继权  孔含泉  胡建文 《地质与资源》2005,14(3):192-196,226
黑龙江省多宝山-宽河成矿带铜金矿产十分丰富.区内于早奥陶世初形成的"四隆四拗"构造格局控制了以后各地质时期地层、岩浆演化及矿产的分布.通过对矿带成矿地质背景、物化探异常、典型矿床特征的分析与归纳,总结了铜金成矿规律、成矿条件与找矿标志,预测出9个找矿重点靶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