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该地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就可以进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我国的很多城市人均GDP早已突破了1000美元,并且争相进行地铁、地下商场、地下综合体的开发。但是,共同沟的发展仍然很缓慢,这与共同沟自身的特点有关:共同沟自身建造成本问题、盈利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共同沟的发展。所以共同沟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法律的支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共同沟的建造历史、共同沟的优缺点、政府及法律方面的分析。来阐述共同沟的建造及立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辽宁兴城龙回头盆地海房沟组地层序列 及沉积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栋 《地质与勘探》2012,48(2):227-236
[摘 要]龙回头盆地是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南的小型中生代盆地,盆地内充填中侏罗统海房沟组,本文以研究盆地内海房沟组地层序列及沉积环境为目的,在盆地内进行实测剖面、砾岩成分统计、砾岩粒径统计、砂岩粒度分析等工作,在海房沟组内发现植物化石(Podozamitaceae gen.indet.)及煤线,认为盆地内海房沟组与锦西南票盘道沟海房沟组及北票海房沟村海房沟组岩石地层序列可以对比。对砾岩的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内砾岩普遍具有短距离搬运、快速堆积的特点,并通过分析剖面内砾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岩石组合特征,认为盆地内海房沟组属山前盆地冲积扇相。  相似文献   

3.
小流域内松散碎屑物质的稳定性及储量可以作为泥石流沟判别的依据。本文以康定县子耳沟为例,通过对滑塌面积率、不良地质体长度比、流域内暴发泥石流的碎屑物量最低标准三个指数的计算,判定子耳沟流域内松散碎屑物质物源丰富且不稳定,泥石流暴发可能性大。这种方法的应用,可以指导泥石流的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判别山区小流域暴发泥石流的易发程度及规模。  相似文献   

4.
坡面不同侵蚀沟断面特征及水力几何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整理和分析国内外大量野外调查数据,系统研究了裸露坡耕地壤土土质不同侵蚀沟的断面特征和水力几何形态,并给出了相应的判别标准。结果表明:随坡面侵蚀沟逐步发展,宽深比参数ζ逐渐减小,细沟、浅沟、切沟和冲沟适宜的ζ范围分别为5~17、2~5、0.4~1.8和0.1~0.6;同一侵蚀沟条件下,壤土类型对ζ值也有影响。土壤质地越细,ζ值越小。不同侵蚀沟水力几何形态指数也不相同,细沟的形态指数β1β2β3分别为0.3、0.4和0.3,浅沟和切沟为0.4、0.4和0.2,冲沟为0.5、0.4和0.1。验证结果表明给出的判别标准可以用来界定不同侵蚀沟类型。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21,(3)
研究区位于天山北麓大起伏中高山区。在对研究区崩塌地质灾害孕灾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泥石流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发育有2处泥石流地质灾害;葫芦沟泥石流沟划分为形成区和流通-堆积区两个区域;琼阔尔尕沟泥石流沟划分为形成-流通区和堆积区两个区域;可以采取"搬迁方案+预防方案+工程防治方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熊浩  高广运  王小岗 《岩土力学》2011,32(4):1131-1137
空沟是一种常用的连续隔振屏障,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工振动。以位移为变量的二维格子法在波动问题计算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高效性,兼备有限元与差分法的一些优点,应用该法针对层状地基中作用于路堤上的交通荷载引起振动的空沟竖向隔振问题进行了参数研究,分别考虑了上软下硬地基和上硬下软地基两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空沟宽度对隔振效果的影响较小;空沟深度与空沟的位置是影响隔振效果的关键因素,它们相互关联,其取值应综合考虑;在上述两类层状地基中,若空沟深度与上层土的厚度接近或相等均对竖向隔振不利;路堤高度越大对竖向隔振效果越不利。  相似文献   

7.
余斌  朱渊  王涛  朱云波 《水科学进展》2015,26(3):347-355
针对沟床起动型泥石流的诱发因素为高强度短历时的降雨,提出10 min降雨强度是这类泥石流暴发的关键。在1 h预报模型的基础上,基于云南蒋家沟的多年泥石流观测资料,修正了1 h预报模型的降雨参数,并得到了10 min降雨预报模型。10 min降雨预报模型在中国西部的其他流域,如云南浑水沟、贵州望谟县打易区域泥石流沟、四川三滩沟、四川雅安陆王沟和干溪沟、甘肃柳湾沟、甘肃马槽沟等流域的验证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10 min降雨预报模型是部分建立在泥石流的形成机理上的模型,并不是完全的统计模型,因此该模型也可以用于其他地区的沟床起动类型泥石流预报。  相似文献   

