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黄海盆地发育于前南华纪变质基底之上,是一个大型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成盆和多期构造改造,形成了海相盆地和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叠合改造型残留盆地。盆地演化历经南华纪—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箕状断陷发育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坳陷发育期,为一典型地台—断陷—坳陷多层结构的复合型盆地。通过对地震资料解释、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分析,综合烃源条件和后期保存条件,探讨了南黄海盆地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2.
东海陆架盆地形成演化的四阶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东海以新生代为主的大型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作用四分,分别论述了裂谷盆地阶段、断陷盆地阶段、坳陷盆地阶段、披覆-弧后盆地阶段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3.
曾母盆地为一非典型的前陆盆地,盆地的类型决定了地层沉积模式,同时也决定了含油气盆地成藏的基本条件。盆地内多旋回的持续沉降形成了多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包括区域生储盖组合和各层序内的生储盖组合。相区在空间的分布具有三分性,最有利的含油相带区为西部台北-碎屑岩混合相区,南部碎屑岩相区和北部台地相区,优越的构造岩相带使春具备了形成大型油气田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4.
台湾海峡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台湾海峡盆地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将其纳入东海和南海盆地形成的框架内考虑,研究其区域演化阶段和盆地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以台湾海峡盆地为中心的包括南海北部陆缘和东海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在古新世—始新世期间处于统一的边缘海盆构造背景之下,而自晚始新世起,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与其北部的台湾海峡地区、东海逐渐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前者向非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演变,而后者则继续其自古新世—始新世以来的演化进程,形成了自古新世至晚中新世间的4个有序分布的裂陷盆地群和相应的盆间弧体系。台湾海峡盆地有两次独特的前陆盆地经历,分别发生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末至今,并且以第二次前陆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5.
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琼东南盆地属于南海北部陆缘拉张盆地,但是由于其不同的发育历史及红河断裂的影响,具有与东部陆缘盆地不同的构造特征。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在地壳结构、基底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这种差异的原因还不清楚。新生代沉降速率发生多期变化,并存在裂后异常沉降、沉降延迟等现象,其形成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平面上,构造具有迁移性,但是对不同地质时期的构造迁移方向仍存在不同的看法。盆地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经历了由裂陷期和裂后早期的较好重合到裂后晚期的逐步分离,直至完全分离的过程。盆地形成与地幔流的关系,以及红河断裂对盆地裂后沉降迁移的影响,也都是需要进一步确定的工作。鉴于以上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琼东南盆地与南沙的共轭关系、盆地异常沉降、红河断裂及内部构造转换带对构造迁移的影响、以及琼东南盆地与珠江口盆地的比较等方面的研究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弧后盆地及其形成的动力学模式进行了简要地讨论,认为在岛(山)弧后方除现今所通称的弧后盆地以外,尚可存在广义上的弧后盆地。它们远离弧体位置,但由于俯冲带的远端“抬头”,同样可引起地壳的裂陷,其构造作用叠加于先期断陷带之上。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域及邻区主要含油气盆地与成藏地质条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中国海域及邻区分布有近50个沉积盆地,其中大部分发育在大陆边缘,而主要含油气盆地则分布在大陆架部位。盆地的起源,发生,发展受控于大地构造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形成诸如裂谷型断陷盆地,走滑盆地以及非典型前陆盆地等多类型沉积盆地。从区域广度阐述了盆地沉积的有利相带对油气成藏的重要性,尤其是陆架盆地的成藏地质条件所形成的富集油气藏包括已发现的一大批大中型油气田,更具有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演化对中国东部古近纪沉积盆地的沉降及充填具有控制作用。讨论了我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群的深部构造背景,在相对统一的板块构造背景中初步分析了陆缘断陷盆地和陆内断陷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周边板块主要构造运动事件的关系,并对这种关系的一致性进行了简要讨论。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内的陆缘和陆内断陷盆地的沉积建造特点和沉降中心迁移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位于中国东部复杂构造体制内不同位置的陆缘与陆内断陷盆地每个构造演化阶段的沉积响应特征及其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将东部陆内和陆缘断陷盆地的沉积建造渐变特征或变异规律与深部构造过程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对深入理解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群系的盆间关系,深入认识新生代断陷盆地浅部过程与深部过程之间的耦合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与岩石圈拉伸有关的盆地的形成机理、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岩石圈拉伸有关的盆地可以出现在威尔逊旋回的各个阶段和各种不同的板块构造环境中。两种主要的拉伸盆地(裂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在世界的油气资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概括了拉伸盆地的形成机理,并分析了裂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基本地质特征和成藏特征。指出裂谷盆地能够形成大量油气藏的主要原因在于:裂谷阶段产生的封闭环境及高热流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和成熟,是成藏的物质基础;拉张作用形成的裂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很少遭受较大的后期改造作用,油气保存条件良好,也是这些地区富集油气的一个重要原因。低位域砂体是世界级储层和今后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针对沙捞越盆地盆地类型的不同观点,通过盆地区域构造背景、构造演化阶段、构造沉降曲线的分析以及构造地质事件的恢复,得到以下认识:①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晚白垩世—晚始新世,拉让洋壳向婆罗洲基底俯冲,并在婆罗洲中部形成火山岛弧的俯冲增生期;渐新世—早中新世,拉让洋壳俯冲消减完毕,路科尼亚地块与婆罗洲碰撞,并俯冲于婆罗洲基底之下,形成周缘前陆盆地的前陆盆地期;中中新世至今,南中国海开启、婆罗洲碰撞抬升引起盆地稳定沉降的被动边缘期3个阶段。②盆地所选井的构造沉降曲线具有早期缓慢沉降、晚期快速沉降这一前陆盆地的典型特征。③盆地构造地质事件复原图表明,盆地晚期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由此,认为沙捞越盆地为复合型盆地,即早期为前陆盆地,晚期则转化为大陆边缘型盆地。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描述了万安盆地形成演化进程中几期主要构造运动,以及各构造层内的构造样式,并对两者关系进行动力学成因解释。研究表明,万安盆地新生代主要有三期构造运动,早期的礼乐运动造就了现今盆地构造格局的最初雏型;稍后发生的西卫运动使早期的陆级张裂断陷范围进一步扩大,转化为渐新一中中新世的断坳沉积;而最终的万安运动则导致盆内地层强烈挤压、隆升剥蚀、产生构造反转、断块及褶皱、是盆内圈闭构造最发育的时期。伴随万  相似文献   

