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征 《海洋世界》2009,(6):77-80
南太平洋上的复活节岛是一个面积仅仅为117平方千米的小岛。复活节岛现属智利共和国,它是大约100万年前由海底的三座火山喷发而成。现岛上居民约2000人,都属波利尼西亚人种。  相似文献   

2.
1999年2~3月 ,地震仪记录到在亚速尔群岛特塞拉岛以西大西洋海底并不强烈但持续的震动。原来在38.7°N,27.3°W处的水下塞雷特火山喷发了。还在1878年 ,该火山长达5个月的活动导致沿岸的塞雷特村中将近200幢房屋被损坏。在1999年 ,陆上的震动力度不大 ,但在水下它们表现得相当强烈。里斯本水文研究所和葡萄牙海军的工作人员进行的研究表明 ,在300~800m深处 ,穿过总长度为5km的海底裂隙 ,,进行着饱含炽热气体的火山物质的喷发。岩石学家在标本中找到了橄榄石、辉石 ,并在玻璃状岩石中找到了长石斑…  相似文献   

3.
昀文 《海洋世界》2013,(5):34-35
复活节岛复活节岛位于东太平洋,归智利管辖,是波利尼西亚群岛中最东端的岛屿,是大约100万年前由海底的三座火山喷发形成的。该岛最早的居民称其为"拉伯努伊岛"或"赫布亚岛",在波利尼西亚文中,这两个名字分别为"大地方"和"世  相似文献   

4.
据加利福尼亚大学丹尼尔S.沙因耳和凯思C.麦克多纳德报道,1992年底,一队海洋学家在太平洋一片相当半个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域往复航行了2个月,沿东太平洋海隆进行了海底测绘。声呐测量图像揭示出掩藏在波浪底下的特别多的火山。东太平洋海隆沿南纬15°向南纬19°延伸,科学家沿测量海区探测到1113  相似文献   

5.
利用1998年"大洋一号"调查船近海底作业所获的深拖海底电视和照相系统资料,对中国开辟区不利开采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海底地形的坡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中国开辟区东、西两区海底的东向坡和西向坡是均衡分布的。东、西两区海底地形坡度的分布特征明显不同,东区海底地形坡度以0~15°为主,而西区坡度大于3°的地形则很少。坡度大于5°的地形主要分布于坡脚处,特别是坡度超过15°的地形总是出现在水深变化的转折点处。(2)研究区不利开采地形可分为坡度为5~15°和大于15°两种类型,东区地形坡度大于5°的不利开采地形比西区多14%,东区坡度大于15°的地形为3.6%,比西区(仅为1.4%)多,东、西两区都有少量坡度近90°的地形出现,并且这种地形在东区所占比率比西区大,说明东区断崖、陡坎和断裂沟槽比西区多,地形也更为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6.
TAG活动山体处海底热液活动的构造控制MartinC.K.等大西洋中脊北纬26°附近的活动山体是横贯大西洋综合地质调查(TAG)中发现的最大的、生命力活跃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沉积体之一.形成这样一个沉积体需要上升热液流体在这一场所沉积数万年,但人们对...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东海120°—130°E、24°30′—33°N的范围,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海底地形进行了趋势面分析.通过多项式趋势面的计算所取得的五次趋势面图,宏观地反映了该区海底区域性的地形特征,并且与该区地形发育过程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东海大陆架沉积物中的放射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海洋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研究资料来判別海底地层和解决与海洋学有关的问題, 系探索海洋资源的手段之一。近年来,一些国家对世界大洋的调查研究工作进展很快,目前,除北冰洋外;几乎对各大洋的大部分海域都进行了钻探取样。其中,用放射虫沉积岩样结合地层学进行分析划带的工作已有很大进展。东海大陆架范围辽阔,资源丰富,亟待开发利用,但对其海底情况过去了解较少。为配合当前渔场调查和海底矿产资源的探测,对海底沉积物及有关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是急需的。本文就东海大陆架部分地区(东经121°30′-127°,北纬26°30′-32°30′;图1)海底沉积物中的放射虫进行研究整理、以供作海洋开发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读编往来     
<正>这期向大家科普一下海底火山的知识。所谓海底火山,就是形成于浅海和大洋底部的各种火山。包括死火山和活火山。地球上的火山活动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处,而海底火山大多分布于大洋中脊与大洋边缘的岛弧处。板块内部有时也有一些火山活动,但数量非常少。海底火山可分3类,即边缘火山、洋脊火山和洋盆火山,它们在地理分布、岩性和成因上都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台湾岛以东(角点坐标为22°N,122°E;22°N,124°30′E;24°N,125°25′E;24°N,122°E)海域6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微体生物化石的研究,鉴定放射虫2目34科101属,178种(含21个未定种),其中泡沫虫目19科70属134种,罩笼虫目15科31属44种。对样品中保存的有孔虫化石亦进行了分析,并初步认为:影响该区微体生物化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盐度、海水深度、海底沉积物、海底地形以及海流、水团等。对上述诸因素与微体生物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南海北部海域粘土矿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北部海域海底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组分为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蒙脱石和混层矿物,根据粘土矿物在该海域的分布规律和海底地形、水动力条件、沉积作用等特征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的粘土矿物区.从粘土矿物组合类型可知,该海域粘土矿物主要来源于我国大陆.南部深海区的粘土矿物除了来自北部大陆外,菲律宾火山岛弧和南面马来西亚携带来的高岭石也是深海区粘土矿物的来源之一.而116°E以西海域,绿泥石向深海方向增加可能与末次冰期珠江古河道携带的残留绿泥石和高岭石向绿泥石转变有关.海底火山是黄岩岛附近海域蒙脱石和绿泥石增高的原因之一.从整个海域粘土矿物分布格局可知,该海域的粘土矿物组合类型主要受源区气候和周围的陆源岩石类型所控制.  相似文献   

