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夏国礼 《华北地质》2003,26(1):61-64
结合野外实际资料,笔者就花岗岩类谱系单位填图方法能否以岩石结构演化特征为基础建立S型花岗岩的谱系单位,深成岩体间的接触关系类型能否作为划分花岗岩等级体制的标志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不同深成岩体之间的固结作用时间差仅仅是影响岩石结构变化及深成岩体间接触关系类型的因素之一,更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与深成岩体形成时的物理化学环境(温度、压力、挥发组分的多寡)以及围岩介质的湿冷度、岩浆上侵规模的大小等有关。因此,S型花岗岩序列内部从早单元到晚单元岩石结构可以出现由粗粒结构一细粒结构演化的现象,同一起单元内部也可以出现起动型接触关系。另外,文中还对与火山岩关系密切的高位深成岩体能否单独建立谱系单位及混合岩浆成因的花岗岩可否利用同源岩浆演化理论建立谱系单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该方法尚有不妥之处,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2.
福建德化上涌地区中生代复式深成杂岩体是由印支期、燕山期两个构造岩浆旋回所形成的不同组合类型的深成岩体组成。岩石类型以钾长花岗岩为主,二长花岗岩次之。共圈定深成岩体3个,独立侵入体2个,共12个单元,归并为3个超单元和1个序列。通过调查认为上涌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浆以同熔型为主,基本查明中三叠世复式岩体为挤压环境下的主动就位,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则主要为拉张环境下的被动就位。并认为寿宁一华安火山基底断隆带中断印支期伸展-滑脱构造、燕山期断隆带的形成均与中生代岩浆上侵就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李伍秤  王涛 《河南地质》1996,14(1):21-28
北秦岭造山带狮子坪地区出露部分海西期花岗深成岩体。通过1:5万狮子坪幅区调,将其划分为两个单元归并为一个超单元。本文从岩体地质、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对其成因类型和构造环境进行研究,并对岩体变形组构进行分析,探讨岩体的就位机制。  相似文献   

4.
汉南超单元组合就位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南超单元组合是扬子陆块晋宁期同构造侵位的巨大岩基,其内部结构、构造、分布、形态极有规律,与区域构造一致。晋宁期区域近EW向走滑斜冲机制派生的NE向延伸的拉张环境为岩浆侵位提供了潜在的空间,深成岩体的就位机制是构造位置、构造运动量、岩浆脉动量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5.
胶南地区前寒武纪侵入岩的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及地壳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胶南地区的变质杂岩主要由中、晚元古代的变质深成岩组成,按照同源岩浆演化理论,这上结深成岩可划归四个超单元:(1)海阳所超单元,由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构成一个较完整的岩浆演化序列,炒中元古代幔源深成岩类,形成于洋内裂谷环境,属非造山岩浆岩类;(2)荣成超单元,由二长花岗岩类构成,为晚元古代壳源S型花岗岩类,形成于碰碰撞造山队段,属同造山岩浆岩类;(3)铁山超单元,由石英正长岩-正长花岗岩组成,为晚  相似文献   

6.
锥子山复式深成杂岩体由7个复杂深成岩体组成。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岩化上均具有可分性。共解体出124个侵入体,归并为24个单元,建立了7个序列。它不是海西末期侵入的与康保-赤峰深断裂有关的花岗岩体,而是早侏罗-早白垩世所形成的与上黄旗-乌龙沟深断裂有关的杂岩体。解决了过去一直存有争议的期次划分、时代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7.
福建武平岩基岩石谱系单位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金清  冯宗帜 《福建地质》1998,17(4):177-187
根据近几年来在1:5万区调中采用岩石谱系单位新理论、新方法填图的成果,以及岩石成分、结构构造特征、群居关系、侵入接触类型等,将过去1:20万区调均划属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及细粒花岗岩的武平岩体,解体为志留纪、晚三叠世、侏罗纪、白垩纪等不同时代深成岩体,划分出中(基)性、中酸性及酸性岩等岩石类型。圈定深成岩体40个,独立侵入体15个,共33个单元,归并为6个超单元,5个独立单元。并认为志留纪侵入岩浆  相似文献   

8.
小秦岭小河岩体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及其定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河岩体是一个“I”型高位深成岩体。采用岩石谱系单位的划分原则,依结构演化序列将小河岩体划分为甘沟、后沟两个单元,归并为小河超单元。通过对岩体构造、包体、空间位态和区域构造特征等分析,提出小河岩体为顺基底拆离断层经基性岩墙拓宽通道—被动上侵顶蚀—类岩墙扩张式就位的复合定位机制。中条期伸展构造为岩浆生成、侵位提供了热动力及潜在空间。  相似文献   

