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马瑾院士1934年出生于上海市。中学时代受"大陆漂移学说"和"沧海变桑田"等地质知识的影响,1952年高考时她选择地质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并如愿考入北京地质学院。1956年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构造地质学家张文佑的指导下从事构造地质研究。1958年,前往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构造物理学家格佐夫斯基,1962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并回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62—1966年,她先后筹建相似材料和光弹实验室,把构造物理研究引入到传统构造地质学中。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质学会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分会为了促进地震地质、深部探测及实验研究等成果资料的交流,活跃学术空气,开展不同专业之间的自由讨论,子84年11月16日召开了“强震构造背景的浅表与深部差异”的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地震地质、构造地质、深源岩石、深部探测、高温高压岩石力学、物理模拟实验  相似文献   

3.
正孙枢院士,1933年生,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太平洋科学协会终身会员、伦敦地质学会荣誉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资环局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聘任顾问组成员、《中国科学》副主编、《地质学报》副主编、Journal of Asian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刘若新研究员、马瑾研究员、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耿乃光副研究员的倡议,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和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岩石物理性质学术讨论会.会议于1991年6月28日在北京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举行.来自国家地震局、中国科学院、石油工业部、国防科工委和高等院校等系统的十多个单位,30多位从事岩石物理性质实验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远东区域地球物理研究”讨论会于1987年5月13—17日在哈巴罗夫斯克城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构造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这次会议是由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方法勘探学术委员会“区域地球物理研究”室和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主席团各部门间协调理事会下属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协调委员会“远东地球物理研究和深部结构”室共同主持的。会上讨论了两个问题:(1)远东大陆部分深部结构特点和今后的区域地球物理研究方向;(2)远东主要金属矿区的深部结构及其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地震研究所共同发起、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天山地震预报国际讨论会,于1992年9月24日至27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召开。参加会议的除主办单位的代表外,中国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地壳应力研究所、兰州地震研究所及山东、江苏、陕西、青海等地震局代表以及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各共和国科学院地震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高温物理研究所和有关研究机构的代表出席了会议。正在阿拉木图访问的中国国家地震局代表团也列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地球岩石圈的研究,开拓新的找矿领域,培训深部地质、地球物理研究人员和技术干部,地矿部深部地质办公室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于6月10日至28日在天津举办了第一期深部地质讲座及学术讨论班。22位从事深部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专家、学者任教讲学,来自全国各部门60个单位的80余名学员学习了深部地质研究的新技术,了解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并对当前国内外深部地质研究的重要课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一致感到,随着深部地质探测技术的不断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震学会第5届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和岩石力学学会第3届高温高压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2月1日至7日在长沙召开。与会人员来自全国各地20多个单位,其中包括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壳应力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西南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华东地质学院,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等。专业委员会主任马瑾教授致开幕词。全会共收到87篇论文或摘要,内容覆盖了震源物理、新构造活动、岩石  相似文献   

9.
《地震地质》1991,13(3):248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和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在有关专家的倡导下于1991年6月28日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召开了岩石物理性质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石油部、地质部、国家地震局等七个部门,十多个单位的3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提交了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0.
1993年9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了“二十一世纪地球科学展望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师生发起,得到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和地质所的大力支持。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地质矿产部、冶金部、国家地震局、武警黄金部队及大专院校的地学工作者共70余人。会上,原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郁文,原贵阳地球化学所所长杨静仁讲了话。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涂光炽先生和叶连俊教授作了重要报告,他们纵谈了二十一世纪地球  相似文献   

