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理教学》2011,(19):61-61
亿万年来,月球是地球的亲密“伴侣”,相伴绕太阳运行。不过,一些天文学家近期发现,除月球这一“正房”外,一颗藏在地球绕日轨道上的小行星已“默默”伴随地球至少数千年。在天文学界,这种与行星共用轨道的小行星获称“特洛伊”小行星。地球是太阳系中第四个获证“俘获”这类小行星的大行星。  相似文献   

2.
徐锋 《地理教学》2010,(17):21-22
一、分析把握“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学习要求 首先,还是先看看现行四套版本教材是如何体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标准的。 人教版安排在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为“为地球提供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两部分,共有六段课文、一个阅读、一个案例、两个活动和七幅(组)图组成。主要介绍了太阳概况、太阳辐射定义和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的重要影响、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主要类型、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地球界限概念框架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球界限(Planetary Boundaries)”是指用于界定“安全运行空间(safe operating space)”的边界值,是Johan Rockstr?m等近年来提出的旨在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框架。该框架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方面质疑者对这一概念框架的科学意义以及评估方法提出批评;另一方面支持者则对其评估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尺度进行了完善和扩展,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了促进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了解和应用,论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地球界限”的概念内涵,并将其与中国学者所熟知的环境承载力等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随后总结了该概念框架的争议观点,同时也对其近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评述;最后结合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地球界限”概念框架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包括① 进一步了解不同地球系统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完善“地球界限”的指标评估体系;② 明确“地球界限”与生态系统服务以及人类福祉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③ 结合“地球界限”的评估结果,加强变革式环境治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徐曼 《干旱区地理》2006,29(6):849-849
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国家305项目办公室和新疆鑫岩集团等单位大力支持下,中亚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于2006年5月成立。该研究中心下设“中心总部”和6个“分中心”,通过网络结构体系将分布全国的与地球科学相关的研究所和大学整合形成一个地球科学研究与共享平台。中  相似文献   

5.
陈静 《地理教学》2015,(5):56-58
地球运动,是高考命题者青睐的考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笔者纵观近几年“地球运动”的高考试题,发现其命题考查变化很大:命题背景材料新、越来越接近生活地理、命题图形简单化、试题的难度降低等。不仅考查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础知识,而且考查学生获取新信息、解读新信息和地理思维分析等能力。通过认真分析2014年全国各省地理高考试卷中的“地球运动”高考试题,提出2015年“地球运动”命题的新思考及备考策略。希望能为2015年高三学生地理学习及一线地理教师教学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一、“宇宙与地球”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选修模块“宇宙与地球”,目的是要使学生从宏观层面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自身的演化历程和地表形态的特征及成因。因此,本模块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通过学习“宇宙与地球”,将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刻认识人地协调发展,明确人类改造地表形态必须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理教学》2007,(10):47-48
如何拯救“高烧”的地球?最大的办法就是节能减排,这也是各国政府正在做的一件事情。当然,现代科学技术也能为拯救地球做一些事情。以前曾经有科学家提出给地球撑一把大的遮阳伞、给大海补铁、把海水移送到沙漠等方法,现在证明这些方法过于科幻了一些。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08,(10):46-46
据英国媒体8月1日报道,多国科学家近日绘成地球“裸”图,去掉了植被、表土、水和人造建筑物的地球看起来五彩缤纷,美丽异常。  相似文献   

9.
“未来地球”计划旨在提出系统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方案的学术思想、顶层设计、核心内容、研究方法等,为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走向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意义。在分析“未来地球”核心理念的基础上,阐述了人文—经济地理学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定位,并探索“未来地球”计划的5 个优先事项对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研究的目标、视角和路径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从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实践两个层次探讨了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的学术思路。以“未来地球”研究计划为参照标尺,按照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解决方案研究的逻辑架构,从提高预测能力和评估水平、调控过程和管制模式的应用研究以及体制机制设计等3个方面,讨论了面向“未来地球”的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导向。  相似文献   

