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文学研究天体的位置、分布、运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和演化的学科。一般分为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等。天体测量学主要包括基本天体测量、照相天体测量、时间服务、纬度服务,以及射电天体测量学和空间天体测量学等;天体力学主要研究天体摄动理论、天体形状和自转理论,以及天文动力学等;天体物理学主要包括太阳物理学、太阳系物理学、恒星物理学、星系物理学、宇宙学、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红外天文学、紫外天文学、×射线天文学、γ射线天文学、中微子天文学、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在不断扩大和发展。自古以来天文学和人类生产和生活就有着密切的关系。编历、授时、测定地理坐标、天文导  相似文献   

2.
现代天文学,按研究方法分类,可以分为四个分支学科:天文学史、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天文学起始于天体的观测和测量,如太阳的周日视运动、月相的变化、行星的运动和星空的四季变化等。总结出天体运行规律,建立时间规律和历法,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合评述正在建立的一门新学科-相对论天体力学,其中包括基础理论课题(分为相对论质点组动力学和相对论伸体动力学)和具体天体运动理论课题(又分为相对论太阳系动力学和相对论恒星系统动力学)。最后对最新建立的系统理论DSX方法作简短介绍。  相似文献   

4.
天文学的进展日新月异,新的发现不断涌现,新的理论或学说也不断提出;天文学各分支学科同物理学、数学、空间科学、地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加深,产生了一些新兴边缘学科,天文学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范围也日益扩大。因此,从事天文学及相关学科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研究生以及高年级大学生,迫切需要了解有关分支学科领域中  相似文献   

5.
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主持召开的天文学名词审定会议于1984年7月22日至27日在昆明云南天文台召开。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接受委托承担审定工作。 会议根据我国历年出版的各种天文学辞书,选取一批现代中国天文文献中经常出现的天文学基本名词,编成了一份《中国天文学基本名词》(初稿)。此稿将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给有关单位和专家广泛征求意见,然后再召开会议审定,并报请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 《中国天文学基本名词》(初稿)共分为正编和副编两部分。正编共收汉语天文学基本名词1600个,并附有其对应的英名或国际通用的其它文种词名.为了便于审阅,把名词按学科分支或天体层次共分为天文学,天体力学,天体测量学,天体物理学,天文  相似文献   

6.
双星轨道拟合是天文学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其主要目的是给出双星系统的二体轨道参数,这些参数不仅是高精度、高网格密度星表参考架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为理解各种有关观测现象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学基础;更重要的是,双星轨道拟合可以直接估计恒星物理和星系天文学等领域极有应用价值的恒星质量参数。因此,长期以来双星轨道拟合工作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高精度的恒星运动学观测资料的大量积累,双星轨道拟合更成为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的一个共同的热点课题,有关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展。综述了双星轨道拟合的历史及现状,其中着重介绍了目前所用的主要观测资料和各种具体的拟合模型、拟合方法;简要描述了几种主要的双星星表;展望了今后双星轨道拟合工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天文学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内容是观测研究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的位置、运动、分布、结构、物理状态、化学组成及起源演化规律等。中国古代人们就对天文和宇宙有了一定的认识,从古人对字宣的定义“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可以看出字宙包含了所有的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而现代天文学的主要分支包括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天文学史。  相似文献   

8.
天文学的进展日新月异,新的发现不断涌现,新的理论或学说也不断提出;天文学各分支学科同物理学、数学、空间科学、地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加深,产生了一些新兴边缘学科,天文学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范围也日益扩大。因此,从事天文学及相关学科  相似文献   

