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结合国内外有关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的相关研究理论,设置了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的监测指标,研究了监测样点的选取和耕地质量综合指数的计算,并结合WebGIS技术,对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了初步设计,提出了系统的总体框架,并阐述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基于WebGIS的耕地质量监测系统对耕地质量进行长期定位监测,以期为区域耕地质量保护工作提供一个可视化、便捷式系统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2.
基于现行农用地分等体系,系统分析了上海耕地质量影响因素。结合上海地方特点,研究设计了上海耕地质量监测方案,确定了土壤pH值、盐渍化程度、有机质含量作为监测指标,划定了耕地质量监测区,并布设了相应的监测单元与监测样点。结合2006年农用地分等成果与近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成果,对监测区内耕地质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实例分析,验证了监测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统一规划、加大投入、集中投入,有计划地推进"良田工程"建设势在必行。建议把"良田工程"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争取用46个"五年计划",把我国18亿亩耕地建设成为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基础良田。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必须抓好管住总量、严格转权、确保补充耕地质量等关键环节,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必须强调要把补充耕地放在优先的地位,补充耕地不仅要注意增加面积,更要注重造地质量和用养结合,提升耕地的持续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3S技术的甘肃省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成林  卜春燕  汪延彬 《冰川冻土》2017,39(6):1374-1380
为全面掌握甘肃省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因素,从宏观层面上建立"省-区-县-渐变类型区-地块"监测体系,以甘肃省标准耕作制度三级区为单位选取监测县,运用"重点分等因素划定"方法划分监测县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区、确定驱动因素,通过在县域范围内布设监测单元,对监测单元耕地质量渐变的驱动因素进行监测,并对其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渐变做出趋势性评价。最后,以监测县耕地质量变化情况为基础,运用克里金空间插值方法对甘肃省耕地质量进行空间局部估计,对耕地质量变化空间分布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相比2015年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全省监测县耕地等别平均提高了0.14等。河西走廊区中部、陇南山区南部等别有较大幅度提高;晋陵丘陵沟谷区、陇东黄土旱塬区东部、甘南高原区中部等别有较大幅度降低;南部地区变化的幅度整体高于北部地区。(2)甘肃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且整体偏低;全省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耕地灌溉保证率多为一般满足和不满足,但得益于近年来全省修建大型引、供水工程,全省耕地灌溉保证率有了提高;耕地质量分布区域性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5.
今年年初,部将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试点列为2011年重点工作;6月29—30日,部耕地保护司会同部有关司局召开会议,推动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试点。带着耕地保护与管理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司长严之尧。  相似文献   

6.
《河南地质》2010,(10):14-14
鹤壁市自开展"双保行动"以来,全市上下联动,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使耕地质量逐步得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程度大幅度提升,初步实现了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双赢。该市2009年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双保行动成效显著单位"。  相似文献   

7.
2000年以来,郴州市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积极推行"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不断探索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着力建立耕地储备制度,全面推进"先补后占",全市连续8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通过狠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和建设的质量,耕地占补平衡水平有了全方位的提高,与周边地区比较,有所变化。尽管如此,当前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仍处在低水平和低层面,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为推行东北林区耕地质量提升,依托Arc GIS平台,从耕地质量限制因素入手,选取吉林省延边州图们市为研究区,基于耕地质量等别更新与监测数据库,利用改进的自然等提等潜力计算模型,确定图们市耕地质量提升的主导类型与限制程度,从而进行耕地质量提升区域划分,并计算质量提升区域的提升潜力。结果表明:图们市耕地提升限制因素存在37种主导类型,45种主导限制类型与主导限制程度的组合类型,质量提升分区共划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时间段,短期质量提升区提升潜力为237.87,中期质量提升区提升潜力为96.17,长期质量提升区提升潜力为34.49。  相似文献   

9.
为快速准确评定耕地质量等级,了解浙江省耕地质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研究提出基于快速信息识别技术的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在《农用地分等规程》指导下,借助GIS技术实现评价因素的定量化;结合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设置评价因素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构建无损、快速的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模型;通过具体应用,检验了研究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性。浙江省松阳县实际案例的对比分析表明,基于快速信息识别的耕地自然质量等别与传统的农用地分等的吻合度在68.4%左右,评价结果科学可信。说明提出的基于快速信息识别的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客观、有效,为今后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农用地分等成果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郭云杰 《湖南地质》2010,(11):55-57
长沙市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潜力十分有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两型社会"先导区的建设,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将会越来越大,一些好的投资项目苦于没有土地无法落地,"等米下锅"、"无米下锅"的现象将必然出现并逐渐严重。  相似文献   

11.
《浙江地质》2012,(6):5-5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扎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通知》(浙委办〔2012〕55号),提出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扎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2.
代兵 《上海国土资源》2011,32(2):40-43,50
探索建立耕地占补动态管理机制是解决上海土地资源瓶颈因素制约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土地资源管理的创新需求。分析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现存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结合上海市耕地占补的突出特点,构建以"两级动态统筹占补平衡"和"多层次异地占补平衡"为创新方向的耕地占补动态管理机制。该机制框架包括耕地占用指标市-区(县)两级的动态分配机制、耕地补充指标市-区(县)两级的动态筹集机制;该机制的细部设计则包括目标—责任动态考核机制、多途径激励参与机制、耕地指标市场交易机制、指标变化动态监督机制以及信息化技术保障等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6月25日是第24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这一主题,旨在感召人们充分认识土地国情国策,牢固树立"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的思想理念,在全社会营造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管地用地的氛围,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严守耕地红线,实现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双赢,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筑牢民生之本、发展之基。  相似文献   

14.
《浙江地质》2012,(6):1-1
5月22日,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扎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真正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这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在耕地保护问题上的又一次重大探索和实践,我们为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而喝彩。  相似文献   

15.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正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耕地保护与保障发展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农村"空心村"的出现,农村建设用地(废弃宅基地)复垦为醴陵市国土部门找到了破解耕地保护与保障发展用地矛盾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浙江地质》2012,(6):6-8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各市、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属各单位:为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加快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7.
2014年以来,淮滨县紧紧围绕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一基本国策,采取"四个到位"的有效措施,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稳定在7.5208万公顷,基本农田稳定在6.6498万公顷。  相似文献   

1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事关国计民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全面提升耕地持续增产能力”,提出“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占用耕地建设重大工程,要积极推行‘移土培肥’经验和做法;要“继续搞好农地质量调查和监测工作”。这些,都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指明了方向,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9.
2014年6月25日是第24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全国"土地日"宣传周的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是万物生存之源、立国富民之本,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然而,我国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资料显示,现全世界人均耕地为3.38亩,而我国由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的一半,只有1.52亩,具体到河南省就更加少了,人均耕地只有1.23亩。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快速发展,用地需求持续刚性增长与土地供应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面对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节约集约用地"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20.
通过开展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对全面掌握和科学量化耕地质量等级状况,实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耕地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耕地质量等级定期动态调查评价制度、耕地质量等级与产能年度更新报告制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由数量管理为主向质量为主、数量为辅的转变,对提升耕地资源保障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