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暴雨生兮月圆缺祁翔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围绕着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在人类的视觉里,月球是仅次.于太阳的第二个亮体。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阴晴圆缺”的周期变化.并以此制定了”阴历”。近代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对月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据测定,月球距地球的平均距...  相似文献   

2.
据统计:地震大多好发生在19时日落以后到次日早晨6时之间,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知道,月球吸引力可引发海洋潮汐现象。其实这种潮汐现象并不局限于海水,固体地壳也同样可以发生潮汐,只是我们的肉眼一般很难发现而已。但用精密仪器测量则可发现,在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固体地壳也可以有O.5米左右的潮汐振幅。地震乃是地球内部运动的反映,但有时当它蓄积能量待势而发时,月球的引力所产生的固体潮便起了一触即发的作用,致使蓄积已久的地震能量一下子就进发了出来。地震不仅大多发生在夜间,而且还常常发生在农历初一、十五的月相为朔望月…  相似文献   

3.
大地震前出现气象异常,这在地震史料上已有大量记载。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几次强烈地震,震前的气象异常也是很突出的。如1966年东川市6.5级地震前连续三天有霾;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前出现地气雾,顺断裂走向的异常增温,强低压等;1973年四川炉霍7.9级地震前几小时风尘大作,风向紊乱,震前数日出现了历年同期最高气温;1972年云南石屏5.6级地震,傍晚气温打破了十几年的规律,异常升高等。这些现象反映了气象与地震有一定的关系。一次大地震的孕震场能否造成中期的气象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地震与气候异常的关系,从地震活动的角度对2011年发生在我国的4次成灾性气候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长江中游春、夏季大旱的直接原因是3月24日发生在缅甸的7.2级地震;长江中下游6月上旬出现旱涝急转则与3月11日日本东部的9.0级地震及缅甸地震密不可分;鄂赣交界发生的4.6级地震对黄河中游秋汛的影响最为明显,这是“震侧强涡”造成的结果;2012年1月贵州冻雨较多也是受到印度锡金和我国东海两个地震形成的“拍涡”影响,这表明地震活动是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地气耦合法对1993年汛期降水预报的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英  汤懋苍 《气象》1994,20(8):50-53
1993年的汛期降水预报除了多年来的一套常规方法外,还利用了近两年的两个新研究结果。1地震场与降水场的关系:太平洋西岸及台湾“弱震”,将有利于我国东部多雨。另外,1992年7月至1993年3月长江流域发生6次2-3级地震,我国北方地震很弱,这预示长江中,下游的高温区将发展扩大,故预报本年江南北部多雨。  相似文献   

6.
地球系统10~(-1)年变化原因概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曾论述了地球系统100~108年变化的原因[1], 唯对10-1年(月一年)的地球系统变化未指出其变化原因。经过近年的研究, 现在可以明确地指出, 地球内部有两类流体: 地外核和岩石圈裂隙中地下流体(地气)的活动是引发10-1年地球系统变化的原因。外核的上升运动会使其上部岩石圈产生上抬和压缩, 在地表层就出现3.2 m地温升高和降水减少的“干热异常”, 经过“孕震三步曲”最终引发构造地震。外核的下降运动会使其上部岩石圈产生下沉和拉张作用, 地表层表现为3.2 m地温降低, 同时降水增多的“湿冷异常”, 最终可导致发生陷落地震。外核的脉冲运动是引发岩石圈中形成地热(冷)涡的“源”。地气环流也是旋转地球上的一种流体运动, 其特征速度(地下风速)约为0.2 m/s, 据此可推得“自然气候周期”约为8个月。地气环流是使地气系统得以“流”的动力源。地热(冷)涡的“源”、 “流”相结合是使短期气候呈现纷繁复杂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地震与气象     
《气象科技》1977,(3):27-27
旱涝背景与孕震过程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愈大,干旱程度愈严重,旱后对应的地震震级就愈高;发生6级地震所需的旱区面积约为25万2千平方公里。统计结果表明约有75%以上的大旱区,旱后三年内有6级以上大震发生。1970年1月5日凌晨云南通海附近发生7.7级地震,而1968年则出现最严重的洪涝,1969年又为大旱年,两年间年平均雨量相差297.8毫米。即地表每平  相似文献   

