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对采自北京西山石花洞内的石笋进行了δ~(18)O,δ~(13)C和Mg/Sr分析,获得分辨率为25a的北京地区3000a以来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以δ~(18)O和D_(Mg/Ca)作为气候变化信息,证实石笋δ~(13)C反映了古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当石笋δ~(13)C值增大时,表示C_3/C_4植物比值降低,气候变干热;当石笋δ~(13)C值减小时,表示C_3/C_4植物比值升高,气候变湿冷。同时,笔者也发现了北京元大都建立以来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在650B P至360B P,从元大都建立到明代晚期北京外城的增筑,北京西山林木被砍伐用于建筑和烧制木炭,使得这一地区的植被遭受重大改变。C_3/C_4植物的比值大幅度降低,石笋的δ~(13)C值增大3‰。尽管在此之后的气候条件有利于C_3植物的发育,但这一地区的植被没有恢复到受人类破坏前的水平。通过与历史资料对比,证明石笋中的δ~(13)C记录的确能反映C_3/C_4植物比值的分配变化,从而可以间接地反演古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采自北京石花洞石笋近500年来分辨率为3~5年的δ13C记录的研究,我们发现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和近代大气CO2浓度的改变均对石笋的δ13C值有影响,当气候湿润,降雨量增加时,洞穴包气带水的下渗速度加快,在石灰岩裂隙中滞留的时间缩短,CaCO3的溶解量减少,造成渗出δ13C水的值变轻。包气带水的补给速度增加,也可能使得溶液的CO2分压降低,造成石灰岩CaCO3溶解减少。另外,洞内滴水和渗出水中CO2的逸出量与供水速度呈反比。滴水速度加快,CO2逸出量相对降低,沉淀出来的CaCO3的δ13C值偏轻。通过与δ18O记录的对比,δ13C记录也反映30~40年降雨量变化的周期,为这一地区夏风变化的规律提供佐证。近50年来的δ13C记录,反映了人类活动造成大气CO2浓度升高的现象。从1940年到现今,石笋的δ13C值从-6.7‰降低到-8.1‰,降低速率每年为-0.028‰,直接反映了这一时期大气CO2的δ13C值的变化。这一结果与其它研究相吻合。利用精细的、分辨率高达几年的δ13C记录可以为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的研究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河北平原地下水氢,氧,碳,氯同位素组成的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刘存富  王佩仪 《地学前缘》1997,4(2):267-274
地下水是古气候信息的载体,它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可以反映古气候的演变。应用^3H、^14C和^36Cl资料计算的河北平原地下水的年龄加下:第1含水组(Q4)0-3ka,第2含水组(Q3)3-100ka,第3含水组(Q2)100-300ka,第4含水组(Q1)300-700ka,根据δ^18O和δD计算的地下水补给期的地面平均气温表明,第四纪以来河北平原气候环境是逐渐变暖的。根据第4至第1含水组(  相似文献   

4.
研究区的碳氧同位素组成表明,矿化灰岩和细晶灰岩的δ^13C为正值,其δ^18O值变化于-6.4‰~-21‰之间;而绝大多数矿石中碳酸盐矿物的δ^13C为负值,只有少数为正值,与其对应的δ^18O值为-12.3‰~-12.5‰。根据δ^13C-δ^18O图解分析,区分出了3种不同类型的碳同位素:(1)三叠纪海洋生物碳;(2)海相碳酸盐的碳与热卤水中碳的过渡类型;(3)深部热卤水中CO2的碳。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5.
大平原北部的蛋白石植物岩中封存碳的13C/12C比值可作为重建古气候的依据。宿主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与植物岩中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组成之产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沿气候梯度土壤表层分布的植物岩的13C/12C比值反映了当前植被中C3和C4植物的比例。土壤中植物岩的δ^13C值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而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多种作用引起的;尘土对土壤表面的埋藏作用,生物扰动和可能由雨水的渗透而引起的淋滤作用。此外,尘  相似文献   

6.
李儒峰  刘本培 《地球科学》1996,21(3):261-266
结合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分析,首次系统测定了马平组碳,氧同位素值,并对其演化规律与层序地层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马平组内δ^13C,δ^18O值变化范围分别是-2.56‰~+3.89‰和-8.16‰~-6.02‰(PDB)准层序为δ^13C值向上逐渐减小,海进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内δ^13C值分别呈增加和减小的趋,层序界面处δ^13C,δ^18O值均表现为负异常,控制层序  相似文献   

