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裂谷系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山西裂谷系近年来通过重力、工程爆破及测震、大地电磁测深、航磁资料反演、深地震测深等研究该地区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的结果与进展。文中还提出了在本区继续开展地壳与上地幔细结构研究的任务与设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利用体波波形资料研究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通过引入非线性反演中的遗传算法 ,发展了一种灵活有效的体波波形反演方法。利用中国的CDSN台网和中美合作在青藏高原架设的PASSCAL临时地震台站记录的宽频带体波波形资料 ,对中国大陆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在青藏高原地区 ,通过对高原中部地区瑞利波衰减特性及相速度频散特性的测定 ,反演了该地区地壳上地幔的 Qβ结构和 S波速度结构 ,并对 S波速度的横向不均匀特征进行了探讨。本文对上地幔速度结构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这些…  相似文献   

3.
面波频散和接收函数是研究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重要方法.面波频散对绝对S波速度较为敏感,但对界面结构约束不强;而接收函数对间断面具有很好的分辨能力.二者优势互补,通过联合反演,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壳幔内部界面及绝对S波速度结构.近十几年来,随着噪声地震学的迅猛发展以及大量宽频带地震仪的架设,该联合反演方法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应用.为了便于梳理该研究方向的脉络,本文分别回顾了面波频散与体波接收函数的方法原理及其在壳幔结构反演中的应用,并分析了两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二者的联合反演方法,以及在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展望了联合反演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加入多种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对反演地壳上地幔结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广东大亚湾周围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东大亚湾周围地区,采用地震转换波法取得了该区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初步研究结果。在大亚湾地区的地壳中只能分出一个中间界面(界面C)和莫霍界面(M)。本区为两层地壳,地壳厚度为28—30公里。地壳和上地幔界面埋深变化不大,深断裂不发育,本区深部构造特征与地震活动性较高的华北地区相比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5.
根据地震波走时资料反演得出南北地震带北段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发现在该区上地壳存在三个近东西向的低速条带,其空间展布与该区内现今活动构速基本一致;上地幔速度分布显示在该区似有平行的北东和北西向低速条带相互穿插,总体呈现网状;海原—古浪断裂带在上下地壳及上地幔的速度结构中均表现出相应的低速带,表明它是切穿地壳的深大断裂。通过反演还发现青藏块体的东北部边界大致在天祝—兰州—静宁—千阳—略阳—江油一带。  相似文献   

6.
大同 阳高震区及其邻区壳幔速度结构与深部构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成科  张先康 《地震地质》1998,20(4):104-398
利用通过本区6条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资料对大同 阳高震区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浅部基底断裂发育,而在其深部,根据波组特征、壳内界面及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和低速异常体的边界等推测有3处地壳深断裂带。本区最明显的上地壳低速体位于大同—阳原附近,其南界存在地壳深断裂,大同 阳高地震群与该低速异常体和深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的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简要综述了近30余年来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的重力资料反演、大地电磁测深、深地震测深、地震层析成像等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研究及其在该区取得的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大同—阳高震区深部构造背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通过本区的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资料对大同-阳高震区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浅部基底断裂发育,对应其深部,根据波组特征,壳内界面及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和低速异常体的边界等推测了地壳深断裂带,区内最明显的上地壳低速体位于大同-阳原附近,其南界存在地壳断裂,大同-阳高地震群与该低速异常体和深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应用闾阳—海城—东沟剖面深地震测深资料研究该剖面地壳与上地幔二维密度结构的结果.研究表明,该剖面地壳与上地幔密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横向不均匀性最明显的部位位于海城地震区一带.在此,还发现了低密度囊体,这一特征经过正、反演计算得到了验证.该重要地球物理现象是海城地震区深部构造背景中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区三维地壳上地幔结构   总被引:40,自引:7,他引:33  
本文用均等显示滤波频时分析方法分析了长周期瑞利面波资料,获得了路经中国大陆及邻区的238条混合路径的面波群速度频散,其周期范围为10.5-113s.用改进的分格反演方法从混合路径频散中提取出位于华北地区的12个4°×4°网格单元的纯路径频散并反演其地壳上地幔结构.所得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横向变化显著;从东向西地壳逐渐变厚;位于华北东部的分格在地壳中20km深处普遍存在低速层,整个华北地区上地幔低速层埋藏较浅,一般为55-100km之间.各个网格上地幔低速层的速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大同阳高震区及其邻区壳幔速度结构与深部构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通过本区6条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资料对大同阳高震区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浅部基底断裂发育,而在其深部,根据波组特征、壳内界面及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和低速异常体的边界等推测有3处地壳深断裂带。本区最明显的上地壳低速体位于大同—阳原附近,其南界存在地壳深断裂,大同阳高地震群与该低速异常体和深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12.
冯梅  安美建 《地震学报》2008,30(2):114-122
对穿过中国大陆东部、中部、北部和西部4个不同地区的8条地震射线路径的波形进行拟合分析,反演得到了各路径下方的一维平均波速结构.反演得到的地壳和上地幔波速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分区特征,该特征与已知的大地构造单元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吻合较好. 表明面波波形拟合方法是一种可靠的探测地壳和上地幔波速结构的方法,且比单纯利用基阶面波频散对上地幔结构探测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环渤海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与地壳上地幔结构   总被引:36,自引:8,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环渤海地区的天然地震P波到时资料,采用纬度和经度方向分别为05°×06°的网格划分,反演了该地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初步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京津唐地区地壳中上部的速度异常反映了浅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造山带和隆起区对应于高速异常,坳陷区和沉积盆地对应于低速异常;地壳下部出现大规模的低速异常与华北地区广泛存在的高导层相对应,估计与壳内的滑脱层和局部熔融、岩浆活动有关;莫霍面附近的速度异常反映了地壳厚度的变化及壳幔边界附近热状态的差异;上地幔顶部大范围的低速异常可能是上地幔软流层热物质大规模上涌所致.  相似文献   