12.
北黄海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近年来在北黄海盆地的油气勘探认识的总结,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从盆地的基底结构、地质结构和主要构造类型等方面对北黄海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北黄海盆地是在前中生代结晶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盆地经历了走滑拉分(J3-K1)、断陷(E2-E3)、拗陷(N—Q)3次主要的沉降作用过程,形成了下、中、上3个构造层,在盆地内发育了断裂、褶皱和潜山3种基本构造类型。盆地的这种构造特征为盆地内油气的生成运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边界条件,特别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由于走滑拉分形成的下构造层具有较好的生烃物质基础,同时还有良好的圈闭发育条件,后期的构造改造也有利于油气的生成聚集,应是北黄海盆地的主要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13.
邱燕 《海洋地质》1996,(3):1-13
反转进同一地质体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应力改变造成伸展或压缩构造的垂向叠加所形成。由于反转构造以及构造反转作用对油气聚集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成为石油地质界广泛重视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在综合介绍反转构造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万安盆地正反转构造特征,并进一步讨论了形成正反转构造的原因,旨在万安盆地寻找与反转构造有关的油气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南亚地区含油气盆地类型及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亚地区经历冈瓦纳陆内裂谷、冈瓦纳裂解与板块漂移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陆-陆碰撞复杂的构造演化,最终形成了以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为主的,包括克拉通盆地和俯冲-碰撞带盆地在内的3类沉积盆地,其中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分布广泛,形成了南亚地区的一个主要盆地群。本文通过对南亚盆地生、储、盖等石油地质条件分析,研究不同盆地类型的油气成藏特征。根据盆地的剩余可采储量和远景资源量对南亚地区的资源潜力进行分析,认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最大,并优选出奎师那-哥达瓦里盆地、孟买盆地和科弗里盆地3个有利盆地。  相似文献   

