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次夏季西南低涡形成机理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濮梅娟  沈如金 《高原气象》1989,8(4):321-330
本文用一个适合于高原地区的简化流体动力学模式,对一次夏季西南低涡的形成进行了多种数值试验。控制试验结果表明,西南低涡形成的位置在高原东侧地形高度3000m附近,与实况基本吻合,降水区分布比较合理。对不同物理过程进行试验表明,动力过程对西南涡的形成起了基本作用,但单纯的动力过程不能使西南涡维持下去。潜热加热对西南涡的维持发展有重要影响。感热加热作用较小。 青藏高原地形对西南涡的形成有决定性影响。模式地形高度削减一半,模拟的西南涡形成位置比实况偏西偏南;去掉地形后,700hPa为一热低压,位于青藏高原内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适用于高原地区中尺度系统的6层σ坐标原始方程模式,采用理想初始场,进行高原低涡形成的数值试验。同时还研究了地形作用,感热和潜热等多种物理过程对中尺度高原低涡的贡献。通过敏感性模拟试验,揭示了高原低涡形成的物理机制,以及青藏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对高原低涡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个有大地形影响的初始方程数值予报模式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大地形对大尺度大气运动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早已为人们所注意。尤其是青藏高原,国内外气象工作者对它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多。至于对大地形附近的局地天气系统的模拟和予报,则更有必要考虑地形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模式在解决地形问题时,都采用了σ座标系,因为这样一来,地形面就成为一个座标面,计算很方便。但是,根据一般坐标变换的原理,气压梯度力项变成两大项的余差,在差分计算时,尤其在地形的陡坡附近会出现很大的误差。因此,不得不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背风坡地形对西南涡过程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郑庆林  王必正 《高原气象》1997,16(3):225-234
在一个有三重水平结构的台风数值模式基础上,发展了一个能考虑青藏高原及其背风坡不同尺度地形的数值模式,用于981年7月12日20:00 ̄7月14日20:00西南涡个例的数值研究。模式中设计了全地形、1/3地形和无地形三种方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全地形对西南涡的移动和发展、形状和范围均能较成功地模拟,降低地形或无地形时,模拟则不成功。全地形时急流轴为偏北方向,而在1/3地形或无地形时,急流走向为偏东方  相似文献   

5.
强学民  琚建华 《高原气象》2001,20(2):148-157
使用云南中尺度数值预报试验模式^[1],引入实际地形,选用静力扣除格式、回插格式、局地等温格式、经典修正格式以及模式中原计算格式(Corby格式)等5种计算格式计算气压梯度力,对气压梯度力的误差和扣除法进行了模拟试验。比较了这5种格式在有、无误差扣除时的模拟结果之后,发现误差扣除法与上述格式结合使用时,均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预报效果,尤其是在与经典修正格式结合使用以后,预报效果进一步改善,得到了较满意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6.
有地形模式中气压梯度力误差扣除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有有地形的数值模式中,陡峭地形区气压梯度力的计算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计算精度较高的格式比较繁琐而费时,简单省时的格式又不精确和不稳定。为解决这个问题,作者等在最近提出了一种方法,称为气压梯度力的误差扣除法。该方法假定:气压梯度力的计算误差主要来自地形而与气压形势关系较小。用理想场对该方法进行检验后表明,这一方法是成功的。本文则用气候模式对作者提出的有地形数值模式中气压梯度力的误差扣除法进行了模拟检验。所用模式是作者等使用多年的P-混合坐标系5层模式,选用了四种气压梯度力的计算格式,即DDD格式、Corby格式、平均温度格式和经典中央差格式。比较了这四种格式在有无误差扣除时的模拟结果,发现:对于计算精度较高的格式,如DDD格式、Corby格式及平均温度格式,有无误差扣除的结果相差不大,但误差扣除法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模拟效果。对于计算精度差的格式,如经典中央差格式,在无误差扣除时计算不稳定,得不到模拟结果,进行误差扣除后,从根本上提高了其计算精度,因而也提高了计算的稳定性,达到了较满意的模拟效果。而且与其它格式的模拟结果相当接近。本文提出的误差扣除法可同时用于格点模式和谱模式。  相似文献   

7.
利用WRF模式及WRFDA同化系统,循环同化风云三号微波湿度计资料(MWHS-2),对2019年6月4日四川西南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WRF模式成功预报出本次暴雨天气过程,同化MWHS-2观测资料对模式初始场盆地中东部的相对湿度有明显调整,较控制试验对盆地降水的模拟结果更接近于实况,不仅改善了700hPa低涡模拟路径与实况路径的差距,也改善了模拟结果中850hPa西南涡在盆地东部打转的虚假活动路线。整个过程中水汽辐合区与强降水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主要出现在700hPa低涡东南侧偏南气流气旋性曲率最大值区与850hPa低涡切变南侧的重叠位置。   相似文献   

