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根据自动气象站风传感器雨、雾凇冻害资料,分析了与雨、雾凇冻害关系密切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风传感器冻害形成的天气条件,得到了预防雨、雾凇冻害的基本参数,提出了融冻加热装置的最小功率计算方法,并对风传感器防冻加热装置进行了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2.
定义了一种大范围持续性冰冻、雨凇和雾凇天气过程的识别方法,并基于该方法识别出了1954-2009年中国60个大范围持续性冰冻天气过程、28个大范围持续性雾凇天气过程和19个大范围持续性雨凇天气过程。雾凇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中国北方地区;而雨凇天气过程集中在江南一带。大范围持续性冰冻、雨凇、雾凇天气过程均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出现了突变减少,在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几乎没有出现该类过程。气候变暖可能是大范围持续性冰冻天气过程减少的重要原因。受气温升高影响,中国冰冻天气过程的持续性减弱、影响范围缩小,导致大范围持续性冰冻天气过程出现的频次减少,易于出现持续时间更短、影响范围更小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冰冻天气引起的电线覆冰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利用1995—2017年全国1276个站点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雨凇和雾凇的时空分布特征,将我国冰冻区域大体分为两个区,雨凇区主要在南方的云贵高原以及湖南、江西等地,而雾凇区则主要在北方的河南北部至华北地区、新疆北疆及东北平原,且冰冻天气主要出现在冬季,其中1月最多。在获得了适宜雨凇和雾凇出现的各气象要素阈值的基础上,对Ramer算法进行了改进,并使用"配料法"对雾凇区进行预报,通过实际个例的模拟与观测对比,发现改进的方案较原Ramer方案的空报率由0.60大幅下降至0.31,TS评分由0.37大幅提升至0.58,预报准确率有很大的提升,而"配料法"模拟的雾凇发生范围与观测具有极高的一致性,表明该方法对雾凇天气预报有较高的能力,为探索冰冻天气预测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雾凇的记载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这样定义雾凇的: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物。雾凇一般常出现于我国东北地区,有时从电视上看到马路上一派银装素裹的景象,其实这就是雾凇。由于北方气温低,碰到有大雾天气,出现雾凇是不足为奇的。然而气候条件截然不同的江南沿海地区是否亦可能有雾凇出现呢?笔者查阅了本局历史资料,自1970年建站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尚未有过记载,只有从1991年起至今才有三次记录,以下是三次雾凇出现的日期及气象要素情况:  相似文献   

5.
丁国香  刘安平  杨彬  姚叶青 《气象科技》2018,46(6):1287-1290
利用2004—2016年黄山气象站逐日、逐时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雾凇的时间分布特征及气象条件。结果表明:(1)黄山年平均雾凇日61.6d,年份之间差异明显;雾凇初日主要在11月,终日主要在3—4月;连续雾凇日数多在3~4d,占40%,各年均出现了连续雾凇日数≥10d的情况。(2)雾凇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其中12月至次年3月雾凇日数占89.8%;月平均雾凇日数与月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雾凇还存在一定的日变化,08:00—09:00最多,18:00最少。(3)逐日资料统计表明,适宜雾凇出现的气象条件是雾日且日平均气温在-8~2℃之间、平均相对湿度≥80%、平均风速2~9m/s。(4)逐时资料统计表明,雾凇的形成主要受气温影响,雾凇形成前需7h以上的累计低温(≤0℃),适宜雾凇形成的气象条件是有雾且气温在-6~1℃之间,湿度≥95%,风速2~11m/s,较好地反映了雾凇形成的临界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6.
利用NCEP资料,对2006年2月26-27日河南省出现的区域暴雪过程进行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诊断分析,并对暴雪过后出现的雾凇天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孟加拉湾、南海的西南急流以及低层偏东风水汽输送,为暴雪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为暴雪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暴雪区与700hPa等sθe线密集带和散度高值区对应;雪后转晴以及850 hPa暖平流,为豫北雾和雾凇的形成提供了合适的暖平流和冷下垫面条件。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一次区域暴雪和雾凇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NCEP资料,对2006年2月26—27日河南省出现的区域暴雪过程进行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诊断分析,并对暴雪过后出现的雾凇天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孟加拉湾、南海的西南急流以及低层偏东风水汽输送,为暴雪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为暴雪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暴雪区与700hPa等θse线密集带和散度高值区对应;雪后转晴以及850hPa暖平流,为豫北雾和雾凇的形成提供了合适的暖平流和冷下垫面条件。  相似文献   