9.
玉华山高位侵入杂岩定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位侵入杂岩独特的成岩环境使其形成了一套与深成岩体不同的构造,这些构造为分析岩体的定位提供了依据。区域构造的演化与伴随早期超单元所形成的一系列构造,共同影响着超单元方式的选择。玉华山杂岩定位受到第一、第二和第三序次构造的控制,先后以隐爆拓宽、破火山口塌陷、岩墙扩张机制定位。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日本和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加州南部的带状花岗岩质深成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对研究包括我国沿海地区在内的环太平洋带的带状深成岩体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地震岩性预测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正文  杨谦 《矿物岩石》1996,16(1):81-85
本文详细论述了地震岩性预测的方法原理和应用研究,它将地震剖面转化成地震岩性剖面,精确地再现了地下地质剖面特征,应用实例证明,地震岩性预测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提供了利用地震资料定量求取岩性信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用ASETR图像和地统计学纹理进行岩性分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培军 《矿物岩石》2004,24(3):116-120
运用新获取的ASTER数据可以对岩性进行识别与分类:首先运用地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来计算分析几种选定的岩性单元的灰度值空间变化特征;运用ASTER数据的可见光一近红外波段、短波红外(SWIR)波段以及二者的组合进行岩性的分类,分析分类精度的变化。用变差函数作为纹理的计算函数来提取图像纹理,并与原始的光谱数据结合,进行岩性的分类。结果表明,与单纯的光谱分类相比,加入纹理信息可显著改善分类精度;用不同方向的滞后距离提取的图像纹理对图像的分类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对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的岩石单元。  相似文献   

13.
内蒙大青山早前寒武纪变质岩和早期陆壳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大青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石分成三个岩性构造组合.即(1)麻粒岩—紫苏花岗岩组合;(2)角闪片麻岩—英云闪长岩组合;(3)富铝片麻岩—钾质花岗岩组合.其中,组合(1)是区内最古老的物质组成,其形成时代至少应在晚太古代以前(>2800Ma).组合(2)是具花岗—绿岩带特征的晚太古代中、低级变质岩系.组合(3)是经早元古造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组合.根据重新排定的地质事件顺序,对本区早期地壳演化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板块轮南井区三叠系为典型的克拉通内凹陷盆地型陆相碎屑岩,主要由湖泊和三角洲沉积体系构成产油层系。层序单元的划分对比是岩性油气藏圈定的核心技术,以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为依据建立井震合一的层序地层格架,所划分的3个层序8个体系域控制了三套区域性和多套局部性储盖组合。区域性储盖组合以层序为单元,层序下部的低位体系域和湖侵体系域砂岩组成区域性储层,上部高位体系域的湖相和三角洲相泥岩为区域性盖层,以构造圈闭为主;局部性储盖组合以体系域为单元,由同一体系域的砂岩和邻近泥岩组成,以岩性圈闭为主。结合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可划定新的岩性地层圈闭,高位体系域期和湖侵体系域中发育的局部性储盖组合是岩性地层圈闭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充满度大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充满度统计结果表明:①不同凹陷岩性油气藏充满度大小及分布特征不同,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充满度从6.8%至94.1%均有分布,平均为46.5%,沾化凹陷的分布范围为7.4%~78%,平均充满度为46.6%,而车镇凹陷岩性油藏充满度为5%~60%,平均仅为19%。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沙二段和沙三段,其中沙三段的岩性油气藏平均充满度高,另外不同构造带和不同沉积体系岩性油气藏充满度大小不同。②不同类型岩性油气藏充满度大小及分布特征亦存在着差异,其中孤立砂岩体油藏的充满度绝大部分在40%以上,总体大于断层侧向沟通砂体岩性油气藏的充满度。  相似文献   

16.
以开滦集团范各庄矿某采区岩性勘探为例,介绍利用地震反演技术解决煤层顶底板岩性问题。该项技术是以测井资料作为约束条件,对地震资料进行反演,推算出波阻抗资料,进而计算煤层厚度,并对顶底板岩性作出推断。通过对部分资料验证,采用岩性反演技术解释的该采区5煤、7煤、9煤、12煤的深度、厚度及其顶底板岩性,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震波全波波动方程,分析了岩性地震勘探所依赖的岩性参数,并对岩性地震参数的反演方法进行了归类。通过分析岩性地震勘探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岩性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的要求,并进一步介绍了进行岩性地震勘探的方法及流程。  相似文献   

18.
马金清 《福建地质》1994,13(1):11-19
本文以1:5万区调资料为基础,并参考了有关专题研究等资料,通过岩性组合、岩相及沉积特征,以及接触关系、古生物、同位素测年等成果的综合分析研究,将闽西南地区早佛罗世地层重新厘定为下村组和藩坑组,并划分成5个岩性段。借此介绍以增进省内外地学界对该区早佛罗世海陆交互沉积-火山喷发堆积地层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应用地震岩性勘探技术研究水文地质问题,是地震勘探成功应用的一个新的领域。本文应用地震岩性勘探技术,结合钻探、测井资料,从理论分析、研究方法到实际资料解释等方面对第四系厚度结构和含(隔)水层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相似文献   

20.
甘肃酒泉盆地营尔凹陷层序地层特征与岩性勘探目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肃酒泉盆地营尔凹陷发育中生代陆相断陷沉积,沉积构造研究表明下白垩统具备形成岩性油气藏的石油地质条件,但前人对该区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的研究较少,目前尚未开展针对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借助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的成功经验,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开展了层序地层研究;将区内下白垩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为赤金堡组下段层序(Ⅰ)、赤金堡组上段层序(Ⅱ)、下沟组下段层序(Ⅲ)和下沟组上段层序(Ⅳ);重点对区内主要勘探目的层段赤金堡组上段(层序Ⅱ)和下沟组下段(层序Ⅲ)进行了体系域划分。各层序及体系域具有不同的岩性、电性及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响应,在体系域格架内利用三维属性反演、地震相分析、切片等手段开展了沉积相和岩性圈闭识别研究,发现3个岩性圈闭,综合评价认为1号岩性体是本区岩性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