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三维地震在铁法矿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铁法矿区采区三维地震工程实践为例,论述了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在采矿工作面合理布置等方面的作用。采掘实践证明,三维地震勘探成果的应用消除了地质风险,已回采的几个综采工作面,未发生意外及重大地质变化。   相似文献   

2.
以铁法矿区7个矿11个采区三维地震资料工程实践为例,介绍了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采集、处理与解释技术)与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3.
张建萍 《西北地质》2003,36(C00):153-156
本文以长治市矿山环境地质调查成果为依据,在总结分析长治市矿区土地破坏类型、破坏程度及万吨沉陷面积的基础上.对长治市矿山开采沉陷面积、沉陷程度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4.
铁法矿区煤层冲刷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铁法矿区冲刷带发育的地质背景;指出比较常见和对煤层破坏程度较严重的冲刷带成因类型是同沉积河道冲刷带、沉积后河道冲刷带和继承性河道冲刷带,并阐明了它们的识别特征。在对铁法矿区煤系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煤层顶板砂体等厚图对大隆井田4#煤层中的冲刷带进行了预测;揭示了铁法矿区煤层冲刷带的总体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矿山开采可能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威胁矿区的社会稳定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快速准确监测矿区沉陷可有效预防地质灾害。本文以山西省大同煤矿为研究对象,获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共13景Sentinel-1影像,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 SAR)进行地表沉陷监测研究,获取大同煤矿地表累计沉陷量,使用已有研究成果对比验证了本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大同煤矿沉陷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大同市南郊区西部以及南郊区、怀仁市、左云县和山阴县四县市交界处,监测期间最大、平均沉陷量分别为381.43 mm、13.88 mm,总沉陷面积约为207.91 km2,根据7个重点沉陷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化规律发现沉陷呈现持续扩张趋势,推断地表沉陷仍会持续较长时间。研究证明了In SAR技术在矿山开采沉陷监测的可靠性,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方法,研究结果可为矿山开采沉陷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卡乌留克塔格矿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地质特征的分析,认为矿区的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其补给来源一是降雨,二是地表水,三是山区地下暗流。矿山开采后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主要会引起地面沉陷,地下水位下降。应采取先探后采.边采边探的生产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7.
浅埋煤层覆岩切落裂缝破坏及控制方法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陕北神东矿区厚风积沙松散层、薄基岩条件下浅埋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呈非连续切落式裂缝破坏。大量研究表明,这种裂缝损害受覆岩中关键层的控制。因此,研究浅埋煤层关键层的破断规律和失稳条件是解决这种条件下采动损害控制的关键技术。以神东矿区大柳塔1203综采工作面为例,应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覆岩中关键结构层稳定条件与采动损害之间的关系,为神东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确定合理、经济的保水控制开采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安徽两淮矿区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大规模的煤炭资源开采不可避免的造成地表沉陷。通过对两淮采煤沉陷区的现状调查,客观的分析了采煤沉陷引出来的一系列社会危害;介绍了两淮矿区针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先进模式;并对两淮矿区未来的沉陷区治理提出了几点建议,对推动两淮矿区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兰中孝  张才兵  廖德武  王源 《地下水》2023,(6):161-163+178
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造成的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尤为迫切。本文以贵州安龙县普坪采煤沉陷区为研究区域,基于该采煤沉陷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成果,针对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修复措施。结果认为:安龙县普坪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矿山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破坏和土地资源损毁。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中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搬迁工程措施、工业场地及废弃建筑物拆除措施、矿区残余房屋拆除措施、煤矸石堆修复工程措施、土地整治的工程措施及复绿工程措施。通过实施生态修复措施将有效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减少和控制地质灾害发生,实现良好的环境、经济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铁法煤田大兴矿煤层中的沟谷型泥石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以“将今论古”的方法对铁法矿区大兴矿出现的“石隔”进行了深化研究,最终确定“石隔”是混杂堆积─泥石流体。并在论述其形成机制、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起沟谷型泥石流的过程模式。同时,还初步地对其分布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矿区开采沉陷形变监测系统监测的准确性,设计一个基于GIS技术的矿区开采沉陷形变监测系统。通过单片机、短信模块与转换器三方面对系统硬件进行了详细设计。在系统软件部分,设计传输协议,采用二进制协议进行数据传输,然后将GIS功能嵌入ESRI公司GIS软件MapObjects组件中,对传感器数据进行解析,判断数据的长度,并对其进行分类,最后提出坐标转换方法,并计算监测点间的运动和变形,以此完成矿区开采沉降形变监测。实验结果表明,此次基于GIS技术的矿区开采沉陷形变监测系统的研究有效提高了沉降形变监测准确性与下沉点定位准确性,并缩短了监测时间,满足矿区开采沉陷形变监测系统的设计需求。  相似文献   

