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准旅行时解释法(T′法)俗称表层剥去法,是日本人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浅层折射解释方法,本文用比较直观的图解方式详细阐述这种方法的原理,指出该法的适用条件,最后给出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2.
当地表不规则时,用广义相遇法求取的折射层速度存在较大误差,针对于此,这里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相遇法的广义相遇静校圆滑法。其步骤如下:①利用广义相遇法求出针对不同XY值的广义相遇速度解析值和时间深度值;②根据时间深度值求出"静校正量",然后从旅行时间中减去静校正量;③绘出广义相遇速度解析曲线,求出速度。其中的步骤②,是把所求的静校正量从旅行时间中减去,就是把地表的影响消除,所以得到的值基本不受地表的影响。对某一模型用此方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地表比较小范围的突然变化,有很明显的效果。实践证明,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传统广义相遇法求取折射层波速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静校正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静校正解欠佳,不仅影响地震资料后续各阶段的处理质量,也会导致欠优化或完全错误的解释结果.利用折射初至计算静校正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提出一种折射初至波静校正的新方法,既能求出低频静校量,又能获得高频静校量.首先,在CMP道集内,根据折射旅行时方程求出CMP点低频延迟时间和折射层速度,获得各个炮点和接收点处的低频延迟时间,并把这些低频延迟时间换算成基准面长波长静校正量;然后,从初至旅行时中减取相应的低频延迟时间和折射滑行时间,获得高频剩余折射旅行时,再把剩余旅行时分解成各炮点和接收点的短波长静校正量.该方法被应用于沙漠地区的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良好静校正效果.  相似文献   

4.
温春德 《物探与化探》1990,14(3):238-240
在江河回水地段及湖底,常沉积有泥质粉细砂或淤泥之类,这些细颗粒沉积物的波速远较水层波速低,因而,在折射地震勘探中存在着中间层速度倒转问题。按传统观念,不能使用折射勘探,但折射法具有能根据界面速度确定界面的地质性质的独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一种推断近地表构造的首波旅行时间反演的新方法.沿折射线相遇段所计算的旅行时间被用来重建地下第一个折射层的形状以及得出沿该界面的折射速度变化.所得信息可作为进一步处理的基础,比如说,用来进行近地表的静校正的计算.该方法优点之一在于确定折射界面的形状与确定折射界面速度互不相关,该方法可绘制多次覆盖时折射界面的几何形状或速度的急剧横向变化图.本文还给出了该反演技术的两个实例.其一利用了合成数据集;另一个利用了在沉积充填的深地堑上方爆破而得到的野外资料.利用合成数据集得到的结果对该方法予以证实并验证了误差分析的结论,其中,利用炮点左侧和右边接收记录来确定的折射界面速度误差符号相反,因此,真正的折射速度应位于这两个估值之间.一组野外数据反演得到的折射图象与常速反射迭加非常吻合,并说明了射线反演方法可处理折射速度或折射界面形状的剧烈的横向变化.  相似文献   

6.
林锦霞 《福建地质》2014,(3):226-230
浅层地震P波折射法是高速公路勘察中常用的一种探测手段。结合高速公路路线工程勘察,列举该方法在查明基岩埋深、测定基岩波速中的运用,有助于查明低速带以及划分隧道围岩类别。  相似文献   

7.
荣立新 《地质与勘探》2002,38(Z1):106-108
常规折射资料解释的原理依据是折射波的相遇时距曲线,一般利用时距曲线的斜率和截距时间求取折射层的速度及厚度,基本的假设是要求地表水平及地下折射界面为平界面,当这种假设不能满足时,解释将出现误差,甚至错误的结果.基于这一情况,提出一种新的折射波静校正方法技术,它利用在反射波记录上的初至求出折射层速度及厚度,该方法不受地表地形及折射层起伏的影响,特别适合地表条件复杂地区的金属矿地震勘探等资料.  相似文献   

