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地球》2015,(10)
<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镇化经过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也积累了一些城市病,成为很多城市运行之殇,甚至严重影响城市的科学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秩序。当前全国各地正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仍不断会有新城、新区的崛起,如何控制新城、新区的内在发展质量,已是当务之急。为此,《地球》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家发改  相似文献   

2.
蓝颖春 《地球》2014,(2):62-64
随着市场化改革浪潮不断推进,社会各界就市场对金改、铁改、医改、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土地制度改革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不仅事关城镇化的成败,也关系到我国重大的利益格局调整,影响到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新土改”做为改革深水区,其难点在哪?我们又该如何突破?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6,(5)
正作为"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城镇化被赋予了扩大内需、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历史使命。但从国际经验来看,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也是一个高碳排放的过程,这似乎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扩张走的是一条粗放外延式的城镇化道路。一方面,城镇化推进重速度、轻质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低,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不匹配;另一方面,高消耗、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4,(3)
正前言以人为本,解决好城镇化的远虑近忧,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核心。那么,新型城镇化道路如何在"新"字上突破呢?首先要有新核心,也就是说城镇化应该以人为核心,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发展只见物不见人的弊端,重点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其次是有新理念,注重包容性发展,打破城乡二元、城市内部二元,努力做到机会、权利平等,使广大城乡居民共享城镇化成果。再次是要有新路径,要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并举,增强产业支撑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最重要的是要有新方式,融入生态文明,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5.
王国起 《地球》2015,(1):50-51
<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既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面临着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严峻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树立新的资源观,加快开发城市矿产,可有效缓解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破坏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市场化改革浪潮不断推进,社会各界就市场对金改、铁改、医改、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土地制度改革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不仅事关城镇化的成败,也关系到我国重大的利益格局调整,影响到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新土改"做为改革深水区,其难点在哪?我们又该如何突破?为此《地球》记者采访了老科协国土资源分会土地与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原国家土地管理局规划司副司长郑振源。  相似文献   

7.
<正>春意盎然的四月,我们迎来了第44个"世界地球日"。为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也为了动员全民积极行动起来,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今年地球日的主题定为"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这是现实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当今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历史时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形势也日益严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镇化2050:SD模型与过程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镇化过程究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是政府短期可以实现的目标?中国趋向稳定状态的城镇化水平是多少?哪一年将可能基本完成中国城镇化的过程?本文通过建立中国城镇化系统动力学(SD)模型,采用1998~2013年数据进行系统存流量检验和系统灵敏度分析,结果显示所建中国城镇化SD模型有效且具有实际仿真可操作性.运用2013年数据和系统参数进行中国城镇化过程多情景模拟(2013~2050)显示,无论哪种人口政策和GDP增长率,中国城镇化水平到2035年都将达到70%以上,中国城镇化过程进入低增长阶段;到205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5%左右,中国城镇化进入稳定和饱和状态.据此,可以认为:中国城镇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还需要20年才能基本完成这一过程.中国城镇化水平最终的饱和状态在75~80%,在长远的未来仍将有20~25%的人口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9.
蓝颖春 《地球》2014,(4):62-65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全球城市体系已经把世界相当紧密地联结为一体,城镇化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伴随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城镇化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世界各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城乡体制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地球》2015,(5)
<正>4月5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的原则同意。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5,(8)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土地整治也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土地整治的推进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机遇,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国土资源部不久前印发通知,正式启动"十三五"全国和省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据了解,本轮土地整治规划以2015年为规划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期。各路专家围绕"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存在的重点问题,并就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工作,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新一轮规划编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超过了1%,进入中期阶段,但是与30年前相比,我们面临着持续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城镇化也面临着人口多众、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城市综合承载率不足,城市环境如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空气恶化、产业空间狭窄、生存成本高等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后,如何积极稳妥的加快发展城镇化建设,提  相似文献   

13.
蓝颖春 《地球》2014,(1):16-19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超过了51%,进入中期阶段,但是与30年前相比,我们面临着持续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城镇化也面临着人口多众、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城市综合承载率不足,城市环境如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空气恶化、产业空间狭窄、生存成本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地球》2015,(5)
<正>目前,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新的高峰期,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必然对于能源系统提出更高要求。目前以火电为主的能源系统,必然不能适应新型城镇化的需求,因此势必需要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的介入。太阳能是大家所熟知的可再生能源,在太阳能利用中又分为光伏和光热两个种类,光热有哪些优势?风力发电和光热又是什么样的关系?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常务副会长、首航节能光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姚志豪。  相似文献   

15.
段雯娟 《地球》2014,(3):34-37
新型城镇化建设本是我国促进社会和带、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普惠民生的战略路线,  相似文献   

16.
<正>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城市诞生的缘由之一。自新一届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以来,各界人士纷纷从不同角度解读。今年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恰是"新型城镇化"题中应有之义。在以往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很多地方的新城、新区快速扩张,但呈现低密度、分散化的特征,土  相似文献   

17.
姚鹏飞 《地球》2013,(11):1-1
<正>矿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国家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与一般制造业不同,矿业的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世界历史经验表明,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面临资源约束与需求增长的矛盾。经济发展使资源要素面临两大客观规律:一是资源禀赋不可改变,二是发展阶段不可逾越。每轮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区域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其工业化、城镇化过程都带来全球矿业的发展。欧洲和美国分别在完成第一次和第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如何利用土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围绕在2020年将我国全面建设成为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新一届政府提出新型城市化战略。这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优化用地布局、建设生态文明、农业转型人口市民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才能利用好土地资源?土地资源配置怎样才能适应、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袁立明 《地球》2013,(11):60-62
农村“空心化”是指包含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等出现不同程度的虚化、弱化或“异化”的现象,是城乡二元结构下高速城镇化对农村的影响表面特征。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造成了农村“人走房空”的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转变为涉及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农村地域空心化,产生了大量空心村,如今这些空心村已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所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段雯娟 《地球》2014,(5):58-61
近年来,扬中的生态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赢得了省内外广大观者的青睐和赞许。这个小小岛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何以又好又快一举推开,促进岛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成绩名列全国、全省市(县)之榜首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