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电化学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电化学方法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低效率技术方法已被效率极高的新技术所替代。笔者回顾了地电化学发展历史,并对近年来国内外地电化学方法技术进展进行了总结。介绍了"独立供电偶极子地电化学技术"的方法原理及工作方式,并对地电化学方法应用推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装置商品化、技术体系规范化及异常形成机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及展望。  相似文献   

2.
地电化学方法作为覆盖区矿产资源勘查的一种有效手段,其原理是在人工外加电场作用下,将近地表介质中呈电活动态的物质选择性地提取,通过研究电提取元素组合、含量分布及异常特征,进而提供找矿信息的一种勘查方法。笔者通过在内蒙古洛恪顿矿区开展地电化学勘查研究,验证了地电化学法在内蒙古东乌旗风成砂覆盖区勘查的有效性,并通过对不同提取时间、不同密度的载体物质等提取条件的对比研究,确定在该区进行地电化学勘查的提取时间为24 h,载体物质选用高密度泡塑。  相似文献   

3.
电提取技术中载体物质应用效果提高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占元  程志中  孙彬彬 《物探与化探》2005,29(5):401-403,408
电提取器中用来承载提取物的载体, 从最初的"液体"发展为"固体", 为方法的实用性和标准化发展找到了方向。固体载体物质的粒度和纯度是提高元素提取效果的主要方面。对载体物质进行工艺性提纯处理, 并加工到适宜的粒度范围, 将可增强其技术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人们都倾向认为地电化学方法取得的异常是由其吸附的金属离子引起,文中通过多个矿区地电化学试验发现,电提取微量元素异常往往与Fe、Al等常量元素异常高度一致,而Fe、Al等常量元素是组成粘土矿物的主要成分。进一步对地电化学泡塑样品开展扫描电镜观测,发现电提取后泡塑载体样品中存在大量的大小从数微米至数十微米的粘土矿物颗粒。由此初步推断,当前所使用的地电化学方法取得的异常很大程度上是由土壤中存在的具有电活动性的极细粒粘土矿物颗粒引起,地电化学提取过程对这些粘土矿物颗粒具有选择性吸附。  相似文献   

5.
在洛恪顿铅锌多金属矿5勘探线地电化学勘查剖面上采集了电提取前后的土壤样品,开展了全量及顺序提取"七步法"分析测试,对比结果表明:地电化学过程所提取的元素是以多种相态存在于土壤介质中的,以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等活性相态为主,同时颗粒较小的弱活性相态,甚至残渣态颗粒也可被电化学过程所迁移、吸附;电提取后,土壤中多数元素某一种或几种相对活性相态含量与矿体产生了极好的空间对应关系;较浅的运积物覆盖层及深部有矿体或矿化体存在,可导致电提取后土壤中多数微量金属元素全量显著增加,这表明地电化学方法在运积物覆盖区具有较大的勘查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地电化学测量技术向"轻便化"方向的不断发展,中小比例尺地电化学测量已成为可能。笔者在内蒙古风成砂浅覆盖洛恪顿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区约40 km~2范围内开展了1∶5万地电化学测量与土壤测量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①地电化学测量可圈定与已知矿体元素组合相同的Pb-Zn-Ag-As-Bi-Cd等多元素综合异常,且异常位置与已知矿(化)体空间分布范围较一致;②与土壤测量结果相比,地电化学异常范围、衬度及连续性均远优于土壤测量,土壤测量异常仅在小山头残积土出露区呈点状分布;③在试验区西北部风成砂浅覆盖区发现多元素组合地电化学测量异常,根据此异常部署开展了1∶1万激电中梯扫面及钻探验证工作,在540余m深处发现6 m厚富Ag、Cu矿体,实现找矿突破。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在风成砂浅覆盖区开展1∶50 000地电化学测量能有效圈定找矿靶区,可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铜、镍矿电化学溶解试验结果充分说明,自然电场或人工电场的作用能使铜、镍矿产生电化学溶解,所电离的Cu2+、Ni2+、Co2+及其他一些阳离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能被迁移至近地表而富集,从而形成离子晕。利用地电化学法在吉林红旗岭铜镍矿和金川铜镍矿矿区及其外围进行了可行性找矿试验,结果在上述两个矿山已知矿体上方的剖面上均测出了清晰的地电化学异常,表明利用地电化学法来寻找隐伏铜、镍矿是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方法在矿区深部及其外围进行了找矿预测,分别发现3处具有找矿前景的地电化学异常靶区,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8.
汤磊  熊健 《矿产与地质》2010,24(5):475-480
为解决干旱高山区的深部找矿问题和探索地电化学法在干旱高山区寻找隐伏铜镍矿产的可行性,在青海化隆拉水峡铜镍矿区开展了地电提取测量法、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寻找隐伏铜镍矿的试验研究,通过对已知矿体的地电化学法找矿试验,在隐伏铜镍矿体上测出了清晰的地电化学异常。对矿区的深部及外围的找矿预测中,在A区发现3个地电化学Ni、Cu及电导率异常,在B区发现3个地电化学Cu异常、1个Ni异常、3个电导率异常,在C区发现了3个地电化学Cu异常、2个地球化学Ni异常、3个电导率异常,推测在上述地电化学异常区内寻找隐伏铜镍矿会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所指的"中亚"主要包括阿尔泰山、天山两大造山带的主要部份及其间的丘陵与盆地.独特的地质构造及地貌特征,造就了区内极丰富的矿产资源.阿尔泰山及天山是世界著名的金属成矿带,哈萨克斯坦丘陵是固体能源矿产(煤,铀)重要产地,里海低地是世界著名的油气资源产区.本文仅对区内主要固体矿产成矿特征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0.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在云南西邑铅锌矿区的找矿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已知剖面试验研究—建立找矿模型—未知区找矿预测"的研究思路,在云南西邑矿区开展了地电化学集成技术找矿应用研究。通过研究验证了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在该区寻找类似隐伏铅锌矿的可行性,并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建立了地质—地电化学找矿模型,基于该模型,在研究区董家寨内共圈出1个Ⅰ级预测靶区,2个Ⅱ级预测靶区,1个Ⅲ级预测靶区。  相似文献   

