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几个月,在我国和日本等国海域,连续发生强烈地震。7月26日,我国黄海海域发生5.3级、6.0级地震,青岛、威海、烟台强烈有感。9月16日,我国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海峡两岸强烈波及。10月4日,日本北海道以东海域发生更为强烈的7.9级地震,使得环太平洋地震带西北段的地震活动推向了高潮……震颤的台湾海峡1994年9月16日14时20分,位于北纬22.6度、东经118.7度的台湾海峡南部、澎湖群岛西南海域发生了7.3级地震。这次地震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自1918年2月13日广东南澳7.3级地震以来,70多年中最大的地震。它  相似文献   

2.
《海洋世界》2010,(3):5-5
北京时间2月27日14时34分,南美洲智利中部近岸海域(36.1°S,72.6°W)发生8.8级地震,引发地震海啸。美国夏威夷和日本分别拉响了海啸最高警报,海岸附近的人员和船只迅速撤离:菲律宾、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也发出了海啸警报,告诫当地民众不要去海边。  相似文献   

3.
朱瑾 《海洋世界》2008,(6):26-32
每当一次大的自然灾难来临的时候,2004年12月26日清晨8时55分发生的印度尼西亚大海啸就会被人重提。那次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海域突发的9.0级强烈地震而引起的印度洋沿岸的海啸,造成了30余万人丧生,经济损失达80亿美元。这一人类特大的灾难震撼了全世界,从此,海啸一词变得让人“不寒而栗”。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2018–2019年粤西阳江沿岸流海域多站点周年观测水文气象实测资料,发现2019年春季和夏季阳江沿岸流海域存在激流现象。研究结果表明:(1)2019年5月5日凌晨6时,观测站点2 m水深处流速达到164.7 cm/s,9 m水深处流速达到127.6 cm/s。2019年8月1日凌晨4时至5时,阳江沙扒海域2 m水深处流速达到161.8 cm/s,9 m水深处流速达到156.6 cm/s。(2)粤西沿岸流阳江20~30 m水深海域春夏季突发性强流具有典型的激流特征。激流在涨急时刻发生在海洋表层,持续2~4 h。(3)在西南风与东北风转换期间,粤西沿岸海域容易形成海水幅聚带,近岸海域海平面上升,外海海域海平面下降,强劲的自岸向外水平压强梯度力导致近岸海水加强向西运动,从而产生激流。  相似文献   

5.
1978年7月17日18时05分,西太平洋距离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北海岸的12千米的俾斯麦海区发生了里氏7.1级强烈地震。20分钟后发生余震,震级为里氏5.3级。两次地震的震中都在海底20千米深处。之后,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住在巴布亚新几  相似文献   

6.
燕杰  侯一筠  刘泽 《海洋与湖沼》2021,52(4):813-822
通过对比2017年9月和2019年9月的温盐大面观测数据,发现东海陆架上黑潮近岸分支流的路径在两次观测中存在显著差异。2019年9月黑潮近岸分支流中上游的路径相较2017年9月明显的东向偏移,造成黑潮次表层水入侵东海近岸海域的强度较弱。为了探究黑潮近岸分支流的上述显著年际差异的原因,利用卫星高度计数据和再分析风场数据,通过分析大面观测同期的绝对海表动力高度、地转流场以及海表风场的差异,阐述了黑潮近岸分支流路径产生显著年际差异的动力机制。2019年8—9月东海海表较2017年8—9月盛行更强的西南向沿岸季风,强的西南向沿岸风通过埃克曼输运促使水体向岸堆积并在近岸区域沿岸西南向堆积。因此, 2019年8—9月东海近岸海域的跨岸方向压力梯度与2017年8—9月相比较小而沿岸压力梯度则较大。2019年8—9月,受压力梯度分布的影响,东海近岸海域产生西南向的沿岸地转流和离岸地转流。其中西南向的沿岸地转流会在底部生成离岸的底埃克曼流,离岸底埃克曼流和离岸地转流共同抑制了黑潮近岸分支流的向岸入侵。这导致2019年9月黑潮近岸分支流的路径向东偏移,黑潮次表层水入侵浙江近海及长江口区域的强度随之减弱。通过分析研究实际观测案例,阐述了风影响黑潮近岸分支流入侵东海近岸海域的动力机制,同时明确指出海表风场会从黑潮近岸分支流的中上游区域改变其路径,进而对黑潮入侵东海近岸海域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2006年夏季粤东至闽南近岸海域上升流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6年夏季粤东至闽南近岸海域海水的实测温度、盐度资料和海表温度、叶绿素0含量的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上升流现象.结果表明:上升流区水体具有低温、高盐特征,其中心区域位于汕头至东山一带近岸海域.在汕头以西海域,外海深层低温高盐水沿海底地形向岸爬升形成上升流.汕头以东近岸海域的上升流为爬升至惠来近岸的外海水随沿岸流向东北方向运动,并在各地沿海底地形爬升所致.研究海域上升流区的水体属同一来源,均来自汕头西南外海.汕头以东近岸海域的上升流强度大于汕头以西,水温低于23.0℃、盐度高于34.00的外海水仅爬升至汕头以西近岸海表以下25m左右,但可出现在汕头以东近岸10m以浅海域.以研究海域海表温度低于27.5℃的沿岸低温区的面积来反映上升流的强度,通过对海表温度遥感数据的分析可知:7月初至7月中旬和7月28日至8月上旬,低温区域面积较大且较为稳定,上升流强度较大;7月19—27日期间和8月中旬以后,低温区域面积较小或短暂消失,上升流强度较弱.该上升流在2006年7—8月期间经历了强一弱-强.弱的短期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北海地震     
根据日前公布的在1979—1988年间进行的地震研究报告业已确定.在北海中每年平均发生约150次弱地震.在上述时间段内最强烈的地震(按里氏震级M=4)发生在1985年.根据所进行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林法玲 《台湾海峡》2012,31(4):565-570
福建地处西北太平洋沿岸,在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是海啸灾害潜在风险区."3.11"日本地震海啸,福建沿岸验潮站就监测到其海啸波.利用CTSU地震海啸数值模式,模拟了"3.11"日本地震海啸对福建近海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况较吻合.同时,利用该数值模式模拟分析了可能来自于琉球群岛和南海附近海域的地震海啸对福建近海的影响,分析表明,如果在琉球群岛海域(28.0°N,129.0°E)发生8.8级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将在4.5 h左右抵达福建北部海岸,最大海啸波幅可达2 m;如果在马尼拉海沟附近海域(17.5°N,119.0°E)发生8.8级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将在4 h左右抵达福建南部海岸,最大海啸波幅可达3 m,均会给福建沿海地区带来灾害性影响.为此,本文亦针对性提出了防范地震海啸的一些措施与建议,为福建省海洋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超侠 《海洋世界》2012,(6):56-57
2012年4月l1日下午,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海域发生了里氏8.6级的强烈地震。此震一出,人们恐慌莫名。这不由使人想起了2004年末那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以及由它引发的巨型海啸。  相似文献   

