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李雨  徐莉  常华丽 《地球》2023,(3):38-41
<正>从2006年筹建以来,河南自然博物馆(原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的发展伴随着河南省古生物的发掘与研究工作。济源动物群、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栾川动物群、南阳恐龙蛋化石群、义马银杏植物群、中州华夏植物群,这些不同时期的远古生物群落不仅展示了中原大地生生不息的生命,更为河南自然博物馆提供了多个镇馆之宝。走进展厅,近距离端详这一件件镇馆之宝,那历经亿年的尘封依然栩栩如生的生物形象,让你仿佛觉得穿越时空,走进远古的梦幻中。  相似文献   

2.
徐燕 《地球》2023,(3):46-49
<正>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位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区南侧,是首家被认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高校博物馆。在近万平方米的馆中收藏着各类地质标本40000余件。其中以化石幕墙、满洲龙等为代表的古生物标本是最吸引青少年观众的,它们不仅展现了谜一般的史前地球,还讲述着一件件传奇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杨娜  夏恬 《地球》2023,(3):34-37
<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地球就是一部巨厚的史书,而它出产的岩石、矿物、宝石、化石则是书中的文字,不仅将地球历史娓娓道来,还带给人类财富以及美的享受。在北京菜百总店,有一家经过北京市文物局正式备案的博物馆——北京菜百黄金珠宝博物馆。博物馆中展出有珍贵的黄金、宝玉石、矿晶和虫珀等展品近千件,涵盖宝石学、矿物学、古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徜徉于一件件宝玉石珍品之间,你可以尽情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相似文献   

4.
正你还能想起上一次收到亲笔信,是什么时候吗?随着通讯工具越来越便捷,我们渐渐远离了那个以笔、以纸倾诉感情的年代,书信变成了手机短信,变成了电子邮件,变成了聊天记录,便捷之余,有时会不会觉得缺了一些亲切感和仪式感?让我们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不久前举办的"器用为尚——文房艺术与文人生活特展"中,感受一下古时那墨香四溢的文人生活。  相似文献   

5.
正翻开抽屉,总能找到一堆积满灰尘的电子产品。你多半已经记不清,最初第一次拿到它们的时候,曾有多么兴奋。它们可能是手机、音响、收音机、鼠标、复读机、传呼机、游戏机、电子表、电脑……或许由于故障无法修理,或许是功能落后早已淘汰,又或许是我们"喜新厌旧",让这些曾陪伴多时的电子产品,被打入冷宫,长期闲置、生锈、遗忘,最后沦为了电子垃圾。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5,(5)
<正>"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漫步在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不知为什么心里总会想起这首歌,为歌词的内容所感染,竟会情不自禁地轻声哼唱起来。石头在唱歌,石头在说话,石头在讲述着朝阳洪荒流转、变幻无穷的远古故事。  相似文献   

7.
读者沙龙     
《地球》2015,(1):112
<正>如果您对《地球》杂志有任何意见、建议,以及遇到相关难题或者提供新闻线索,请发邮件给我们,我们会尽快回复。我们的邮箱是:diqiuzazhi@163.com留言节选杂志新推出的地理奇谭栏目貌似很有意思,希望你们杂志多介绍一下有意思的神秘事件。——张悦都说受厄尔尼诺影响,今年冬天会再次迎来暖冬,但是我怎么觉得今年冬天很冷呢?  相似文献   

8.
你或许会由地震想到建筑物倒塌造成的破坏或海啸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时间尺度内,虽然地震可能令人联想起灾难,但在地球的演化中,它们却是造山、造海的非凡的地质力。在许多方面,地震是自然的提示之一,提醒我们生活在地球薄薄的地壳之上,其内部仍在变冷。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5,(11)
<正>仰望星空的时候,偶尔你是否会想起那首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天空中的星星我们无法近距离欣赏,但近在眼前、像星星一样闪亮的水晶,也许可以弥补这种遗憾。10月28日,江苏省东海县东海水晶博物馆举行了"中国水晶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东海馆""捷克水晶展示馆"以及"水晶大王回归展""中国地质博物馆馆藏精品展"揭牌  相似文献   

10.
王国起 《地球》2013,(8):102-103
正想了解北京地区的地质环境是什么样的吗?想知道清朝康熙年间发生的平谷八级大地震所处在哪个断裂带上?那就请到北京地球环境变迁与古生物演化博物馆来吧。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远古时期的古生物化石,更能了解北京地区地质环境的演化过程。走进位于北京地质大厦一层的地球环境变迁与古生物演化博物馆,不大的陈列室里,静静躺着各种矿物岩  相似文献   