11.
在航空重力测量的后期资料处理中,GPS技术主要作用是精确确定飞机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以提供可靠的飞机飞行参数和必要的重力加速度改正等.笔者以航空重力领域的实际需求,开发了航空重力的GPS后处理软件-EGPS.该软件能够利用伪距差分、多普勒频移的方法解算航空重力测量的载体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通过处理航空重力测量中GPS资料的速度解算实例,并与国外已经先进的航空重力测量处理软件的速度解算结果对比、分析,EGPS已经基本达到了航空重力测量领域对GPS速度高精度解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电提取过程依赖直流电场的作用,直流电场持续作用导致土壤介质pH值的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又将对电提取过程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是电提取方法应该面对的课题。本文通过实际试验数据,揭示和反映了电提取过程中元素提取器周围土壤pH值变化的强度和范围,为上述问题研究提供了初步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边界元法解决非稳定系统中水质预测的计算问题,建立了三维水质预测问题的边界元法计算模型,为简化计算手续、提高计算精度,讨论了Laplace变换边界元法,推广了Laplace变换边界元法中的Schapery方法。  相似文献   

14.
自从应用图谱化X-射线衍射仪,大大便利了矿物学的研究工作,特别是粘土矿物的低角度衍射多落于德拜图的盲区,而衍射仪就更显出他的优越性。但是衍射仪也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用样量过大,一般要500mg,才能装满一个样品架。这样对于一些难于分离的样品单矿物的研究就受到很大限制。最近我们为了要研究蠕虫状高岭石单个纯的晶体。在双目镜下花了很大力气才挑选出30mg样品来。这在常规的样品架上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微量样品架。  相似文献   

15.
用土壤溶液提取器采集土壤溶液方法与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溶液已成为土壤、植物营养、生态环境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如何有效提取土壤溶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目前国内采用的土壤溶液采集方法大多处于试验阶段,利用陶土头土壤溶液提取器采集土壤溶液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就南京周边及南通地区利用陶土头土壤溶液提取器开展土壤溶液系统采样试验的结果,总结了土壤类型、地貌等自然因素对试验效果的影响,为提取土壤溶液提供了可靠的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16.
采用钙法氧化焙烧——酸浸的方法从钒矿石中浸出钒,克服了钠化焙烧过程中产生的H2S、Cl2,实验了矿石物料粒度、氧化钙添加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漫出温度、浸出时间、酸的浓度、浸出液固比对浸出率的影响,获得了88%的浸出率。实验表明,焙烧温度、酸的浓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液固比是影响钒浸出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岩芯定向技术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岩芯定向技术,可以确定地下岩层(结构面)的产状.介绍了岩芯定向技术的工序,包括打定向标记、测量定向标记和孔斜、钻取岩芯和求解地下岩层的产状工序.提出了求解地下岩层产状的立体几何方法,依据测量孔段的顶角、方位角、刻痕方位角、层面椭圆长轴方向面与钻孔轴线方向面的夹角--层面椭圆长轴终点角、层面椭圆长轴与钻孔轴线的夹角,便可求解地下岩层产状.阐述了该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过程,这种求解岩层产状的方法计算原理.立体几何法与复位测量法进行了比较,二者结果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以来化探方法技术研究主要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五"以来,化探方法技术研究主要围绕地质工作需求,完善了区域化探扫面方法技术,充实了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体系,开展了1∶5万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研究,建立了76种元素测试方法技术体系,编制出版了世界上首份76元素地球化学图集;深穿透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与异常形成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油气化探方法技术在曲折中发展前进,化探数据处理与制图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资源潜力地球化学评价方法技术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深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环境并重的勘查地球化学方法技术研究与调查的新格局,使中国化探总体上继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为走向世界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9.
原子发射光谱粉末固体进样法由于样品处理方法简单,检出限低,环境污染小,被大量应用于痕量Ag、B、Sn等多种元素的同时测定,但显著的基体效应制约了方法的适用性。本文基于扫描电镜微区检测技术,对比分析了特定配方与不同样品、在不同时段反应产物的组成差异,结合蒸发曲线反推反应过程,研制了适用于不同基体类型地球化学样品的载体缓冲剂。在实现前人致力改善弧烧过程的基础上,研制的载体缓冲剂是以K2S2O7、Na F作为助熔剂,"催化"基体分解,与聚四氟乙烯、沉降S等协同促进待测元素以多种形式快速蒸发;缓冲剂在与样品基体作用过程中形成的Al_2O_3-SiO_2-CaO-BaO互熔体降低了Tammann温度,能够原位吸收Ca O、Si O等基体氧化物,抑制了其干扰。相比已有方法,灵敏度提高1.2倍以上,精密度、准确度、检出限等优于各类地球化学调查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