12.
南海东部表层沉积物中轻矿物分布与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南海东部 15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轻矿物来源多样,生物成因矿物含量高.除去生物骨屑后,沉积物中白云母等碎屑轻矿物的分布规律显示,华南大陆是南海东部陆源碎屑物质的主要来源,其影响可达 17°N线以南.火山玻璃主要分布于 15°N线附近,其中褐色火山玻璃主要来源于本地海山物质,为火山玻璃的主体,而无色火山玻璃含量较低,它可能来自附近火山喷发物.  相似文献   

13.
ODP2 0 6航次将是第一个多航次的计划 ,其目的是揭示上洋壳的完整剖面 ,这其中包括火山喷出岩、席状岩墙、辉长岩 ,以及这些岩石类型之间重要的地质过渡带。 2 0 6航次计划在东太平洋超速海底扩张期间 (~ 2 0 0mm/a)Cocos板块产生的 15Ma洋壳 (6° 4 4 19′N、91°5 6 0 6′W ;水深 36 5 5m)的顶部剖面钻取岩心 ,同时为以后的再利用打一个套管站孔。种种理由表明本站位是完成目标的最佳地点。首先 ,中轴低速带的深度即为大洋中脊岩浆房的深度 ,它随海底扩张速率的增加而减小。据岩浆房顶盖推断的低速带顶部被认为对应于正…  相似文献   

14.
在1999年初,按深海钻探计划工作的国际考察队完成了第183航次。目的是研究印度洋南部海底,克尔格令海台和布罗肯-里兹海岭。1月13日当“乔德治·决心者”号调查船在无人居住的赫尔德和麦克唐纳尔德群岛(南纬53°,东经73°)之间通过时,考察队员看到岛上的烟柱和水汽柱,而且它们不是从一个而是从大量的裂隙中喷出的。在由“水汽”场向北延伸几乎到达海岸线的山谷中,见到了明显火山成因的岩石流,但未观察到炽热的熔岩。麦克唐纳尔德岛是离澳大利亚约4000km的邻地,是同一名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实际上这是隆起在克尔格…  相似文献   

