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众所周知,中东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造成该地区动荡不安的根源,固然有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宗教冲突、盘根错节的领土争端,但也有捉襟见肘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2.
恐怖主义指数是评判恐怖主义风险的重要指标,剖析中东地区恐怖主义指数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对推理与解析恐怖主义发展趋势及其成因的时空分异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TD数据库,计算恐怖主义指数,对中东地区各国恐怖主义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并结合统计指标进一步分析该地区恐怖主义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OLS、GWR和GTWR模型解析诸多因素对该地区恐怖主义指数的作用模式。研究表明:(1)1995年至2016年期间,中东地区大部分国家恐怖主义风险逐步提高,且恐怖主义风险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扩散趋势。(2)相比于OLS模型及GWR模型,GTWR模型解释度及拟合效果均明显增高,说明时空效应对各类因素均存在一定的影响,即各影响因素对中东地区恐怖主义指数均表现为时空非平稳作用模式。(3)通过综合分析各模型回归结果,民族宗教因素为导致中东地区恐怖主义指数发生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环境与资源问题在中东国家日益普遍和突出。环境问题的根源及其影响超越了国界,环境问题也必须国际合作才能解决,这对以色列所在的东地中海地区特别重要。东地中海国家开展环境治理和管理的合作不但符合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也是促进和巩固中东政治和平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以色列政府1996年1月提出的《区域环境合作和发展选择》文件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指出:这个规划对区域经济合作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和操作意义,更是新时期以色列抢占中东经济高地的一个前瞻性战略,将对中东的政治经济新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伊郎乌尔米耶盐湖是中东地区最大的盐湖之一。本文针对该湖卤水的和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对其卤水中钾,钠,溴,镁等资源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合理的开发规模,可行的化学加工路线,未来建厂的选址,环境问题及技术经济可行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湖的溴和钠资源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5.
现代以色列经济是外向型经济。90年代以来,中东和平进程在前进,以色列经济在发展,工党政府和利库德集团政府都把进一步改革开放、奠定以色列的中东经济强国地位作为主要目标,为此,制定了推进私有化、吸引外资、扩大对外贸易的政策以及一系列相关政策,对以色列经济的现状和将来有着重大影响,也对中东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乌尔米耶盐湖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伊郎乌尔米耶盐湖是中东地区最大的盐湖之一,本文针对该湖卤水中和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对其卤水中钾,钠,溴,镁等资源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合理的开发规模,可行的化学加工路线,未来这厂的选址,环境问题及技术经济可行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湖的溴和钠资源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东地缘政治新格局与伊朗核危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年以来,冲突和动荡席卷整个中东地区。中东地缘动荡呈现"串珠式"和"多点开花"态势,伊斯兰势力逐渐崛起成为中东地缘格局中的新"增长极",中东的地缘政治重心的"双核"格局逐渐成型,"三角格局"态势渐趋明朗化。中东地缘新形势客观上为伊朗扩大地区影响、推进核计划提供了契机,但其地缘形势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目前,中东地缘政治变局并没成为美国武力解决伊朗核危机的最佳突破口,制裁、渗透和威慑将是美国对伊朗战略的首选。伊朗核危机再次陷入"紧张—缓和—再紧张—再缓和"的"无限死循环"可能性极大。  相似文献   

8.
《西部资源》2014,(2):60-60
<正>分析专家认为,虽然中国在全球范围内仍是最大原铝生产商,但印度和中东即将成为中国的竞争对手。印度和中东地区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能源成本低,更容易获取原材料。因发达国家电力成本较高,利润低,生产商选择关闭位于发达国家的工厂。相反,印度和中东地区却有很大的利润空间。中东地区主要生产商的铝能源成本为每吨255-368美元。在印度,能源成本为每吨514-904美元。巴克莱分析师GayleBerry称,对  相似文献   

9.