12.
侵入岩是铁法矿区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根据矿区地质资料,阐述了侵入岩特征:区内侵入岩主要为辉绿岩和辉绿玢岩,岩体产状以岩床和岩墙居多,少量为岩株、岩盖及不规则小岩体;自北向南分布面积增大、岩体数目增多,岩体形态以大隆井田较为复杂;垂向上岩床以侵入阜新组4、7煤居多,在煤层顶板尤为发育。侵入岩形成于古近纪,岩浆侵入的深部通道为先存的北北东向断裂,浅部断层及地层埋深、围岩性质对侵入岩体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铁法矿区高瓦斯矿井瓦斯抽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法矿区8对生产矿井,1对建设矿井,都是高沼气矿井,其中大兴矿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矿区煤层赋存稳定,属近距离缓倾斜煤层群,含煤17层,煤层瓦斯含量高,储量达282.88亿m^3,是煤安全生产重大隐患。铁法局以抽放瓦斯作为治理瓦斯的治本手段,全局建有10套抽放系统抽放方法8种,其中具有世界煤层气开采先进技术两种,采用和矿井抽放率分别达30%和25%以上,1995年抽取瓦斯2211万m^3,供2.2万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两淮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采煤、采石活动影响,两淮矿区内分布着大面积的沉陷区、积水域和采石场遗迹地。针对两淮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提出了因地制宜、多元综合整治的地质环境治理理念,在矿区内采用沉陷区复垦、设立特色矿山公园、山地地质环境治理等技术对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探讨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多元治理技术模式,提出采煤沉陷区的“两大层次、三大类型、六种模式”复垦技术,因地制宜设立了淮北矿山公园及采石场遗迹的治理技术等模式。   相似文献   

15.
郭炳跃  何敏  刘建东 《江苏地质》2012,36(1):99-103
徐州煤矿资源丰富,煤矿的开采和利用,在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却造成了大规模的地面沉陷,区内大量的农田、建筑物、道路等受到影响和破坏。InSAR测量技术的差分干涉图用于监测厘米级甚至更微小的地面形变,具有全天候、大面积监测地面沉陷的优势。以徐州地面沉陷监测为例,介绍了InSAR测量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陷监测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6.
采煤沉陷区土地生态复垦是当前土地整治面临的主要焦点问题之一。以重庆松藻矿区沉陷区受损水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总结,分析水田土壤水系统组成特征,系统探讨了采煤沉陷前后土壤水系统的含水土壤剖面层物理特性和土壤水流入渗状态,针对这些变化提出了矿区生态恢复和土地复垦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利用遥感技术,对兖济滕矿区2000-2010年的采煤沉陷区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兖济滕矿区累计沉陷面积为88.43km^2,占整个矿区面积的3.53%。10年来,沉陷区面积呈直线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57.37km^2,增加到2010年的88.43km^2,平均年增沉陷地面积约为3.45km^2。采用遥感手段,在大范围内,可以较直观、准确地确定采煤沉陷区的范围、面积、形态、动态变化等特征,可为沉陷区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化工矿产地质队伍组建以来,科技工作曾获得一些成果,取得一定效益。随着地质勘查队伍企业化进程的加快,地质科技工作也出现一定的问题。现化工地质科技创新应着重做好:重点化工矿产资源成矿区带研究;重点矿种成矿理论及找矿方法的创新研究;老矿山、资源危机矿山外围及深部地质找矿工作、地质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低品位、难利用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加快地质工作信息化进程、开展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化工矿产资源战略研究等工作。当前化工地质勘查队伍应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发挥优势,建设、壮大化工地质科技工作队伍,做好相关的工作,使化工地质科技创新发挥深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软岩矿区地面下沉及其对工业建筑物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鲁中软岩矿区开采引起地面下沉及地面井塔楼等建筑物倾斜变形的工程实际,采用非确定性研究方法,将深埋破碎金属矿体开采引起地面沉陷或岩体移动变形这一客观现象视为一随机事件,建立了开采引起地面沉陷或岩体移动变形分析的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可对开采引起地面沉陷及其对地表工业建筑物影响进行具体分析评价。通过具体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软岩地层条件下矿体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范围有随着采深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大采高综采技术是厚煤层开采工艺的重要发展方向,越来越多地被采用,顶板事故在矿山生产安全事故中占有较大比例,有效控制顶板,合理对顶板进行支护是采矿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采场顶板跨度大、高度高,矿山压力复杂,管理难道大,本文针对某矿9、10号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坚硬特性,通过理论计算出了不同工作条件下支架工作阻力和顶板支护强度参数,结合对本矿区所做的相似模拟实验结论,对顶板管理中支护强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就矿区特定顶板条件选定和提出了具体支护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