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以中华优秀建筑传统为主旨,以世界先进建筑科技为手段,古今相合,中西相融,创造有中国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建筑师的历史责任",这是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马炳坚,在《大壮营造录·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作品集》序言中写下的一段话。这位从业47年,不仅潜心钻研传统建筑技艺,更加忧心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建筑设计现状的古建专家,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界缺乏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积极思  相似文献   

2.
正去年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为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筑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中设协传统建筑分会举办了中华建筑文化发展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学术交流会,探讨中国建筑如何扎根中华优秀建筑文化沃土并不断创新发展,在新时期结出新的硕果。本期,我刊专门策划了"中国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缺乏中间联系环节,造成一些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现象丛生;对城市特色建设重视不够,许多城市"千城一面";城市文化传承堪忧,难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彰  相似文献   

4.
正《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为此,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近年来,中央领导多次明确指示,湖北城乡建设应彰显本地特色和荆楚文化。在此背景下,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南建  相似文献   

5.
历史已经发展到全球化与地区多元化共生的时代,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很多地区传统特色和文化、空间、景观正在被埋没和吞噬以至于消亡,如何面对现实的困境,对中国传统优秀的山水环境空间和聚落特色进行挖掘和吸取,寻找地域建筑文化之根,智慧地承传和创造地域特色,揭示规律,并发扬光大,是我们中国当代建筑师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6.
《中国勘察设计》2011,(9):86-86
为保护岭南特色传统街区和建筑,弘扬岭南建筑文化,日前,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开展岭南特色规划与建筑设计评优活动相关事项。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第二批)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根据不同地域文化深入解析了当地传统建筑的历史沿革、地域特色及其建筑细部层面的特征,探讨了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传承优秀建筑传统的途径和手法,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推进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设中的传承、创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中国传统佳节——春节来临之际,我刊专门策划了《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传统,传承未来》专题报  相似文献   

8.
建筑是华美的乐章,是凝固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世界各地的建筑以其宽厚的胸怀,开放的姿态吸引五湖四海的友人前来观赏,分享城市的深厚内涵和设计者的匠心独运,而众多优秀建筑的创造者之一——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一贯秉承"传承历史、设计现代、创造未来"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她记载历史,传承文化。中国的城市建设高歌猛进,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如何借鉴西方建筑文化的可取之处,承传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建筑文化,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中式建筑文化,这是政府、开发商、建筑师和新闻媒体共同的责任和课题。建筑文化的创新是个时代大课题。于志军博士,青岛市建设委员会总工程师,在首届青岛建筑设计文化节前夕接受采访时,他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这一个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传统建筑应该走怎样的再生之路?这是一个摆在当代建筑师面前的严肃问题。在近日举办的"当代新中式建筑设计高峰论坛"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朱小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当代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上投入了很大精力,但在传统建筑保护上投入却不够。"如今,"所谓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记者张颖报道为了深入解析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并在当代建设中更好地传承、创新,使传统建筑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有效指导当代建筑创作,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第二批共10卷近日正式出版。建筑是一个民族生存智慧、工程技术、审美理念、社会伦理等文明成果最集中、最丰富的载体,其传承及体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富强与贫弱的标志。改变今天建筑缺失传统文化的局面,需要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把握其精髓和发展脉络,挖掘和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传统建筑根植于深厚而久远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广博的历史与广袤的土地中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传统建筑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我国的现当代建设中,传统建筑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着城乡环境的建设活动,如何正确并深入地解析优秀建筑传统并执着地延续传承,如何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并有效指导当代的创作实践,是现当代城乡建设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3.
<正>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在城市建设和开发领域提供专业服务的大型建筑设计咨询机构。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关注地域建筑文化设计始于成都芙蓉古城项目。2002年,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李纯协助刘启之设计芙蓉古城项目,自此,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地域特色类产品开始形成。十几年来,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在城市设计、特色街区、旅游度假、文化教育等领域,逐渐由  相似文献   

14.
正"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建筑业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对建筑行业加快全球化步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建筑师,不仅要有国际视野,对国外的文化、历史有深入的了解,还要在建筑设计创作中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本  相似文献   

15.
《中国勘察设计》2014,(10):52-55
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职能作用和组织优势,弘扬创新中华建筑文化,传承城市文脉,重塑各地城镇特色,引领行业创新发展,近日,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正式成立。在成立大会上,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王素卿、中设协传统建筑分会会长马炳坚等协会领导发表了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设协传统建筑分会名誉会长张锦秋,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国馨等大师、专家进行了演讲。本期,我刊专门刊登了与会领导的讲话及参会嘉宾的演讲,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不仅对我国城乡建设行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提出了新要求、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而且也为正在转型中的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期,我刊专门策划了"中华建筑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专题报道,刊登住建部相关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行业协会领导在中设协传统建筑分会2016年年会上的讲话,邀请行业部分企业家及相关专家畅谈在传承、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实践中的探索、体会与思考,以期为行业企业把脉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促力新时期传统建筑文化发展,进而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和借鉴。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报道为促进城市与建筑的良性发展,促使建筑师们不断去思考如何从建筑进化的过程中反思现状问题并回应其所处时代,近日,由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共同主办的"演变中的建筑与城市"——2012世界华人建筑师建筑设计暨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天津举办。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王素卿,两院院士、原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  相似文献   

18.
<正>正值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GDAD)迎来了65周年华诞,双喜临门。GDAD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第一批大型综合勘察设计单位之一,改革开放后最早推行工程总承包业务的现代科技服务型企业,全球低碳城市和建筑发展倡议单位、全国科技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勘察设计企业、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百家名院、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广东省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广东省重点项目建设先进集体,现代工程建设设计运营服务商。  相似文献   

19.
<正>回想对新中式建筑设计之路的探索,从1988年的山东临沂陶然居大酒店建筑设计算起,已有28年,当时笔者还是个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起自幼年的家庭熏陶,使笔者从中国古代诗词、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中深受滋养。对民族文化的挚爱,使笔者在选择建筑设计学业时就对蕴涵着数千年来民族文化优秀理念和聪明智慧的传统建筑情有独钟。及至大学毕业走上建筑设计这条人生道路之初,就满怀激情地憧憬着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亲手设计新时代中国建筑的梦想,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时代大潮中的  相似文献   

20.
正建筑是时代的产物,而世界建筑设计大师就是站在当代建筑设计巅峰的精英,他们代表了当代建筑设计的最高水平,诠释了当代建筑设计的精神和价值观,展示了当代建筑设计的精髓,给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中传承和创新中国建筑设计,提供了范本和参照系。自本期起,本刊将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共同开辟《名家名作》栏目,向读者介绍世界级设计大师及其代表性作品,以学习世界建筑设计大师的精华,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中国建筑设计作品。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