7.
浙江煤山长兴阶有机碳δ^13C层序分布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王万春  李玉成 《地质论评》1999,45(4):368-374
本文通过对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长兴阶56个样品的沉积有机碳碳同位素(δ^13Corg)分析,讨论了和只有机碳δ^13Corg在地层层序分布上的特征,及其与海水进退和碳酸盐岩δ^13Ccarb及δ^18Ocarb之间的关系。浙江煤山D剖面长兴阶δ^13Corg在地层层序上的分布总体呈现自下而上由重变轻的趋势,同时,δ^13Corg层序分布与生物演化及δ^13Ccarb和δ^18Ocarb层序分布之间具  相似文献   

8.
草海ZHJ柱样沉积物有机质的δ13C记录及其古气候信息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林瑞芬  卫克勤 《地球化学》2000,29(4):390-396
提供了三万年以来草海沉积物有机质的δ^13C记录。研究结果表明,草海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主要由岩性控制。一般粘土的有机质含量仅5%左右,而纯泥炭的有机质含量在90%以上。泥炭的δ^13C和C4两种碳固定途径有关。C3类植物的δ^13C值为-26%左右,而C4类植物大约为-13%。C3类植物在低温、潮湿的地区占有优势,而C4类植物适应既干旱又高温的气候条件。气候的变化改变C4和C3植物比例,从而改变沉积  相似文献   

9.
渭河白杨水源地环境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环境同位素(^14C、^13C、^3H、D及^18O)对渭河白杨水源地地下水年龄、运移过程和一些水文地质参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源地潜水为现代水补给,氚含量较高,渭河河水对其补给量约占1/2左右;中、深层承压水补给途径较远,^14C年龄分别为距今4000 ̄5000年和7000 ̄8000年。δ^18O值变化不大,说明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地下水中HCO^—3来源的稳定碳同位素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然界中CO2主要来自有机质、大气和碳酸盐岩石,因同位素分馏作用,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在这三种物质中的分配不尽相同。本文根据地下水实测HCO^-3的δ^13C^②值,利用热力学及同位素平衡计算与之相平衡的CO2气体的δ^13C值,确定了CO2气体来源,进而确定了HCO^-3的有机来源。  相似文献   

11.
贵州二叠纪海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演化规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贵州罗甸二叠纪剖面为研究对象,详细讨论了海相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点,及影响碳盐岩的δ^13C和δ^18O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整个二叠纪海相碳酸盐岩的δ^13C和δ^18O的演化与海平面升降的关系,第一次系统建立了二叠纪古海洋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演化曲线。  相似文献   

12.
张倩  张保珍 《地球化学》1994,23(4):386-391
根据青海湖近代沉积物短岩芯中介形虫壳体和湖底(21m水深)泉华碳酸盐的δ~18O、δ~13C分析,阐述了湖区近800a来的古气候环境的演变和湖底泉华形成时的某些古水文条件。  相似文献   

13.
用MAT-251型同位素气体质谱仪对北京周口店洞穴石笋进行δ^18O、δ^13C、δD的稳定同位素的测定,并用α谱仪对石笋进行了铀系不平衡年龄测定。用同位素古温度测温法计算出不同地质年龄的古温度,得出距今8 ̄5万年产间该地区古温度的演化规律,并与同期渤海的海平央变化曲线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海平面与古温度变化曲线十分一致,说明该地区8 ̄5万年间海平面的变化主要是由古温度的变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白云鄂博矿床稀土矿物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涛  裘愉卓 《矿床地质》1997,16(1):31-40
稀土元素是白云鄂博矿床最有特色的矿产。本文在详细讨论了稀土矿物氧、碳同位素制样方法的基础上,对矿床中晚期脉、白云石型矿石、萤石型矿石中的主要稀土矿物进行了系统的氧、碳同位素分析。其中,晚期脉中的氟碳酸盐矿物的碳、氧同位素值较低,具有幔源热液结晶的特点;白云岩型矿石中氟碳铈矿δ13C在-1.1‰~-3.4‰,δ18O在8.6‰~12.0‰;独居石δ18O在5.7‰~11.4‰,磷灰石δ18O在6.3‰~9.4‰;萤石型矿石中氟碳铈矿δ13C在-5.2‰~-5.8‰,δ18O在3.6‰~5.5‰;独居石δ18O在3.5‰~4.5‰。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分析,矿区萤石型矿石和晚期脉的形成可能与深源热液有关;而白云岩中的稀土矿化作用则表现出多源多期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扬子地台震旦纪海水碳同位素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测定了湖北宜昌三峡剖面震旦系海相碳酸盐岩样品的碳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震旦纪扬子区海水的δ^13C值显示出大幅度变化,南沱冰期δ^13C为低值(-4‰);陡山沱早期δ^13C值迅速上升,达到5-6‰,陡山沱期δ^13C值一般在0-5‰之间;灯影期δ^13C值较平稳,一般在2.0-3.4%之间,导致震旦经水δ^13C值大幅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疑在和近岸为藻类等光合作用的海洋植物群体为主体的大  相似文献   

