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制图六体",作为中国古地图学的核心内容,开创于西晋裴秀,后经历代著名地图学家继承和发展,先后创作了一批十分珍贵的古地图。本文以亲自参加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近代地图志》编研工作为基础,参考了《中国古代地图集》(3卷),遴选出11件享誉世界的中国古—近代地图(单幅图或地图集),分别是:西晋首创科学地图《地形方丈图》;唐代首创亚洲图《海内华夷图》;宋代首创科学《天文图》;元代《舆地图》成就影响了几个世纪,成为中国古地图科学完善标志;明代《大明混一图》、《更路薄》、《郑和航海图》、《广舆图》与《坤舆万国全图》,象征着中国古—近代地图演变进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幅真正科学的洲际航海图以及第一幅最为精确的大型彩色中文世界地图;清代《康熙全览图》开创了大型经纬度实测地图,以及《海国图志》被誉为"中国近代自编世界地图集里程碑"。全文着重分析评价了这些古—近代地图在科学、历史、外交、航海、疆域、军事、人文等领域的多元价值,同时首次梳理了中西古地图定位技术及其融合发展历程,最后呼吁中国政府主管部门给予更多的支持,推进建设"中国古地图生态系统",吸引相关领域专家协同研究,加快中国古地图遗产挖掘、评价与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2.
《热带地理》2005,25(2):102-102
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和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联合主办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回顾与思考”研讨会,于2005年3月21~22日在深圳市举行。出席会议的专家共3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港、台专家各1人,内地专家16人。我院刘南威教授应邀出席了会议,并提交了《记载郑和下西洋使用牵星术的海图》、《郑和航海图导航星名考释》两篇论文。开幕式由孙枢院士主持,  相似文献   

3.
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和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联合主办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回顾与思考”研讨会,于2005年3月21~22日在深圳市举行。出席会议的专家共3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港、台专家各1人,内地专家16人。我院刘南威教授应邀出席了会议,并提交了《记载郑和下西洋使用牵星术的海图》、《郑和航海图导航星名考释》两篇论文。开幕式由孙枢院士主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致开幕词,闭幕式由苏纪兰院士主持,中国太平洋学会张序三理事长致闭幕词。会议围绕“…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地图遗产与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章  齐清文  姜莉莉  张岸  梁迅 《地理学报》2016,71(10):1833-1848
中国古地图学创于公元三世纪《西晋·裴秀传》提出的“制图之体有六焉”,被西方誉为中国地图学之父的裴秀(西晋司空),领衔制作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和《地形方丈图》(公元224-271年)。其后的1600年间,先后完成了一批著名的中国古地图,例如南朝大臣谢庄领衔完成的”木方丈图”(公元502-557年)、隋炀帝命学者崔绩(550-618年)撰《区宇图志》(公元581-600年)、唐朝宰相贾耽领衔绘制《海内华夷图》(公元730-805年)、北宋科学家沈括领衔绘制《守令图》(公元1031-1095年)、南宋礼部尚书黄裳绘制《苏州石刻天文图》原图(公元1190年)、元代玄教宗师朱思本制作《舆地图》(公元1273-1333年)、明代航海家郑和领衔完成《郑和航海图》与地理学家罗洪先领衔制作《广舆图》(公元1504-1564年)、明代天文学家徐光启等完成的《恒星屏障图》、清代高邮知州魏源受林则徐委托编撰《海国图志》(公元1842-1852年)等,继承与发展了独特的中国古代地图学,即使西方经纬度制图技术于公元1584-1600年前后传至中国,启动了中西地图融合发展,中西两种制图理论和方法并行地使用了400余年。闻名中外的中国古地图,包括古天文图、世界图、中国图、航海图、区域图、水利图、军事图、风景名胜图、历史图、教育图等,迄今仍被国内外著名藏图机构分散地保存着,构成了世界古地图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珍贵的文化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挖掘和利用。本文最后初步地探讨了中国古地图的稀有价值、应用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文化  高之国  黄乐 《地理研究》2021,40(5):1529-1542
最新发现海口市演丰镇老渔民林诗仍家有更路簿6本,其中之一的祖传《癸亥年更流部》存世当有百年历史,记载了从铺前港出发,经海南岛东线,自三亚一带前往越南东部沿海,再往南洋各岛国的更路,有海外更路120余条,部分更路更数采取苏州码子形式,为现存航海针经类文献首次发现。另有林父使用过的中文海图4张、英文海图10张,林诗仍根据林父的指导,在部分海图中对其经常停靠或经过的主要岛礁、港口或望山做了明显标记,是海南渔民长期经略南海的又一力证。《癸亥年更流部》的暹罗湾(泰国湾)大部分更路地名的渔民俗称为首次发现,所指位置需要考证。经过南海更路系列计算模型测算,并查验林父所用海图,从数字人文视角,证实了该簿暹罗湾部分31条更路记载完整、36个地名位置清晰、航路科学可靠,平均航速为10.37海里/更,略小于其他更路簿,符合暹罗湾海域特点,航向偏差平均为3.46°,优于多数更路簿,与《郑和航海图》《顺风相送》等古代针经文献中的暹罗湾航线高度重合,是中国南海航海历史及郑和下西洋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6.
在碧波荡漾的非洲之角索马里半岛上,有一座充满神奇色彩与美妙传说的城市,这就是被世人誉为“郑和村”的布腊瓦市。据史书记载,五百多年前,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曾率中国船队第五、第六、第七次下西洋时到过这里,在世界航海史上首次开辟了从中国到印度洋及非洲东海岸海上交通新航线。 索马里的九月是绿叶馥郁晴沙暖浪飞禽繁衍走兽出没的秋雨季节。清晨,我同几位即将回国的同志驱车向两百公里之外的“郑和村”驶去。公路两侧绿草萋萋灌木重叠,斑斓明媚的鲜花一团团一束束喷香吐翠韵味盎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地理课程中,季风和洋流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季风和洋流的基本知识,学到对今后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益的地理知识,一直是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郑和船队下西洋对季风和洋流的利用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本文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为广大教师僻读郑和船队下西洋是如何利用季风洋流的知识为航海服务的。  相似文献   

