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朱桃杏  吴殿廷  陆军  鲍捷  郭谦  李瑞 《地理研究》2014,33(1):157-166
城市河道是集城市生态保育、娱乐游憩、居住生活、景观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开放空间。对城市河道公共休闲空间的利用目前存在价值利用与控制难以协调的矛盾,构建城市河道公共休闲价值评价指标对城市河道休闲空间的规划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目前公众对城市河道休闲的识别要素,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休闲空间评价、城市河道生态健康评价等研究,将城市河道公共休闲空间适宜性指标归纳为资源特性、形态特性、功能特性、文化特质、公共特性等5个维度共42项指标;综合考虑指标的代表性和易操作性等特征,在指标权重确定上,使用最常用的关联矩阵法,反映各指标的重要性差异;利用确定的指标体系和权重测度了北京城区已治理的14条河道的公共休闲适宜度。结果表明,北京市城市河道普遍存在生态景观特征较好,但实用性有待加强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朱桃杏  吴殿廷  陆军  鲍捷  郭谦  李瑞 《地理研究》2014,33(1):157-166
城市河道是集城市生态保育、娱乐游憩、居住生活、景观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开放空间。对城市河道公共休闲空间的利用目前存在价值利用与控制难以协调的矛盾,构建城市河道公共休闲价值评价指标对城市河道休闲空间的规划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目前公众对城市河道休闲的识别要素,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休闲空间评价、城市河道生态健康评价等研究,将城市河道公共休闲空间适宜性指标归纳为资源特性、形态特性、功能特性、文化特质、公共特性等5个维度共42项指标;综合考虑指标的代表性和易操作性等特征,在指标权重确定上,使用最常用的关联矩阵法,反映各指标的重要性差异;利用确定的指标体系和权重测度了北京城区已治理的14条河道的公共休闲适宜度。结果表明,北京市城市河道普遍存在生态景观特征较好,但实用性有待加强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开封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开放空间系统优化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王发曾 《地理研究》2004,23(3):281-291
通过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 ,是推动城市进入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阐述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要求和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必要性的基础上 ,分析了开封市的城市特色和发展的新思路 ,提出了该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理论基础 ,确定了应该遵循的原则。开封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整体优化应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 ,调整市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建立新的城市空间布局框架 ;第二 ,强化开放空间系统的圈层一体化 ,给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空间支持。开放空间系统的要素优化包含两个内容 :第一 ,优化绿色开放空间 ,努力做到林、园、水天然浑成 ,点、线、面密切结合 ;第二 ,优化灰色开放空间 ,努力做到对内交通、对外交通、广场车场协调发展 ,横道、竖道、环道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洛阳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动态演变与功能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发曾  王胜男  李猛 《地理研究》2012,31(7):1209-1223
洛阳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包括生产绿地、农林地、滨河绿地、公园绿地、景观绿地、附属绿地等6种类型。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法、结构均匀比指数测度法,解析了1988~2008年洛阳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面积、斑块、空间布局结构的动态演变。研究表明:城镇化进程中洛阳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不同类型要素在不同时期、不同方向、不同梯度上的变化迥异。1988~2008年,滨河绿地、公园绿地、景观绿地、附属绿地面积逐渐增加,生产绿地、农林地大幅度减少;各象限、各圈层不同种类绿地的均匀比指数变化、差异很大;绿地斑块密度逐渐增大,斑块形状指数普遍较低。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功能强度指数测度法和Huff模型等方法,评价了系统的服务功能水平,发现洛阳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水平一般,居民访问绿地的成本普遍较高,市区绿地与居民的供需关系不协调。可采用改变人口居住模式、调整绿地分布格局以及多种措施对系统的空间布局结构、服务供需关系、绿地要素等进行功能优化。  相似文献   

5.
成超男  胡杨  赵鸣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0):1770-1782
科学合理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空间保障,对其时空演变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揭示城市绿色空间在城市化进程中各要素与演变过程的复杂关系,以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绿色空间将在多尺度国土空间规划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城市绿色空间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如何衔接却有待商榷。因此,论文在梳理城市绿色空间概念界定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一方面讨论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时空评价、驱动因子、情景模拟及优化策略的研究进展;另一方面总结生态系统服务在城市绿色空间格局评价中的应用进展。通过归纳以上研究内容,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有关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评价及优化框架,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绿色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开封市开放空间系统的设计与营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封市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中原城市群"的重要成员,在河南省城市体系中发挥着"豫东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作用。将开放空间系统作为城市生态调控的"容器",通过开放空间系统的设计和营建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是推动该市进入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分析开封城市特色的基础上,论述了该市开放空间系统设计与营建的必要性及其应遵循的原则,提出开放空间系统圈层一体化的设计方案,以及绿色开放空间和灰色开放空间营建的要点。  相似文献   

