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地下水》2021,(1)
选取陕西省洛惠渠洛东自流灌区,东雷高抽引黄河水灌区进行监测分析地表水耗水系数,结论是:洛东灌区明渠耗水系数为0.825,东雷抽黄一期塬上接近1,东雷二期为0.91,东雷灌区一、二期耗水系数为0.927;按灌溉面积加权推算,陕西省黄河流域灌区有效面积计算的综合耗水系数为0.862,实灌面积计算的综合耗水系数为0.868;结合通过地下水回归河道,则洛东灌区耗水系数为0.769,陕西省黄河流域灌区有效面积计算的综合地表水耗水系数为0.825,实灌面积计算的综合地表水耗水系数为0.834。  相似文献   

2.
冯家山灌区地下水位上升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灌区概况冯家山水库灌区位于我省关中西部,灌溉凤翔、宝鸡、岐山、扶风等七县原上163万亩耕地。自1974年水库投灌以来,灌区地下水位上升,据实测资料,仅79至86年的7年间,全灌区平均上升4.85m,年平均0.69m,上升区(ΔH>0.5m)面积940km~2,占全灌区总面积的92%,其中上升值大于3m的面积约400km~2,占上升区的42%。  相似文献   

3.
伊犁河流域目前灌区灌水不统一,造成有的灌区灌不上水,而有的灌区灌水量很大,要实现本流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开发土地资源,调农业整产业结构、巩固国防,实施重点粮食基地开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节水型灌溉提高田间水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泾惠渠灌区配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双  侯丽雅  张海宾 《地下水》2010,32(5):52-53,63
合理调配泾惠渠灌区水量,提高灌区灌溉效益。根据渠首来水量、含沙量与降雨情况,采取续灌调配水量、轮灌调配水量和应变调配水量三种方法。通过灌区配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在灌区的应用,三种水量调配方法提高了灌区供水调蓄能力,有效缓解灌溉用水供需矛盾。按不同情况调配水量,将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列入水利部、国家农发办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173个,利用调研和现状分析总结,针对当前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申报与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确定项目规模、规范项目申报,鼓励项目捆绑、相互配套,以及提高科技含量、加快现代化灌区建设的思路和建议,顺利完成农发中灌节水配套改造任务.  相似文献   

6.
彭楼灌区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西南部,为引黄灌溉灌区。2002年彭楼灌区复灌以来,有效缓解当地水资源紧缺的矛盾。为研究彭楼灌区引黄水量对地下水位的影响,采用回归分析法,具体分析地下水位变差与引黄水量、干旱指数的回归关系,建立回归方程。通过实例分析检验,建立的回归方程可作为进行彭楼灌区地下水位预测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贺志馨 《地下水》2014,(1):151-152
林皋水库属中型灌区,实施农发中灌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对干支渠工程、泵站工程等进行规划设计,提出规划实施的具体方案及保障措施建议,对改善灌区中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灌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疆塔里木灌区水盐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渍化是威胁塔里木灌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作者主要以水田向水盐平衡为指导分析了塔里木灌区当前水土资源利用方式下的灌区田间尺度的盐分动态、灌区尺度的盐碱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以及农田排水的解决对策,估算了地下水临界深度及灌排比,初步探讨了当前节水农业条件下灌区所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文中最后强调:理论上应加强对灌区作物需水研究及水盐运移与聚集规律,特别是节水条件下的根区土壤盐分平衡问题研究;实践中通过完善灌排管理、提高常规灌溉技术的灌溉效率,逐步进行种植业的结构调整,是塔里木灌区灌溉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新疆孔雀河灌区面临地下水超采问题,科学认识区域地下水流系统的发育条件和演变特征,是优化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基础.通过构建第四系含水层三维地下水稳定流模型,利用流线追踪技术,模拟识别了孔雀河流域19702020年期间地下水流系统的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不同补给区和排泄区通过流线进行组合,在孔雀河周边形成了交错分布的地下水流系统,其空间分布格局随灌区地下水开采规模而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的拟天然状态,灌区主要发育自北向南的地下水流系统,其空间分布格局取决于水文地质参数和排泄要素,并可能存在1~4个以孔雀河为排泄带的流动系统.在有强烈地下水开采的现状条件下,灌区地下水流系统转变为从四周流向漏斗中心,截断了从孔雀河上游渗漏到中下游河道排泄的水流系统.近50 a来,以潜水蒸发为排泄方式的地下水流系统投影面积萎缩了29%,而以地下水开采为排泄方式的地下水流系统投影面积从零增加到研究区面积的40%.潜水蒸发对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灌区地下水开采应有所控制以保障潜水蒸发型地下水流系统的发育条件.  相似文献   

10.
李积来 《地下水》2020,(1):88-89
针对巩留县阿克吐别克镇其那尔村管道灌节水技术、滴灌技术、喷灌技术进行灌溉模式的比选和水量供需平衡分析,得出滴灌模式具有工程成本低、降低劳动强度、灌水均匀等优点,是适合当地的一种能够高效节水的灌溉模式,符合当地灌溉要求。通过灌区水量平衡分析,得出灌区总需水量为596. 03万m^3,毛需水量779. 13万m^3,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制度,提升农业水利用效率,提供了数据保障。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13,(1):160
为了推动我省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简称"农发中灌项目")建设与管理宣传工作,探索和完善新形势下农发中灌项目的管理运行机制,推广施工建设实用新技术,提高项目科技含量,科学评估项目实施效益,展示项目建设成果,增强农发中灌项目的学习与交流,为广大农发中灌项目建设与管理工作者  相似文献   