10.
地球信息科学是地球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它以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 ,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为支撑 ,在现代高新科技发展的前提下 ,以空间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应用、地球信息系统、多媒体与虚拟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作为手段 ,获取、处理、分析、存储、传输具有确定空间尺度和定位含义的地球信息 ,研究解决地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地球信息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地球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资源、环境、气候、水文、海洋、城市和灾害等 ,服务于以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宏观调控为目标的全球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地球”内容始终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帮助学生构建心中的地球模型又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Google Earth(中文译为谷歌地球)软件具有直接真实的地球模拟功能,本文以2009年2月发布的Google Earth简体中文版为例,具体谈谈其在“地球”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广义的沙漠化即植物不再成为自然景观的中心,从这个观点出发,可认为城市也是沙漠化的环境之一。如对城市沙漠化详细具体地论述,明确其形成原因,将发现它与地球环境污染等问题密切相关,可以说城市沙漠化是地球污染的缩影。一、城市沙漠化的各种表现 1.温、湿度方面的变化昭和初年,就有人认为东京没有真正的“天空”,这说明城市特有的大气状态开始表现出来,主要是因受到化学污染而使城市大气带有色彩,因此在温、湿度方面也形成城市特有的大气,即所谓“城市小气候”。城市气温的实际情况,一般可根据两点观测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丁继昭 《地理教学》2023,(10):10-12+44
许多教师在高中必修“地理1”模块“地球的历史”的教学中,存在不注意体现学科本质的问题,对于课程与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突出地理学科本质的“地球的历史”教学,关键目标有三:一是基于宏大尺度,构建“宙—代—纪—年”地理时间认知体系;二是结合地层构造,认识“以空间换时间”的地球历史研究方法;三是遵循学科逻辑,养成“化石—生物—环境”的地理思维路径。将关键目标落实到教学实施层面上,一是要妥善处理好地理本质与其他学科的协同关系,确保地理课程“不变味”;二是要在具体内容教学中注意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地理教学》2010,(23):62-62
如果把地球看作一辆超级巴士,那么它已经严重超载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最新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0》显示,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已超出地球生态承载力的50%。换句话说,现代人向自然“巧取豪夺”的生活方式需要1.5个地球来支撑。《报告》警告人类,目前的消费模式将让我们走上不归路。  相似文献   

15.
《地理教学》2010,(2):63-63
捏起拳头模仿着心脏的跳动、扮演着地球患了“心脏病”的痛苦模样,美国冰雪研究专家玛丽·阿尔伯特说,通过对南极冰芯的采集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地球的气温和二氧化碳含量都在升高。  相似文献   

16.
孝文 《地理教学》2011,(22):31-31
众所周知,一颗大型陨石撞击地球绝非“好消息”,这种撞击会引发地震、海啸和风暴性大火等灾难性后果。但根据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科学家创建的一个新模型得出的预测,陨石撞地球造成的破坏并不像此前认为的那样严重。  相似文献   

17.
敖然 《地理教学》1994,(6):20-21
冰期指冰川的扩展时期。人们喻“冰川是挂在地球胸膛上的温度表”。冰川是人们推断过去、观察现在、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冰川扩展意味着气候寒冷,冰川消退则意味着气候温暖。在地球气候史中,全球平均温度经历着周期性的冷热变化。冰朝和间冰期的更替就是地球长时间尺度周期性变化的突出表征。关于这种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地球运动作为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产生的基础和背景,有着复杂的空间和时间动态变化过程,并需要进行时间、日期、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其经纬度的换算等,带有较多的数理计算,因此大部分学生对此内容有畏难心理。笔者就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难点的形成进行了反思,以期和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9.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近期对这些有关我们居住的美丽而神秘星球的基本问题展开了调查,并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不知道的地球”的封面文章。这里摘译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陈成忠  张毅 《地理教学》2013,(16):6-7,17
世界自然基金会2012年5月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用地球生命力指数和生态足迹两个主要指标描绘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状态和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压力。整篇报告可以概括为追踪物种丧失、遏制生态超载、共享一个地球3个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