7.
基于改进的SF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4—2016年的绿色创新效率与生态治理绩效值进行测度,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和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进而运用PVAR模型考察其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2004—2016年两系统整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空间上自东向西梯度递减,高协调区集中在东部城市;②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正关联性,低-低集聚城市数多于高-高集聚,协调发展领先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③生态治理绩效对绿色创新效率响应较弱,而绿色创新效率对生态治理绩效响应则较强,且二者均对自身依赖较强,未来优化其互动机制应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改进的SF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4—2016年的绿色创新效率与生态治理绩效值进行测度,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和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进而运用PVAR模型考察其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2004—2016年两系统整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空间上自东向西梯度递减,高协调区集中在东部城市;②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正关联性,低-低集聚城市数多于高-高集聚,协调发展领先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③生态治理绩效对绿色创新效率响应较弱,而绿色创新效率对生态治理绩效响应则较强,且二者均对自身依赖较强,未来优化其互动机制应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国内外城市绿色空间信息提取、绿色空间时空演变分析和生态效应研究3个方面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综述,系统阐述了城市绿色空间信息提取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城市绿色空间的内涵及格局时空演变的定量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在城市绿色空间生态效应基础研究与实践方面的不同之处,最后提出了城市绿色空间演变分析与生态效应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建设和集成等方面介绍了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概念,并阐述了建立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此为基础,论述了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设计,主要包括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子系统设计;最后设计了包括系统效率评价、系统可靠性评价、系统可扩展性评价、系统可移植性评价和系统效益评价等5个方面在内的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评价方案。  相似文献   

11.
《Urban geography》2013,34(8):1089-1117
Urban open space provides a unique conduit for the sociospatial study of urban history. We propose seven categories to help scholars historically situate and analyze urban open spaces: food production areas, parks and gardens, recreational space, plazas, streets, transport facilities, and incidental space. We use these categories, and the contrast between grey and green space, to compare examples from archaeological, historical, and recent times across a broad geographical range. Top-down and bottom-up actions dialectically intersect in the establishment, use, and reproduction of urban open space, and many open spaces prove to be particularly flexible in serving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ese findings can inform comparative urban analysis, and they help contextualize current debates concerning the socioeconomic, political, and urban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open and public spaces.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多维度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欣  胡静  贾垚焱  田小波 《地理科学》2021,41(12):2138-2148
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居民建筑为研究单元,基于步行、骑行及公共交通3种出行方式,从城市公园绿地数量、质量及可达性3个维度衡量每个建筑单元的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水平。结果表明:① 3种交通方式下建筑单元的公园绿地公平性分布相差较大,但整体呈现由城中心沿江区域向外围辐射递减的分布特征;② 随着居民出行方式的升级,极限出行时间内居民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因此所享有公园绿地公平性水平逐步提升;③ 城市公园绿地资源与人口分布存在空间失配现象,多数公园绿地分布于城市中部,而南北部城郊区域分布较少,西北和西南部多数区域居民享有公园绿地公平性水平整体较差。  相似文献   

13.
A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ecosystem,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urban ecosystem stability, providing ecosystem service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of urban green space to maximize its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comprehensive functions. In this study, we took Beijing urban area as an example, and based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data of urban green space and remote sensing data, we first calculated the urban green space type transition matrix,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and ecosystem services. Then, we analyzed the changes in urban green space landscape pattern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s from 2000 to 2020, and studie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scape changes and changes in ecosystem servi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ree key findings. (1) Beijing’s urban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from 2000 to 2020. The area of green space has increased by 77.41%, mainly from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2) From 2000 to 2020, the amounts of dust retention, SO2 absorption, NO2 absorption, cooling and humidification, carbon fixation and oxygen release, and rainwater runoff reduction in Beijing's urban green space have shown continuous increases in general. (3)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green space landscape changes and green space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otal area (TA) has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with ecosystem services. Except for rainwater runoff reduction,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A and ecosystem services are all higher than 0.85. 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optimizing Beijing's green space and determining how to maximize the effect of green space for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ultimately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eijing'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4.
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功能应用研究新思路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中最易感知的半自然因素,具有比较突出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经济效益,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该文对城市绿地功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以生态学以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重新思考城市绿地功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综合运用,重点探讨城市绿地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以及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等研究热点。综合分析发现,将绿地功能研究运用到城市规划建设中,有利于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余建辉  李佳洺  张文忠  王岱 《地理研究》2019,38(10):2486-2495
省级空间规划中的产业空间配置是在“三区三线”划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域功能、引导地域功能格局优化的必要步骤。在综合考虑方法的创新性和成熟度基础上,对在“三区三线”格局内进行产业空间配置的逻辑架构、技术方法、数据体系等内容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探索性分析,形成了主导产业筛选、产业园区适宜规模识别、重点产业空间识别等流程体系,共同合成了一套用以研制空间规划中的产业空间配置类单幅总图的技术方法。其中,在主导产业筛选体系中综合考虑了产业关联、产业发展基础、发展潜力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在产业园区适宜规模识别体系中综合考虑了产业园区级别、园区产业是否切合区域产业发展导向、园区产业发展程度、与各类红线及城镇的空间关系等指标,并从微观企业入手向上总结重点产业空间范围,结合“三区三线”的国土空间适宜性、城镇空间划分结果进行空间叠加,做到了对省级重点产业空间的有效识别和落地。同时,以福建省为案例进行了实践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城市开放空间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城市建设实践的新需求和理论研究的新发展,在总结评价目前国内外城市开放空间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文章对城市开放空间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包括概念的界定、多角度分类、多层次空间结构和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分析城绿地系统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进行综述。主要阐述了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的两种外在表现形式,即“点、线、面”布局结构和“斑块、廊道、基底”景观结构。综述了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对功能的影响、主要进展及其应用,并提出未来城市绿地系统研究和绿地规划的主要方向,以期对中国未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