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分析了云南天文台声光频谱仪在22周峰年期间观测到的6个具有双向频率漂移的米波Ⅲ型爆发对。这些事件分别揭示了在正向和反向漂称爆发之间的界面频率在244-272MHz之间;频率漂移率在32-198MHz/s之间;寿命为1.1-3.4s;带宽在43-70MHz之间;与Hα8耀斑相关为100%,其中33%的爆发发生在Hα耀斑的初始时刻,这说明它们与磁重联初始能量释放有关;50%的爆发与X射线对应。从观测特征出发,讨论了它们可能的辐射机制。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射电频谱仪在230~300MHz、625~1500MHz、1000~2000MHz和2600~3800MHz记录到的11对具有双向漂移结构的Ⅲ型爆发.对双向Ⅲ型爆发的半功率持续时间、频率漂移率、偏振度等观测特征与普通Ⅲ型爆发作了比较,与Hα耀斑的关系也作了详细分析.得到这些事件的显著特征,并对双向Ⅲ型爆发作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2002.7.23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射电频谱仪在625~1500 MHz、2600~3800 MHz和5200~7600 MHz记录到的复杂型大爆发,将此爆发与Hα耀斑、日冕物质抛射(CME)、硬X射线爆发及地球物理参数作了相关分析,得到这个事件的一些显著特征,认为这一事件电子的加速区在日冕的外层,接近625 MHz的地方,并且多次发生磁重联.磁重联以后的衰变相是湍流加速过程.  相似文献   

4.
1980年10月14日0542—0613—0734UT.,在位于日面S10W15的黑子区(M.W No.21811、AR2725)发生了一个3B级大耀斑。北京天文台的色球望远镜取得了比较完整的Hα观测资料,观测发现在耀斑爆发过程中存在喷焰(Spray)现象及扰动沿弧形轨迹运动的现象。北京天文台的3.2厘米(9395MHz),10.6厘米(2840MHz)总强度射电望远镜取得了完整的总辐射流量密度的时变曲线,参考云南天文台的8.2厘米及日本东京天文台2厘米,Tykw的15厘米,30厘米及S.G.D上的频谱资料对这一形态复杂的微波爆发作一初步的形态分析,与Hα资料作了比较,利用文献中的硬x线资料与射电资料作了初步的对比。  相似文献   