8.
利用1956年至2018年黄山风景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黄山雾凇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黄山年均雾凇日数63.3天,最多年份为82天,最少为35天,年雾凇日数呈减少趋势;雾凇出现最早月份在10月,最迟在5月,冬季月份雾凇日数占全年约为7成,最多为1月,最少为5月;黄山雾凇的平均初日为11月7日,最早初日为10月8日,平均终日为4月7日,最迟终日为5月12日,连续最长雾凇日数为32天;近20年黄山雾凇出现气温范围为-18.7~1℃,风速范围为0~20.6m/s,任何风向均能出现雾凇;南北向的雾凇直径、厚度和重量略大于东西向,最大值出现在1、2月份,最大直径为230mm,最大厚度为105mm,最大重量为1138g/m。气温、湿度和风速均与雾凇强度呈现显著性相关,最低气温和水汽条件是影响黄山雾凇形成的关键气象因子,风速主要影响雾凇大小。占绝大多数的微量雾凇日数达不到雾凇景观标准,能形成雾凇景观的日数年均20.1天。利用影响雾凇景观形成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了黄山雾凇旅游气象指数,经实践检验准确率良好,可为气象业务应用提供预报参考,提升黄山旅游气象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9.
<正>重要天气过程概述1大雾过程2009年10—12月,江西大雾天气多、灾害重,区域性大雾的日数(全省单日15站以上大雾)达10d。11月22—27日连续6d出现大范围大雾天气。12月28—31日又出现了连续大雾天气,28日早晨受大雾天气及雾凇所致路面结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冰冻天气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珊珊  高歌  张强  王遵娅  殷水清 《气象》2010,36(3):34-38
研究冰冻天气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对于冰冻灾害的预测、预估以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61—2008年603个站点雾凇和雨凇天气现象资料,283个站点的电线覆冰资料,采用计算多年平均值、标准冰厚转换、EOF以及求趋势变化等方法,研究了我国冰冻天气的空间分布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冰冻天气出现;雾凇主要出现在北方地区,雨凇主要出现在南方。年冰冻日数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但海拔3100 m高度以上冰冻日数较少。冰冻厚度较大的地区位于东北东南部、华北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东部、江南东北部。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冰冻天气发生频次减少,但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11.
电码中规定 ,当有雾并有雾凇结成时 ,现在天气现象电码应选48、49,这里的 48、49的意义是指雾和雾凇同时形成 ,雾凇处于增长阶段。如果雾凇已不再增长或已经开始崩溃 ,这时的现在天气现象电码则应从 42~ 47中选取 ,而不能报 48或 49。雾凇的发展情况可通过当时的气温、风速等来判断雾和雾凇共存时天气现象编码应注意的问题@韩丽琴$安阳市气象局!河南安阳455000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51-2005年莒县气象资料,统计了干旱、冰雹、暴雨、大风、高温、冻害、雷暴、大雾、雾凇、雨凇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分析其演变趋势。结果显示:干旱频率明显增加,暴雨、大风、雷暴频率明显减少,大暴雨频率有增加趋势但不明显,高温、冰雹、低温冻害、大雾、雨凇、雾凇有减少趋势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雾凇和雨凇气候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光芹  田国强  梁秀慧  仝美然 《气象》2012,38(5):561-568
利用1980—2009年河北省142个气象站的雾凇、雨凇资料、河北省南部94个气象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和邢台探空资料,分析了河北省雾凇、雨凇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箱线图分析了河北省南部适宜雾凇、雨凇出现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气象条件。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上,雾凇、雨凇主要出现在河北省南部,东部平原多,西部山区少;在时间分布上,雾凇、雨凇均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2)适宜雾凇出现的气象条件是雾日并且气温在-7.2~-3.1℃之间、相对湿度≥92%、风速≤1.2 m·s~(-1);雾凇出现时,95%的情况出现了逆温层。(3)适宜雨凇出现的气象条件是雨日并且气温在-4.1~0℃之间、相对湿度≥87%;雨凇出现时均有逆温层出现。(4)雾凇、雨凇高值区的相对湿度明显高于低值区,因此相对湿度大是雾凇、雨凇高值区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天池气象站1981—2018年的雾凇天气现象资料分析天山天池的雾凇特征。用2004—2018年雾凇天气现象出现时的逐小时气温、温度露点差、相对湿度、风等数据,分析雾凇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天山天池年平均雾凇27.8 d,冬季最多,春季次之;每年11月—翌年3月是雾凇的多发时段,其中3月最多;雾凇出现的开始时间多在夜间,结束时间多在12—17时。年雾凇日数以9.8 d/10 a的速率呈波动减少趋势,冬季减少速率为4.4 d/10 a。天山天池出现雾凇最有利的气象条件是,气温在-4~-10℃,温度露点差≤2.0℃,相对湿度>90%,风速≤3.0 m/s。选取气温、温度露点差、相对湿度、2 min平均风速、雾等对雾凇形成影响较大的气象因子,建立天山天池雾凇气象等级指数并进行典型年份检验,该指数可以作为旅游气象服务业务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王树庭 《气象》1981,7(2):49-51
所谓电线积冰,就是指雨凇、雾凇等凝附在导线上的一种冻结现象。 电线积冰现象多发生在冬季,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类。 1、雾凇 常见的有粒状雾凇和晶状雾凇。 粒状雾凇通常在气温摄氏零下2—8度、有雾和风的条件下,由过冷却雾滴在寒冷的物体表面上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华家岭国家基本气象站 1951-2020 年气候资料,应用Morlet小波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华家岭雾凇气候变化特征,应用箱线图法分析适宜雾凇形成的气象条件,应用Bayes逐步判别法建立雾凇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华家岭年平均雾凇日数69.1 d,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5 d/10a,2018年后减少显著,2015年为突变年;呈现稳定的5 a短波动周期和25 a长波动周期。各季节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春季(-1.2 d/10a)、秋季(-1.5 h/10a)呈减少趋势,冬季(0.05 d /10a)呈微增加趋势。从月分布看,华家岭除7、8月份其余时间均有雾凇出现,2月最多;各月雾凇日数的线性变化趋势不一致,4、10月下降显著;1、2月雾凇日数年际变化小。适宜华家岭雾凇形成的气象条件是日平均气温-10.8~-1.0 ℃、最低气温-13.5~-3.5 ℃、风速2.3~6.3 m/s、相对湿度大于65%。选用日平均气温等13个变量作为预报因子建立雾凇预报模型,经回判检验,分月检验准确率84.0~90.0%。研究结果可为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冰雪旅游气象服务提供参考,加速推进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冰冻日出现的气象条件分析及其判别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遵娅  赵珊珊  张强 《高原气象》2011,30(1):158-163
利用1954-2008年中国700个测站逐日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及603个测站天气现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出现冰冻天气(雨凇和雾凇)时的气象要素特征,研究了有利于冰冻产生的气象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冰冻日判别模型.结果表明,低气温、高相对湿度和弱风速是产生冰冻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冰冻天气产生的日平均气温自北向南呈增高趋...  相似文献   