11.
盛益明  丁明  杜天明 《地球》2013,(1):90-95
本文阐述了化石修理的工具、材料、目的、方法和关键技术,总结了浙江自然博物馆化石修复的现状,并选择了4个具有代表性的修复案例进行了分析,归纳了经验,希望同行能够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6,(8)
正北京人头盖骨的第一批复制品;1997年,被评为世界十大科学发现之一的中华龙鸟;我国地质事业复兴的见证之一的贵州龙;约25平方米的巨型海百合化石。每一件古生物化石都有着自己的意义,它们是沧海桑田的留下的宝物,也是现在考古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未孵化的恐龙蛋、刚刚孵化的恐龙胚胎、各个部位的黑龙江满洲龙的骨骼化石、带有羽毛的小型恐龙化石……中国地质博物馆里关于恐龙的化石十分多样。"贵  相似文献   

13.
《地球》2021,(1):26-31
大千世界,总有一些美景,是需要你跋山涉水,历经艰苦才能够欣赏得到的,或许只有来之不易的美才显得更加珍贵。“傲娇”的冰川湖在我国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的高寒深处,隐藏着这样一群湖泊,它们三面环山,与世隔绝,却景色优美;它们虽没有我国太湖之滨、西子湖畔那样桃红柳绿的风情和如锦如织的俊俏。  相似文献   

14.
《地球》2016,(7)
正远洋船貌似离我们很遥远,而它排放的大气污染却离我们很近。当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对机动车、工业企业、电厂等传统污染源打响攻坚战的同时,另一个冰山一角也逐渐浮出水面,目前船舶污染已成为许多港口城市和内河区域的主要大气污染源……为控制船舶大气污染,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措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21,(5)
正1822年,几颗不经意间暴露的牙齿化石,划破远古恐龙时代沉重的天幕。从此,恐龙成为这个地球上最为神秘、最令人遐想的远古生命。当我们在博物馆里再次目睹这些史前霸主的昔日雄姿时,既惊叹生物进化的成就,也不禁心生疑问,眼前的这些地球霸主是怎样被发现、发掘的,又是如何"站立"起来,最终走进博物馆的呢?这其中既有科研人员的不懈探究,又有调查人员的跋山涉水,还有技术人员的精湛技艺,它是在众多具有探求精神的人们共同努力下的结果。让我们以犍为乐山龙为例,一起去探个究竟吧!  相似文献   

16.
目前已知中元古代(1600~1000 MaBP)生物化石多产自硅化碳酸岩, 它们以个体很小(通常15~20 mm)的简单球形、丝状化石类型为主, 其中大多被视为蓝细菌. 页岩是保存中元古代生物圈古生物信息的另一来源, 球形、具刺疑源类、及丝状化石通常见于中元古代页岩. 报道产自我国山西中元古代汝阳群的一个不寻常的管状化石组合, 其中有具分枝的管状丝体; 有具环形螺旋加厚的管体, 它们可能是灭绝生物用以适应干旱环境的管状结构物.  相似文献   

17.
贠杰 《地球》2023,(6):61-64
<正>当看到鸟儿飞翔在空中飞翔的倩影,有些人会不由自主的朗诵描绘鸟类的古诗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有人会思考这样的问题:这些飞羽精灵是如何出现在地球上的,它们已经演化了多少年?关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苦苦探寻了一个半世纪,从始祖鸟的惊艳亮相到赫胥黎的努力探寻。直到近30年来,随着热河生物群大门叩开,这个问题才有了明晰的答案。河北是热河生物群化石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伴随着一件件珍贵化石的发现,不断刷新我们对鸟类起源和演化的理解和认识。本文将搭建一个T台,让河北这些古鸟类“大咖”亮相。  相似文献   

18.
韩松 《地球》2012,(11):74-75
作为国家级的地学类博物馆,近十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古昆虫学研究、木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学等三个研究方向,发现了中国石炭纪个体最大的昆虫化石,首次发现许多化石木科,在宁夏、甘肃、河南、山东等地的古脊椎动物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首先在古昆虫学研究方面,开展了石炭纪蜻蜓目和蜚蠊目昆虫化石的研究,发现了(复原后翅展可达40cm)和最早的蜚蠊化石,对有翅昆  相似文献   

19.
张佑一 《地球》2012,(3):5-6
(2012·01·23-2012·02·22)关键句:到月球搞个能源公司,会很挣钱很多事情,当你根本不了解也无法了解的时候,你会觉得那是笑话,是天方夜谭,甚至把那些事情描述为迷信,嗤之以鼻。但是,那些事情却的的确确脱离了现代人的思维而真实存在着。2009年,英国一部科幻惊秫电影《月球》热播。我反复咀嚼这部电影,很有意思。故事发生在并不算遥远的未来,人类在月球背面发现了一种岩石,它直接吸收太阳的能量,并在其中储存为气体氦-3。为了开发新型资源,一家名为"月球巨人"的公司在月亮上建立了基地,从事矿石的挖掘工作。  相似文献   

20.
胡克 《地球》2023,(6):40-44
<正>海洋除了源源不断地为陆地输送水汽,调节着全球的气候,为我们提供大量的渔业资源和水产品外,还为我们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其中就包括三种珍贵的金属矿产:锰结核(也称多金属结核)、富钻结壳和多金属热液硫化物。虽然它们没有很高的颜值,但是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这海底三宝会不断融入到人类的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是服务未来的海底宝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