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华根 《地震研究》1993,16(1):73-79
台湾地震东带是我国地震活动性最高的地区。本文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利用台湾地震东带1947—1990年间的年最大地震构成的时间序列,建立了台湾强震(M_s≥7)的灰色灾变预测模型。其地震发生时间的预测模型为:(?)~(1)(t+1)=(47.74+790.30)e~(0.060786t)-790.30外推结果,本带下一次Ms≥7的地震事件将发生在1996年前后。经检验,本模型的拟合精度属第一级“好”。  相似文献   

2.
我们研究了我国M_s≥5.0级地震的时空分布和强度特性,发现台湾地震活动似乎是我国大陆强震的前兆震(或震群)。其具体情况如下: (1)凡在台湾及其海域1.5度区域内,在三个月内相继发生多次5.0≤M_s≤6.8级的地震,我们将这一组地震称之为报幕震;将中国大陆地区发生的M_s≥7.0级强震,称之为演出  相似文献   

3.
云南地区7级地震前中强震活动的空间平静图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平  王兴辉 《地震研究》1996,19(2):127-133
本研究了云南地区1500年以来M≥7级地震前30年内震中周围150km范围内5-6级地震的空间分布图象,震前平静是一个共同的特点,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平静型-7级强震在平静7-18年后突然发生;平静活跃型-在平静多年后,首先发生早期信号震,再发生7级强震;活跃型-平静多年后中强震持续活动十几年,接着发生强震。  相似文献   

4.
1993年12月16日台湾嘉南地区发生5.8级强震1993年12月16日清晨,台湾嘉南地区发生一次5.8级强震,这是该地区1993年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截至当日晚间,又连续发生100多次余震。现根据有关材料,将这次地震的情况简要介绍如下。1.震源参数...  相似文献   

5.
金沙江地震带强震动及其与现今弱震活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括川滇菱块及马边-大关,宣威-弥勒地区在内的金沙江地震带记载(录)了川滇两省发生的绝大部分中、强以上地震,为我国西南一主要地震区。本文重点研究了该范围内强震的重复性及现今弱震密集区的强震危险性问题。金沙江地震带强震具有很高的原地重复性,7级以上强震原地重复率达65.4%,平均复发时间157年;6级地震原地重复率达41.8%,平均复发时间为27.2年。川滇地区现今弱震活动密集区在活动期内本身发生6级以上强震的可能性很小。四川地区大多数情况下强震发生在距密集区40-50千米处,云南情况较复杂。但在作今后较长时间危险性分析预测时,现今弱震密集区本身仍有发生6级地震的危险,虽然发生7级以上地震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6.
我国周边地震活动对中国大陆地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00年以来中国大陆及中国周边地震资料,认为周边强震活跃必然导致大陆地震活跃,即中国大陆强震与周边强震活动具有一体性或滞后性;我国台湾和东北地区7级以上强震与华北地震活动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日本8级以上强震的发生表明太平洋板块活动增强,受这一影响东北地区地震也将进一步活跃。  相似文献   

7.
杨继登  范杨 《华南地震》1998,18(4):41-49
分析了1995 ̄1996年发生的云南孟连西7.5级、武定以北6.5级和丽江以北7.0级三次强震前云南及邻近地区出现的地震活动背景性异常,包括地震空区、条带、小震群活动、地震窗口、诱发地震、强震原地复发以及迁移等特征。对地震活动期的分析表明,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后云南地区处于强震活动高潮期,1993年区内发生5.0 ̄6.3级地震7次,达到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预报指标。这些地震活动背景异常为这3次强  相似文献   

8.
1994年第三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仍维持中等水平,西南太平洋的瓦努阿图群岛发生7.4级地震。美国加州北部海域发生7.0级地震。日本海西部发生大深震,可以同日本海沟地震配合,对华北地震趋势作出估计,继台湾东部沿海两次7级地震之后,中国台湾海峡发生一次强震。  相似文献   

9.
毛德培 《地震研究》2001,24(1):82-87
研究了1995年10月24日云南省武定6.5级强震前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空间分布图象、距震中135km的巧家台振幅比、波速比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武定6.5级地震孕育发生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经历了早期(1988年4月-1992年7月),中期(1992年8月-1995年3月),晚期(1995年4月-1995年10月)阶段的发展,最终发生了强震。最后应用岩石破裂实验结果,分析了武定6.5级地震孕震过程。  相似文献   

10.
鲍挺  袁丽文 《华南地震》2012,(3):133-140
分析了闽台地区构造动力环境、区域应力场和地震地质构造特征,通过对比1971年以来福建ML4.5级以上地震和台湾7级强震,发现台湾7级强震对福建ML4.5级以上地震触发作用明显,2006年12月26日台湾南部恒春海域7.2级地震发生后,福建地区中等地震活跃和GPS基准站季运动速度的显著变化进一步证明这个现象。  相似文献   