8.
谷维  刘则制 《物探与化探》1988,12(2):134-135
众所围知,一条实测电测深曲线的理论解释结果与钻孔柱状图对比往往不相符合。我们一直沿用校正系数法,即由解释出的基岩埋深与钻孔揭露基岩埋深对比,求出基岩校正系数,然后按构造单元、地层和岩性对电测深曲线解释结果进行校正。这种方法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它受一定条件限制,且方法繁琐。  相似文献   

9.
黄达  金华辉 《岩土力学》2012,33(10):3067-3072
为了探讨土石比及大粒径块石对碎块石土强夯加固效果的影响规律,对3组不同土石比条件下碎块石土强夯地基的瑞利波检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夯后波速曲线具有明显的突变性,并随着土石比的减小其突变程度增强,突变段与大粒径块石有较好的对应性。波速增加比例曲线具有垂直分区特征,土石比对强夯加固区厚度影响较大。大块石对周边土体存在较强的扰动作用,夯后波速曲线往往表现为突然锐减,特别是当其位于夯后场地表层或较多大块石距离较近时表现更加明显。当大块石位于强加密区内时,加固深度随着大块石埋深增加而减小,且其埋深越靠近波速增加峰值点时加固深度越浅。研究成果对碎块石填土强夯地基的设计和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岩体工程特性研究中弹性波速参数取值方法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丁梧秀  姚增  蒋振 《岩土力学》2004,25(9):1353-1356
工程岩体的各向异性特征导致了弹性波速的各向异性。因此,在岩体工程特性研究、岩体质量评价等方面,应注意合理地应用岩体弹性波速资料。笔者分析了岩体波速的各向异性特征,并指出:由于波速各向异性的存在,在岩体完整性系数计算中,岩体波速应取不同方向波速的几何平均值。当利用文中所给公式进行岩体孔隙率计算时,建议波速取最小值;在进行节理、裂隙发育的优势方向判断时,则取不同方向的波速值分别进行计算;当计算弹性模量时,必须取与岩体受力方向相一致的波速值。并给出了利用波速进行有关参数计算的实例。  相似文献   

11.
因对初至旅行时层数的确定和拐点拾取存存不确定性.导致时间项反演方法在近地表复杂区建立的速度模型精度不高,静校正效果不理想。对此提出了利刚旅行时差值曲线方法进行层数确定和拐点拾取。理论分析认为,运用旅行时差值曲线方法时,应尽餐选择相邻的激发点。通过对三层近地表速度模型进行射线追踪。得到初至旅行时,根据其旅行时曲线初步判定层数,再运用旅行时差值曲线进一步确定层数。观察时间项反演速度模型,其与近地表速度模型较接近,经计算反演速度模型与设计的近地表速度模型之间的均方根误差仅为0.95m,可见该方法可有效提高时间项反演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深水陆坡油气资源丰富,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由于陆坡水深变化较大、海底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成像存在诸多难点,其中,速度模型的建立是最大的难题之一。利用OBS(ocean bottom seismometer)数据上丰富的折射初至信息,采用旅行时反演方法建立崎岖海底区速度模型。OBS数据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陆坡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采集,数据质量良好,存在大量的初至折射波。地震成像结果表明,在深水崎岖海底区,利用OBS的初至旅行时能够获得地震成像所需要的背景速度场。受限于高频近似的假设,初至旅行时反演结果分辨率较低。全波形反演可以提供精度更高的速度结构,初至旅行时反演结构可用作全波形反演的初始模型。  相似文献   

