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冰臼"与"壶穴"之争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李孟华  谢小康 《热带地理》1999,19(4):381-384
对目前见诸报端的“冰臼”之说进行了讨论, 认为目前广东范围内所见之“冰臼”实际上是现代流水地貌之“壶穴”, 并指出, 以“冰臼”作轰动效应来吸引游客, 发展旅游业是不够严谨的。  相似文献   

2.
在“双减”及“五项管理”背景下,本文根据题目难易程度,将沪教版修订版《地理练习部分》的填图题、填空题、选择题、连线题等分为浅层学习内容,作为学生的课堂预习学案;将讨论题、辩论题、问答题等作为深层学习内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地理练习部分》中综合性强的章节可以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3.
章怡虹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2):1570-1573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与中国田园诗人陶渊明都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们的诗中都蕴涵着深深的“故土”情结。研究他们的代表作——荷氏的《返乡》与陶氏的《归去来兮辞》,都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尽管文化背景、文化语境、情感基调不一,然而,他们构筑的对“诗意栖居”的憧憬和神往却折射出人类共同的生命艺术境界。本论文分别从两首诗的归因、归程、归宿三方面来论述,两种文化和不同地理环境的特质和基因塑造了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诗人,形成了他们别具风格的诗境。  相似文献   

4.
《湿地科学》发刊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由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由于湿地处于地球几个圈层的“节点”,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而且在水文调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  相似文献   

5.
樊杰  陈东  吕晨 《地理研究》2009,28(6):1439-1448
国际金融危机是地域空间上发生、空间拓展及区域响应过程非常迅速的新经济地理事像,探究其在特定地点发生的机制、区域影响的空间拓展过程、区域受损响应的规律及长期区域对策,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新命题。鉴于金融危机事像成因和演变的经济属性强、空间过程和区域响应的经济驱动机理显著,尝试采用"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一个新的研究范式进行探讨。从微观虚拟经济企业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宏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价值脱节和政府监控不到位-特定区域金融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微观企业产业组织-宏观国际产业链分工-金融危机的空间扩散,微观消费者边际效用损失的差异和灾变点的存在-宏观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的依赖以及经济的可恢复能力-区域金融危机的差异化响应等方面,初步探讨了金融危机的空间过程,提出了"1元≠1元"的经济地理损失效应判断,据此探讨了差异化的区域响应规律,得出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生活相对不富裕的地域在金融危机中受损程度可能更大的初步结论,提出了现代服务业据点式突破在空间结构组织上具有可能的研究假设。最后,就提高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贡献度、提升内需的拉动作用等应对全球化风险的长期策略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6.
《Urban geography》2013,34(5):543-566
This study offers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impact of global and local interactions on cities today. We look at two opposing ways of integrating global processes with the local functioning of cities. The first mode relates to a city representing unique local significance that is recognized and valued on the global scale. This globality is not economic but it affects the global interactions of individuals, institutions, and businesses in these cities. We term this type of city a global locality. The second mode is a city that serves as a loc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gateway to its region. Whether located higher or lower on the World Cities roster, at the local and regional scale it serves as both business center and cultural hub. We term this type of city a local globality.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both city types using Tel Aviv-Jaffa and Jerusalem as examples.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家廖士(AugustLsch)十分重视空间和区位的关系,他在德国传统的区位理论基础上从事经济与空间配置的研究,提出了经济景观学说。廖士曾希望他的研究能够形成一个新的领域--空间经济学,并能引起经济学自身的重构。但实际上,经济景观说对经济学并没有多少影响。相反,在19世纪50-60年代,他的名著《区域经济学》却对经济地理学发展和区域科学孕育产生了巨大贡献。最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西方经济学家又开始地理学产生兴趣,新经济学或地理经济学应运而生。主要就其研究内容和发展动向进行综述介绍,并在此基础上以西方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新趋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集体撰写、王颖教授主编的专著<中国海洋地理>,由科学出版社在1996年9月出版.<中国海洋地理>全书近80万字,图133幅,表158张.共分4篇24章.专辟第一章作为绪论,介绍海洋地理学的发展、现状与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
"温州模式"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温州模式”已日渐显示出它的限制性。在对“温州模式”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温州模式”在新时期必须要赋予新的内涵,要更新观念,要从生产、管理、销售模式等方面创新。  相似文献   

10.
"Wetland Science" is oriented to an excellent academic journal concerned with all aspects of wetland science, which will be firstly published b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journal is primarily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medium for the pub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the pioneer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wetland scienc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reg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economic and social values. Especially, it is relevant to issues of wetland conservation, clean water, biodiversity, wildlife and global change, as well as sustain and restore wetland, reconstructed wetland and rehabilitation all of the world. It  相似文献   