生产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无论产品与服务在哪里被消费,生产水足迹由蓝水足迹、绿水足迹和灰水足迹组成。水资源压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生产需要消耗的地表或地下水资源量(等于区域总生产水足迹与绿水足迹的差值)占该地区可更新水资源总量的比重。本文评估了1985–2009年中国生产水足迹,分析了中国水资源压力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生产水足迹从1985年的7815.8×108 m~3到2009年的11097.6×108 m~3逐年升高,大型城市、农业不发达地区的生产水足迹水平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生产水足迹高;中国水资源高度至重度压力地区主要集中华北、华中等黄河和长江的下游地区,且大多地区水资源压力逐渐加重,有从北方向南方演变的趋势。总体来说,中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0.
土库曼斯坦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是连接我国和中东地区的能源枢纽,其战略意义十分突出。近年来土库曼斯坦因不合理的土地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不仅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我国西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演变。因而探究土库曼斯坦典型绿洲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于我国西北部地区环境策略的合理制定、提升我国在中亚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研究领域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以土库曼斯坦境内的穆尔加布-捷詹绿洲为研究区,以1976-2011年的四期Landsat系列多光谱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SVM)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研究区近40 a间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6-2011年间,穆尔加布-捷詹绿洲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土地利用程度呈增大的趋势;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从63.45×108元增加到69.89×108元,增加了6.44×108元;林地、耕地、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生态系统服务的主体部分,占整个系统的82.46%以上;该绿洲生态经济的发展处于协调水平的边缘,需要加大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1.
1993年中国开始从原油输出国变为原油输入国,到2010年,中国的原油进口依赖度高达53%。原油进口来源国的社会经济稳定性、原油运输线路的安全性影响到中国原油进口的安全性。本文根据ITIRI的综合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和原油运输线路的安全性,设计了中国从其主要原油进口来源国进口原油的风险指数。然后分析了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对原油进口消费的依赖度,中国六个大区石化工业和八个石油化工基地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从而分析了它们对进口原油风险的敏感度。本研究的结论是:第一,中国重要的原油进口来源国比较集中,且集中在社会经济不十分稳定的国家。第二,原油进口风险对沿海地区经济的影响远高于对内陆地区的影响。第三,沪宁杭、琼粤闽和长江中游石化基地是受原油进口风险影响最大的三个基地。根据这些结论,本文提出两方面建议:第一,建议中国原油进口来源与运输方式尽量多元化,以规避风险。第二,中国原油战略储备基地应考虑对原油进口风险敏感度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丁登山 《地理研究》1996,15(4):101-106
近年来,国际上和国内相继出现了一个流行的说法:由于中东水资源短缺和人口迅速增长,各国间水资源矛盾日趋尖锐,因而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因争夺水资源而爆发战争。该种说法值得商榷。对两河流域和有关各国的水资源现状和近年来该地区地缘政治的一些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有关各国的水资源并不十分短缺,而且存在着节水的巨大潜力;有关各国将会在水资源上继续采取合作和妥协的态度,不会使矛盾激化到为此而发生战争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南海主权争端的战略态势及中国的应对方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海作为一个具有战略通道功能和能源基地功能的特殊区域,在中国这个陆海复合型国家的地缘战略中具有特别重要地位。南海形势的持续紧张固然有其历史成因,但亦反映出当今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地缘环境趋于复杂的残酷现实。本文首先从南海地理概况、南海问题的历史沿革、国际社会对中国主权的认同三个方面辨析南海疆域地理格局和南海问题的动态演进;其次通过对南海权益争端脉络的梳理,指出南海问题在本质上已从中国与东盟当事国之间纯粹的资源争夺和领土争端,异化为西方大国阻击中国和平崛起的空间战场和历史节点;然后根据中国在"崛而未起"阶段特殊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指出能力和意愿的不足是导致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战略被动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提出了应对南海局势的基本思路:在坚持"区内问题区内解决"原则,力争在双边或多边制度框架内和平化解矛盾和冲突的同时,要树立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意志,防范个别国家出现战略误判,并加大对该地区的战略资源投放,逐步强化对争议海域的有效管理和实际控制。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explains how hydropolitical dynamics and spatial variables almost triggered a water war between Israel and Lebanon because the latter was building a pump on the Wazzani Spring, a tributary of the Jordan River. The convergence of a regional drought, history of violent confrontations between the two riparians, distrust, varying development needs and territorial disputes almost culminated in a war between these east Mediterranean neighbours. While most international water disputes in the Middle East will be resolved peacefully, some are likely to trigger violent confrontations threatening political stability in the Middle East in the next few decades.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In pursuit of its foreign‐policy goals, the administration of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has attempted a dramatic reshaping of the vision of the Middle East in the American mind. References to the “new” or “greater” Middle East now include countries far outside traditional concepts of the region, including those in West Africa, Southeast Asia, and Central Asia. The administration argues that this region is defined not by cultural (Arab) or religious (Islam) characteristics but by a lack of democracy; hence a grand strategy is needed to execute reform. This article examines current U.S. efforts to achieve reform in the region, the components of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Middle East, the perceived role of Iraq, Turkey's potential role as a “model” for the region, and responses from the region to current U.S.‐led reform efforts.  相似文献   

16.