15.
南海莺歌海盆地形成机制的物理模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莺歌海盆地位于印支板块和华南板块的拼接带,红河断裂带的海上延伸带上,构造演化十分复杂,由于盆地沉积厚度巨大,泥流体底辟发充,肝震勘探难以直接揭示盆地内部深层的构造面貌,因而对盆地形成与构造演化的认识存在明显的分歧,利用常用的三维比例沙箱模型,对盆地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物理模拟,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的形成可分3个阶段,自50MaB.P,或更早开始,在沿红洒断裂带带伸分量的左旋错动和印支地块的顺时针旋转的联合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了莺歌海盆地的断陷格架,大约21MaB.P.之后在纯左旋错动阶段叠加了压扭应力场,形成了盆地西北部的反转构造,约5MaB.P.之后发生右旋错动,带来了盆地内新一轮的快速沉积,根据盆地内最老和最新的沉积中心之间的距离,推测沿红河断裂带的左行位错约200km.  相似文献   

16.
试论岩浆活动在“含油气盆地”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具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拗陷盆地的形成;另一个是盆地中沉积物内有机质演化生成石油和天然气,它们经过运移和储集,最后形成油气藏。因此,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它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岩浆活动即是其重要因素之一。故今后对盆地的含油气远景评价时,必须进行岩浆活动(尤其是与含油气盆地发育时期相对应的岩浆活动)特征的研究,这对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东海陆架盆地与松辽盆地的类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在我国的含油气盆地中勘探程度较高,已探明了几十亿吨的地质储量,对控制盆地油气形成的生、储、盖、圈、运、保等条件的研究也比较深入和细致,东海陆架盆地是我国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却有很大油气远景的盆地,这两个盆地都是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大型复合沉积盆地,在地质构造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试图通过东海陆架盆地与松辽盆地的对比在研究它们各自特征的基础上,寻找这两个大型沉积盆地的共同点和相似性,以便借鉴松辽盆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北部深水区已逐渐成为我国南海北部油气资源调查的热点区域,开展南海北部双峰盆地构造样式及成因分析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南海北部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和评价油气资源潜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利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已有的二维地震资料,在对双峰盆地地震层序和构造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厘定了双峰盆地主要的构造样式;采用平衡剖面技术,重建了双峰盆地的构造演化史;结合南海北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双峰盆地的性质和成因。研究认为,双峰盆地为与洋壳热沉降有关的坳陷沉积盆地。从神狐运动开始,双峰盆地经历了大陆破裂-大陆裂解-海底扩张完整的构造演化旋回,在持续伸展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了双峰盆地,主要发育伸展构造样式、转换-伸展构造样式、重力滑动构造样式和火成构造样式4类,其中伸展构造和火成构造较为发育。  相似文献   

19.
据IHS全球能源数据库(2010)统计,坎普斯—桑托斯盆地贡献了巴西83%的油气储量和62%的油气产量.坎普斯—桑托斯盆地位于巴西东南部沿海,属于中生界裂谷盆地基础上叠合形成的大西洋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两盆地地理位置相邻,具有相似的构造演化历史和油气地质条件,但油气富集规律呈明显的差异.其中,坎普斯盆地油气主要富集于上...  相似文献   

20.
发现了与世界海洋被动边缘陆坡盆地有关的、新的具油气前景的目标。在与这些深水盆地有关的巨大烃类资源中,石油聚集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盆地具有相同的形成机制。它们在大陆裂谷系统的组分中开始了自、身的演化,并在超级大陆分裂和海底张开之后转变为被动边缘。盆地演化的差别表现为分裂和扩张的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