11.
尹国蔚 《热带地理》2003,23(1):94-96,F003
"天涯海角"被用来借指遥远的地方,一类为泛称,无具体地物为证;另一类为确指,有具体地物为证.有具体地物为证的这一类在中国的广西和海南各有一处.广西的"天涯海角"产生于宋代,海南的"天涯海角"产生于清代.两地均有被称为"天涯海角"的地理条件和个人因素,但海南产生"天涯海角"的社会环境因素远不如广西"天涯海角"充分,所以自宋至清末,吟咏广西"天涯海角"的诗文大量出现,而海南"天涯海角"迟至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被外界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13.
广西边境旅游依托边境的特殊区位和特色旅游资源得到稳步发展,“南博会”对广西边境旅游大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借助“南博会”的联动效能,加快资源整合,建构边境旅游新三角,积极参与区域旅游协作,拓宽边境旅游发展空间,实现边境旅游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14.
基于RS和GIS的三江平原湿地景观变化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利用1986年和2000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技术支持下,建立湿地空间数据库。选取斑块大小、分维数、景观破碎度、多样性和优势度等指标,对湿地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同时利用马尔柯夫模型对该地区的湿地景观类型转换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1986-2000年期间,该地区的湿地景观发生了显著变化,湿地景观趋于破碎化。  相似文献   

15.
卢衍衡  钱俊希 《地理研究》2019,38(7):1609-1624
公共空间是城市社会互动与文化实践的最重要载体之一。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正在经历着从“熟人社会”到“生人社会”的深刻转型。这一背景下,本文以广场舞休闲活动作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城市空间公共性的理论内涵。利用基于Python的数据挖掘及文本内容分析技术,本研究获取了2011—2015年五年间中国社会有关广场舞的公共话语,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提取出关键的语义要素进行相关分析。本文认为,社会群体通过广场舞这一空间实践来抵抗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试图恢复正在瓦解的集体归属感。广场舞是在“生人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一次微观尺度上的“再熟人化”实践,是对宏观社会变迁的响应和调适。另一方面,什么是公共生活的规则,对于中国都市居民来说没有现成的模板,当代中国城市公共性的建构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协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现代日本的水田开发>一书是由日本古今书院于1997年2月初版发行,日本琦玉大学教授元木靖博士撰写的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明治时期以来近百年间现代日本水田开发过程、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内容的学术论著,全书30余万字,附图62则,附表55例.本书在充分参考有关研究文献基础上,汇集和融注了著者20余年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可谓内容详实、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17.
"数字广州"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探讨了空间数据基础设施(SDI)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广州”的要求和发展现状,指出了目前广州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不足,并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加强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策略,涵盖了机构设置,数据政策,数据生产管理模式,人才培养和市场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   总被引:76,自引:4,他引:72  
城市和农村是两种主要的人类居住群落。在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广大农村却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空心化问题。以山东省新泰市北公村为例,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总结了村落空心化发展的三个阶段,阐明了村落向心力与离心力失衡、经济发展迅速和观念意识落后、新房建设加速和规划管理薄弱等三大矛盾是村落空心化的内在机制,针对村落空心化对耕地资源、小康社会建设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等带来的不利影响,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从管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大熊猫是中国国宝,现存数量不足1000头。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在饲养、繁殖、驯化大熊猫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为了让广大群众认识保护大熊猫的重大意义,培养市民对“国宝”的真挚感情,特开辟了“福州熊猫世界”,本文对此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20.
In September 2001, Australia effected a "Pacific Solution" to its "refugee problem": the interception and transfer of "unauthorised boat arrivals" to processing centres in the Pacific Third World. These centres were agreed to by poor countries that were approached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ir vulnerability and dependence upon Australia, in exchange for increases in aid. Australia thereby created a regional refugee problem and, in so doing, Australian seignorage also demands that the laws of those sovereign countries be placed in stasis so that people not convicted of a crime may be detained indefinitely. The Pacific region, in effect, came to be mapped in terms of its utility to Australia, both downplaying and concealing complex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This essay studies the Pacific Solution as a means of Australian "emplacement" in the Pacific and on refugee identity/bodies. Both refugee identity and the Pacific Third World are assessed in terms of their utility in serving as sites for Australian emplacement, whereby and wherein the borders of Australia are reinforced, to the detriment of extant "local" emplac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