12.
张利民 《地下水》2011,(6):98-99
黑河引水灌溉工程是继黑河金盆水库枢纽工程、输水工程、城市净水厂工程、城市配水管网工程建成之后又一项充分利用黑河水库调节功能、合理开发区内地下水源、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灌溉工程.依据灌区水资源的平衡分析研究,认为在保证城市供水前提下,优先利用地表水,适当开发地下水,分区分片采用渠灌、渠井双灌等不同灌溉开发方式是解决灌区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石羊河灌区盐碱化土地面积逐年增加,盐碱化程度不断加深,严重影响到该区国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造成石羊河灌区盐碱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认为自然因素主要是: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强烈;②.水资源量逐年减少;③.地势上位于我国现代地形的第二阶梯,为内陆河流;④.地下水质矿化度高。人为因素是:①.过度开荒,灌区大量超采地下水;②.植被大量减少,加剧了土地盐碱化;③.灌溉技术落后,有灌无排。同时从四个方面探索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石羊河灌区盐碱化土地综合调控措施:①.水资源合理配置;②.以水盐平衡理论为指导,调控地上水位和盐分的时空分布;③.加强以节水灌溉为核心的灌区配套建设,推广节水防盐的灌水技术;④.扩大牧草种植,逐步实现农业三元结构。  相似文献   

14.
鲍卫锋  黄介生 《地下水》2002,24(4):220-221
目前该灌区农业灌溉以串、浸灌为主,既浪费了水资源,又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这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要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抓,树立节水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本文对灌区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节水灌溉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5.
吕志鹏 《地下水》2023,(4):138-139
目前国内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较低,提高灌区灌概用水效率意义重大。本文以黄河中上游某灌区为例,选取9个影响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结果显示,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正贡献率高的主要因素有四个:井渠结合灌溉面积比、渠道衬砌率、当年节水改造投资、节水灌溉面积;而负贡献率较高主要有常规水稻净灌溉定额、水稻种植比例。这些因素反映了灌区的种植结构、管理水平以及水利设施的现状。为此,在灌区要大力发展滴灌等节水技术;积极转变农业结构,例如:鼓励、引导农民发展高经济效益蔬菜、花舟、水果、草、牧;通过科技实验,推广节水技术,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节水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6.
洛惠渠灌区建成后因灌溉影响,地下水位普遍上升导致次生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整个灌区盐碱化问题显得特别突出,为了抑制盐碱化的发展,灌区修建了完备的排水系统,但经过多年运行灌区排水系统出现老化失修,排水不畅等问题。通过深入分析排水系统的作用及存在问题,引入生态治理的理念,提出利用工程、农业、生物、管理等多种措施解决灌区排水系...  相似文献   

17.
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有关部门未能充分考虑导致有害于人类自然环境的因素,以致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并日益严重,直接威胁着国计民生,这已成为环境保护工作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以下即为陕西在这方面的失误。一、宝鸡峡、冯家山灌区渍水灾害宝鸡峡、冯家山两大灌区于1971年和1974年先后建成投灌后,引大量地表水上原灌溉。致使黄土原灌区地下水位逐年抬升。  相似文献   

18.
灌区干旱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风险理论,建立了包括农业干旱发生概率、抗旱能力、受灾体种植面积比等多因子的灌区农业干旱风险评估模型。并将相对产量作为灌区农业干旱评估指标,能够反映土壤 作物 大气系统中水分运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用该指标结合干旱风险评估模型对灌区农业干旱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出灌区各种作物对干旱风险度影响最大的生育阶段和风险度最高的农作物,以便灌区制定合理的抗旱方案以减小灌区干旱损失。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1990,(4)
我国的灌区,按灌溉水源来分,利用水库、塘坝蓄水的约占31%,由河川自流引水的约占28%,利用泵站提水的约占19%,利用地下水灌溉的约占18%,其它约占4%。不少灌区还实行引、蓄,提相结合,地面水和地下水联合使用。全年有效灌溉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大中型灌区共5281处,共3.11亿亩,占全国灌溉面积的43%。其中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137处,全年引提水量约在750亿m~3左右,灌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东南郊不同灌区表层土壤中PAHs来源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三角形布点法在北京市东南郊污灌区、再生水灌区、清灌区分别进行了3个表土的样品采集,采样间隔为1 m,共采集9个样品,分别测试了样品中16种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PAHs在3个灌区表土中均有检出,污灌区除了蒽和苯并[a]蒽外,其余均有检出;再生水灌区除二氢苊和苯并[a]蒽外,其余均有检出;清灌区16种PAHs均有检出。其中,污灌区的ΣPAHs大约为730 μg/kg,再生水灌区ΣPAHs大约为207 μg/kg,清灌区PAHs大约为43 μg/kg。分别利用比值法、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土壤中PAHs的可能来源进行解析,通过比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可以得出:污灌区表土PAHs污染主要来源于石油源,而再生水灌区和清灌区的PAHs主要来源于燃烧源。由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定量地计算出各个污染源对PAHs的贡献率:在污灌区采样点,燃烧源/汽车尾气和焦炭源/石油源的贡献率分别为30%和70%;在再生水灌区,PAHs的主要来源为煤的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和部分石油源的输入,贡献率分别为83.2%和16.8%;在清灌区,PAHs的主要来源为煤的燃烧和汽车尾气的排放,贡献率分别为83.6%和1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