5.
AR5047活动区是第3次联测期(1988年6月24日-7月7日)的第1个目标。该活动区在22日前只发生过一些级别很低的小耀斑,但是在23日和24日接连爆发4个X级的X射线耀斑,其中23日0923UT的1B/X1.6耀斑和24日0422UT的2B/X1.3耀斑均被云南天文台26CM太阳望远镜观测到。特别是24日的2B/X1.3耀斑除用Hα线心之外。还用±0.5A;±0.75A;±1.0A的偏带作高时间分辨(~5秒拍摄1画幅)的观测。 本文刊载该耀斑的Hα和偏带时间发展系列照片和耀斑开始时的白光黑子群精细结构照片。 从系列的耀斑像上清楚看出该耀斑有好几个初始亮点在不同时间发亮并到达其亮度和面积极大。比对Hα和偏带单色像以及白光黑子群的精细结构指出,耀斑主要亮块发生在黑子群的破裂处,并遮盖主要黑子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6.
利用云南天文台色球Hα单色像、SOHO/EITEUV单色像、SOHO/LASCO白光日冕观测、SOHO/MDI光球磁图及Nobeyama17GHz微波射电观测资料对2004年4月11日AR0588中的环形暗条爆发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爆发的暗条呈现封闭的环形。在Hα观测上爆发前有明显的激活态,表现为西半环变粗变厚,断裂出现缺口并缓慢向西南方向上升。在EIT195 观测上,此暗条爆发表现出两条扎根于爆发源区的亮带,其顶部可能是爆发中的暗条,而这两条亮带是暗条的两条腿。该暗条爆发是动力学爆发,但暗条等离子体在爆发过程中也受到明显的加热。(2)该暗条爆发伴随有一个明显的双带耀斑。一个带位于暗条爆发的中心,几乎不动,而另一个带呈环状包围爆发的暗条,展示明显的分离运动。这两个带之间,在耀斑后期出现明显的耀斑后环。(3)这一暗条爆发及耀斑与LASCO观测到的一个快速的、具有典型三部分结构的partialHaloCME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1993年10月2日发生的一个1N/C6.5级耀斑多波段观测的结果.综合比较了耀斑的单色象,Hα波段工维光谱,2840兆赫微波爆发和硬X射线爆发资料.得到Hα单色象上不同亮核的强度变化,与微波及硬X射线暴的时间轮廓比较,给出了色球耀斑区亮度场的演化,对照磁图确定了耀斑区的磁场位形,从而对该耀斑产生和加热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统计分析了云南天文台在22周峰年期间观测到的米波Ⅲ型射电爆发与光学活动的关系,发现在230~300MHz频率范围的米波Ⅲ型爆发与Hα耀斑的关系是密切的,Ⅲ型爆发的产生与双极磁结构和复杂型黑子活动区也密切相关。并对统计结果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结合紫金山天文台的太阳射电观测资料,对太阳耀斑中的射电漂移结构进行研究。过去的观测发现,漂移结构太阳耀斑产生的射电爆发伴随一种特殊的结构。观测特征是其中的细结构是由许多小脉冲组成,但整体随时间漂移。过去观测到的这种结构是向低频漂移。观测上他们与太阳耀斑中的等离子团抛射相对应。2003年3月18日,紫金山天文台射电频谱仪观测到的漂移结构是漂向高频。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云南和北京天文台射电频谱仪观测到的3个对偶的米波--微波Ⅲ型爆发,估计了双向电子束起源的频率和高度,3个事件分别揭示了在正向和反向漂移爆发之间的分界频率(约为250,1300和2900MHz),它们指出了一个致密的电子加速源,在这个源中产生了向上和向下两个方向注入的电子束,从这些事例可以表明不同事件的双向电子束的分界频率有一个相当大的范围(250-2900MHz),而它们的起源范围却是在一个很小的(大约4-100MHz)和不同的频段范围内。最后讨论了日冕磁结构的拓扑范围、电子加速源构造的空间尺度、电子束运动速度和对偶Ⅲ型爆发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北京天文台1991年的2840MHz波段微波爆发中精细结构(FS)事件的观测.从FS的时间标度、强度、共生的微波爆发的峰值流量、FS发生在微波爆发的相位和FS与Hα耀斑的关系等方面作了统计分析.发现约67%以上的FS其持续时间为几十毫秒到几百毫秒,85%以上的FS幅度小于200sfu.讨论了FS的时标、强度及22周太阳峰年期与21周FS出现率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AR5395活动区1989年3月9日——3月15日光球纵向电流密度与耀斑初始亮点及耀斑位置之间的关系,得到如下结果: 1.Hα初始亮点并不是在电流密度最强处,并且有很多就是在非电流处(<1×  相似文献   

13.
详细介绍了北京天文台2.6-3.8GHz太阳射电频谱仪在1998年4月15日观测到的一群微波Ⅲ型爆发。它们具有宽频带(>100MHz)、短时标(<100ms)、高偏振(100%)、短周期脉动(百毫秒)、内向快速频率漂移(高于1GHz/s)等显著特征。讨论了它的观测特征、时间轮廓和脉动现象,认为该群微波Ⅲ型爆发起源于等离子体基波辐射,阐述了在高频范围Ⅲ型爆发起源于等离子体基波辐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1990年7月30日伴随日面2B级光学耀斑发生的射电爆发,在2840、2640、和1420MHz波段上同步观测结果,其中包括射电爆发在以上波段的秒级时间轮廓和毫秒级时间尺度的spike辐射活动.对它们的形态和频率特征作了简要分析,同时对spike辐射的迴旋电子脉塞增长率、相对辐射频宽和准周期振汤的某些特征及辐射源区的某些物理参数,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量级的估算.  相似文献   

