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最具标志性的世界重点生态工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末开始实施的第一轮退耕还林还草、2014年启动实施的第二轮退耕还林还草,截至2020年,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5353亿元,在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435个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3483万ha,其中退耕地还林还草1423万ha、荒山荒地造林1753万ha、封山育林307万ha,占同期全国重点工程造林总面积的40%,有4100万农户、1.58亿农民直接受益,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达1.42万亿元,经济效益0.26万亿元,社会效益0.73万亿元,合计2.41万亿元,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了突出贡献。展望未来,退耕还林还草将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就是要努力实现建设高质量、成果高效益、管理高水平,我国在2021-2035年间将继续推动第三轮退耕还林还草,预计可以退耕还林还草667万ha。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和恶化的原因,除了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外,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开垦、放牧、采挖等一系列不合理经济活动破坏生态环境引起的。目前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工程正是针对这一地区生态退化和恶化而采取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大举措。工程实施两年多以来,进展顺利,已取得了重要成就,局部地区生态有了明显改善。并且,根据该区自然特点,灾害状况,以及恢复这一地区生态屏障的作用,提出有关该区的经营方向,扩大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有效改善了陇中黄土丘陵区小流域生态环境、抑制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然而,对该区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和交通便利程度对小流域农户收入结构的耦合影响及互馈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选取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龙滩小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问卷调查获取3个区120个农户家庭土地利用情况、经营方式及收入数据,运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交通便利程度和退耕还林比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比例影响了农田面积,进而影响了玉米和马铃薯的种植面积,由此增加了种植业收入,从而导致3个区低比例退耕还林农户收入均高于高比例退耕还林农户收入。同时退耕面积的增加也促使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交通便利程度影响农户家庭打工人口比例,从而导致Ⅰ(交通便利)区农户的收入显著高于Ⅱ(交通欠发达)和Ⅲ(交通闭塞)区。交通便利程度和退耕还林比例通过农田面积、退耕还林地面积、玉米和马铃薯种植面积及打工人数等影响种植业、劳务输出和退耕还林政策性补助,进而影响流域内农户的收入水平。总之,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影响了陇中黄土丘陵区种植业和劳务输出产业的发展且存在区域差异,而对该区养殖业、林业及副业带动有限。因而,在新一轮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之际,该区在加强交通等乡村基础条件建设的同时还需推动林下经济、特色养殖及副业发展,降低农户对种植业和退耕还林政策性补助的依赖,以此实现陇中黄土丘陵区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村绿色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植被恢复重建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需要进行以植被生物地带性为依据的空间格局分析。本文阐明了西部植被恢复重建空间格局分析的思路,报道了对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空间格局分析的初步结果,提出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的面积分别占总退耕面积的69%和31%,总的格局是以退耕还林为主,但各少自然条件不同,决定了二者比重不同,从而形成各区域不同的格局:其中,四川、贵州和云南退耕还林的比重在95%以上,形成了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格局;西藏、陕西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比重各占50%左右,形成二者并重的格局;甘肃、青海、宁夏退耕还草的比重在75%以上,形成以退耕还草为主的格局。最后,本文还确定了西部各地植被恢复重建的主要自然植被类型,可为各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怒江州中元小流域退耕地现状及其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筱青  吕星  袁清  李向华 《热带地理》2004,24(2):163-167
通过实地调查,对农户及有关林业部门技术人员的访谈,了解中元小流域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情况和退耕地现状,分析其耕地分布特点和种植情况,探讨退耕还林(草)步骤和退耕地开发模式,以期达到山地的综合利用,顺利实施国家的退耕还林工程,解决农户的生计问题,最终促进中元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甘肃省退耕还林(草)重点实施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定量回归分析,研究农户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认识和态度。总体上农民有较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认识基本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劳动力数量、人均耕地数量、退耕还林(草)面积是影响农户环保意识和对退耕还林(草)态度的主要因素,农业和非农业农户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国土开发整治X171.42006032842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许志农∥陕西林业科技.—2005(2).—39~40退耕还林(草)工程虽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具体问题有待解决.就退耕还林(草)面积不实、退耕户变卖补助粮、种苗质量不高、移民退  相似文献   

8.
以生态经济学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达拉特旗风沙区退耕还林还草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12项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和AHP确定了各项指标权重。对试验区3种典型退耕模式进行综合生态效益评价,并与未退耕荒地对比研究。评价结果表明:3种典型退耕还林模式与未退耕荒地的综合生态效益指数大小趋势为:沙柳+沙蒿退耕模式﹥柠条+沙蒿退耕模式﹥杨树+沙蒿退耕模式﹥未退耕荒地;3种退耕模式综合效益值均达到未退耕地的4倍以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物效益、土壤效益、小气候效益、防风固沙效益显著;沙棘+沙蒿退耕模式生态效益数值最高,可以作为达拉特旗风沙区或其他风沙区生态建设中最优植被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9.
国土开发整治Q14 ,S76 2 0 0 5 0 2 1798试论生态修复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Discussiononecologicalrestorationandreturningfarmlandstoforests/彭珂珊 ,吉娟玲…∥科技导报 .— 2 0 0 4 (12 ) .— 2 3~ 2 6根据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基本现状 ,分析了5年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状态 ,展望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生态修复工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表 3参 17BeTV882 .12 0 0 5 0 2 1799未来黄河下游治理的主要对策 =MainmeasuresforfuturemanagementofthelowerYellowRiver/张红武∥人民黄河 .—2 0 0 4 ,2 6 (11) …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退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贤赵  宿庆 《山地学报》2006,24(1):7-12
退耕还林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到区域的粮食安全,其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影响便是退耕带来耕地面积减少,引发粮食总产量的降低。根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生态退耕规划,对退耕还林还草可能对当地造成的粮食生产影响进行分析。利用具有显著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该区各亚区进行了粮食安全评价,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各亚区退耕还林还草与粮食安全的协调途径。  相似文献   