8.
医学家们经过多年临床观察表明,绝大多数脑血管病、心脏病者,其发病时间大多在凌晨4时左右。此时血液的粘稠度加大,血压降低极易发生摔死、停止呼吸;在工厂、矿山企业中,施工事故也发生在此一时刻;大、中城市里发生的不少重大交通事故及一些严重大火灾也多发生在此一时刻。一些自然灾害也容易发生在此时,如地震灾害就是这样。据统计得知:地震多发生在日落19点以后到次日早晨6点之间,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月球的引力可引起海洋潮汐。这一潮汐现象并不仅仅限于海水,地球固体地壳也同样可以发生潮汐,只是我们一般难以察觉而已,但…  相似文献   

9.
我国气象部门组建的气象卫星综合业务网络系统 (92 10工程 ) ,是采用休斯网络系统公司非常先进的甚小口径天线地球站卫星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一年四季不分昼夜地连续工作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通信方式 ,但也有美中不足 ,因为在卫星通信系统中 ,不管哪个地面站 ,每年都要遇到两次接收中断 ,即所谓“日凌中断” ,由于这种中断是由太阳造成的 ,所以又叫“太阳干扰中断”。为什么太阳会中断卫星通信呢 ?“92 10工程”使用的通信卫星 ,在赤道上空约 36 0 0 0km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转。卫星与地球自转同步 ,转一圈为一天 ;而地球及其同步轨道上…  相似文献   

10.
印尼苏门答腊大地震和珠江大洪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1991年,郭增建发现1912~1914年缅甸、云南峨山和安达曼群岛3次7级以上地震发生后产生大量水汽,导致1915年珠江特大洪水.2005年3月26日,王涌泉向有关方面反映苏门答腊巨震后,珠江可能发生大洪水,6月珠江果然出现了大洪水.巨震引起地壳释放出携热水汽,叠加到西南气流上,季风爆发后,被带到中国的华南地区形成暴雨.由于地下裂隙复杂和不畅,放气可滞后1 a.2004年12月~2005年12月南海地区850 hPa水汽通量距平明显呈现出高峰值.杜乐天等判读美国MOPITT的850 hPa高度地球排气图,发现2002年9~11月印尼上空几百万km2有高出常年10倍以上的C0强烈排气.震前数月,印度洋东北部有持续性“长波辐射“.对苏门答腊震区地震前后的潜热通量的时空变化过程的分析,发现了在地震前20 d里,震中附近潜热通量发生了显著的异常变化.巨灾预测属世界科学难题.重大自然灾害一经发生,极易借助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制约关系,引发出一系列灾害-由损失较轻灾害扩展为损失较大灾害,从一个地域空间扩散到另一个更广阔的地域空间.因此,利用卫星遥感、红外技术分析大地震前后水汽变化,进一步探索地气耦合机制,是一个关键科技问题.  相似文献   

11.
《气象科技》1975,(2):45-45
关于震前的气象“热异常”现象,过去地震工作中已有所察觉和注意,最近兰州地震大队气象地震组根据对我国近几年大震现场的考察,收集震区群众对震前气象异常的普遍反映,总结我国地震史料中关于震前气象的丰富记载,并进而运用近代气象资料加以系统分析,提出震前气象“热异常”是一个突出的、普遍的现象。在我国历史资料中,关于地震前气象“热异常”现象的记载,直接记载“热”现象的如:“霪雨后天大热,宜防地震”、“震前蒸热”,震前正逢“特大炎暑,热伤人畜甚重”及“未震之前数日,四面天边变黄如  相似文献   