13.
单一流迳基岩水流的水位沿程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基岩水壁间运动理论,建立了单一流迳基岩水运动时的水位(水头)曲线方程,讨论了曲线形状,分析了流迳隙宽、阻力系数、断面和流迳突变对曲线形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波速测试技术是地震勘探方法之一,也是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原位测试技术。它通过获取的地震波在经过不同深度的岩、土层的直达波旅行时,求得纵波、剪切波波速,进而通过弹性波理论,计算出岩、土层动弹性力学参数,同时也可以根据剪切波的波速,来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以及计算卓越周期,这些参数可以为场地抗震设计及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这里简述了波速测试技术的工作原理和野外实测技术,以及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全过程,并且结合某一建筑场地的实例,说明了波速测试技术在场地抗震评价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5.
陈滋康 《物探与化探》1986,10(5):350-355
本文详细介绍了用共轭点法解释折射时距曲线的方法和优点,并在微机上实现了构制折射剖面自动化。作者采用优选法求取共轭点的计算方法,既提高了计算速度,又保证了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6.
该系统系以KC-85型便携式微处理机与SD-1型声波仪作主体组成的数字化声测系统。我们利用SD-1型声波仪具有A/D采样功能的特点,研制控制接口板及有关的软件,由微机控制采集离散声波振幅值及声时和有关的测量参数后,液晶屏幕显示采集的波形并通过四针绘图机绘出波形、振幅、波速及有关数据,并可连续循环进行数据采集。试验完毕打印绘出波速、振幅随孔深(或距离)的变化曲线,必要时亦可绘出声衰减系数随孔深的变化曲线,并可  相似文献   

17.
瑞利波勘探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介质的弹性波速的差异与介质的岩土力学特征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而介质的瑞利波速度与其剪切波速非常接近,因此利用瑞利波勘探技术进行地下介质分层时,其优势十分明显.在岩土工程勘察的初勘阶段可利用瑞利波勘探技术宏观划分力学性质差异明显的地层、地质构造,而在详勘阶段可以探测基岩埋深、填土厚度等的变化趋势,均取得了比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瞬态面波和地震折射法在隧道勘察中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瞬态面波勘探技术是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在工程勘察中得到广泛应用,效果良好.笔者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在地震折射勘探中同时采集面波信号,在资料处理时利用面波组份进行分析,配合折射资料对测区覆盖层、强风化层、中风化层及弱风化层厚度进行划分,同时相互映证解释基岩面的埋藏情况.  相似文献   

19.
李一鸣  文章 《地球科学》2020,45(2):693-700
以基岩渗流方向与裂隙轴向呈45度角为例,探讨了当裂隙轴向与基岩水流斜交时,裂隙流的非达西程度对流场及溶质运移的影响.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构建了一个在中部包含水平单裂隙的正方形多孔介质模型,裂隙中的非达西流用Izbash方程去刻画,裂隙的上游基岩中存在持续的溶质源.随着裂隙水流的非达西程度逐渐增强,流场及污染物分布表现出如下特征:(1)裂隙中水流流速逐渐增大;流线在裂隙与基岩界面处的折射逐渐偏离折射定律;(2)裂隙水流的流向逐渐偏向基岩水流的渗流方向;(3)溶质羽宽度变宽但对称性逐渐降低;(4)溶质在水平方向上的浓度峰值逐渐降低,右侧浓度逐渐升高;(5)裂隙产生的回弥散对溶质运移作用逐渐增强,使裂隙中更多的溶质运移到了上层基岩中.总体而言,裂隙流的非达西程度对流场及污染物分布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岩石脆性临界破坏的波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媛媛  孙强  薛雷 《岩土力学》2014,299(2):529-535
根据岩石加载破坏过程中应力-应变和波速-应变曲线所反映的的波速变化特征,研究了岩石声波传播速度与其加载变形过程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岩石破裂前波速及特征参数随着变形破坏阶段变化会有显著改变,特别是应力水平到达70%80%之后,当加载破坏过程中岩石的裂隙大量增加后波速参数出现突变。这是由于在膨胀点附近岩石中微裂隙迅速丛集式增长,改变了岩石内部的微观结构,导致岩石波速降低。伴随着波速降低,波速走时急剧增大,离散度增大;S波和P波的振幅减小,但其振幅比急剧增大;S波、P的波Q值也会出现突变。通过对岩石加载过程中的波速变化与应力-应变曲线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利用波速信息变化可以实现对岩石脆性破裂前兆的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