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配合“七·五”期间地震系统重点科研项目——新的中国地震区划图的编制,广泛吸收国外地震区划编图工作的最新成果,国家地震局于1987年12月6日至10日在广州召开了国际地震区划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2.
1.会议概况及背景 为交流全国地震区划科研新成果,增进国际科学家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促进我国新地震区划图的编制工作,由中国地震工程学家发起,国家地震局组织的国际地震区划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2月6日至10日在广州市召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所名誉所长刘恢先教授主持了会议,国家地震局周锐副局长和广东省黄清渠副省长在开幕式上讲了话。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美国、日本、意大利、希腊、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的外国学者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1986年7月30日至8月4日由国家地震局在北京主持召开的中国地震区划工作方案论证会议概况。来自国家地震局和城乡建设环保部所属有关单位的40多名有关学科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关于编制新的中国地震区划图的几个初步方案的报告,与会专家在此基础上,对编制新区划图的指导思想、原则与方法、内容与形式、研究课题,以及组织管理和进度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4.
1983年12月10日至16日由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和中国地震学会地震专业委员会联合在重庆市召开了全国地震台站观测技术与研究成果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有关61个单位,共89位代表。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副司长、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陈鑫连同志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特别邀请了 ISC 国际组织的中国理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馨菱先生,安徽省地震局副局长陆远忠阿志分别向大会作了关于地震台站发展历史和介绍安徽省地震台站开展课题研究的工作经验的专题报告。会议期间业务牵头  相似文献   

5.
新的国家地震区划图ht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孟潭 《地震学报》2003,25(6):630-636
新的国家地震区划图即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已于2001年8月正式出版.该地震区划图包括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该区划图风险水平为50年超越概率0.1, 比例尺为1∶400万.该区划图已经作为国家标准颁布.本文介绍了该区划图编制的背景、编图的技术思路以及主要科学问题、基本特征和使用.   相似文献   

6.
1888年10月9日至13日,国家地震局在银川召开了全国地震活断层填图工作会议,共有29个局、所的有关地震科技工作者89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的朱世龙主持,学部委员丁国瑜等十几位专家到会评审。会议期间邓起东、周瑞琪、刘百篪分别就海原断裂带1:5万活断裂填图,曲江断裂带1:5万地震地质填图和全新世古地震研究方法与标志的研究三项成果作了详细汇报。与会代表和专家对此三项成果进行了重点评审。对辽宁、安徽、福建、四川、甘肃、陕西、江苏七省地震局的活断裂填图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7.
1987年1月6日至10日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在昆明召开了全国历史地震工作会议,国家地震局系统的28个单位计42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8.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西部片区编图验收会于1983年3月23日在成都省军区招待所召开,历时七天,并于3月29日结束。《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是国家地震局1980—1985年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自82年5月第一次工作会议以来,在各单位领导的支持下,经参加工作的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已基本上完成了各省(区)地震构造图的  相似文献   

9.
晋豫陕邻近地区地壳厚度图鉴定评审会于1984年12月25日至27日在洛阳召开.会议由三省地震联防区主持,共有24名代表及全体编图人员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推举了国家地震局物探大队、分析预报中心,地球物理所及三省地震局有关领导、专家和科技人员组成鉴定评审委员会,由孙武成高级工程师任主任委员.对提交鉴定的图件和报告进行了热烈认真的讨论.并一致通过了鉴定评审委员会的评语.本区地壳厚度编图工作,是在晋、豫、陕三省地震联防区领导同志的倡导和关怀下,在国家地震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的地震区划图(1990年版)是采用地震危险性慨率分析方法编制的。该图给出的是场点地震烈度值,该值在50年内被突破的概率为0.1。人们普遍关注该图与我国曾经编制的地震区划图(1957年版,1977年版)的区别,该图超越概率概念的内含和外延以及超越概率水平为什么采用50年超越概率0.1。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前两张地震区划图编图的基本着眼点都是地震预测,而新的地震区划着眼于场点的地震动预测。新的地震区划图是按场点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给出的,它所表示的地震危险性只能针对具体的场点,不能完全反映区域的地震危险性特征。而弄清场点地震危险性和区域地震危险性的差异是正确进行区域防灾对策的基础。作者希望这些讨论能对正确使用新的地震区划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由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学会、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的“鲜水河地震带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9月4日至7日在成都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国家地震局及直属所、队,各省、市、自治区地震局(办),有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科技工作者160名。四川省科协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12.
国家地震局副局长、中国地震区划图编委会主任高文学带领专家组于1989年8月12日—17日在新疆西昆仑、乌恰地震活动区考察了1902年阿图什8(1/4)级地震和1985年乌恰7.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着重研究了活动逆断层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国家地震局科研处召开的地震震级,走时定位工作会议,于一九八二年二月七日至十一日在上海举行。国家地震局系统和中国科学院的20多个单位56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地震局科研处姜维歧同志主持并讲了话,他说明了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意义和要求,进一步强调了震级定位这一基础工作在地震学和地震予报研究中的重要性。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学术交流,会议共收到了30多篇学术论文和工作报  相似文献   

14.
会议简讯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根据国家地震局关于开展地震科学技术攻关的工作布署,于1983年7月3日至8日,在成都召开了地电专业科技攻关会议,具体落实地电攻关的有关任务。出席会议的有地震系统24个单位共80多人。四川省地震局科技监测处,于1983年7月25日至  相似文献   

15.
全国地震科技情报工作研讨会于1988年11月22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同时成立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及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地震科技情报学会。参加会议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科技人员共84人。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高文学、周锐同志出席了开幕式,高副局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陈鑫连同志代表中国地震学会宣布成立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秘书长王熹、副秘书长高庆生代表中国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管理科学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国家地震局第三期局长研讨会于1988年9月22日至27日在九江联合召开。这次活动的主要议题和任务是:研讨我国地震工作发展战略、战略目标、“八五”规划设想及重大科技政策措施,推动软科学在地震系统中的应用,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国家地震局主要领导、有关管理专家和学者90余人出席了会议。这是一次地震系统高层次的软科学研讨盛会。  相似文献   

17.
国家地震局于1986年11月23—27日在广东省海口市主持召开了“新的中国地震区划工作会议”,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副局长高文学主持了这次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来自国家地震局各直属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办)和国家科委、城乡建设部、水利电力部、铁道部、交通部、石油部、冶金部、化工部、国家环保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震学会和国家地震局于1980年11月28日至12月4日在上海联合召开地震学专业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的150余名地震工作者.这次会议收到了203篇学术论文,会上宣读了113篇.大家认为,这些论文反映出我国地震工作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为今后的地震预报工作提供了某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下一代地震区划图编制原则与关键技术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12  
本文在回顾我国四代地震区划编图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对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地震安全政策变化的分析,同时对国际上地震区划研究进展与编图工作的现状了解,探讨了下一代地震区划编图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与之相关的基本科学技术问题,对第五代地震区划图的编制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家地震局于1983年10月20日至25日,在云南省大理市团山滇西地震实验场基地召开了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第一次工作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国家地震局和所属的各研究所、队和部分省地震局业务领导干部、学者、专家和科技骨干共103人。会议内容:一、讨论、制定了实验场1984年至1990年科技发展规划;二、初步落实1984年实验场工作计划;三、讨论了实验场工作条例以及台站、资料、科研成果等问题的管理规定;四、成立了以林庭煌为主任,陈鑫联、姜葵为付主任的国家地震局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工作委员会,由八人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