11.
徐锡伟 《地震地质》2004,26(3):404-404
为促进科学交流和追踪国内外地球科学研究热点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宗晋先生提议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联合发起成立了北郊地球科学论坛 ,第 1次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4年 4月 2 8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中国新生代构造和气候环境变化。刘东生院士对北郊地球科学论坛的成立和第 1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给予了高度关注 ,丁国瑜院士、马宗晋院士和钟大赉院士参加了研讨会 ,北京大学、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一些学者也参加了研讨会 (共计 12 0多人 ) ,与会者大部分为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丁仲礼研究员主持了会议。在研讨会上 ,马宗晋院士就突变事件与系统科学、丁仲礼研究员就中国新生代构造尺度气候和环境演化问题、张培震研究员就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的扩展与隆升 (晚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及相关的沉积问题 )、王二七研究员就青藏高原的高原面成因问题、徐锡伟研究员就青藏高原北缘阶地形成期与气候变迁的研究、孔屏研究员就宇宙成因核素定年原理以及应用于青藏高原气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北山地区构造分区和深部结构历来为众多地质学家所关注,本研究从地球物理入手,采用有效的技术方法对区域重磁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根据数据处理后的解释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哈萨克斯坦板块东缘构造区和塔里木板块北缘两大Ⅰ级构造区以及6大Ⅱ级构造小区.推断划分北西向深大断裂构造带5条和北东向断裂构造7条.初步判断、圈定出多处磁性块体,并划分出基性岩体、中酸性岩体的分布若干处.结合重磁、地震和地质资料,对深部构造、莫氏界面和基底起伏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深化了区域地质和深部构造认识,对研究区内成矿规律研究和矿产资源勘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辉 《地球物理学报》2005,48(4):946-946
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京都大学地球物理实验室共同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第9届勘探地球物理学新进展国际研讨会暨城市地球物理和活动构造中日双边会议(RAEG2005)于2005年3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举行.本次研讨会共有15位日方代表和30位中方代表参加,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以及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京都都立大学、大阪天然气集团公司等研究机构和组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  相似文献   

14.
应国家地震局邀请,以哈萨克斯坦科学院副院长阿布杜林为团长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地震代表团一行4人于1992年6月20日至7月4日访问了国家地震局。这是前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次派高层次地震代表团来我局访问。代表团在华期间,分别参观访问了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地球物理研究所、地壳应力研究所、江苏省地震局、上海市地震局和新疆地震局,并赴唐山市考察地震遗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是现独联体国家中疆域  相似文献   

15.
《地震地质》1986,8(4):62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隆尧县马兰、自家寨一带,发生了6.8级地震;相继于3月22日又在宁晋县东汪一带发生了7.2级地震,值此邢台地震发生二十周年之际,于1986年10月7日至12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了“邢台地震二十年纪念暨学术交流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及有关研究所、北京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和国家地震局系统等118个单位近300名代表。收到学术论文近百篇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京都大学地球物理实验室共同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第9届勘探地球物理学新近展国际研讨会暨城市地球物理和活动构造中日双边会议(RAEG2005)于2005年3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举行.本次研讨会共有15位日方代表和30位中方代表参加,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国科学院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科学合作协议,以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一大学地质力学边缘科学研究所地球物理实验室主任佩里埃(Guy Perrier)为团长的法国地震代表团一行五人,于1979年6月17日至7月15日在我国进行考察访问。团员有法国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深部构造地球物理研究室、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一级研究人员若贝尔(Nelly Jobert)博士(女)、国家地质服务处地震与地质构造计划组组长沃格特(Jean Vogt)博士等。代表团在北京先后参观了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白家疃基准地震台;去外地考察了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遗迹、1976年松潘—平武大地震现场、广州河源县新丰江水库等,并参观了西安子午基准地震台、四川成都基准地震台、广州河源县地震台、地形变测量站、强震观测点以及三个群测群防观测点等。代表团先后在北京、西安、成都和广州作了学术报告。从代表团介绍的法国用于地震研究所布署的观测台网和使用的仪器设备来看,他们在使用无线传输系统及数字磁带记录方式方面无疑是比较先进的;数字处理系统更是我们目前所不及的。现根据该代表团所作的关于法国地震研究工作情况的报告,整理汇编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82年6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制的1:50万陆地卫星假彩色影象图。它是地质工作者了解中国各省区地质构造、地貌及地理环境的重要参考图件。其特点是图幅大,许多地质构造细节较清楚。它与“中国活动构造典型卫星影象集”配合,可以对大震发生的地质背景、地震地质条件及地基情况等获得较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1983年5月1日至5月4日中国科学院在杭州召开了人工地震测深多道数字地震仪技术鉴定会,全国有关28个单位的40名代表应邀参加了会议。 人工地震测深多道数字地震仪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地学方面的重点课题《地壳上地幔》研究规划的需要,为开展人工地震测深,探测研究地壳深部构造而研制的数字化观测记录仪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  相似文献   

20.
中、苏亚洲大陆-太平洋过渡带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成矿作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于6月23日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光鼎和苏联科学院院士杨申共同主持了这次会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陈国达、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鲍尔加耶夫等中外专家70余人出席了讨论会。为期三天的科学讨论会始终在友好热烈的气氛中进行. 中国东部及苏联远东的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存在着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过渡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