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冰 《地理学报》2006,61(9):1007-1008
中国地理学会首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于2006年8月18日在兰州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会、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生会承办,北京大学、河南大学等34所高校和研究所协办。陆大道院士、李吉均院士、程国栋院士等42位著名地理学者担任大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张国友秘书长、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重点实验室陈发虎主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王乃昂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石培基教授担任大会组委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生王开泳、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人文地理专业博士生薛冰、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李一担任大会组委会主席。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然地理专业博士生钟艳霞担任组委会秘书长。  相似文献   

2.
新书介绍     
秦大河主编的《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综合卷: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综合报告。由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书中综合论述了中国西部的气候变化、环境变化、环境演变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水资源问题、人类活动影响、未来50年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2007年中国耕地资源安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耕地资源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3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评价和分析了2007年中国的耕地资源安全状况。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统计数据。研究显示:(1)2007年,中国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分值为0.517,资源安全保障程度不高。区域上,耕地资源安全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特点,高耕地资源安全省份主要有东部和中部的山东、福建、浙江等10个省份以及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低资源安全省份则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包括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等省份。②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评价分值为0.195,资源安全分布呈现出东北部较高,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四川盆地较低的特点。生态退耕和建设占用带来的耕地快速减少,以及区域粮食生产定位形成的较高耕地保有量目标是造成以上地区耕地数量安全程度较低的主要原因。③耕地质量安全评价分值为0.151,呈现出东部高、东北部和西部较低的特点。区域耕地自然本底质量(耕地自然质量等别)是造成区域耕地质量安全差别的主要原因。④耕地生态安全的评价分值为0.171,呈现出东北部高、东部低的特点。东部地区耕地资源生态安全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施用及其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西部地区耕地生态安全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相对严重的耕地水土流失状况。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干旱区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方略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王让会  叶新 《干旱区地理》2001,24(2):152-156
中国西部干旱区干旱缺水,荒漠化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了33万km^2,年侵蚀模数一般在2000-9000t/km^2。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地区的沙质荒漠化面积由1959年的1371.22km^2发展到了1996年的1494.29km^2,平均年增长率为0.24%,西部干旱区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及造成的损失在逐渐增大。通过多种措施保障干旱区的生态安全,是西部干旱区生态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从资金筹措、技术保障、建设模式、总体效益及管理形式等方面制订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时空分异及人文动力机制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选取合理而简单的评价指标,对1997—2006年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正在快速提高,但整体水平还很低;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空间差异明显,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域集中于西部;近2/3的省域存在发散趋异,收敛趋同的省域不到1/3;向上发散趋异的省域主要位于东、中部,向下发散趋异的省域主要位于西部,空间差异有可能继续扩大.反映单个人文因子与人口文化素质指数之间互动关系的方程显示:人口文化素质指数与人文因子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和对数关系.最后运用逐步回归法得到了综合人文驱动因子与人口文化素质指数之间的复合线性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选取合理而简单的评价指标,对1997—2006年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正在快速提高,但整体水平还很低;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空间差异明显,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域集中于西部;近2/3的省域存在发散趋异,收敛趋同的省域不到1/3;向上发散趋异的省域主要位于东、中部,向下发散趋异的省域主要位于西部,空间差异有可能继续扩大.反映单个人文因子与人口文化素质指数之间互动关系的方程显示:人口文化素质指数与人文因子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和对数关系.最后运用逐步回归法得到了综合人文驱动因子与人口文化素质指数之间的复合线性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地区交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兰州召开根据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钱学森院士的建议,中国科协学会部组织了中国地理学会等9个全国性学会和西部6省、区科协于1994年10月10日至13日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了中国西部地区交通发展战略研讨会。专家学者和有关方面领导...  相似文献   

8.
发刊词     
八月,辽阔无垠的内蒙古草原,绿草如茵,生机勃勃。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的《西部资源》孕育而生了。中国西部由于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与中国中、东部相比,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党中央、  相似文献   

9.
王坤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3):18-21,47
采用中国西部1991—2010年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西部制造业的产业集聚、西部开发战略、产业结构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西部省份的产业集聚度的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西部开发战略的后续效应递减,特别是人才匮乏、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水平低等问题凸显;西部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针对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雷志义  史正涛 《热带地理》2005,25(3):253-257
海合会6国经济发达,人均国民产值和可支配收入居世界前列,出国旅游高速增长。6国旅游资源以沙漠、海洋和伊斯兰文化遗产、阿拉伯风情为特色。中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不仅丰富,而且有大量海合会国家没有的精品旅游产品,对海合会国家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自然环境、宗教文化等方面中国西部与六国还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和连带性,公民在宗教信仰上具有共同点。因此,中国西部地区有着开发海合会国家旅游客源的条件,开拓海合会6国旅游市场,吸引海合会国家客源,对于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2 0 0 0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于 2 0 0 1年 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 0 0 0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区域发展研究”课题组编制的中国区域发展系列报告的第三本。报告以西部地区发展为专题 ,以“科学地认识西部地区”为宗旨 ,阐述了开发我国西部地区对于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意义 ,分析了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 ,总结了近年来国家、各地区在促进西部地区发展方面实施的政策及其效果 ,就西部地区的发展目标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  相似文献   

