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67年太阳活动第20周的峰年以来,我台用两架较简单的仪器——色球镜和5吋镜——先后开展的耀斑照象巡视和白光黑子细节照象都取得了预期的成果。色球镜连续运转已达11年之久,取得相当数量的耀斑资料,其中有不少完整的大耀斑爆发全过程,包括一些有强烈地球效应的质子耀斑,还观测到一定数量爆发的日珥。5吋镜自1970年照象观测试拍成功以来,拍摄到几百群黑子逐日发展的照片,显示出半影的纤维及其变  相似文献   

2.
长波无线电波(30~300KHz),尤其是地波传播,由于衰减小,不受电离层的影响,相位稳定,因而被广泛用于通讯、导航与授时。目前,国际上已建立的罗兰—C导航系统就是一种利用长波的高精度远距离导航系统,同时也是高精度授时系统。还有许多专门用于通讯,发播标准时间与频率的长波台。我国已经建成的12KW(脉冲峰值辐射功率)长波台,和正在建设中的1200KW长波台也是用来发播标准时间与频率的,待付台建成后也可用于导航。利用长波信号进行定时和同步与导航不同,在象罗兰—C这样的双曲线导航系统中,测量的是两条路径上的传播时延差,地面特性对传播时延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  相似文献   

3.
从三方面概述了太阳活动不对称的进展;不对称性的特征及其演化行为、周期性和可能的解释。太阳活动的南北半球及东西半球人发布是不均匀的,且在南北半球上分布不对称;但目前仍无法确定东西半球分布不对称。在众多的解释太阳活动不对称的理论中,没有一种理论被广泛接受。对将来开展太阳活动不对称性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无线电长波传播时延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在长波授时与导航系统中,进行传播时延的修正,研究电波传播时延修正的理论及方法,及通过传播时延的测量测定土地等效导电率等,必须对电波传播的时延进行精确的测量。利用飞机搬运原子钟方法就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长波传播时延的方法。一九七八年十月至十一月进行的3262工程电波传播搬运钟试验,采用飞机搬运铷原子钟测量了我国不同传播路径上许多地点长波天、地波传播的时延,测量的精度为±0.14μs。下面我们就这次实验中传播时延的测量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太阳活动第22周峰年期内,我国组织了日地系统整体行为的联合观测研究,中科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开展了多项电离层观测,见表1,监测太阳活动在电离层中不同高度上的效应。垂测记录的形式为频高图;长波观测中为Loran—c信号的相位和振幅变化。由武昌、天门和安陆三个站组成的台阵,记录了BPM时号的三维多普勒频谱结构,还同时记录了电子总含量(TEC)的变化。 本文讨论SID,主要观测结果列在表2。表2按确认的SFD事件排列。这种记录虽是全天候的从未中断过,但由于短波传播条件的各种特殊变化,不能认为已收入了全部SFD事件。长波观测有少数缺记情况,TEC记录虽未中断,但它的灵敏度低,只能检测大耀斑。表中的耀斑事件也不全,可能漏掉了一些对电离层效应很灵敏的急剧变化的短暂事件。从表2中得出下列主要结论:(1)SFD是一种很好的光耀斑指示器;(2)SPA是X射线耀斑的指示器;(3)出现特强的SFD和SPA,并出现可检测的SITEC常暗示着1—3天内,将出现电离层暴或大尺度TID。由于记录是连续实时显示的,这种观测在日地空间环境监测、预报和研究中是很有用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上海佘山观象台自本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的太阳辐射热测量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着重对1932年—1943年以及1949年—1958年两个时段内取得的太阳全辐射资料进行了初步处理分析,从中得到一些统计规律。并与太阳活动资料进行了比对,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用反射望远镜测定恒星三角视差的早期历史以及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海军天文台的恒星三角视差测定工作,对反射望远镜在未来恒星三角视差测定中将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展望,并简介了上海天文台近年来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些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8.