11.
雅安市自1999年10月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截至2 0 0 3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5 .7万公顷,累计完成配套荒山造林4 4万公顷。工程严格按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县级作业设计技术规程》要求,进行工程作业设计、种苗供应及管理、档案管理、林权证发放以及效益监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雅安坚持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把工程实施与生态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坚持以科技为支撑,广泛开展工程造林和管护技术培训和指导,保证了退耕还林重点任务安排在城…  相似文献   

12.
川西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波  刘庆  游翔  庞学勇 《山地学报》2002,20(4):438-444
四川省西部地区是全国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程的重点地区。由于区内人地矛盾突出,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造成了该地区林农,林牧,农牧关系紧张,阻碍了当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对川西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进展,困难,相关政策和技术应用情况等进行初步考察,并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川西地区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退耕还林后,川西地区农业(种植业)产值相对降低,林业和牧业产值逐渐增加,但变化幅度不大,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短期内并未给川西农村经济带来多大的变化,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影响又是深远的。因而退耕还要工程中强调生态效应的同时,如何将农村长期经济效应向短期化转化以及长期生态效应向经济化转化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丹  郭泺  赵松婷  吕靓 《山地学报》2015,(2):208-217
以黔东南州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提取该州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对其14 a间耕地、林地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3年,研究区域林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增加。空间变化显示北部、东北部重点退耕还林区林地增加,耕地减少,说明退耕还林工程效果显著。而南部、东南部非重点退耕还林区林地减少,耕地增加。研究表明,黔东南州在实施生态退耕的同时,毁林毁草开荒、复垦也在同时进行。对坡度25°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在1999—2009年间其变化趋势与黔东南州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相同,在2009—2013年间,坡度25°林地有所增加,耕地减少,说明经过退耕还林和育林之后,林地的减少得到了有效的阻止,并得到了恢复。研究表明,黔东南州陡坡地林地得到了保护和恢复,但是平缓区的林地仍在减少。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并且要加强天然林地和草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正>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作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也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建设效果直接关系到林业生态建设总体的成败。为了保证顺利实施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实现新世纪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强“数字林业”建设和推进林业信息化进程,已经成为国家管理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适时掌握工程进展的现状、动态、发展趋势,并进行综合分析和  相似文献   

15.
陕北吴起县退耕还林(草)成效的遥感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登科 《中国沙漠》2009,29(1):125-130
利用GIS综合解译分析NOAA/AVHRR、TM和DEM数据,揭示吴起县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工程所取得的实效。1998—2003年NOAA/AVHRR遥感监测表明,吴起县域版图在遥感影像上凸现,这就是该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留在大地上的绿色印记,表明吴起县植被状况正在逐年改善,而且植被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周围区域。退耕前后的LANDSAT TM影像解译结果对比分析说明,吴起县近年来退耕还林(草)的成绩是显著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与1997年相比,到2004年该县有81.31%耕地不再耕种,退出的耕地主要变为草地、林地和果园;林草覆盖度增加显著,由1997年的37.06%提高到2004年的83.63%;高坡度耕地绝大部分实现退耕,大于25°的坡耕地89.36%实现了退耕;低植被覆盖度的土地面积在大幅度减少,植被覆盖度小于10%的面积减少了90.91%。土壤侵蚀强度总体上降低,但土壤侵蚀状况仍然严重,需要继续加强治理。  相似文献   

16.
<正>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草)作为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已在西部地区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通过对2000年退耕还林(草)工作实施的调查,作为林业工作者我们有如下体会。 一、退耕还林(草)作为一项富民政策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7.
《西部资源》2012,(3):28
第十八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我国石漠化扩展趋势发生逆转,生态治理工程贡献率达72%。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介绍,1999年以来,我国相继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石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二次全国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土地石漠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遏制,由过去持续扩展转变为净减少,岩溶地  相似文献   

18.
57一05 2003021769千热干旱河谷区和黄土丘陵沟壑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初步研究二Study on the nlodels of eonversion of eropland to forest andgrassland in dry hot and arid river valley subregions&肠lly ra-vine subr堪ions of助ess Plateau/李世东//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一2002,24(3)一35一38 为了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针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主要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开展的实际,分别选取长江上游的干热干旱河谷区、黄河上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为典型的植被恢复困难的类型区.利用适地适树理论、正交实验设计和建立半永久…  相似文献   

19.
新疆退耕还林工程关键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朱自安  雷军 《干旱区地理》2003,26(4):385-390
退耕还林工程在新疆自2000年开始试点和2002年开始全面实施以来,虽然其效益尚未明显地显现.但可以肯定韵是,它将使新疆绿洲生态系统的结构得到改善,减小沙尘暴的发生频率与强度.延缓和削弱局部土地沙化和盐碱化过程。本文介绍了新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原则与措施以及新疆的退耕还林模式,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状况和由此带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尚存在的问题,并就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X171.4,F127 2003032743川西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Engi-neering of ehanging eultivation into tree ptanting and its effeets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ies in western Siehuan,Chi-na/林波,刘庆…//山地学报一2002,20(4)一438一444 四川省西部地区是全国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程的重点地区.由于区内人地矛盾突出,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造成了该地区林农、林牧、农牧关系紧张,阻碍了当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对川西地区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