Atpresent,theMiddleEastisaregionoverwhichmanykindsofcontradictionsexist.Itisobviousthattherootcauseliesinitsimportanceinthestrategicgeographicalpositionandrichresourcesofoilandnaturalgas.Ithasalwaysbeenahotspotintheworld,andconflictshaveoccurredthereco…  相似文献   

17.
"破碎地带": 当代国际关系的地理枢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忻华 《世界地理研究》2003,12(1):100-106
“破碎地带”是指从巴尔干半岛经中东、克什米尔地区、喜马拉雅山南麓直到东南亚的一条斜贯欧亚大陆南部的地带。这一地带民族众多,各种宗教、教派纷繁复杂,是世界主要文明交汇与碰撞的地方。同时这一地带国家林立,且各国大小不同、强弱迥异、贫富悬殊。这一地带处于沟通海陆的战略要地,历来还是世界各大国竞相争夺的焦点。冷战以后,世界各大国追求国家安全和争夺自然资源的活动更加复杂。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深层次矛盾在这里不断集中并加深,使之成为动荡之地和恐怖主义等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发源地。因此,这一“破碎地带”是解读当今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Water resource conflicts in the Middle Eas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auses and sources of water resource conflict in the 3 major international river basins of the Middle East: the Tigris-Euphrates, the Nile, and the Jordan-Yarmuk. The physical geography of the Middle East is arid due to descending air, northeast trade winds, the southerly location, and high evaporation rates. Only Turkey, Iran, and Lebanon have adequate rainfall for population needs. Their mountainous geography and more northerly locations intercept rain and snow bearing westerly winds in winter. Parts of every other country are vulnerable to water shortages. Rainfall is irregular. Water resource conflicts are due to growing populat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rising standards of living,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political fragmentation, and poor water management. Immigration to the Jordan-Yarmuk watershed has added to population growth in this location. Over 50% of the population in the Middle East lives in urban areas where populations consume 10-12 times more water than those in rural areas. Water is wasted in irrigation schemes and huge dams with reservoirs where increased evaporation occurs. Technology results in greater water extraction of shallow groundwater and pollution of rivers and aquifers. British colonial government control led to reduced friction in most of the Nile basin. Now all ethnic groups have become more competitive and nationalistic. The Cold War restrained some of the conflict. Israel obtains 40% of its water from aquifers beneath the West Bank and Gaza. Geopolitical factors determine the mutual goodwill in managing international water. The 3 major water basins in the Middle East pose the greatest risk of water disputes. Possible solutions include conservation, better management, prioritizing uses, technological solutions, increased cooperation among co-riparians, developing better and enforceable international water laws, and reducing population growth rates.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网络视角,采用中心度、社团划分和结构熵等社会网络指标,探究全球贸易网络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重点分析中国在网络中的社团归属及其地缘战略启示。研究表明:随着时间推移,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使得全球贸易网络结构呈现日益多元化的复杂格局;全球贸易网络的社团演化经历了发达国家主导、亚洲崛起的萌芽、亚洲社团的分离和“三足鼎立”四个阶段,中国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逐步走向“舞台中央”;中、美、德三国在全球市场细分过程中形成一种“错位竞争”关系,亚太、中东、非洲和拉美地区成为大国之间争夺贸易市场的博弈区域。中国应首先立足于亚太地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延伸至中东、非洲和拉美地区,将经济优势转化为全球战略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