12.
古镇是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古镇旅游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古镇研究受到学界高度重视,但涉及古镇型旅游地空间分布的研究却鲜有所见。运用ArcGIS9.3分析软件、不平衡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分析中国古镇型旅游地的整体分布特征及其在东、中、西部的区域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中国古镇型旅游地整体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区域内部分布也不均衡,东部地区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两省;西部地区主要集中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中部地区主要集中在安徽省。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旅游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和文化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沙漠化的分布、动态及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48,自引:22,他引:26  
中国西部是土地沙漠化面积最大,发展最快,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土地沙漠化是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也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全国沙漠化普查与监测数据的分析,重点论述中国西部沙漠化的分布和动态,及其对西部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为西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和规划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大开发与西部资源环境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祝词………………………………马培华(1.1)可预见的青藏高原环境大变化……………………………………………………………施雅风(1.2)高原盐湖盐藻和卤虫资源的开发利用…………………印象初,印红,周可新,张道川,施鉴屏(1.4)西北地区生态重建的对策…………………………………………………………段汉明,李传斌(1.9)对国家战略西移与西部经济发展的思考……………………………………石生仁,安成谋(1.13)在西部大开发中广西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中国西部地区地震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珍  封志明  杨格格  杨艳昭 《地理科学》2011,31(9):1125-1130
利用全国地震目录数据库,系统梳理建国以来中国西部地区5.0级以上地震信息;利用信息扩散理论,从年最大震级和各级地震灾害年频次两个方面对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地震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将风险估计离散值进行曲线拟合,系统评价中国西部地震最为多发5省区的地震风险分布趋势及差异,定量揭示中国西部地区地震风险,为西部地区地震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国阶  周后珍 《山地学报》2003,21(4):435-44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除呈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差异外,还呈平原、丘陵、山区发展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叠加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犬牙交错的多维、多梯度差异。人均GDP由东部城市、中部城市、东部整体、西部城市、东部丘陵、东部山区、中部整体、西部总体、中部丘陵、中部山区、西部丘陵、西部山区逐渐降低。人均GDP的最大差距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大中城市与宁夏、甘肃、贵州等省(区)的山区之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受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受第一产业的影响较小。中国要实现全面小康,必须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关键是加快西部山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云南省人民政府直接关心和中国西部各省区、中国灾协的大力支持下,首届《中国西部防灾减灾工作经验交流会》于1992年12月15日~20日在昆明举行。来自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云南以及天津、上海等八省区市政府救灾办、减灾十年委员会和灾协的领导和专家,共80余人聚集一堂共同交流和讨论中国西部防灾减灾工作及有关问题。云南省政府副省长保永康出席了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常务副会长高文学及国家地震局科技司司长孙其政专程从北京到会祝贺,他们的发言充分肯定了召开这次会议的意义和影响。会议收到包括气象、地震、地质灾害、农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时期中国西部发展沙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沙产业是中国西部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在对新时期沙产业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对中国西部发展沙产业的空间基础、资源基础和科技基础进行了潜力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了新时期沙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的关系。指出了目前中国西部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中国西部沙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ArcGIS 10. 2,SPSS 23. 0,GeoDa等软件平台,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1990—2015年中国西部园区的空间格局和演变过程,并运用空间回归模型识别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西部园区分布不均衡,且经历了"布点—扩张—集聚—填充—整合"的阶段性空间扩展过程;(2)园区中心不断迁移,集聚中心及集聚尺度不断变动,县域园区数量空间关系不断重构,总体上处于多中心、多尺度、集聚式的动态空间格局之中;(3)交通基础设施水平、自然地理条件、科技创新条件、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经济规模等因子影响中国西部园区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0.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然而西部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造成了碳排放量的犬幅增加,严重影响了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为了有效地控制西部地区碳排放量的急速增加,我们必须全面分析引致西部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视角出发,利用1991—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碳排放量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自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这种关系更加显著。同时,检验还发现西部地区的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对碳排放量增加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三次产业间结构变动的影响系数达到16.4,二次产业内部采掘业和重工业比重上升的影响系数达到14.3,人均居住支出和人均交通支出的影响系数也分别达到5.6和6.5,而传统的人口规模、收入规模则对西部地区碳排放量的影响微弱。影响系数仅为0.73和0.86。因此在制定西部地区“十二五”节能减排战略时,需要更多的从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的视角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