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利用低仰角扫描改进高山雷达低层回波探测能力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昆明高山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大范围暴雨个例的0.仰角资料,与我国高山雷达目前采用最低仰角为0.5°扫描模式(VCP11或VCP21)的回波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雷达警戒区域,0°较0.5°仰角能更早地发现过程的降水云系;0°或负仰角能明显提高高山雷达远距离回波探测效果;低仰角(文中指低于0.5°仰角)可弥补常规业务扫描模式下高山雷达探测低层回波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另一次文山雷达对冰雹过程的探测分析,可见低仰角扫描模式对强对流天气也能获得较好的低层探测效果.又通过实验获得云南另外4部高山雷达的0°仰角及负仰角睛空资料,分析了高山雷达晴空资料的0°及负仰角低层回波资料质量.发现受周围山脉影响,不同高山雷达最佳探测低仰角是不同的,实际业务工作中应根据当地地形的具体情况选取恰当的低仰角.  相似文献   

2.
地物阻挡对雷达探测降水的影响分析及其校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达探测降水的能力不仅受雷达性能、大气衰减和降水性质的影响,同时大气折射、地物阻挡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尤其是近距隔高大障碍物的影响更为严重。一方面要求雷达作较高仰角的探测,以“越过”阻挡物探测到其后面的回波情况;另一方面雷达又必须作低仰角探测,以满足近距离探测降水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吴剑坤  陈明轩 《气象科技》2018,46(5):899-909
目前,临近预报技术主要包括外推技术、数值预报技术以及概念模型预报技术等。而业务上主流的临近预报技术以外推为主,主要以雷达资料为基础,采用雷达回波单体质心跟踪算法或雷达回波区域跟踪算法,得到雷达回波以及降水的临近外推预报。本文详细介绍了3种基于雷达回波区域跟踪算法(交叉相关回波跟踪算法、光流法和变分回波跟踪算法)的临近预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基本原理。大量的研究和业务实践结果表明,雷达回波区域跟踪算法作为临近预报专家系统的核心部分,在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方面有较好的可预报性,在临近预报业务时效内,外推预报结果和实况接近,优于数值模式预报。而通过对算法的不断改进,可以提升各临近预报专家系统在临近预报方面的性能。随着天气雷达技术的不断进步,天气雷达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逐步改进,雷达资料的数据质量明显提高,在对流天气临近预报上,基于雷达回波的区域跟踪技术会凸显其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桂林雷暴大风临近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建立了桂林雷暴大风天气潜势CWP算法,结合雷达回波的外推技术给出雷暴大风临近预报方案.算法构建中使用了桂林市多普勒雷达可扫描范围1.5°仰角的回波参数和对应区域的雷暴大风实况资料,对样本的检验表明,CWP对于发生于桂林市的雷暴大风天气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5.
利用长乐雷达超低仰角探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台风"海棠"和"蔷薇"的超低仰角和0.5°仰角PPI回波资料的差别。结果表明,在不受或尽量少受地物影响的情况下,雷达合理选用超低仰角探测是可行的,且在低层降水回波探测方面效果较0.5°仰角好,特别在远距离探测能力方面有明显改进,一般在距离>100km后探测能力较0.5°仰角有明显优势。雷达超低仰角反映出的台风云块的分布比较清晰,雷达加入超低仰角探测对台风低层探测和预警有一定程度的改进。降低0.12°后的超低仰角探测可提前台风预警时间和提早约2~6个体扫;提高台风探测范围约1.09倍,其他几次体扫的对比情况也反映出降低仰角,0.31°仰角比0.48°仰角提高台风"蔷薇"探测范围约为2.1%~9.6%。雷达超低仰角提高探测台风云体低层结构的同时,更易受近距离海浪杂波的影响,海浪杂波有时可能干扰对台风结构的判断,应引起注意。在选取多大的超低仰角时,应兼顾二者关系。  相似文献   