11.
板缘构造作用对泉州—汕头地震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东南沿海断块隆起区长乐—沼安断裂带(简称长沼带,下同)南段的泉州—汕头地震带(简称泉汕带,下同)是华南地区仅次于台湾的强烈地震活动带.自九世纪有地震记载以来,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1604年的泉州近海地震,1600年和1918年的南澳地震,震级均大于7级.按6级以上地震统计,截止1976年,泉汕带已释放的地震总能量大于台湾西带.一、东海、南海、台湾海峡近代构造运动对泉汕带的影响东南沿海地区及邻近海域的近代构造运动以断块运动为主.  相似文献   

12.
根据闽东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004年-2006年阂东沿岸生态调查的资料,分析和研究了闽东沿岸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的种类3个门39属共134种,其中硅藻门的种类占总种数的80%,为该调查海域主要门类.主要优势种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和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等.浮游植物的丰度分布,呈现由调查海域东北侧向西南侧、由近岸向远岸减少的空间特征,夏季高、春季低的季节变化特点,并且有逐年减少的年际变化趋势.本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较稳定.  相似文献   

13.
福建沿岸不同海区夏季浮游植物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雨  林茂  林更铭 《台湾海峡》2009,28(4):496-503
结合福建省“908专项”,于2006年7~8月对福建省沿岸海域水采浮游植物的种属组成、数量分布、生物量进行了大面积科学调查.结果表明,福建沿岸海域浮游植物隶属于6门57属127种,其中硅藻47属107种,甲藻5属15种,蓝藻1属1种,金藻2属2种,隐藻1属1种,裸藻1属1种.硅藻类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占主导地位,优势种主要是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等.硅藻类广布,甲藻类在闽东海域及东山沿岸分布较多,蓝藻类检出率降低,裸藻类和金藻类检出率增高.表层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3222.59×10^4ind/dm^3,数量分布态势为近岸高、外海低,阂东和闽南高、闽中低.叶绿素a及优势类群的分布与数量分布基本一致.福建沿岸海域赤潮生物种类较多,是引发赤潮的潜在生物因素,一些赤潮生物已在闽南、闽东沿岸局部海域成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4.
1999年10月15日在赫克托—马因村(落杉矶东北160km)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这次地震的强度达里氏7.1级 ,但它造成的损失并不大 ,因为这是一个沙漠地区 ,几乎没有居民。按地震学家JonesL的意见 ,这次地震与1992年在兰德斯(落杉矶以东160km)发生的7.3级地震有联系。由于每次地震事件都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分配了地壳中的地应力 ,在相邻的断裂组合的演化中应当观察到一定的相关关系。当地表裂开时 ,断裂带两侧的地应力减小了。众所周知 ,1906年在旧金山和1857年在南加利福尼亚发生的毁灭性地震导致沿…  相似文献   