8.
资料一组     
正地理"地理"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把"生死"校订为"死生")之说。"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这样解释"地理"一词: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  相似文献   

9.
正一村庄,古称村落,是很多诗人笔下闲适恬淡的风景。唐张乔《归旧山》:"昔年山下结茅茨,村落重来野径移。"清郑燮《山中卧雪呈青崖老人》:"银沙万里无来迹,犬吠一声村落闲。"唐白居易《观稼》:"世役不我牵,身心常自若。晚出看田亩,闲行旁村落。累累绕场稼,啧啧群飞雀。年丰岂独人,禽鸟声亦乐"。村庄,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古老的土地上,是几千年来农耕时代的人们为了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学》2009,(4):F0003-F0003
2009是国际天文年,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近日盘点了世界九大神秘古观象台,中国河南告成观星台列第二位。这九大神秘古观象台分别为:1.秘鲁马丘比丘古城天文台。2.中国河南告成观星台。3.韩国庆州瞻星台。4.墨西哥奇琴伊察天文台。  相似文献   

11.
古代刘家港崛起与衰落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承坤 《地理研究》1996,15(2):61-66
明代早期建都南京,当时贴木儿帝国崛起于中亚,一度阻断了丝绸之路,北方大运河严重淤积,明王朝只能采用海运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展海内外贸易。长江河口成为南京的通海捷径,刘家港位于娄江(刘洒)与长江河口交汇处,太湖平原的东北部。娄江在宋代以前严重淤积,经元代至明初的治理,特别是明初"掣淞入刘"的整治工程后,娄江河道水深河阔,全江畅通,成为长江河口地区兴建大型海港的最佳的港址。娄江又能同富饶的太湖平原相沟通,使其成为刘家港的经济腹地。以上原因使刘家港在明初崛起,成为"海运千艘所聚"的大海港与郑和下西洋的出海始发港。明王朝迁都北京后开展大运河的治理,减少对海运的依赖,郑和下西洋终止与倭寇骚扰,均促使海运衰退。长江河口南岸严重崩塌,使刘家港崩塌入海。娄江严重淤积。以上原因导致刘家港衰落。  相似文献   