11.
1994年第三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仍维持中等水平,西南太平洋的瓦努阿图群岛发生7.4级地震。美国加州北部海域发生7.0级地震。日本海西北部发生大深震,可以同日本海沟地震配合,对华北地震趋势作出估计。继台湾东部沿海两次7级地震之后,中国台湾海峡发生一次强震。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发生的1丛Ms≥7地震、7丛Ms≥6地震、2丛Ms5~6地震前的调制地震活动图像进行逐日时空扫描,发现强震丛前4级以上朔望调制地震的图像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强震丛前,不同时段4级以上朔望调制地震会出现2种以上异常图像的相互转化,且强震丛开始前或活动期间,4级以上朔望调制地震和强震的走向有一定的一致性,这对预报地点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还显示,成丛强震前,同一时段在未来丛发地震的周围出现不同形式的4级以上朔望调制地震分布图像,表明同一时段出现不同形式和不同地域的调制地震异常分布图像后,可能会是一组强震的连发。研究结果表明,成丛强震前4级以上朔望调制地震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中、短期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福平  刘芳 《华南地震》2003,23(2):47-55
基于动力学背景和强震活动格局,从多个角度研究了中国大陆及其各次级块体的强震活动趋势。结果表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并不是第五个强震轮回的结束地震,中国大陆特别是青藏块体今后1~3年还将继续发生7级以上地震以进行应力场调整。青藏川交界—四川中部地区是未来最有可能发生7级大震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14.
龙门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剖析和研究了龙门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时空状态及中等地震活动特征,取得了一些有益的认识。该带强震频度不高,中等地震相对活跃。强震活动的盛衰变化没有明显规律,其主体活动地段为汶川-茂县-北川段和天全-宝兴段,二者的强震具有交替发生的特点。自然节律显示有规律起伏,可以推测地震的强、弱趋势。本文仔细剖析了中等地震活动情况,提出的若干特征对于监视本带有一定社会影响的4 ̄5级地震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杜兴信 《地震研究》1994,17(2):204-209
使用地震频次及其变化,平均震级和地震加权和的变化作为地震流函数研究了发生在1980-1989年期间中国大陆的6级强震前的地震概率增长时间。结果表明,10次强震中9次发生在TIP之后,而且最长TIP为3.5年,TIP总时空占有率为30%。用同样的原则对新区进行识别也获得了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刘巍  安卫平 《山西地震》1995,(3):107-112
本文叙述了1695年临汾大震前的地震活动背景。分析了这次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指出16 ̄17世纪是华北强震活动的全盛时期,而山西地震带的强震活动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中后期,1695年临汾大地震是一系列7级以上强震中的最后一个,其孕育过程处在华北强震活动由“密集”转为“平静”的转折时期,认为1642年平陆6级地震是1695年临汾大地震的广义前震。  相似文献   

17.
以累计频度定量计算方法,讨论了云南地区1970年以来,各个强震孕震区的地震活动非线性度ZL值的时间进程曲线,系统计算了Ms≥6.3级强震前的ZL值曲线,结果表明:强震前地震活动非线性度ZL值异常表现出的地震孕震区的地震平静-活跃或活跃-平静过程至少出现一次,且震例中的83%开始出现平静(活跃)的时间为强震前1-21/2年,强震前半年左右结束出现活跃(平静)。  相似文献   

18.
华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与台湾强震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S5.5以上地震是否发生为标记, 划分华南地区的活跃和平静时段, 结果显示与华南地区2级以上地震频次的应力调制时间过程变化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 另外, 在活跃和平静时段华南地区的震级频次特点显著不同。 华南地区在中强震发生前有4级左右地震频繁活动和小震群频发的特点。 华南地区的中强震与云南地区7级地震的发生相关。 统计20世纪以来台湾强震与华南中强震的对应关系, 台湾西带6级强震后1年内华南中强震的对应率近0.5, 地区影响似有由东至西逐渐减弱的趋势。 台湾7级地震后2年内华南中强震的对应率只有0.3, 对应地区除台湾海峡、 福建和广东东部地震外, 也有几次对应广西和北部湾地区的地震, 与6级相比, 台湾7级强震影响范围大。  相似文献   

19.
石绍先  曹刻 《高原地震》2002,14(1):32-40
分析研究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巨震对欧亚地震带、中国大陆及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指出巨震后10-20年欧亚带可能处于巨震活跃时段,其间可能发生多次巨震;同期中国大陆相应处于地震活跃期,大陆西部有发生多次7.0级以上大震的可能;受欧亚带大震活动过程及巨震调整影响,未来1-3年云南省可能进入新的活跃期,6-7级强震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20.
付虹  陈立德 《地震研究》1997,20(3):249-258
研究讨论了云南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指出区内M≥6.8级地震呈现活跃与平静;主体活动区东西交替及时空轮回迁移等特征。据此指出1988年云南地区进入了M≥6.8级地震强活跃期,主要体地在云南西部,1995-1997年存在发生6-7甚至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