15.
大西洋海底热液裂口——冒着温度达350℃有毒金属黑烟的海底烟筒已发现的比以前海洋学家认为的多10倍以上。据英国海洋科学研究所迪肯实验室大西洋考察领队称,在北纬36°~38°中大西洋海脊240公里延伸地带新发现了7处“黑烟筒”,每处相距约30公里。这  相似文献   

16.
关于沟弧盆构造体系下的海底热液活动,因涉及的问题繁多,一直是海洋地质学界十分注目的重要研究课题。相比之下,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的马里亚纳海槽和西南太平洋的汤加-斐济海盆中的劳海盆都有DSDP/ODP的支撑,有关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构造属性、地壳类型、形成时代等已有了十分明确的结论,唯冲绳海槽至今尚未有此机会。为了迎接1998年大洋钻探船来西太平洋海域,特建议在冲绳海槽设站钻探,可在地理座标27°15′~27°35′N,126°56′~127°10′E的范围、水深1300~1550m水域内海底热液活动活跃区选站,连续钻探4~5孔,其目的拟解决以下4个问题:1.冲绳海槽现代海底热液活动通道在岩层中的最大透过深度及其岩石学性质;2.冲绳海槽的热液类型和成岩成矿作用;3.热液活动与地壳性质;4.热液活动在沟弧盆体系演化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重力地质法(Gravity Geological Method, GGM),利用6 736个已知水深点数据和卫星测高重力异常反 演了马里亚纳海沟(142°36''~147°18''E,23°~27°N)1''×1''分辨率的海底地形,该计算中的密度差常数为1.20 g/cm3。将反演的地形与实测检核水深数据相比,两者较差标准差为152.9 m,平均误差为(±3.0) m,均方差为153.0 m,优于ETOPO1模型和直接把船测水深控制点格网化后的模型。将重力地质法反演的模型、ETOPO1模型、直接格网模型进行功率谱密度分析,结果显示3种模型在中长波地形能量一致,但对于短波地形,重力地质法模型能量高于其他2个模型,说明重力地质法更能描绘细致的海底地形地貌。选取2条测线与重力地质法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重力地质法在海底地形起伏小的区域优于在海底地形起伏较大区域的反演效果。  相似文献   

18.
美国地球化学家S.Hart揭露了由14个火山成因岛屿组成的萨摩亚群岛以东的法·阿法宁水下活动性火山。详细地研究其构造和喷发岩的成分可服务于岛链形成理论进一步的发展。现有的这些岛屿周围洋底的图件是若干年前根据卫星高度测量法的资料绘制的 ,并显示出极度的不准确性。Hart在调查海底地形时确定 ,他所具有的水深图没有提供现实的情况 :在应该是高达4300m强大火山的地方却标示了不大的丘陵状隆起。只是由于采用了“西比姆”多道声纳 ,才确定了火山的实际规模和海底地形的重要细节。Hart及其同事们采集了海底岩石样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海水中Ca和Mg的分布变化不仅能定性地鉴别水系的类别,而且还能半定量地划出它们的流经范围。在夏季,位于32°N、126°E东海海区周围Ca和Mg分布异常,含量较其它海区都高。这与海底分布着的一块孤立的软泥位置十分吻合。在该海区,由于涌升流存在,将海底沉积物中溶解态Ca和Mg带至上层。可见,Ca和Mg的分布异常区与水系、上升流及海底沉积物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南海北部地震波的特点及其地质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讨论的地区是指112°—119°E,17°—22°N之间的南海北部海区(图1).从海底地貌上来讲.它包括了南海北部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等地貌单元的主体部分.在这些不同的地貌单元上,地震波的特点也不相同.本文将根据1980年地质部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和美国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测所联合调查南海时所获得的地震资料,来讨论这些不同地貌单元上的地震波特点以及它们的地质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