18.
关于冻雨和雨凇、雾凇之我见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吴兑 《广东气象》2008,30(1):12-14
近期我国南方数省发生了严重的持续性冰冻灾害,雨凇和雾凇复合积冰是其成灾的主要原因,冻雨在短时间内大量过冷却水撞冻形成的雨凇,与过冷雾滴长时间的撞冻与冰水转化形成的雾凇交替出现,在物体,尤其是输电线路和塔架上形成了复合积冰,导致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冰冻灾害。逆温层是锋区、锋面等典型层状云降水普遍存在的低空层结,不是一定发生冻雨的充要条件,只要近地层(3000m以下)有丰富的过冷却水,气层温度在0~-15℃,有丰富的凝结核和水汽供应,而缺乏冻结核(成冰核)就可以形成冻雨,如果此时下垫面物体温度〈0℃,就可以在物体上形成雨凇;而当近地层出现过冷雾时,如果此时下垫面物体温度〈0℃,就可以在物体上形成雾凇。  相似文献   

19.
利用轮台县气象局2006年10下旬至2007年2月气象观测资料,分析2006—2007年冬季轮台县杏树冻害成因。结果表明:杏树冻害是秋季气温偏高、冬季暴雪天气引起的一系列气象要素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气温骤降、积雪雪面最低气温低为主要因素;雾凇、气温日较差大等因素则加重了杏树受害程度。  相似文献   

20.
利用广西大明山2006—2020年3个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对其冰冻天气特征、模型和预报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明山的冰冻天气主要出现在12月到次年2月,年均冰冻日有20d,海拔越高,冰冻日数越多;大明山冰冻日数与南宁、上林日最低气温的相关性较好;大明山冰冻天气可分为强锋区型和强辐射降温型两类,前者可造成较严重的冰冻灾害,后者无明显的冰冻灾害;建立了大明山雨凇、雾凇、道路结冰等冰冻灾害的逐步回归预报方法,经检验大明山最低气温预报方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