12.
雷电保护装置的接地梁金元,赵国庆,高克伟(山西省气象局技术装备处030002)1引言雷鸣闪电是大自然中经常出现的自然现象,地球上平均每秒钟就有100万次闪电,一昼夜约864万次闪电,被人们称为世界雷都的印尼茂物,全年就有11个月打雷,我国雷州半岛平均...  相似文献   

13.
谚云:"月到中秋分外明",意即在中秋佳节前后,月光显得分外的明亮.这一说法,从月亮本身来说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知道在茫茫的宇宙天体中,月亮是我们地球上最近的一个"邻居",它离我们地球平均距离只有384 400公里,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人们对于月球上是否存在有生命?可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美妙动人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相似文献   

14.
春季是万物欣欣向荣的季节,然而忧郁症的诱病因子也异常活跃,是发生“心病”从而导致自杀的高发期。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我国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约为28.7万人。在抑郁症患者中,5成以上在春季有自杀倾向。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月球运动能否对天气产生影响,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也是一个尚在不断探讨中的新问题。从直观上看,月球引潮力变化可对地球产生多方面影响,如自转轴的受迫章动,海洋与地壳的潮夕以及由潮夕摩擦而引起的自转速度减慢和深部质量迁移等。某些研究还表明,月球还对地磁活动产生影响。总之,从整体到局部,从深部到浅  相似文献   

16.
西北太平洋强地震的节律性与El Nino和地球自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00年来西北太平洋强地震资料分析发现:强震有明显的“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的现象。“强震活跃”与“E1 Nino事件”两者的同时相关系数达0.62,信度高于0.1%。“强震活跃”与地球自转减慢亦有很好的同步性。文中还对这三种重要的地球物理现象基本同步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认为可能是叠加在太平洋地幔对流圈上的“正扰动”所同时产生的三个结果。  相似文献   

17.
首先介绍了地震形成的模式,以及断层气的观测事实,并在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地震震前26个月、震前8 d和震后6个月震区大量气体释放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这种释放是间断性的、不连续的,类似于火山爆发。三次排气的成分也各不相同,第一次是CO;第二次是水汽,属于中地壳低速带气圈;第三次是He、N2、Ar,属于更深部岩石气体,这标志着岩石深部有气体溢出。  相似文献   

18.
地震是否与天气形势有关?这方面现在还没有系统的材料,正在摸索中。我们从1963年以后,全国大於等於7级地震共24次,本省57年以后,大於等於4级小於6级的地震共9次的个例分析入手,(由于资料搜集不全,可能有漏)翻阅了500毫巴和部份地面天气图,寻找天气形势和地震有关的特点。经过短时粗浅的翻阅天气图后,归纳起来,发现7级以上地震,震前24小时内,震  相似文献   

19.
《气象科技》1975,(7):40-40
据塔斯社列宁格勒1975年2月19日电,苏联水文气象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世界水量平衡与地球的水源》学术著作,其中附有世界水量平衡图和获自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资料,总结了苏联科学家根据“国际水文十年”(1964—1974年)计划所进行的活动。据苏联科学家计算,每年以雨、雪、霜、雹等形式降到地球上的总水量为55万立方公里,比迄今计算的数字多40%,为地球上每年的水源“补充”了相当于45个地中海容量的淡水。他们对地球上各种水进行了详细调查,估计地球上总贮水量为13.86亿立方公里,其中96%以上集  相似文献   

20.
1999年6月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联盟(IFRC)发布一份报告,告诫人们由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正在递增,威胁着经济脆弱的国家。每年的“世界灾害报告”报道说,在过去6年内,因遭受洪水和地震而要求援助的人数从每年50万人增加到每年5500万人以上。去年因遭受自然灾害要求援助的人数远比遭武装冲突要求援助的人数多。报告中写到,干旱、洪水、滥伐森林和土地使用问题使2200万人流离失所。IFRC估计,因遭受自然灾害而死亡的人数中96%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欲得到该报告全文,可与美国红十字会联系:POBox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