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天山北麓地貌及新构造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子荣 《地质科学》1959,2(3):73-77
一九五七年笔者曾随同地質研究所構造室徐煜坚先生前往新疆学习地貌和新耩造的工作方法,收集到許多有关的材料。这次工作主要在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緣,東山伊晤县起,向西到精河附近,东西路線全長約579公里,本区在大地構造上屬於天山地槽的边緣拗陷,也就是天山地槽向准噶尔台块的过渡带。  相似文献   

2.
稳定性和活动性是在空間方面划分大地構造單位的最重要标誌;褶皺硬化时期也就是活动区轉向稳定区时期的銜接点,是在时間方面划分大地構造單位的最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何宇彬 《地质科学》1959,2(2):48-50
广西中部極广泛地分布着中、上石炭紀黄龙灰岩和馬平灰岩以及下二迭紀的栖霞灰岩和茅口灰岩。它們在構造上多形成寬闊平緩的“箱狀”及“槽狀”短軸向斜盆地,盆地內也有上二迭紀及三迭紀地层出露,構造体系完整,有时为逆掩断层带所割切。  相似文献   

4.
杨敏之 《地质科学》1958,1(2):12-17
貴州玉屏县万山场汞矿床为湘黔边境汞矿帶著名汞矿区之一。田奇瓗(1938,1939,1940-1942年)、刘国昌(1938,1943,1944,1947-1948年)对矿区的地層,構造和成矿作用做过研究。周德忠、李文炎(1955-1958年)在勘探队/的实际資料的基础上对控制汞矿分佈的構造、岩性特征做了进一步的闡述。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整理国內外稀有元素新矿物的资料过程中,曾对稀有金屬矿物的成矿规律性与注意寻找稀有元素的新矿床类型及新矿物方面,有一些粗线的认识,现在将它写出来,供同志们参看。一、我们如把稀有元素新矿物产地及已知重要矿点都投到世界地質图上,可以看到世界上稀有金屬矿产的分布如同其他金屬一样与世界大地構造控制的成矿带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地质科学》1958,1(2):27-27
中国科学院地質研究所与水利电力部联合邀請即将返国的構造地質学專家尼古拉也夫在科学院作下列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7.
张疆 《地质科学》1958,1(2):20-22
深大断裂,这一名称,最早是苏联地質学家裴偉在研究烏拉尔及天山地槽时提出的,他認为深大断裂是地壳上最重要的構造單元之一。首先提出秦嶺地槽区有深大断裂的存在的,是張文佑教授。  相似文献   

8.
孙广忠 《地质科学》1959,2(2):59-60
古城位于甘肃省岷县境内,我們在进行引洮上总干渠渠首工程地質条件研究时,曾在本区做过一些工作,收集了一些与新構造运动有关的資料,现在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古城位于西秦嶺褶皱帶北部拗陷帶中,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石炭紀,岩性屬浅海相浅变質岩系。此系地层具有如下兩个特点: 1.單层厚度薄,常为1-2厘米。  相似文献   

9.
张守信 《地质科学》2002,37(1):127-128
10年前,我曾提出“开展造山带地层学的理论研究是建设中国现代区域地层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想到这一命题的专著(吴根耀著《造山带地层学》)今天竟然问世了,实在令人兴奋和欣慰。关于造山带地层学的定位著者认为:以板块学说的确立为标志的第二次地学革命把活动论、突变论、全球洋-陆构造等观点带进了地层学,地层学与构造地质学的结合使大地构造作用与地层之间的联系成为主要研究点,开创了构造地层学(tectonostratigraphy).著者把造山带地层学定位于“构造地层学的一部分”.这一定位应当说是客观的,现实的,也是恰当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地壳增生和成矿作用是矿床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东天山作为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晚古生代地壳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大规模走滑剪切和后造山演化阶段,在每个构造演化阶段都伴随有地壳增生和大量有用金属元素的堆积。按照地壳增生和成矿作用关系,研究区晚古生代主要有如下几种矿床类型:1)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增生前形成的Cu-Mo-Au-Ag矿床;2)早石炭世增生前形成的Fe-Cu-Pb-Zn矿床;3)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增生后形成的造山型Cu-Ni-PGE矿床;4)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增生后形成的造山型Au-Cu矿床。上述矿床在形成过程中既有地壳的水平增生,也有地壳的垂向增生作用,已经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内生金属矿床富集区。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年來,配合北京地震問題的研究,对北京附近的地質構造進行了片断的調查。由於北京及其附近的掩盖層很厚,在未進行物理探测和比較深的鑽探之前,对於北京附近地質構造是不易得到正確結論的。但根据西山及京东诸山的露头及前人的调查資料,却可以看出一个輪廓。北京西山地質構造系統是屬於以祁連山、吕梁山  相似文献   