6.
贵阳、遵义多普勒雷达PPI回波图与安顺强降水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分析2004年安顺几次暴雨过程降雨集中时段与贵阳、遵义多普勒雷达PPI回波图,结果表明:两部雷达同一时间、同一仰角和不同仰角探测的PPI回波图结合应用,对安顺强降雨的短时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一代天气雷达在临近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张沛源  杨洪平  胡绍萍 《气象》2008,34(1):3-11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制作临近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必须从天气雷达观测入手.需根据临近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需求制定观测方法.不同预报对象,要采取不同的雷达资料的数据处理方法,以便突出预报对象的回波特征.制作临近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主要依据是雷达回波分析,掌握回波演变的全过程是雷达回波分析的基础,根据回波特征判断识别影响本地区的天气系统,通过回波分析判断回波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了从回波上识别灾害性天气,需要建立各种灾害性天气的识别判据和方法.预报的主要方法是外推法,但预报结果还需要预报员根据预报经验最后作出预报结论.为了做好临近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建立预报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强度场、速度场、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等资料,对2009年7月29日呼和浩特市及以西地区的1次中到大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不同仰角的PPI图和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的变化来判断未来雷达回波的强度及移动方向,对临近预报有重要作用;观测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值的变化可以预报对流天气形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多普勒雷达探测强风暴的回波入手,通过对回波资料的分析,提取风暴发生发展与雷达回波显示的强度和速度场结构之间的关系,初步得出冰雹预警和下击暴流预报的方法,为今后进行冰雹和大风灾害的临近预报提供分析的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10年7月9日凌晨发生在重庆市万州区西部的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着重从强度PPI、速度VPPI、回波顶ET、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等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分析其特征。初步探讨了副高边缘弱西南气流下我区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多普勒回波特征,积累经验,为暴雨的临近预报预警建立预报指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冷涡形势下强飑线的雷达探测和临近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余志敏 《气象》1988,14(7):8-14
本文利用北京713雷达探测的分层显示资料和其它探测资料,分析了1987年8月24日强飑线出现的环境场、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结合以往的探测实践和分析研究结果,指出冷涡形势下,京津冀地区强飑线活动的若干特点和临近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2.
雷达回波在暴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统计分析表明:雷达回波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产生暴雨.北海天气雷达站从2006年起制作雷达责任区内的暴雨临近预报,在工作中发现,将回波强度作为预报指标结合线性外推法作暴雨临近预报可以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新一代天气雷达负仰角探测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地球曲率的影响,当CINRAD.SA新一代天气雷达使用目前最低仰角同定为0.5°的模式探测时,探测肓区较大,对低层降水回波的探测能力严重不足.在实地展开试验的基础上,推导了负仰角探测时雷达最低探测高度计算公式,计算出仰角为0.5°、0°、-0.3°、-0.5°时不同探测距离上的雷达最低探测高度,对比分析不同仰角观测模式的主要雷达产品特点,探讨新一代天气雷达使用负仰角观测模式的局限性,提出了新一代天气雷达使用负仰角观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对2006年8月10日暴雨的雷达回波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了影响龙江、齐齐哈尔、泰来等不同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了暴雨过程中的低空强风区、逆风区的雷达回波特征,通过对它们的识别,为暴雨的临近预报提供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15.
LAPS雷达反射率拼图方法改进及静锥区填充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成鸣  李耀东  史小康 《气象》2016,42(3):322-329
针对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LAPS)融合我国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基数据时产生的资料空白问题,设计采用最大值和距离指数权重拼图方法来改进LAPS原有的最近邻居法,并且尝试通过最小二乘法来模拟静锥区的反射率值。试验结果表明,最大值法和距离指数权重法能够充分发挥多部雷达观测反射率的效能,有效地改善高仰角之间的资料空白现象,对静锥区也有一些的填补,特别是在对流层中层。最小二乘法拟合静锥区反射率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能够较好地拟合静锥区周围观测资料比较多的情况。该研究改善了LAPS同化国产多普勒雷达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多部雷达观测的利用效能,将会对LAPS分析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变分回波跟踪算法及其在对流临近预报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业务上0—1 h对流天气临近预报仍旧以客观外推为主,采用不同外推算法,得到雷达回波以及降水的外推临近预报。以业务应用为目标,开展了变分回波跟踪算法在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中的应用研究。利用京津冀地区的8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逐6 min雷达组网拼图资料,选取2016—2018年夏季发生在京津冀地区的18个典型对流个例,开展变分回波跟踪算法和交叉相关法的0—1 h临近预报对比试验及检验评估。与传统的交叉相关法相比,变分回波跟踪算法采用变分技术求解雷达回波运动矢量场,在计算中使用两个严格的约束条件,运用迭代法进行求解,其得到的运动矢量场更为准确。结果表明,变分回波跟踪算法优于传统的交叉相关法,得到的30、60 min内雷达回波的形状、位置及强度的外推预报和实况更接近,定量检验评分更高:(1)京津冀地区4次典型对流天气过程临近预报对比试验表明,和交叉相关法相比,变分回波跟踪算法可以更好地预报出未来1 h内雷达回波的位置、形态和强度。(2)通过对18个典型对流个例定量检验,发现当雷达回波强度阈值为35和45 dBz时,无论是30或是60 min外推预报,变分回波跟踪算法的命中率(POD)和临界成功指数(CSI)都明显高于交叉相关法,且虚警率(FAR)更低;分天气类型定量检验发现,绝大多数天气类型,变分回波跟踪算法外推预报效果优于交叉相关法。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和卫星雷达产品,结合库尔勒及其临近区域高密度自动气象站网资料,对2006年5月3日发生在库尔勒—尉犁地区的冰雹天气过程环流背景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初步的分析,为冰雹天气的短时预报、雷达监测和防雹减灾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天气雷达实时回波资料进行客观分析,对雷达回波随距离的衰减特征作客观化订正,使探测资料更接近于实际,计算并组建了大量的预报因子。选用常规数理统计模型,建立了湖州0~2小时短时雨量预报模型,从而定量地作出0~2小时暴雨预报。  相似文献   

19.
杨育强  俞铁 《气象》1998,24(8):32-37
通过对天气雷达实时回波资料客观分析,定义回波强度梯度,对雷达回波随距离的衰减特征作了客观化订正,使探测资料更接近于实际,计算并组建了大量的天气物理学因子,选用常规数理统计模型,建立湖州0 ̄2小时雨量预报模型,从而定量地作出超短时暴雨预报。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开展平凉地区中小尺度天气超短期降雹预报,加强汛期联防服务,在统计分析近5年平凉地区强对流回波特征的过程中,发现我区不同季节使用单部雷达探测资料作覆盖区内超短期预报,能帮助判断对流云可能影响的区域及能否降雹。实践证明该方法有较好的参考价值,若综合考虑雷达组网和天气形势预报,准确率会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