16.
杨晓勇  陶士振 《岩石学报》2000,16(4):473-481
应用阶段段加热技术,对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的橄榄岩包体和大别造山带超高压榴辉岩进行了裹体CO2的碳同位素组成测定,结果表明,榄岩的δ^13C值变化较大,从-22.8%到+0.7‰到+4.6‰,同样明显不同于前人报道的低δ^13C值(-30‰20~-20‰)特征,大别造山带榴辉岩的δ^13C变化从-18.5‰到+4.6‰,同样明显不同于前人报道的低δ^13C值(-30‰~-20‰)特征。榴辉;岩的  相似文献   

17.
由灰色关联分析、模糊聚类结果,提取出反映四川盆地水化学主要特征的最有效特征指标:二叠系为三维荧光指纹图形、顶空气总烃与重烃、矿化度、Na^+含量、Ca^2+/Ca总、Mg^2+/Mg总;上三叠统为三维荧光指纹图形、顶空气C1-C3的D函数、Li^+/Na^+、矿化度、Ca^2+/Ca总、Mg^2+/Mg总、Na^+含量。由上述特征指标及成因指标δ^18O、水溶甲烷δ^13C,构成了天然气保存的水化  相似文献   

18.
刘季花  陈迎蓉 《沉积学报》1999,17(12):789-793
以5cm为间隔取得东太平洋5794岩心早中新世超微化石软泥须(24.06~22.06Ma)的55个样品,用同位素质谱仪、耦合等离子光谱仪和化学溶解当分别对尼中可溶碳酸盐组分的^87Sr/^86Sr、全岩的Al2O3和CaCO3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87Sr/^86Sr和CaCO3呈反射发育了2个完整旋回和1个半旋回。^87Sr/86Sr和CaCO3短期旋回具有重要的古海洋学意义:(1)^87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煤成气与油型气成因类型鉴别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惠宽洋 《矿物岩石》2000,20(2):43-48
本文依据鄂尔多斯盆地不同层位天气气中CH4C2H6和CO2的碳同位互不特征,建立了适合本区地质条件的两种天气气成因类型判别模式,即δ^13~δ^13Cco2判别模式和△δ^131-2~δ^13C2判别模式。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敦德冰芯氧同位素剖面的古气候信息探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卫克勤  林瑞芬 《地球化学》1994,23(4):311-320
冰芯δ~(18)O剖面的古气候研究一直是基于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的温度效应,即冰芯δ~(18)O值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我国大气降水的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在亚洲季风区,由于夏季风带来贫重同位素的暖湿气团,使得季风气候区夏季雨水的δs值低于冬季的δw值,δs-δw<0,正好和温度效应预测的相反。因此,我国季风气候区冰芯的δ~(18)O曲线主要反映古季风的盛衰进退,即冰芯的低δ~(18)O值对应的是夏季风盛行,气候转暖,降水量增加,夏季风前锋北移;冰芯的高δ~(18)O值则对应夏季风强度减弱,气候转冷,降水量减少,夏季风前锋南移。用上述季风气候模式解释敦德冰芯的百年、千年、万年三个不同时间尺度的δ~(18)O剖面,所得结果与已知的全新世古气候事件吻合。根据敦德冰芯δ~(18)O剖面提供的古气候信息,全新世大致可分成三段四期:10600-7100aB.P.为早全新世,与末次冰期相比,夏季风逐渐增强,气候转暖;7100-4000aB.P.为中全新世的前期,夏季风盛行,气候暖湿;4000-1700aB.P.为中全新世的后期,此时夏季风退缩,气候偏干冷;1700aB.P.至今为晚全新世,其间1700-700aB.P.夏季风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