分形和混沌理论在太阳物理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非线性科学的两修发支-分形和混沌-在太阳物理学中的应用情况作了综述,主要内容包括;太阳活动混沌性的揭示;对太阳活动混沌的可能解释-太阳非线性发电机;一些太阳现象的分形描述;耀斑的自组织临界行为研究。最后给出了作者对这一领域工作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根据全国自然科学学科发展规划,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主要从事高精度的时间频率工作及相应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在有关兄弟单位合作下建立独立的原子时间基准,确定世界时,并通过长波、短波电台发播我国标准时间与标准频率,同时利用电视网络和卫星系统开展多途径、高精度的时间频率服务工作,以适应我国国防、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需要。目前,原子时间基准系统已经基本建立,长波授时实验台(呼号BPL)已经建成并开始发播,无源电视同步已工作多年,短波授时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非线性科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分形和混沌-在太阳物理学中的应用情况作了综述,主要内容包括:太阳活动混沌性的揭示;对太阳活动混沌性的可能解释-太阳非线性发电机理论;一些太阳现象的分形描述;耀斑的自组织临界行为研究。最后给出了作者对这一领域工作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太阳物理学中的分形和混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非线性科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分形和混沌在太阳物理学中的应用情况作了综述信要内容包括;太阳活动混沌性的揭示;对太阳活动混沌性的可能解释-太阳非线性发电机理论;一些太阳现象的分形描述;耀斑的自组织临界行为研究,最后给出了作者对这一领域工作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1996年以来 ,日本通信综合研究所 (简称CRL)在时频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主要包括 :光抽运铯频标的研制 ;亚太地区卫星双向时间比对网的构造 ;长波授时台的建立。此外还阐述了该所的其他一些时频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13.
王婕  王建  王琳琳  孙威  肖振宇  张昊  梁中 《天文学报》2022,63(3):34-105
研究发现,太阳自转速率的变化与太阳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存在着矛盾:有的认为两者为正相关,而有的却认为是负相关.究竟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的分析.利用EEMD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等方法对太阳自转速率和太阳黑子数据序列进行相关关系以及相位关系的计算和分析,以探讨太阳自转速率变化与太阳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的长期趋势项分量呈显著负相关;在11 yr左右周期分量上,观测到的太阳自转速率滞后太阳黑子的变化约2 yr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超前3 yr时呈现次显著的正相关;对太阳活动第12–23周各周内部太阳黑子与太阳自转速率的相关分析表明,两者的关系比较复杂,但负相关关系更为显著.这为进一步理解太阳活动变化与太阳自转速率变化之间的成因联系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给出了太阳23 周开始时间的确定、从开始到现在近两年间太阳活动的状况以及23周上升期间的一些特点。分析表明,1996 年10 月是23 周的第一个月,它的月平滑值是8 .8 ;23 周的太阳活动虽然可能是高活动周,例如,国际推荐值为2000 年3 月的160 ,但它可能不会超过前两周。根据上升期太阳活动的一些特征,还给出了在23 周峰年联测和空间灾害性扰动事件预报和预报方法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太阳剧烈活动与空间灾害天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剧烈太阳活动和空间灾害天气的研究 ,是当代空间科学中最前沿、最具挑战性和最能造福人类的课题。这一研究将揭示太阳活动的成因、证认太阳活动和空间灾害天气的因果联系 ,在天文、空间和地球科学交叉领域取得实质性的学科进步 ,为实施我国国家空间天气计划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为发展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准备新的概念和思路。本文评述了国家基础研究重点规划 (973)项目“剧烈太阳活动与空间灾害天气”的研究进展、科学机遇和进一步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黑子相对数与黑子群在日面纬度上分布的蝴蝶图表征着太阳长期活动演化的特征,本文主要对这二者尤其是后者进行了研究。太阳活动在日面上分布表现为不对称,这是近30年太阳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对这一领域进行了详细调研,发现太阳活动的南北半球分布不对称性的确存在,是否存在东西半球分布不对称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在日面经度上的分布肯定是不均匀的。本文还利用太阳22周活动极大时期X射线(Imp≥M1.0)耀斑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不对称演化特征,发现不对称性并不是事件活动剧烈程度的函数。统计分析表现21周太阳活动既不是已往方面中所述的南半球占优,也不是北半球占优。本文总结了以往对太阳长期活动特征研究的结论,也分析了黑子面积描述的活动周期特征,发现可用一个二参数函数来描述太阳活动周,这个结论对太阳长期活动预防是有用的。本文还详细解剖了蝴蝶图,揭示了其所含的物理信息,同时将不对称研究引入到这种解剖工作中,或是定量再现已有的一些定律,一些效应,或是揭示一些新的长期活动特征。本文最后对太阳长期活动预报方法和预报结构进行了总结,21-23周的预报事例说明前兆因子方法比其它方法要好。本文用Moscow中子监测值对23周作了预报,其峰值为151.1(月平均黑子相对数),对23周事例的总结分析表明其峰值为162.3。  相似文献   

17.