15.
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智利北部近海发生8.2级地震。地震引发了海啸,南美智利、秘鲁等国沿岸的多个海洋站监测到了明显的海啸波动。文章利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发的CTSU海啸数值模式对这次智利海啸事件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距离震源最近的智利北部受灾严重,秘鲁以及智利南部等海域的海啸波相对较小。沿海站点的第一波海啸波的数值模拟曲线与实测曲线基本吻合。由于数值模型的理想化和近岸水深地形数据分辨率不够,后续海啸波部分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存在一定误差。  相似文献   

16.
福建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翠娅  黄美珍  杜琦 《台湾海峡》2010,29(3):434-441
福建沿岸海域是中国的赤潮多发海区之一.据统计,1962~2008年间,福建沿岸海域共发生赤潮180起以上,潜在的赤潮生物有124种,已经引发过赤潮的种类有27种.本文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角毛藻(Chaetocerosspp.)、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裸甲藻(Gymnodinium spp.)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等福建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和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评述了福建沿岸海域赤潮发生的特点.福建沿岸海域引发赤潮频率最高的赤潮生物是夜光藻,米氏凯伦藻造成的水产养殖损失最大.其赤潮多发季节在春夏季的4~7月.其赤潮多发区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宁德沿岸海域(以四礵列岛为中心)、厦门西港海域和平潭沿岸海域.对福建沿岸海域几种主要赤潮生物的研究表明,赤潮的发生与水温、盐度、气象、水动力、营养盐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据2007年春季在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网采浮游植物调查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此次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318种,其中硅藻类183种,甲藻类128种,蓝藻类5种,金藻类2种.大部分海域浮游植物种类数在40~70种之间,外海区域的种类数稍高于沿岸.浮游植物密度的变化范围为0.22×10。~3683.85×10。eells/m’,平均值(标准偏差)为97.49×10。(±437.38×10。)cel|s/m。.其高值区主要位于粤西近岸海域,向外海呈递减趋势.调查海域硅藻类的平均密度(标准偏差)最高,为93.82×10。(±434.34×10。)cells/m’;甲藻类的次之,为3.65×10。(±9.08×10。)cells/m’.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有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pseudocurvisetus)、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subtili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loren—zianus)和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该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48~6.23,平均值(标准偏差)为4.70(±1.03),其分布趋势与浮游植物密度的分布趋势大致相反.将站位依等深线划分为粤西近岸海区、琼东南近岸海区和外海海区,应用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和聚类分析法分析这3个海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并通过ANOSIM和SIMPER进行检验.结果表明3个海区之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差异,且粤西近岸海区与外海海区之间差异性较高.近岸种拟旋链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在粤西近岸海区为最主要的优势种,而外海海区优势种较多,且大部分为大洋暖水性种类.  相似文献   

18.
金希  孙洁 《海洋世界》2012,(3):12-17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左右,在日本三陆海域发生了里氏9级的大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了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沿岸的城镇乡村,海浪冲上岸边时的高度是数个世纪以来日本都不曾记录到的。这场灾难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首次报道了闽东海域分布的3种石珊瑚,分别为造礁石珊瑚陀螺珊瑚(Turbinaria sp.)、非造礁石珊瑚猩红筒星珊瑚(Tubastrea coccinea Lesson)和1个珊瑚待定种,其中陀螺珊瑚和1个珊瑚待定种为中国新记录.珊瑚分布面积约3.24km2,主要呈零星斑块状分布在岛礁周围水深2—25m近岸岩礁区.2012年5~8月对闽东台山列岛和星仔列岛4km2范围内的55个岛礁近岸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调查表明,珊瑚的分布总体上南部的台山列岛海域分布数量多于北部的星仔列岛,海岛东部海域略多于西部.研究认为,闽东海域发现陀螺珊瑚说明其分布主要受台湾暖流的影响,揭示我国大陆沿岸造礁石珊瑚分布北缘可能扩展到台山列岛和星仔列岛.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5年9月和12月闽北附近海域3条断面上的同步连续沉积动力学观测,结合对应时段的卫星遥感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闽北近岸海域冬季和夏季悬浮体分布和输运通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域的悬浮体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季风活动对水体扰动强烈,水体垂向混合较为均匀,近岸沉积物再悬浮活跃,其浓度值明显高于外海;而夏季近岸悬浮体浓度明显降低。在50m以深的外海海域,悬浮体浓度无显著的季节差异,且空间变化幅度很小。受东北季风和闽浙沿岸流的影响,冬季悬浮体总体上沿东北向西南的沿岸方向输送,输运通量由近岸向外海逐渐减小;在夏季,闽北近岸海域悬浮体输运方向与冬季一致,但输运通量显著减小;外海海域的悬浮体输运方向指向东北,输运通量明显高于冬季。在离岸断面上,中间站位(水深约50m)的悬浮体浓度低于其两侧站位的浓度,这是由于在近岸一侧主要受控于闽浙沿岸流,而外海海域主要受控于台湾暖流,50m等深线为闽浙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相互作用的交汇处,受闽浙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的共同影响。温度锋面与闽北附近海域内的泥质区对应关系较好,温度锋面对悬浮体向外海扩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温度锋面西北侧悬浮体浓度较高且沉积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