8.
震后泥石流松散物质显著增多,临界雨量降低,导致泥石流暴发频率增加、规模增大,从而使震后灾区泥石流堵江事件频繁发生,给灾区带来严重的二次灾害。为了评价震后泥石流堵江概率大小,本文在野外考察基础上,获得研究区泥石流沟基础数据,并根据水文模型计算不同频率下的泥石流规模; 在此基础上利用泥石流堵江公式,获取研究区域泥石流堵江危险程度(数值),并结合研究区域已发生的泥石流堵江事件,界定了泥石流堵江公式的临界值,使之能够更加准确用来判定泥石流堵江概率,并对 5·12 地震极震区都汶公路沿线的7条泥石流在不同频率下的泥石流堵江概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牛眠沟和关山沟在暴发50a及其以上泥石流时,会发生堵江; 烧房沟、红椿沟和磨子沟在暴发10a及其以上泥石流时,会发生堵江事件; 洱沟和太平沟在暴发5a及其以上泥石流时便可能发生堵江; 上述泥石流沟一旦发生堵江,便会给映秀镇和都汶公路带来严重灾难。通过本文获取的堵江临界值可以作为判定泥石流堵江的参考标准,为泥石流防治、预报提供参考,同时可以为灾后重建和预防二次灾害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的地震灾区暴发了许多泥石流灾害,其中以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泥石流最为显著。文家沟原来不是泥石流沟,在汶川地震时由于滑坡形成的巨大的滑坡-碎屑流堆积体改变了文家沟的泥石流形成条件,在此后的3个雨季内,文家沟先后暴发了5次大规模和特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其中以8.13文家沟泥石流规模和危害最大。8.13文家沟泥石流暴发时的总降雨量为227mm,泥石流持续时间约2.5h,泥石流总量约310×104m3;泥石流造成7人死亡,5人失踪,39人受伤,479户农房被掩埋,直接经济损失4.3亿元。5次大规模和特大规模的泥石流以及洪水仅带走了16%的可以很容易形成泥石流的滑坡-碎屑流堆积物,文家沟如再遭遇较大降雨还会暴发泥石流。即使在今后的雨季中暴发几次规模如8.13泥石流一样大的特大规模泥石流,文家沟在较大降雨下仍然可能暴发泥石流灾害,因此对文家沟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16,(6)
八音沟牧场中心小学泥石流位于乌苏市区南部,该泥石流沟曾多次发生泥石流灾害。该沟内沟道纵比降大,且坡面松散固体物质丰富,在暴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下,会有较大规模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将对学生安全和学校基础设施带来不利影响。在对研究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八音沟牧场中心小学泥石流的灾害类型、形成条件及其流域特征,并评价了该泥石流的易发性。通过对该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流域特征的分析,可以对该泥石流的防治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晚前寒武纪——寒武纪是世界聚磷高峰期之一,西非、中亚、澳大利亚和我国均属该期的主要聚磷区,所成磷块岩矿床的经济意义非常巨大。磷是一种生物元素,一些生物壳体本身即由磷酸盐组成,也有一些原来为钙质成分的壳体后来被磷酸盐化。  相似文献   