12.
解广轟 《地质科学》1958,1(2):18-20
1956年及1957年笔者曾兩度随李璞先生等在白楊河地区做了一些野外工作,对該区的地层、構造及岩漿活动有一些初步認識,現仅將本区奥陶紀本身和奥陶紀反志留紀間的兩个沉积間断簡單介紹一下,并对地槽的发展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一份正式的地質報告中,为了更好地表示調查區域的地質構造,往往附有構造綱要圖。在編製礦產预测圖時,也往往將預測區的構造用編製構造綱要圖的方法表示出來,以便了解該區構造條件对矿產的控制。当然对地質圖加以分析也能了解一個地區的構造,但是如果有一張構造綱要圖,則能立即从構造綱要图上一目了然地認識全區構造。尤其在構造變動劇烈或有好幾套構造系統複合的情况下,構造綱要圖在表示一個地區構造的作用上則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東北某鉛鋅礦床經過多年來的勘探,證明礦床的形成與構造斷裂有着密切的关係。這種關系是經過大量的輕型山地工作及重型山地工作得到證實的。也就是說礦體的形成以及礦體的形狀、規模,主要受構造斷裂的控制。因此我隊在最近兩年來就以構造斷裂作為主要找礦標誌之一,利用鑽探發現了許多有工業意義的盲礦體,使過去認為没有希望了的礦山變成了有希望的礦山,增加了生產礦山的保有礦量,延長了礦山的壽命。目前各兄弟勘探隊正在突出的加强綜合研究工作,我建議在綜合研究工作中應加强對各該礦區  相似文献   

15.
碰撞带前陆盆地的建立是大陆碰撞的直接标志和随后造山带构造变形的忠实记录。本文对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前后发育在拉萨地块上的冈底斯弧背前陆盆地,同碰撞产生的雅鲁藏布江周缘前陆盆地,以及碰撞后陆内变形产生的喜马拉雅前陆盆地的沉积地层演化以及碎屑锆石物源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前人及我们近些年的研究成果,认为冈底斯岛弧北侧发育一个典型的弧背前陆盆地系统而不是以前普遍接受的伸展盆地。除传统认为的喜马拉雅前陆盆地系统外,在碰撞造山带中还发育一个雅鲁藏布江前陆盆地系统,它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以后,欧亚板块加载到印度被动大陆边缘产生的典型周缘前陆盆地。上述2个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的识别,大大提高了对新特提斯洋俯冲、碰撞过程的认识。造山带前陆盆地证据指示,新特提斯洋至少于140 Ma以前就已开始俯冲, 110 Ma俯冲速度开始提高,在65 Ma前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喜马拉雅山于40 Ma开始隆升,其剥蚀物质大量堆积在喜马拉雅前陆盆地中。  相似文献   

16.
刘永康 《地质科学》1958,1(1):17-21
引言本文根据地质部甘肃局634队的材料,结合室內研究写成。准备从矿石矿物組成和条带構造的成因,来簡略地探讨鏡铁山鉄矿床的成因問題。一矿床地質特点簡述镜铁山鉄矿是我国西北未来的巨大钢铁基地的矿石来源地,位於酒泉南面的祁連山中。經过我們的研究初步确定了这个矿区的矿床分属於兩个不同成因类型:樺树溝式的正常淺海相沉积矿床,並略受区域变質作用,和珠龙关式的火山-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17.
区域变质杂岩的构造序列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实地观测和有关资料的研究表明,不论前寒武纪地质区或是显生宙的造山带,其变质杂岩普遍存在着构造变形的某些共同规律,表现于面、褶皱和线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遵循着大致类同的顺序,形成构造序列,集中反映了区域变质造山带的变形与演化过程。如果将面、褶皱和线构造各序列中同期的构造形迹相组合,就形成构造组合,代表变形幕。相继生成的构造组合表明一个构造旋迴的变形序列。过去对造山带变质杂岩的构造研究很少注意构造演化中的序列规律。  相似文献   

18.
北京西山的硬绿泥石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嘉蔭 《地质学报》1951,(Z1):23-30
把北京西山硬綠泥石產地,画在一張圖上,可以看出是成北北東南南西的带狀。這種帶狀分佈表示着硬綠泥石和火成侵入體的關係並不密切,相反的和西山地質構造倒有密切關係。就成分來講,西山硬綠泥石含矽氧較高;鐵氧和铝氧成1:1。因為硬綠泥石和大成侵入體沒有什么關係,所以推定硬绿泥石是區域變質產物,和李四光教授的新華夏式構造相近,可能是新華夏構造所產生的变質相。  相似文献   

19.
把北京西山硬綠泥石產地,画在一張圖上,可以看出是成北北東南南西的带狀。這種帶狀分佈表示着硬綠泥石和火成侵入體的關係並不密切,相反的和西山地質構造倒有密切關係。就成分來講,西山硬綠泥石含矽氧較高;鐵氧和铝氧成1:1。因為硬綠泥石和大成侵入體沒有什么關係,所以推定硬绿泥石是區域變質產物,和李四光教授的新華夏式構造相近,可能是新華夏構造所產生的变質相。  相似文献   

20.
侯德封 《地质科学》1959,2(3):68-71
为什么提出这个問題 地层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生物演化和生物羣发展阶段来划分地层的先后順序;第二,利用岩系建造和岩石物理性質說明地层形成特征在大地構造发展条件下的规律;第三,利用元素的活动与集結說明地层的自然条件和历史發展。由以上这三个方面,即从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岩石和岩系的物理性質特征)和地球化学地层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