8.
张玉玲  吴兴仁 《气象》1987,13(10):18-23
本文详细地讨论了σ坐标模式引入地形时气压梯度力的截断误差。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看到,对于不同的σ定义和模式变量的垂直分布,Corby格式的精度可以有很大差别。为了减小梯度力的计算误差,对于模式的垂直离散化和梯度力的差分格式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9.
王宇虹  徐国强  贾丽红  赵阳 《气象》2015,41(4):389-400
运用GRAPES_Meso模式对2012年7月21—22日发生在北京地区附近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地形、水汽的敏感性试验。地形敏感性试验发现,在这次特大暴雨过程中,由于太行山北端的阻挡作用,使得气流和水汽辐合、抬升,加强了对流过程;对流层低层山前东南风和西南风、北风的辐合带增大了气旋性涡度,使东移到北京的低涡稳定维持5 h左右,对降水有明显的增幅作用;而且地形起伏和地形海拔高度对降水都有明显增幅作用,地形起伏的增幅作用较地形高度的大。水汽敏感性试验发现在这次特大暴雨过程中,水汽条件较小的变化,会导致水汽输送的明显差异,从而导致降水量显著地改变。  相似文献   

10.
P-σ坐标系区域气候模式与GCM的嵌套试验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将P-σ坐标系区域气候模式与大气环流模式(GCM)单向嵌套,对我国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严重洪涝进行模拟试验,并与GCM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试验表明,嵌套的区域气候模式对降水场的模拟结果较GCM的结果有明显的改进,这是由于P-σ坐标系区域气候模式能够更真实地描述地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因而能更准确地模拟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气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低分辨率的GCM模拟在高原地区的不足,文中指出,与GCM嵌套的区域气候模式比GCM能够更有效地模拟区域气候的变化,尤其是对区域气候性特征比较明显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P-σ混合坐标五层原始方程模式做了青藏高原对10月平均环流形成的模拟实验。分析指出:10月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海平面高压中心不真实,这可能是由于地面气压向海平面订正所造成的。在青藏高原附近我国平原上空850hPa反气旋是高原的动力作用引起的;从阿萨姆到中国西南部的降雨带完全是由于高原地形的影响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高原低涡东移过程的水汽图像   总被引:9,自引:12,他引:9  
郁淑华 《高原气象》2002,21(2):199-204
通过对1998年8月3-5日水汽图像分析发现;(1)对流层中,上部水汽涡旋的出现,东移、消失对高原低涡的形成,东移、消失有指示意义。(2)与高原低涡相伴的水汽涡旋的东移,变化与贝加尔湖东南部低压所伴有的气旋水汽带的东移,变化是密切相关的,(3)高原低涡的形成与印度洋,阿拉伯海,印度有大范围强水汽向东北输送到高原有关,在向北输送的水汽减弱时,青藏高原地形对水汽输送的屏障作用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3.
四川“81.7”特大暴雨和西南涡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本文利用复杂地形条件下嵌套细网格预报模式、由欧洲中心的格点资料,设计了六组不同的模拟试验方案,对1981年7月11—15日四川大暴雨及西南涡过程进行了48小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模式较好地预报了这次大暴雨及西南涡过程。对这次西南涡及暴雨过程的发展,凝结潜热有最重要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形的阻挡作用也有重要影响,地面感热和潜热通量、地面摩擦及边界层内的侧向摩擦对西南涡的发展、上升运动和降水的加强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有地形模式中气压梯度力误差和扣除法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在现有有地形的数值模式中,陡峭地形区气压梯度力的计算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计算精度较高的格式比较繁琐而费时,简单省时的格式又精确和不稳定,为解决这个问题,作者等在最近提出了一种方法,称为气压梯度力的误差扣除法,该方法假定:气压梯度力的计算误差主要来自地形而与气压形势关系较小,用理想场对该方法进行检验后表明,这一方法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5.
李祥  杨帅  杨书运 《大气科学》2023,47(1):34-52
由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发现,2019年8月5~6日中国西南部的东移型致灾暴雨事件中存在三涡(南北双高原涡、西南涡)相继发展并导致暴雨加强和移动的现象。借助数值试验,研究了多尺度地形因子(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和四川盆地三大地形)各自对涡旋演变的作用。结果表明,横断山脉对西南涡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四川盆地影响着西南涡的位置和强度。对于高原涡(南侧高原涡)的移动,四川盆地地形只影响涡旋强度演变,但不会改变高原涡的移动路径。一旦横断山脉被移除,高原涡的东移现象随之消失。进一步分析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的陡峭地形坡度改变对涡旋发展的影响发现,发现坡度越陡,高原涡移动速度越快,且盆地内二涡合并后的西南涡强度越强。最后借助于倾斜涡度发展理论,解释了不同坡度对涡旋强度演变的影响:随着坡度变陡,倾斜涡度发展系数沿涡旋下滑路径快速减小,对垂直涡度局地倾向的强迫作用,加剧了涡旋的快速加强。  相似文献   