12.
王克鲁  严富华 《地质科学》1997,32(4):495-505
通过对临汾盆地王绪及其邻近地区黄土地层中所含抱子花粉、右脊椎动物化石、颗粒成分、磁化率、古土壤、结构构造以及接触关系等综合研究,将王绪剖面上的黄土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及上更新统三层,并同洛川、午城两地区的午城黄土、离石黄土及马兰黄土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13.
在红嘴子首次发现猛犸象等哺乳动物化石和石核、石片及刮削器等旧石器。其中刮削器为目前吉林省境内发现最好的两刃刮削器。旧石器和猛犸象等哺乳动物化石一起出土,表明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该发现证明早在1~4万年前长春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为在该区寻找古人类化石和古文化遗存提供了佐证,对研究当地第四纪气候、古地理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山西天镇晚白垩世——新恐龙动物君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政武  庞其清 《地球学报》1996,17(Z1):135-139
新发现的山西天镇恐龙动物群是以巨龙类(titanosaurids)和甲龙类(ankylosaurids)为代表,含有鸭嘴龙类及兽脚类化石,其中一具何存较完整的巨龙类骨架(已获骨骼近70%)包括3个甲龙头骨及其头后骨骼.该动物君化石相当丰富,经与蒙古、印度、老挝、加拿大、美国和阿根廷等国晚白垩世恐龙动物君的比较我,实属晚白垩世较为罕见的一新恐龙动物群。由于天镇恐龙动物群的发现不仅将原划归始新世的灰泉堡组的时代归属晚白垩世,而且对白垩系划分和探讨恐龙的分类、演化、迁徒、动物地理区及其绝灭等方面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符俊辉 《地质科学》1983,(4):414-417
梁山位于陕西省汉中市附近,属西南地台的北部边缘。1979年,我系陈润业教授带领学生在梁山大南沟实习,于下寒武统郭家坝组底部,厚度不到1米的含海绿石土黄色灰质砂岩及灰白色砂质灰岩中,首次发现了小壳动物化石(图1),并提出了梁山地区有相当于梅树村期沉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辽西建昌县喇嘛洞镇肖台子地区出露一套沉积地层,富含介形类、脊椎动物及大量植物化石.经区域地层研究,结合1:2000地质剖面实测以及对该剖面各层化石的采集,并对植物化石进行重点研究,确定了此套地层位于义县组之上,属于九佛堂组.生物化石组合面貌与“热河生物群”晚期群落特征一致,其时代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7.
南秦岭淅川地区上石炭统周营组有多门类化石共生 ,类为晚石炭世的标准分子 ,菊石、腕足、珊瑚、双壳、腹足类多具泥盆纪生物群特征。岩石组合、岩性特征、层序特征、沉积环境演变及构造古地理、生态的综合研究表明 ,周营组为晚石炭世沉积地层 ,其内的晚石炭世、中晚泥盆世古生物组合是在有障壁的局限滞留盆地这一特殊的古地理和生态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南秦岭淅川地区特有的组合 ,不具有搬运再沉积的物质条件 ,不是搬运再沉积的结果。每一次海侵 ,海水的加深和有机质的富集 ,是周营组生物群得以发生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海水的退出、咸化和相对闭塞环境下食物的缺乏 ,是生物群绝灭 ,并很好保存埋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庙梁亚期代表着距今7-5Ma期间的地质时期可归这一亚期的动物群有陕西腐谷庙梁动物群、甘肃武都龙家沟动物群、河南新安各地点动物群、山西保德地区部分地点的动物群,以及榆社马会组所含动物群等。庙梁亚期动物群的组成已与保德早中期的有很大区别,其特征是鹿类大量出现并高度分异,三趾马马Hipparion platyodus为主,Chilotherium基本不再出现。各地央梁亚期动物群均典型森林型动物群,广泛分布在我国北部的山西、陕西、河南及甘肃等地。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万昌地区万参一井孢粉化石丰富,自下而上划分5个孢粉组合。Z1组合孢粉化石较少,均为古近系常见孢粉,偶见褶皱粉,时代为早始新世;Z2组合出现始新世特征分子杵纹粉,还有小刺鹰粉、高腾粉及褶皱粉等零星出现,时代为中晚始新世;Z3组合蕨类植物孢子含量为剖面最高值,草本被子植物花粉较Z1、Z2组合有所增加,时代为早渐新世;Z4组合仍含较多的蕨类植物,草本被子植物花粉与Z3组合相当,时代为晚渐新世;Z5组合草本被子植物花粉含量较高,达剖面最高值,尤其以蒿粉+藜粉+菊粉+禾本粉等为代表,时代为中新世。  相似文献   

20.
The Xining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t is a rift basin formed in Mesozoic and Cenozoic and structurally belongs to the intersection of Kunlun and Qilian Mountains. Cenozoic fluvial and lacustrine sedimentary strata are continuous in the Xining basin, with a thickness of more than 800 m, completely recording the deformation uplifting, weathering and denudation history and climate change process of the northeastern plateau. Currently, early Miocene Xijia fauna, early Middle Miocene Danshuilu fauna and late Middle Miocene Diaogou fauna are discovered in the Xining basin, which provid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of the Cenozoic strata in the Xining basin. However, in the next few decades, there are no reports about the large mammal fossils in the Xining basin, especially about late Miocene fauna. The author discovered a large amount of mammal fossils in the Neogene sedimentary strata in Huzhu area, Xining basin. Accord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of the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se fossils mainly included Hipparion dongxiangense, Chilotherium sp., Parelasmotherium sp., Stephanocemas sp. and Kubanochoerus sp. and their age was early Late Miocene. Since the discovery of this set of fossils directly filled the blank that there were no large mammal fossils in the Xining basin in Late Miocene, it was very important for studying the magnetic stratigraphic chronology of fossil-forming strata and establishing the paleomagnetic chronology scale plate of mammal fossils. In this paper, the paleomagnetic data of the fossil-forming stratigraphic profile, Banyan profile, were measured and the paleomagnetic records were collected through high density sampling, and finally the paleomagnetic polarity column of the profile wa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ve positive and five negative polarity segments were recorded in Banyan profile, which corresponded well to the polarity between C3Br.1n-C4n.2n in the standard polarity column. The age of profile top was about 7.25 Ma and profile bottom was about 8.4 Ma, with an age range of 1.15 Ma. The mammal fossils discovered this time were exposed betwe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polarities N5 and R5 at the bottom of the profile, corresponding to C4r.1r at negative polarity and C4n.2n at positive polarity in the standard polarity column. The age of mammal fossils was about 8.3 Ma. The paleomagnetic chronology of the strata and paleontological fossils determined the absolute age of late Miocene mammal fossils and expanded the upper age of late Miocene Xianshuihe Formation (N1xn) in the Xining basin, which had provided new basic data for further studying the stratigraphic deposition and correlation of late Cenozoic strata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