9.
行星是在宇宙演化到一定的时间后形成的,它是天体形成的重要类型。与星系宇宙以及恒星不同,行星由于其质量相对较小,因此其演化也有其特殊的过程,比如,总体来讲没有像宇宙、星系和恒星那样,物质与性态变化那么剧烈。行星的形成和演化有其自己独特的规律。行星科学研究是人类在全面认识宇亩演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天文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0.
彗星是太阳系中天文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它涉及到天体物理、化学、天体力学等多种领域。近年的研究表明,彗星可能是揭开太阳系起源和演化之谜的突破口,还可能与生命的起源有关.本文旨在对彗星动力学的发展情况作一简单的回顾和评述.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30年代接收到银河中心方向的无线电波以来,迅速发展起来一门崭新的学科——射电天文学。迄今射电天文学已经成为天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并且获得了许多激动人心的重要天文发现。射电天文学开创了研究天体物理、天体测量、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和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的新途径,它正在现代天文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天体测量学是天文学中最古老的一个分支学科,虽然在某些问题上曾经取得较大成就,但是它的一些重大问题至今并未得到很好解决。近十余年来,新仪器和新技术的引进和发展,以及相邻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得整个天体测量学面临着重大变革。我国现代天体测量学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有较好的基础;今后应在坚持继续做好时间、纬度服务工作的同时,逐步把重点转移到研究建立基本参考系方面上来,扩展研究领域,争取在本世纪末使我国的天体测量学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相似文献   

13.
序言     
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牛顿动力学体系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在天文观测和地面实验的基础上。牛顿动力学体系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力学上的应用 ,到 1 9世纪上半叶海王星的预测 ( 1 845年 )和发现 ( 1 846年 )达到高潮。由于观测和天体力学轨道理论的发展 ,Leverrier于 1 859年发现了水星近日点的异常进动 ,这是第一个观测到的相对论性引力效应。一系列的实验和理论的进展 ,促成了爱因斯坦于 1 91 5年提出了 (广义 )相对论。对于白矮星 ,脉冲星 ,类星体 ,星系核、微波背景辐射及元素丰度等的观测证实…  相似文献   

14.
天体测量学是天文学中的基本研究领域之一,可以定义为空间和时间的测量科学。这门分支学科发展到现在的水平,特别在新的测量技术不断出现,测量精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把它和地球运动的深入研究分割开来是不可能的,因为测量精度已提高到与地  相似文献   

15.
莱曼·斯必泽(Lyman Spltzer)是二十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作为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他的主要贡献在星系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热核聚变和空间天文学;是提出在太空中放置天文望远镜的第一人,斯必泽推动了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云南天文台 1 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获天体物理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1 994年获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专业硕士授予权 ;1 990年获天文仪器与方法专业硕士授予权 ;1 997年专业调整 ,天文学一级学科含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两个专业。本台自 1 982年招收硕士研究生 ,迄今为止 ,共招收硕士生 1 9届 1 0 3人 ,毕业 80人 ,授学位 83人 (含在职人员申请学位 3人 ) ,现在学 1 8人 ;自 1 986年招收博士生 1 4届 68人 ,毕业 2 6人 ,授学位 2 7人 ,现在学 3 6人 (含院省合作、委托培养 ,及在职人员申请学位 1人 )。云南天文台毕业硕士、博…  相似文献   

17.
易照华 《天文学报》2001,42(2):113-120
以当前太阳系动力学中的重要课题以及研究方法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看法,课题中主要讨论动力学模型,轨道共振,行星环,混沌和长期演化,近地天体运动,Kupiper带,太阳系中的引力理论,以及其他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前言 1991年,我台科技工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报告共117篇。其中,在国外出版物上发表的33篇;国内核心学术刊物发表的16篇,按学科统计,天体物理82篇;天体力学与天体测量18篇;天体仪器技术与计算机技术6篇;古天文及其它11篇。现将各篇论文或报告的作者姓名,论文题目,出版物名称,卷,期,页,年,综列如下,以供有兴趣者查找或索引。  相似文献   

19.
分别从物理学和天文学角度引申出天体物理学科, 特别关注万有引力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无论在综合性大学亦或理工科院校, 天文教育均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而天体物理则是天文学的主要内涵. 介绍了作者讲授``天体物理''课程的相关信息以及个人认识. 最后, 以大气簇射mu子产生、啾质量、宇宙加速膨胀等教学案例结束, 侧面诠释了作者的``天体物理''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0.
多远算远?如何知道何时会到达? 这不是谜语,是天文学家必须面对的终极前线。科学家正站在能看到宇宙边缘处恒星和星系的门口。但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说,这些问题更确切的是:多年轻算年轻?你怎么知道看到的天体就是宇宙中的第一代天体。这两个问题是相关的,因为看得越远,我们就越深入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