12.
在开封自南宋以来的变迁历程中,因中原地区地理空间区位形势所造成的频繁战患直接导致开封城市的破坏与衰落,更重要的是开封在黄河泛滥区中所处的地理中心位置,不仅使开封周边地区土壤严重沙化,而且还在堰塞其水运河道的同时,也使其失去了成为现代铁路交通枢纽的机会。区域环境因素发生的重要改变导致中原地区区域政治中心在建国初从开封迁离,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自由流动程度的加强,更多的发展资源向邻近的郑州集聚,也造成开封经济发展的弱势。但随着国家及河南省政府利用开封地理空间区位形势所实施的"郑汴一体化"等当代发展策略的介入,开封将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下降趋势而实现复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理论与实践之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是指将陆地表层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基本要素融为一体,研究各要素之间总的联系,研究单个要素及其周围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出陆地表层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形成的格局。这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地理学家郑度先生,在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长期探索中取得开拓性成果,是当代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引领者之一。他在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与格局研究中,构建了高原山地垂直带谱系统,阐明了高海拔区域三维地带性规律,揭示出高原独特的地生态现象及其空间格局,证实并确认高原寒冷干旱的核心区域,提出了青藏高原自然地域系统方案;在自然地域系统综合研究中,建立了适用于山地与高原的自然区划原则和方法,提出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新方案;在生态建设领域,强调要重视地域分异和尊重自然规律,指出干旱区土地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重视区域发展和环境的协调;基于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的理念,他积极推动区域发展中环境伦理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回顾分析郑度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力图从中参悟郑度先生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系统性思想以及开拓进取、探索创新的科研方法。  相似文献   

14.
增城旅游区文脉和旅游品牌营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璐明  梁国昭 《热带地理》2006,26(4):353-358
对文脉的概念、组成和作用作了概述和提炼.从增城旅游资源普查而得的旅游资源单体构成中,分析和提炼出增城旅游文脉与仙姑为代表的八仙文化有不解之缘,建议建设增城神仙文化总体旅游品牌,营造"北有蓬莱三岛,南有增城九重"的八仙文化氛围,恢复、重建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区景点.围绕增城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资源整合,打造一批"来此必游"的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西古典地理学思想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鞠继武 《地理研究》1992,11(1):5-14
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及哲学思想,是我国先秦时期和古希腊时期的古典地理学思想发轫的主要渊源。由于先秦和古希腊在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及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因而双方古典地理学的发展,异多于同,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王乃昂  蔡为民 《地理科学》2003,23(2):136-141
邹衍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地理学家之一。他不仅考察过燕、齐海滨及近海岛屿,而且曾游历诸国,掌握了大量地理资料。根据当时所知的海陆分布,提出了著名的"大九州"学说。邹衍活动时代与《五藏山经》成书时代一致,他一度作为祭酒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和图书资料中心,为《五藏山经》的编撰提供了来自不同地域的地理资料。《五藏山经》记述方法与邹衍的经验归纳法十分吻合,其主要内容、文字风格与邹衍佚文也颇有相似之处。综合各种因素,可认为《五藏山经》系邹衍学派汇编整理。  相似文献   

17.
黄河北流河道变迁与史前的灾害事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若柏 《地理科学》2005,25(3):294-298
水利史的研究已经证实,历史上黄河北流的河道以禹贡河为北界,以现行河道为南界,在这一区域内摆动迁徙。黄河北流从未进入河北平原的中-西部的白洋淀流域区。造成河道这种演化特点的主要原因是河北平原基底活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另一个尚未探索的原因是远古时代河北平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灾害。撞击的结果壅塞了当时黄河下游河道,形成了白洋淀流域区,最终促成了北流河道演化的基本格局。文章最后推测这一史前的天文-地质灾害可能是"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的事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卢松  陆林  王莉  王咏  梁栋栋  杨钊 《地理科学》2004,24(2):250-256
古村落作为传统文化旅游地,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关于古村落旅游学研究成果国内尚不多见。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总结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客流增长迅速;客流季节性差异明显,呈现"三峰三谷"型波动;一般性周内客流为斜"Z"分布,黄金周客流呈"井喷"式,客流周内分布不均;客流日内呈双峰型分布,时客流分布集中。从事件、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黄山辐射效应、管理体制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展开客流时间变化影响因素分析。讨论不断攀升的客流给古村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