16.
利用WRF模式对2010年8月21日发生在雅安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模拟和实况发现,WRF模式较好的模拟了此次降水过程的时空分布,人而利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模拟资料对此次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形的阻挡作用使副热带高压西南缘的暖湿气流持续向四川盆地输送,在雅安地区上空700 hPa形成气旋性环流中心;主要降水时段内强降水中心从低层到高层均出现了强烈的上升运动,以及暴雨中心上空维持着高层辐散、低层辐合,高空为负涡度、低空为正涡度,且随暴雨过程发展对流层正涡度的加强作用为暴雨的生成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对流层中低层接近饱和的空气、强烈的水汽输送以及水汽通量散度高低层的配置,为本次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对流层低层大气存在明显的不稳定层结,中层为中性层结,这种对流性不稳定的维持为暴雨天气的发生提供了热力条件,有利于强降水过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地形对1998年7月鄂东特大暴雨鞍型场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勇强  王元 《高原气象》2010,29(2):297-308
利用中尺度η坐标模式对1998年7月21~22日鄂东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分析了地形对鞍型场和低空急流的影响,概括了鄂东地区β中尺度低涡及特大暴雨形成的概念模型。结果表明,在全地形的情况下,降水和实况接近,700 hPa鞍型场稳定维持,鞍型场位置和实况接近,鄂东地区的β中尺度低涡形成于鞍型场中性点附近;而无地形试验模拟降水量偏小、降水开始时间偏迟,河套地区高压和西南涡偏北,造成700 hPa鞍型场偏北,鄂东地区无法形成β中尺度低涡。青藏高原地形对其北部及南部气流的阻滞、绕流作用以及侧边界的摩擦作用对河套地区高压和西南涡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作用。积分时间越长,地形的作用越明显。在全地形试验中,汉口南侧中尺度低空西南风急流的加强是β中尺度低涡形成的重要因素,当加强的西南中尺度急流传播到(或形成于)鞍型场中性点附近时,其左侧容易形成β中尺度低涡,并在合适的热力条件下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地形作用对月际长期数值预报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军  郑庆林 《高原气象》1995,14(3):296-304
利用改进的T42L10月长期数值预报谱模式,以1992年8月31日国家气象中心日常客观分析资料为初始场,在模式中分别就考虑和不考虑地形两种情形对当所9月北半球环流形势进行了模拟预报,并对比分析研究了地形作用对月际长期数值预报效果的影响。改进的T42L10谱模式考虑了较完整的物理过程,同时具有以下特点:(1)非线性平衡方程初值化和σ面上模式初值精度的提高;(2)改进了模诊断云和模式水汽场方法;(3)  相似文献   

19.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形成和发展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本文利用一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和综合订正后的1979年6~8月FGGE IIIb级资料,选择该年雨季中三例包含形成和(或)发展阶段的较典型的青藏高原低涡过程,设计了控制性试验和降低高原地形、无地面感热和潜热通量、无凝结潜热、减小温度递减率、增大气柱斜压性、无摩擦影响的十余组试验方案,进行了24 h或48 h数值模拟。最后提出了青藏高原低涡发生发展的概念模式。简单地讲,青藏高原低涡可看作是一种强烈依赖于青藏高原地形,同时又受层结稳定度、地面热通量和凝结潜热控制的局地性低压涡旋。  相似文献   

20.
温度初值确定之合理性与气压梯度力项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如金 《大气科学》1983,7(2):189-200
本文讨论数值试验中两个基本问题:温度初值确定和气压梯度力的计算。首先比较几种利用静力方程差分解求温度初值方案所引起的误差,提出一种把等压面高度场插值与静力方程微分解结合起来求取等σ面温度初值的方法,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确定的温度初值及其水平分布和垂直递减率接近实测值。文章又讨论山脉地区气压梯度力计算问题,表明气压梯度力的计算精度不仅与计算方案有关,而且与温度初值有很大的关系。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案得到的温度初值来计算气压梯度力,误差达到比较满意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