15.
本文收集了1980年5月下旬从日面东边缘转出的三个活动区的有关形态资料和对应耀斑活动,分析得到结论如下:1.H_α单色像中出现的低磁弧是活动区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志。2.光球下面的扰动引起的黑子运动使磁流管扭曲是储能的重要条件。如果缺乏这种运动,即便是在复杂的磁场环境里也不利于大耀斑的触发。3.在 H_α和 H.K 线观测到黑子本影上出现的亮桥光谱。它的出现引起黑子分裂,从亮桥出现到周围谱斑被加热进而触发耀斑往往有1—2天的时间差,说明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物理联系。4.观测到与耀斑有联系的暗环的膨胀和上升,说明新磁流浮现区与老场作用是触发耀斑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统计分析了云南天文台在22周峰年期间观测到的米波Ⅲ型射电爆发与光学活动的关系,发现在230 ̄300MHz频率范围的米波Ⅲ型爆发与Hα耀斑的关系是密切的,Ⅲ型爆发的产生与双极磁结构和复杂型黑子活动区也密切相关。并对统计结果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太阳空间观测揭示出太阳的高能电子,高能质子发射以及γ射线爆发。证实了有关的太阳射电辐射理论,揭示出太阳耀斑中的核反应。日冕物质抛射和耀斑等离子体云的空间观测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认识到耀斑的热区和冷区。在阳和日球磁场以观测发展了磁流体动力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利用色球Hα线心像、TRACEUV和SOHO/EITEUV单色像、SOHO/LASCO白光日冕观测、SOHO/MDI光球磁图以及Nobeyama射电观测,对2004年1月8日日面边缘δ位形黑子群AR10537内发生的一个M1.3耀斑及相关的CME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该耀斑除了位于反极性磁场区域、覆盖部分黑子半影的两个主耀斑带外,还伴随有一个明显的远距离耀斑带,这表明有扰动能量沿大尺度日冕结构从耀斑源区向外传播。这一远区增亮处随后有EITdimming出现,表明色球蒸发导致的物质损失可能是产生日冕dimming的重要因素。另外,位于远距离耀斑带南面的一个大宁静暗条在耀斑发生后有部分消失,这可能与该耀斑导致的大尺度日冕磁场重构有关。该耀斑爆发与LASCO观测到的一个快速partialhaloCME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密切的关系,它们极可能是相同磁场过程在日冕的不同表现,故我们将此耀斑及与之伴随的日冕dimming认证为这一CME的日面源区。  相似文献   

19.
太阳空间观测揭示出太阳的高能电子、高能质子发射以及γ射线爆发。证实了有关的太阳射电辐射理论、揭示出太阳耀斑中的核反应。日冕物质抛射和耀斑等离子体云的空间观测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认识到耀斑的热区和冷区。太阳和日球磁场观测发展了磁流体动力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1986年2月4日太阳耀斑的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乌鲁木齐天文站的H_α耀斑及3.2cm射电流量观侧资料、云南天文台的黑子精细结构照相和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的向量磁场图,对1986年2月4日的六个耀斑的形态相关及演化联系,特别是0736UT 4B/3X大耀斑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结果是: 1.4日大耀斑的初始亮点和闪光相的主要形态演化,与活动区中沿中性线新浮现的强大电流/磁环系密切相关。后者的主要标志是沿中性线的长的剪切半影纤维及它两端的偶极旋涡黑子群(1_3F_3)。 2.上述大耀斑与1972年8月4日0624 UT大耀斑爆发的磁场背景及主要形态特征相似,表明两者的储能和触发机制可能相同。 3.大耀斑爆发的H_α初始亮点,双带出现,环系形成,亮物质抛射和吸收冕珥等现象同3.2cm射电流量的变化在时间上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4.重复性的前期小耀斑爆发位置和发展趋势与大耀斑的主要形态及演化特征相似。它们相对于剪切的纵场中性线两侧的位置相近或相同。因而,可以看作上述强大电流/磁环系不稳性发展过程中的前置小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