日冕物质抛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水  李波  赵寄昆 《天文学进展》2000,18(3):192-208
评述了近几年来冕物抛射研究的新进展,包括Yohkoh、SOHO、WIND、Ulysses、Geotail和POLAR等飞船最近取得的观测结果,并由典型事件探计日冕物质抛射与太阳活动、行星际扰动和地球空间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而介绍日冕物质抛射形成机制和传播过程的主要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今后日冕物质抛射研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现在,许多科学家正专注于太阳活动的研究。研究发现磁场是太阳活动的根源,上世纪80年代我国研制成了太阳磁场望远镜,这使得中国天文学家在太阳磁场研究方面做出了世界同行公认的突出贡献。太阳黑子是强磁场区域,在这里强磁场由光球延伸至色球及日冕中。一般认为太阳活动的爆发性能量释放和粒子加速等过程发生在高层大气色球和日冕中。  相似文献   

19.
太阳活动是对地球及人类生活影响最直接的天文活动,在航空航天、通信、电力以及人体健康方面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通过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分析非光学(non-optical)范畴的太阳活动例如日冕物质抛射、太阳射电爆发与某些人类疾病呈正相关性,这与低频太阳活动对日地空间的影响有密切联系。采用云南天文台2012年上半年70 MHz~1 500 MHz波段观测数据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脑血管病例结合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利用低频太阳活动爆发对人体影响预警的时间延迟因子(与等离子体抛射物质到达地球有关)。通过研究证明利用直接太阳低频射电观测数据能够较之于之前国际上利用宇宙线的福布希下降进行的空间天气预警提前2~3 d,有效地提高了预警效果,为下一步基于低频空间异动观测数据现报——健康实时预警系统的建立打下了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20.
第22周的峰年即将来临,这是研究太阳活动,包括耀斑物理过程及机制、太阳活动现象对日地空间及地球物理种种影响,以及太阳活动区物理等的一个极好的机会。我国已组织起全国性的太阳活动联测网,北京天文台的太阳射电观测是其成员之一,1988年间10厘米波(2840MHz)总强度射电望远镜投入常规观测。6厘米强度干涉仪的单站接收设备已研制成功,也参加了联测。在1988年的四次联测时段中(3月15日—21日;4月16日—21日;6月23日—7月8日;12月15日—25日)除第一次因天线检修有部分时日未跟踪观测外,其它次联测都有较好的联测资料。巡视时间:夏令时时期2345UT—0715UT,非夏令时时期0045——0745UT。联测时段内共记录41次爆发列于表1。表2为爆发类型的分布及所对应的耀斑级别分布,表3为爆发强度的分布。由所列各表可看出在1988年内太阳活动上升得很快:(1)联测各时段内每日射电流量密度平均值持续上升;(2)爆发的次数增加,复杂型爆发越来越多,表4中列出了一些结果。由表2可见与射电爆发共生的高能事件比例也不断增加,从年初的1/9增加至年未的5/8。图1为记录的某些爆发图形。自1988年末开始的北京天文台10厘米射电望远镜的更新工作,预计89年7—8月间完成,新的系统采用低噪声前置高放,集成微波器件,时间常数各为0.5秒及1毫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