14.
利用文安~蔚县~察右中旗深地震测深剖面的资料,进行了一维、二维射线追踪走时拟合与合成地震图计算,获得了本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M面起伏较大,其埋深由冀中拗陷的31.0km向西至山西隆起区北部天镇达42.0km左右。浅部断裂较发育,根据对应其地壳深部界面及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程度和反映断裂带附近各波组特征,推测了地壳深部断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闾阳—康平—梨树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初步探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地壳为层状结构,其厚度为32-36公里,总体形态为壳幔隆起与壳幔凹陷,隆起最高点与内蒙地轴相对应.本区的速度分布无论是横向或纵向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在秀水河与四家子一带还有低速层显示.将其结果与本区的其他地球物理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与分析,他们所反映的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其特征大体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苏浙皖地区地壳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使用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部分地震台站记录的江、浙地区工业爆炸资料,进行了该地区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反射波和折射波震相论证。利用广义线性反演,获得该地区的主要地壳结构。结果表明,这一地带为多层地壳结构,地壳厚度平均为33公里左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用爆炸地震资料研究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速度分布的τ法反演进行了探讨,并且在Bessonova提出的平均值方法的基础上,就减少解的不确定性及简化反演过程提出了新的作法:1.τ(p)的上下界各自独立地参与反演而后再将所得到的结果合并起来;2.在τ法反演中,抽去地壳模型中的低速层。根据以上两种计算方案,改进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本文还用Bessonova的平均值方法计算了我国东部地区地壳-上地幔爆炸地震探测剖面的实例。该地区地壳厚度约为31 km,在18 km深处存在着低速层,厚度约6 km,速度为6 km/s。  相似文献   

18.
夏怀宽  卢造勋 《地震学报》1992,14(2):180-186
本文综合论述了朝阳-义县地区及其附近的地震活动,深、浅部结构,以及岩石动力学特征.认为本区存在中地壳低速层,且三层地壳速度均较两侧的低,存在上地幔隆起和软流层-低阻层隆起.探讨了三层地壳、低速层和上地幔软流层的物质组成.最后讨论了本区深、浅部结构、组成与地震活动.断裂新活动的成生联系.   相似文献   

19.
胶辽渤海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与介质的横向非均匀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研究和地壳上地幔速度地震层析成象结果,系统地阐述了胶辽渤海地区基底厚度、地壳厚度、岩石层厚度和壳-幔结构比R值分布特征及地壳上地幔介质的横向非均匀性。研究结果表明:胶辽渤海地区是一个以渤海湾为中心的上地幔隆起区、软流层隆起区和壳-幔结构比R高值分布区;该区地壳上地幔介质在不同深度均存在显著的横向非均匀性,并在海域周围的海城、唐山、朝阳、东沟等陆地地区存在明显的壳内低速逆反层。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及其邻区壳幔速度结构研究与综述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渤海湾及其邻区的10多条地震测深剖面段观测资料,对部分剖面进行二维射线追踪、走时拟合及合成地震图计算,获得了本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在冀中坳陷东北部的永清附近、黄骅坳陷的渤海湾和济阳坳陷的垦利附近存在上地幔隆起,隆起处的地壳厚度分别约为31, 28和29 km.根据地震波动力学及运动学特征和二维速度结构中的地震界面与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推测该区有3条地壳深断裂带,在地壳深断裂带一侧或两侧上地壳存在5.90~6.10 km/s的低速层(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